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读”还是“精读”,学情说了算

2021-07-16陈兵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1年5期
关键词:酒家武松段落

陈兵

语文课程具有强烈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门既要常“挂”嘴上,又要常“落”笔上的语言艺术课程。叶圣陶说:“文学语言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而训练语感的最佳方法首推阅读。”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是学生该具有的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读分为精读和略读,精读也就是细读,根据文本和教学要求的不同,选择读的方式也不同,但是两种读法都是教学中常用且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

在平时的教学观摩中,时常会听到课堂中出现一些无目的的散读和浅读,语文教学中的读已成为表象或课堂过渡之物,无一点价值可言。以下便是观摩教学中出现的“误读”片段:

片段一:关于“略读”

师:下面我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你喜欢读哪一自然段就读哪一自然段。哪位同学先读?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在多名学生的你来我往中,一篇课文择段读完了。我身边的一位小同学读完他“喜欢读”的第3自然段美滋滋地坐下后,我指着第2自然段悄悄地问他——)

师:你为什么不读这段呢?

生:这段里的儿化音我读不准。

师:那第4自然段呢?

生:(不好意思地说)这段有两个生字我不认识。

师:哦,是这样啊!

片段二:关于“精读”

在教学时,教师往往对文本中的某个词语进行“深耕”。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时,对文中 “拨草寻蛇”一词进行处理。

师:这里“拨草寻蛇”的“拨”字和哪个字很相似?

生:拔。

师:谁能用动作来解释一下这两个字?

(生做“拨”和“拔”的动作)

师:动作很准确,这两个字可不可以互换?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全班学生笑而不语,无一人举手。师勉强指了其他学生,回答得都不理想。)

听完两节课之后,我不禁暗自思考,如此的教学确实有独到之处:教学片段一中,教者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重视了学生的朗读训练,让学生把自己“喜欢读”的、读得最拿手的段落展示出来,学生的朗读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同时也渗透了课标中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等教学理念。片段二中的这位教师,能从教学内容出发,重点抓词语教学,引导学生对文章中人物的动作进行理解和分析。不难看出,两位教师都在读和品上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但是在相应环节中的教学效果,我认为两位教师都没有达成自己的教学目标。关于如何“略读”和如何“精读”,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关于“略读”,基于需要,成于方法

语文课上引导学生读课文,不同时候,目的也是不一样的。有时候,略读课文是为了引导学生扫除字词障碍,感知文章内容;精读课文是为了引导学生熟知文章的相关情节,走进文本重点。目的不一样,则读的要求和方法也不一样。上述片段一中是在课堂前段进行的朗读,应该是学生读课文的初始阶段,如果这时只让学生读自己“喜欢读”的段落,那学生不喜欢读的那些段落怎么办?教师有没有想过学生对那些段落为什么不喜欢读?

由此我想,让学生读他“喜欢读”的段落,这种做法值得提倡,其价值不再重述,但与此同时,对学生不喜欢读的那些段落,教师也不能忽略,更应善于面对,不妨试试以下几种方法:

1.合作研读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流程:

(1)“你觉得哪些段落难读?”“你不喜欢读哪些段落?”

(2)“什么地方难读?”“你为什么不喜欢读?”

(3)“请你把它读一遍,读得不好的地方让大家帮帮你。”

(4)学生读后,集体评议,对其读得不好之处,可用示范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指导。

2.提示练读法

在指名朗读“喜欢读”的段落的同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醒和暗示:“不喜欢读这一段的同学要认真听,特别是自己不会读、读不好的地方,更要认真学着读,争取对这篇课文每一段都会读,都喜欢读。”督促学生仔细听读、认真学读。

3.心理疏导法

学生不喜欢读的除了是不会读、读不好等知识、能力的原因以外,也会有认识、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原因。教师在明察秋毫后,就要用解释、引导、教育等方法进行个案处理,为其排除心理障碍,激发“喜欢读”的情趣。

4.教师导读法

对学生因不会读或读不好而不喜欢读的部分,也可以采用教师范读、引读的方式直接指导朗读,既一步到位又节省时间。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在鼓励学生读自己“喜欢读”的段落的同时,还要重视指导学生读好他“不喜欢读”的那些段落。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形成學生良好的语感,培养学生对通篇课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让学生逐渐“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二、关于“精读”,基于情节,立足“品味”

精读文本,品析关键词,是语文教学一贯采用的教学方法,这也符合当下“让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的教学理念。课标对小学阶段各个学段阅读教学中词语的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下表)。

片段二中的那位教师,要求学生把“拨”换成“拔”,最终为何得到“众人皆笑而不语”的尴尬结果?原因是这样的“精读”没有落在文章的关键点上。就课堂教学要求而言,这里也并不是文章的教学重点,也不是学段的教学要求,这样的操作方法对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并无多大帮助,所以根本无精读深耕的价值。

教学《景阳冈》(五年级下册)时,我对“酒家劝说武松不要上冈”这个环节设计了一个“精读”过程:

师:武松豪爽的性格给人们留下了许多记忆,但同时他的做法也给人们带来了些许的不安,大家都在为他捏着一把汗。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看看武松和酒家的哪些做法让你印象深刻。请大家边默读边用笔圈画出有关的语句,特别有感触的地方你可以简要写一写理由。

(学生默读圈画,教师巡视。)

对话交流:酒家和武松两人的对话确实很有意思,酒家的“担忧”和“武松”的“不屑”形成了鲜明对比。

1.精读梳理

师:酒家此时担忧的心理,你想到了哪些词语?(心急如焚  忐忑不安  提心在口……)正是因为这样,所以“酒家”把他的这些担忧都体现在他的动作和语言上了,“赶出来叫道”无不体现出“酒家”的担忧。

师:面对眼前“酒家”充满担忧和善意的提醒,武松的表现可谓是异常惊人,直接以“笑道”回复,不能不让人为他捏汗三分。武松的笑里包含着哪些内容?(交流,师相机板书:不屑一顾  艺高胆大  无所顾忌)

师:“赶出来叫道”“叫道”“道”,从酒家说话时这一系列不同的表现,你有什么样的感受?(“酒家”因为武松的不听劝,他的情绪在逐渐变化。)

2.分角色朗读:读出两人不同的态度

师:把“赶出来叫道”“叫道”“道”这种情绪的变化融进你的声音里,练习读。

3.模仿迁移,展开想象

师:如果山上不是老虎,而是一帮强盗,这时候酒家和武松会有怎样不同的表现?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品味语言的过程,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带着学生一步步精读文本,让学生在语言品味的过程中吸收言语的营养,同时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应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微之处。也许,我们每一次匠心独具的文本阅读教学设计,便是学生 “大语文观”的开始。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学校)

责任编辑 张 艳

猜你喜欢

酒家武松段落
趣味•读写练 答案
【短文篇】
心理小测试
《清明》外一首
我家里的武松
动物论反腐
武松的醉与不醉
Culinary Incursion
装钱的褡裢
造酒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