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语言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2021-07-16李鉴娟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21年6期
关键词:数学语言思维能力素质教育

李鉴娟

摘 要: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进一步全面地为素质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基础,正是我们教育工作的方向和重点。因此,文章从小学数学学科探究,通过数学语言这一纽带,寻找它们的内在联系,把它们有机联结起来,使枯燥的文字变得生动易懂,通过数学的思维使语言表达更生动、流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数学语言;素质教育;思维能力

一、培养小学数学语言口头表达能力的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发现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找不到解决思路或只知道计算结果,无法说出“想”的思维过程或表达紊乱,似是而非,这些思维障碍主要在于数学语言的差距。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小学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数学语言是进行数学思维和数学交流的工具,掌握数学语言的水平是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的主要反映。数学语言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加强“说”的能力训练,重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学好数学术语,讲好规范的数学语言在小学数学中有重大意义。

二、小学数学语言及口头表达能力的含义

“数学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是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进行“说数理”“说关系”“说想法”等一系列的动口表达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运用自己的语言,把内心数学心理思维表达出来,从而达到既学习了数学基本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让学生在“说”的基础上发展严密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小学数学语言口头表达能力策略

(一)鼓励学生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的严谨性

小学语言表达能力水平不高,不容易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或表达问题不够全面完整。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鼓励他们大胆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不能操之过急。例如学习“乘法结合率”时,提问学生:“当几个数相乘时,先把什么样的两个数先相乘,可以使计算简便呢?”有位学生答:“两个数相乘,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整千……先乘。”教师再问其他学生是否同意他的说法。另一位学生马上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加法才能说‘凑成,而乘法只能说‘乘积。”笔者马上表扬这位同学纠正得对。因此,教师在进行“说”的训练中,要鼓励学生看谁“说”得准,“说”得精,“说”得完整,使学生明白,怎样说才算是“说”得最佳。只要坚持训练,就能提高他们口头语言表达的严谨性。

(二)训练学生描述操作演示过程,强化学生口头表达的概括性

小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是由具体到抽象、由感知到表象,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活动之中,让他们亲自动手实践、动脑分析,使操作感知转化为表象,提高教学效率。如:在教学第五册“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这一内容时,第一步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数学课本的封面有几条边,有几个面,是什么图形。(让学生口述长方形)第二步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折一折,它们的对边有什么特点。(一样长)第三步,用三角板的直角量一量长方形纸片的四个角有什么特点。(都是直角)要求学生边操作边口述,再啟发学生说出长方形的特征: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直角。这样水到渠成,学生既明白又易记,进一步认识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就容易多了。因此,让学生摆一摆、量一量、折一折,从操作中感知事物,获取感性知识,然后再分组讨论这三种图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这个过程(观察—实践—总结)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提高他们表达能力的概括性。

(三)加强学生口述思维过程,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双向性

数学的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试题的结果,还要教会学生能用简短、准确的语言说出试题的运算过程、方法和步骤。课本上的例题多是分层次、逐步形成解题思路,因此,教师要围绕课文重点和难点设计问题,唤起学生思维的定向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领会新知识,鼓励他们质疑难题,促使他们动口、动脑、动手,激励其内动力,逐步达到会说思维过程。

如:教学9+3=12可以按下面的模式训练学生讲述:

学生看着算式,就会说:“我是这样想的,要求9+3等于几,看大数9(9差1凑成10),拆小数3,3分成1和2,先算9加1得10,再算10加2得12。”教师先要求学生做到“三会”(会分析、会讲思路、会口算),再总结9加几的进位计算方法就是“看大数,拆小数,先凑十,再加几”。这样设好一套阶梯式的问题转换成思维,唤起学生思维的定向性。学生通过简短、准确的语言说出式题的运算过程,体现了由思维向口述转化过程,相反,也可以通过学生口述思维过程来了解他们的解题思路。因此,思维与口述过程是互相转化的,具有双向性。

(四)养成学生多提问的习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的积极性

发明创造是科学研究的灵魂,而一切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这正如苏格拉底所言:“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又如孔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些都是对学生好问意识科学而辨证的阐述。教学过程本质是一个认识过程,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探索、发明和创造活动。教育界认为,富有创造才能的学生,他们大多数有好问、多问、深问、怪问的思维品质,所以在教学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喜欢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教师抓住这一有利因素,引导学生正确提出问题,满足他们“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愿望。笔者在讲授新概念时,会提醒学生把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各抒己见,最后集中解决。

(五)加强文字、符号、图形的联系,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丰富性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字语言主要特征是精练、严密。除了用文字语言描述外,为了直观简明,还常常用符号、图形进行表述。符号语言的特征是概括性较强。例如:把两个数合起来和是多少?这一简单描述能简明地用“+”表示“合起来”的意思,也可以用“ ”表示“把两个数合起来”。因此,弄清文字所表达的意思,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所隐含的内容和条件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看见文字描述能用符号、图形简明地表述出来,反之,看见符号、图形,知道它们的含义,并能用准确的文字语言表述出来。总之,三种语言是相互联系的。

如下表是圆的三种互译关系。

三种语言的互译训练,应从教师示范开始,再让学生模仿、尝试,教师纠正,直至学生独立完成为止。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的丰富性。

(六)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的系统性

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作为基础以及适宜的环境和气氛,还要依靠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教师要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适时、适量、适度地处理问题材料,使学生进入适宜的教学状态,才有利于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如教《钟面认识》新课时,一开始播一首欢快的儿歌《滴答滴答》引入新课。在轻松美妙的气氛中,学生的注意力一下被吸引起来,争相回答。“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紧接着笔者出示各种不同形状的钟,让学生说一说钟面的形状,数一数钟面有几大格、几小格,拔分针走一圈,时针走几格,来说明1小时=60分,1分=60秒的钟面基础知识。教师借助钟面表象,利用语言、音乐实物,精心设置多角度问题情境,使学生系统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总之,数学语言不仅仅是“数学说话”,更是一种有较强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语言。学生的数学语言不但关系到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影响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数学语言,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猜你喜欢

数学语言思维能力素质教育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学好数学,从数学语言开始
浅谈培养高段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几点策略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