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扎根理论的护理学位论文在文献回顾方面的应用误区探讨
2021-07-16陈灵熙周云仙
陈灵熙,周云仙
(浙江中医药大学 护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0)
详尽的文献回顾是研究基础,尤其是学位论文开题、伦理审查等环节均涉及不同程度的文献回顾[1-2]。扎根理论作为重要的质性研究方法,近年来颇受我国护理学者关注,该法旨在从资料中衍生理论,有连接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的作用[3]。受此影响,不少初学者误以为只要“扎根”资料,就无需阅读文献,或只要编码资料,就可“发现”理论[4]。但在扎根理论中,文献回顾不仅有助于研究问题生成、增进研究者理论敏感度,还可作为次级资料促进资料分析[5]。此外,各版本扎根理论学者对于文献回顾看法不一,这让读者产生困惑,但目前国内护理领域还未有针对该方面的相关文献。本论文仅针对硕、博士学位论文,从文献回顾时间和回顾范围两方面展开阐释,以期增进护理人员对现有文献的合理应用,促进扎根理论在我国护理领域的蓬勃发展。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与检索方法 以“扎根理论AND护理”为检索策略词,在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查询我国近年来与扎根理论相关的硕博士学位论文。检索期限2000年1月至2020年12月。纳入标准:文中明确采用扎根理论研究设计的研究类学位论文。排除标准:非护理类学位论文、采用了混合性研究设计以及重复发表的学位论文。
1.2 论文评价方法 结合扎根理论的经典文献[5-9](Glasser、Strass、Corbin以及Charmaz在扎根理论方面的著作)以及中外学者对于扎根理论文献回顾的意见和建议[10-17]制定评价标准,并交由2名从事扎根理论研究10余年且曾主持多项相关课题的护理质性研究专家审核。随后,分别由2名研究员(1名为有海外留学经历,且已指导多名学生完成扎根理论研究的护理学博士生导师;另1名为较为系统地学习扎根理论的护理硕士在读研究生)根据评价标准对论文独立评价,标记出误区,并备注参考性意见。若意见相左,则在双方充分讨论后做出决定。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 分别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初步检索到相关文献28、24和2篇。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剔除学位论文37篇,其中非护理类论文3篇、采用混合性研究设计论文25篇以及重复发表论文9篇。最终共纳入17篇学位论文,其中4篇采用建构扎根理论[18-21],2篇采用经典扎根理论[22-23],1篇采用程序化扎根理论[24],10篇未明确扎根理论类型[25-34]。文献评价情况见表1。
表1 17篇学位论文评价情况
2.2 文献回顾时间存在问题 有5篇未明确文献回顾时间,占29.4%;有10篇未搁置文献的先入之见,减少对研究的影响,占58.8%,有11篇未在研究各阶段进行文献回顾,占64.7%。
2.3 文献回顾范围存在问题 8篇(47.1%)未细分文献种类;13篇(76.5%)未指明文献回顾广度和深度。
3 讨论
3.1 文献回顾时间 目前,何时回顾文献成为了各版本扎根理论学者竞相争论的焦点[10]。扎根理论主要包括3个版本,即Glaser和Strauss的经典扎根理论、Strauss和Corbin的程序化扎根理论以及Charmaz的建构扎根理论[3]。
为使生成的理论能自然地从资料中浮现,Glaser和Strauss主张延迟回顾文献[6]。十几年后,Strauss改变了立场,提出当初延迟文献回顾的主张是为了反抗当时占主流的“假设-演绎”研究方法[15]。Strauss与Corbin清晰地指出,应尽早进行文献回顾,认为其不仅可以刺激研究问题的生成、增加理论敏感性、指导后续的理论抽样,还可作为次级资料促进资料分析[5]。Charmaz等[9]认为,早期文献回顾有助于熟悉研究背景,增加学者对所研究主题的认识。Giles等[10]归纳和罗列了早期文献回顾的优缺点,其优点包括:(1)熟悉现有文献,识别当前研究空白;(2)识别研究者可能没有发现的新研究方法;(3)刺激研究问题的生成;(4)为研究提供理由、背景和框架,并提供发现新知识的可能性;(5)满足伦理委员会的需求;(6)避免重复先前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的错误;(7)获得关于关键概念的批判性知识;(8)指导理论抽样;(9)增加理论敏感性;(10)作为次级资料来源并促进思考。而其缺点主要有:(1)带入公认的或未被认可的假设或者先入之见;(2)受到限制或者沾染;(3)将资料强加到预先设想的类别中。不同于对早期文献回顾的争议,各版本扎根理论都认为在研究后期应进行文献回顾。Glaser主张在形成理论后进行广泛阅读,将文献作为资料的一部分,促进理论完善[7]。此时,理论雏形已经形成,阅读不会像研究初期那样缺乏针对性。Urquhart等[35]认为,研究后期进行文献回顾非常重要,通过与文献对话,可促进理论雏形发展,指出其对当前研究的贡献。
