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词汇翻译产出中的认知语境及其教学启示

2021-07-16樊腾腾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年6期
关键词:推理

摘  要:英-汉词汇翻译产出中的认知语境是译者发挥认知思维能力,借助语境资源和手段,对英语原词进行意义加工和转换,并最终产出汉语译词的认知建构过程。科学、严谨的认知语境有助于提高英-汉词汇翻译产出的质量。教师可以从情景意识、逻辑推理和意义观三方面入手,改进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对英-汉词汇翻译教学进行改革探索。

关键词:认知语境;翻译产出;推理;假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6-0090-03

思维是认知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翻译是译者的复杂认知行为。认知语言学的意义观认为,词义并不完全预置在文本中,而是在语境中通过识解获得的,翻译就是对意义的构建过程。英-汉翻译就是用汉语识解译义。因此,在认知翻译观下,英-汉词汇翻译不是单纯地将英语词义传递到汉语中,而是在汉语语境中重新建构意义,经思维内化和整合的认知语境在汉语词义的建构和表达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可见,翻译是一种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创设认知语境,进而获得译义的认知活动,而每个译者的认知语境在程度和范围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就会影响译者用汉语译词的表达效果。有鉴于此,在英-汉词汇翻译产出实践和教学中,应该给予认知语境足够的关注。

一、认知语境在英-汉词汇翻译产出中的作用

认知语境观是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发展而来的,它认为,话语理解不只存在于具体语篇的编码语境层面,还存在于语言使用者通过经验和思维内化和认知化的认知语境[1]。与传统语境的客观预置性、静态性不同,认知语境是一个心理建构过程,更凸显主观性和动态性。这些特点使认知语境能在英-汉词汇翻译产出中有效地发挥补充和深化传统语境的作用。

(一)认知语境及其作用模式

作为翻译过程中的心理建构体,认知语境与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区别在于有思维等认知活动的主动参与,它是译者与语篇内外多种因素主观互动行为的结果。也就是说,认知语境是译者借助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外部世界输入的当前信息,推导出新信息,从而揭示交际话语明说和暗含的内容[2]107。认知语境是所有类型的语境信息经译者大脑认知而进行综合加工的过程和产物,它的建构过程至少包含假设、推理、分辨、选择等认知思维方式的参与。在英-汉翻译产出中,译者要将英语语境下的所有已获得的相关信息,进行一系列的汉语认知语境化思维加工,然后把处理完的信息用合适的汉语表述。翻译中的认知语境属于译者的心理特征范畴,因此,认知语境的个性化特征明显。一般认为,认知语境的构成基础是交际话语的物理环境、交际者的经验知识及个人的认知能力[2]107。在英-汉词汇翻译中,译者充当沟通双语信息的交际者角色,在每个译者面临的交际物理环境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译者个人经验和认知能力的差异会体现在翻译产出的结果上。其中,认知能力是认知语境建构的决定因素,经验和环境是通过认知能力参与认知语境建构的间接因素。英-汉词汇翻译产出中的认知语境作用机制是一个由不同认知方式和因素协调有序参与的有機系统。

译者在认知语境建构中的各项认知活动贯穿英-汉词汇翻译产出的全过程,并同语篇内外与译词相关的各种因素作用,组成了一个意义重构的运转系统。第一,译者结合英语原词的词典释义、传统语境义、个人经验等线索,通过推理,对该词在源文本中的意义提出若干语境假设。第二,再对这些假设进行分析辨别,去伪存真,将唯一可行的假设进行意义具体化,即得出该词的语境意义。第三,译者进入语境义的英-汉转化过程中,由于英、汉词语的词义及各自的适用语境存在差异,原英语词的语境意义会对应若干汉语语境选项,译者将结合交际环境和个人经验,选择并确定最合适的语境选项。这个关键步骤将最终决定汉语译词的准确程度。第四,译者将该词的汉语意义以精确、地道的语言表达出来,完成汉语词语产出的全过程。第五,在认知语境的建构中,推理、假设、分辨、选择等主要认知思维形式并非是各个阶段里运作的唯一方式,而是彼此交叉融合。词语所在语篇的交际环境和译者经验分别是指广义上的英、汉话语语言环境和译者的人生经验,二者存在并作用于译者认知语境建构的行为中。

(二)认知语境的应用评析

以下通过解析教师所任教学生的某次英-汉翻译作业中的重难点词语的英-汉翻译产出过程,来认识认知语境的作用。

Western China,comprising Tibet, Xinjiang and Qinghai, has little agricultural (1)significance except for areas of floricul-ture and cattle raising.Rice,Chinas most important crop,is(2)dominant in the southern provinces and many of the farms here yield two harvests a year.In the north, wheat is of the great importance,while in central China wheat and rice(3)vie with each other for the top place.Millet and sorghum are grown mainly in the northeast and some central provinces,while,toge-ther with some northern areas,also provide considerable quan-tities of barley.

