APP下载

拥抱“天人合一”的未来

2021-07-16魏辅文

知识就是力量 2021年5期
关键词:缔约方天人合一大熊猫

魏辅文

“活化石”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物种,也是世界闻名的珍稀动物,一直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中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为1864只,栖息地面积为258万公顷,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1.5倍左右的面积。基于这些新数据,2016年9月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美国夏威夷宣布:中国“国宝”大熊猫将不再被列为濒危物种,其受威胁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这是世界对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所做贡献的高度褒奖!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作为第一个聚焦于自然保护、阻止生物多样性下降的全球性公约,如今已有196个缔约方签署参加。2010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2050年的愿景,被写进了日本爱知县通过的《2011—2020年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然而,将近30年过去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丧失,这不免让我们思考:我们的保护行动是否是科学有效的?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将于2021年下半年在中国云南举行。本次大会将对当前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进行总结,并将拟定和通过新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为了人类的明天,全世界人民將携手共同守护好这个生命共同体家园。

我主张从古代中国的观念中汲取智慧,将“天人合一”作为2050年的新愿景。如果说之前的理念难以解决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危机,是由于未能改变“天人相分”的思路:那么,“天人合一”的理念,则将人类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蕴含对自然内在价值的尊重和对自然规律的顺应,旨在采取可持续性的做法,以满足自然需求与人类需求。也就是说,自然本身得到尊重,其规律受到遵从,其组分获得保护;人类通过对陆地和海洋的可持续生产与消费满足自身需求,以此保证自然与人类的可持续性,并使它们归于统一。

在本期的《知识就是力量》杂志里,你将看到中国在这方面做出的努力。选择“天人合一”并不是一条容易的路,但只有如此,地球才能收获更有希望的未来,我们才能共建好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美好家园。

猜你喜欢

缔约方天人合一大熊猫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达成一项全面气候协议
我们都爱大熊猫
大熊猫
我国将承办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于2020年在昆明召开
大熊猫也消暑
水中大熊猫
“中国学派”动画片的审美解读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浅谈传统审美对当代艺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