3.1.1 明确文献回顾时间 有学者按照传统论文框架“文献回顾-研究发现-讨论”进行撰写,这容易使读者产生困惑,究竟是在研究开始前,资料收集和分析时,还是初步形成理论后阅读文献?还有论文在研究背景中提及“尚未有文献……因此有必要使用质性研究方法深入探讨”[33],暗示读者文献回顾可能发生在研究之前,但该表述较为隐晦,降低了该学位论文透明度。确实,线性论文框架可能不适用于扎根理论研究[11],不仅不符合研究实际,还会让该研究看似缺乏逻辑性。故在论文撰写中,可设置一段落交代文献回顾时间点,或将研究步骤融于技术路线图,使读者能清晰识别,而不至于凭经验猜测。
3.1.2 始终保持“反身性” Glaser对早期文献回顾的抵触,主要是担心“先入之见”会扼杀新理论,从而丧失“扎根”的初衷[6]。但其他扎根理论学者似乎不认同,毕竟只要保持批判和反身的态度,提前回顾文献和受现有理论束缚可以是两回事[36]。况且,在信息快速传播时代,少有研究者在研究开始前能与理论绝缘,更不要说长期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反身性是指研究者对研究环境以及研究者与环境相互影响的清醒认识[3]。它要求研究者意识到先前的文献阅读对理论生成所带来的影响[37]。有研究[37]发现,在进入研究领域前由于没有选定方法论而早期回顾了既往文献,但这并未阻碍理论生成,作者将其归功于研究中坚持的反身性。不论何时回顾文献都应坚持反身,这有助于研究者保持立场透明,有效建立该研究的可信度。对此,可借助Alvesson和Skoldberg的反身性模型[38],通过撰写备忘录、反思日记等来考虑文献回顾对研究结果带来的影响。仅部分学者明确指出搁置文献的先入之见,以坚持“反身性”来减少对研究的影响。有学者虽提及通过撰写备忘录保持“反身性”,但并未指明是否把对文献的认识纳入其中进行记录和反思[31]。还有学者进行了文献回顾却未提及采用何种策略来对其实现反身[26],该做法降低了该研究的严谨性。撰写备忘录对新手来说有难度,如撰写备忘录时,可能会写的太少而过早地将理论概念化,或者创建了几个不相关的备忘录。因此要坚持撰写备忘录。
3.1.3 将文献回顾贯穿于研究各个阶段 陈向明等[17]认为,各版本扎根理论的意见各有其合理性,不论采取何种版本,都应将文献回顾贯穿研究各阶段(研究开展之前、研究过程中以及研究收尾之后)。确实,从循证角度看,文献回顾非常重要[13]。开题时需文献回顾来识别研究空白,提交伦理审查时,也需文献来证明该研究对参与者或当前研究领域的潜在贡献。只有35.3%的论文指出在研究开始前、资料收集和分析时,以及理论形成后进行相关文献的阅读,而大部分论文将文献回顾局限于一个或两个时间点。如仅在研究前阅读相关理论文献,以提高理论敏感性[21];或除外早期文献回顾,仅在理论雏形初步形成后阅读文献[24]。文献回顾和扎根理论研究应同步进行,两者相辅相成,不全时间点的文献回顾在扎根理论研究中有一定缺陷。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我国扎根理论起步较晚,部分学者仅重视方法学学习,而忽略了文献回顾在扎根理论中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有关。对此,建议学者熟读有关扎根理论的经典著作,从根源上了解不同版本扎根理论关于文献回顾时间的分歧和共识。
3.2 文献回顾范围 文献回顾范围对初学者来说也是个问题,特别是在信息爆炸时代,我们总能发现有许多文献可供阅读[3]。但需要回顾所有文献吗?对所获取文献需要花费同等精力吗?为解决困惑,从文献种类以及文献回顾广度、深度进行剖析。
3.2.1 细分文献种类 有学者并未有文献种类的分类意识,只指出“定下研究主题后,开始大量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阅读癌症相关书籍”[27]。还有学者的划分较为简单,如分为“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和“与质性研究、扎根理论相关的文献”[21]。单一或者不全的文献阅读,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开阔思路和促进理论敏感性。建议借鉴Glaser分类方法,将文献分为与本研究实质领域相关的专业文献、与本研究实质领域不相关的专业文献和非专业描述性文献等[8]。此外,还可参考我国学者在Glaser基础上提出的更为详细的分类方式,即方法论相关文献、“无关文献”、相关描述性文献和研究相关文献[22]。
3.2.2 指明文献回顾的广度和深度 由于前文所提及的“先入之见”,Glaser[7]认为,应等到理论雏形形成后再阅读与本研究相关的实质性领域文献。但Charmaz[9]认为,为确定当前研究现状,研究者仍可粗略回顾。由于项目申请、伦理审查需要以及不少新手对编码环节没有思路的抱怨,有学者[8]指出,在研究初可阅读与本研究无关的实质领域文献,以增加理论敏感性。对于非专业文献,他认为这是对研究资料的补充,可随时阅读[8]。研究开始前通常无需全面阅读与本领域相关的文献[17],可阅读背景知识和研究方法论方面文献,以推进研究开展[3]。学者应尽可能详细指出在各研究阶段具体阅读的文献,阅读深度如何,以提高研究的可信度。
除少数学者对不同种类文献有较为细致的阅读规划,如指出“在研究过程中,为丰富研究资料的来源,阅读一些和本研究相关的没有或少有概念化的描述性文献……在确定研究问题和研究设计阶段,进行了相关研究领域的外围文献的阅读和回顾”[22],大部分论文并未考虑到不同研究时间点文献回顾广度和深度问题。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与我国扎根理论相关著作少,不少学者在参照国外经典书籍时未能真正理解有关。因此,建议应参照上述意见,并阅读在文献回顾方面描写较为详实的论文。学者应结合研究主题和实际进行灵活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