参考译文:

包括西藏、新疆和青海在内的中国西部,除了可供发展花卉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地区以外,几乎没有太多的农业开发利用(1)价值。稻米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作物,在南方省份的地位(2)举足轻重,那里的田地可以一年收获两次。在中国北方,小麦是非常重要的作物,而在中部地区,小麦和稻米则(3)处于均势。粟和高粱主要产于东北地区,而中部的一些省份连同北方一些地区也出产很多大麦。

该段落介绍了中国的农业发展及主要农作物的地理布局。教师重点研究了其中3个复杂词语在英-汉翻译中的认知语境建构情况。这3个词语的原词义范围和所处语境信息量差别较大,这就使译者在英-汉翻译产出时面临的困难不尽相同。本身意义丰富的词语可能会在译者头脑中呈现更多的语境假设,这就增加了确定语境意义的难度;而意义较为单一的词语可能会令译者面临更少的语境选项,如何为译词选择最合适的汉语语境则成为焦点问题。解析如下:

1.significant的本义比较抽象,根据语境可以联想、推测出be worth of doing、be usable、be effective等适用于significant的语境假设。分析发现,此处指中国西部地区,特别是新疆、青海和西藏等地与农业发展的关系,需要译者调动地理方面的相关常识,即上述地区由于地形、气候等原因不适合大规模发展作为主流农业的粮食作物种植业,这就使西部地区在农业利用上的“有用性”降低,也就具体化为语境意义usefulness。英- 汉转换后,usefulness在汉语情境下可能至少有3个语境选项:有益性的、有作用的和可应用的。经判断,西藏等西部地区因自然原因尽管在畜牧业和经济作物种植方面具备优势,是“有利可图”的,但总体而言不宜发展传统粮食种植业,即无论在客观自然条件还是经济效益上,西部对农业发展都不太“有益”。这种“有益性”是译者基于综合语境所做出的最全面的认知选择,经意义提炼、升华,“有益性”对应的最准确释义是“价值”。

2.dominant无论从词语本身还是所处语境分析,都不太容易推断出很丰富的语境假设,暂且确定其中的两个:to account for the bulk of和to exceed all others。根据其后的“一年收获两次”之语义并结合中国“南粉北面”的饮食地域特征综合判断,稻米就产量而言在南方所有的粮食作物中“占有极大优势”,可具体化为overwhelming。在汉语语境下,这种“极大优势”是如何体现的呢?对此可以有3个语境选项:占支配地位、居于第一位和最重要的。比较分析三者发现,“居于第一位”虽表明数量领先,但无法确定对其他因素具有压倒性优势;“最重要的”中语境对数量、规模等的限定模糊,也不能表明“有优势”;而“占支配地位”则明确地展现出优劣的实力对比关系。在汉语中,有不少词语能表示“支配关系”的语义,其中,“举足轻重”是比较恰当的一个。

3.vie的原词义单一固定,语境线索非常有限,可以有to compete这样一个语境假设,具体化为“超过”,即to surpass。在英-汉转换后,应对汉语语境做详细分析,在中部地区,小麦和稻米是旗鼓相当的两个直接竞争对手,任何一方都力图超越另一方而“荣登榜首”,但竞争结果是,谁也没有绝对实力压倒对方而胜出,最后双方形成了“一方无法保持独大”的平衡态势。能实现这一语境选项的最确切、通畅的汉语词语是“处于均势”。显然,对vie的英-汉翻译,汉语语境选项的建构至关重要,其特殊性在于侧重以“行为效果”作为推理依据,这一认知特点在部分词语的英-汉翻译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由此可知,认知语境是译者运用认知能力对词语及其传统语境进行分析、加工的结果,它的建构过程呈现出因时、因地的动态变化趋势。不同的词语有不同的认知语境,在建构的不同阶段,其繁复程度也不一而足。译者应具备对词语意义深刻的领悟力、对语境信息的把握和辨别力及广博的经验与知识储备,才能灵活应对认知语境建构中所面对的挑战。认知语境能为英-汉词汇翻译产出实践和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认知语境视角下的英-汉词汇翻译产出教学内容革新

英-汉词汇翻译产出中的认知语境建构就是译者尽最大努力还原、利用词汇所在语篇的交际情境,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不断地加工、产出意义的过程。因此,交际情境、逻辑推理和意义是认知语境视角下英-汉词汇翻译教学值得关注的内容。

