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搭好读写之“桥”

2021-07-16潘波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1年5期
关键词:老支书衬托李大钊

潘波

传统的读写迁移训练,往往因“课”制宜,语言知识方法的习得呈“碎片化”状态,学生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怎样引领学生的语言思维向纵深发展呢?下面结合六年级下册写人类习作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的做法。

一、整合教材,搭好同类型文本的“桥”

1.关注“衬托”,体验李大钊的忠贞不渝

《十六年前的回忆》(六年级下册)一文沉痛回忆了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讴歌了他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表达了深深的敬仰怀念之情。

学习李大钊被捕片段:从“不慌不忙”“严峻”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父亲面临被捕时的从容不迫,他用自己的态度告诉敌人决不向反动统治低头,绝不会背叛革命。)然而这段话中写李大钊的语言并不算多,更多的是描写了谁?(“我”和敌人)为什么如此细致地回顾自己当时的表现和敌人的行径呢?(通过“我”的惊恐和父亲的不慌不忙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父亲的沉着冷静;用敌人的凶残和暴戾侧面衬托父亲的大义凛然、临危不惧。)抓住相关人或事情进行对照,凸显人物形象,这就叫“衬托”。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衬托的妙用。

2.关注“环境”,体验老支书的敬业奉献

小说《桥》(六年级上册)讲述了山洪暴发时老支部书记指挥村民过桥转移的感人故事。语言朴实自然,人物形象高大丰满,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文中除了描写老人的言行举动,作者还特别关注了什么?(村民们的表现和当时的环境)用线画出文中描写环境的所有语言,用心去读一读、品一品。(“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作者不惜笔墨,多次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展现山洪来势汹汹,渲染出阴森恐怖的氛围,彰显了老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伟岸形象。)

3.综合比较,提升学生语言认知高度

比较《十六年前的回忆》和《桥》这两篇文章,哪一篇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部分学生说是《桥》)如若像《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样,只是单一关注描写洪水中老支书和村民们的表现,文章该会怎样呢?(文章内容单薄,读者难以走进当时的意境,感受洪水的凶猛和情况的危急,难以与作者、主人公产生精神共鸣。)

“人无常师,水无常形。兵无常势,文无定法。”要刻画好一个人物,除了让他(她)开口说话、动手做事,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还应注意语言表达上的技巧,有机选择或综合运用对比衬托、环境渲染等方法,让人物形象丰满起来,深入人心。

二、联系生活,搭好阅读和习作的“桥”

怎样让学生学会合理地运用写人的手法,需要教师为其搭桥铺路,由扶到放,在言语实践中化知识方法为语用能力。

师:今天我们来学用“衬托”手法写一个典型的人物或一段难忘的生活。你们想写什么呢?

生:我想写“阅读之星”林紫晗,她爱读书。

师:可以从哪些方面选材来衬托她的这个特

点?谁能联系平时的学习生活说一说?

生:元旦那天,气温零下五度,特别寒冷。一大早,教室门还没开,她站在外面,手里捧着一本《爱的教育》聚精会神地看着。我喊了她好几声,她都没有理睬我。

生:是呀,当时教室外面闹哄哄的,大家都在讨论开元旦晚会的事。

生:她看过的书可多了,像《上下五千年》《西游记》《简爱》等,她都读过。对了,在今年全县小学生现场作文大赛中,她轻轻松松拿了个特等奖。

生:我妈经常在我耳边夸林紫晗如何爱学习,

说我就知道玩……

师: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作画是这样,写文章亦是如此。如果大家能把刚才所列举的内容合理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来,那人物特点必然会更加鲜明突出。

我们要用敏锐的目光审视、整合典型语言范例,汇聚语言教学力量,积极开展语用综合实践,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构建阅读表达的结构网。教师搭好读写的桥梁,让学生坚实地迈好每一步,他们的语言表达定会一路芬芳。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市金湖吴运铎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张 艳

猜你喜欢

老支书衬托李大钊
执灯而立
早春
秘密
李大钊与赵纫兰的革命者爱情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关怀青年的李大钊
学会衬托
场面描写“六衬托”
写作的艺术表现手法:衬托
李大钊资助北大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