(一)情境意识教学

交际情境是交际话语发生的具体环境,它通过规定语言使用的场合和方式而对意义加以限制。词脱离具体语境,词义则是“非限制性的”,受具体语境制约,词义才是“限制性的”,语境不同,词义即有所不同[3]。词义严重依赖语境,词汇作为最小的意义自由体,在英-汉翻译中英语语境和汉语语境的双重制约下,变得不那么“自由”。然而,语境因素是分散、客观的,交际语境对词汇意义的影响最终要通过译者内化了的认知语境来体现,即语境是认知语境必不可少的形成条件之一。在实践中,很多译者由于缺乏充分的翻译情境意识,倾向于较为孤立地看待词义,照搬词典义,造成译义失准或表义不当。这些现象产生的部分原因是译者认知语境的建构缺乏充足、可靠的语境参与,从而导致认知语境的导向偏离。鉴于此,翻译教学应该帮助译者培养情景意识,形成“无语境,不翻译,译必参语境”的牢固观念,使“语境思维”成为译者的自觉行为。

(二)逻辑推理教学

推理是贯穿認知语境建构全流程的基本逻辑思维形式。在英-汉词汇翻译产出中,译者不断地打破其原有的认知框架,形成新的认知环境,在信息的不断更新中构建出最符合原文信息的新的认知逻辑,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里进行信息提取,从而选出最合适的目的语词语将其表达出来[4]。因此,逻辑推理是认知语境建构中有力而不可或缺的工具,在翻译教学中应加强对译者掌握正确推理方法和监控推理过程的教学。因此,翻译教学教授一般的逻辑规律和推理方法与过程等知识,使译者能够经常进行科学的思维和推演训练,不断修正推理误差,最终达到熟练、准确的翻译。

(三)意义观教学

翻译是一门与意义打交道的学问与技能,特别是词义。译者只有熟悉并准确分辨不同的词义,才能对某个词语在翻译过程中的词义演变和译义产出过程形成系统性的认知,并追溯认知语境建构过程。词义是解锁英-汉词汇翻译产出中认知语境建构的一把钥匙。因此,译者應在实践中逐渐树立意义观,在翻译教学中,应结合英、汉两个概念系统的差异侧重教授词义差别和语境词义及其形成因素,培养译者跨语言词义理解和融通的能力。

三、认知语境视角下的英-汉词汇翻译产出教学方式探索

认知语境将英-汉词汇翻译产出上升到译者的心理和思维特征层面加以考查,凸显翻译活动的情境性、过程性和个体性特点,这些因素使得以“单纯追求双语词义对等”为宗旨的传统词汇翻译教学需要改进完善,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体现词汇翻译中的认知规律。

首先,实行“体验式”教学模式。话语本身就是一种行为方式,离不开其发生的背景,即话语的语境。就翻译而言,最理想的状态是译者能沉浸于双语语境,而“体验式”教学理念能最大程度地使译者体会翻译语境,其教学实施方式包括:译者课下自行搜集、掌握与译词及其语篇相关的信息,课堂上教师通过讲解和组织课堂活动创设翻译情境以辅助译者的认知体验,使译者对词义的领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发现。

其次,实行分组教学模式。认知语境尊重和强调思维的个体性差异,面对同样的译词,每个译者可能会得出不同的语境假设和语境选项,实行分组教学可以有效调动译者的积极性,激发想象力,组员互相学习借鉴有助于译者改进思维方式,提高认知水平。例如,译者分成每组4人的翻译组,先各自完成同一个词语的英-汉翻译任务,然后交流译义,共同探讨翻译过程,总结利弊得失。分组教学有利于译者深入了解认知语境的建构。

最后,倡导“回溯式”教学方法。与传统翻译教学重结果不同的是,认知语境视角下的英-汉词汇翻译产出更注重翻译过程,准确的译义正是译者科学、严密的认知过程的缩影。因此,翻译中应提倡由结果向过程的“追根溯源”,教师制订追溯的内容和目标,译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回溯,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改进过程。

英-汉词汇翻译产出过程中的认知语境要求译者以译词为起点,借助语言和语篇内外的各种语境资源和手段,利用认知能力,对词义进行发现和再现。认知语境观的严谨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译词的翻译质量,同时也为英-汉词汇翻译教学指明了改进的方向。教师可以此为导向,探索更多、更有益的翻译教学内容和手段。

参考文献:

[1]熊学亮.认知语用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15.

[2]徐善文,范敏.认知语境视角下UCP600中译本词汇翻译特点浅析[J].蚌埠学院学报,2017(1).

[3]冯国华.语境通观,随便适会——在具体语境中把握词义[J].中国翻译,2002(1):76-81.

[4]邓江雪.基于认知语境的视角探索翻译教学模式[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0):332-333.

编辑∕丁俊玲

作者简介:樊腾腾(1978—),男,河南安阳人,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学、认知语言学。

基金项目:2018年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创新强校工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提高英汉翻译词语表达效果的教学改革研究”(2018yjjg024)

猜你喜欢

推理
也谈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阅读技巧
提高农村学生学习几何的能力探索
初中数学课堂反例的应用
《唐人街探案》:异域奇观下的喜剧推理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