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呕心沥血创建肝胆外科,鞠躬尽瘁献身医学事业
——追记本刊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军军医大学吴孟超教授

2021-07-16文图中国医药科学主笔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吴孟超吴老肝胆

文图/《中国医药科学》主笔 潘 锋

2021年5月22日13时02分,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原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吴孟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吴孟超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1年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吴孟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英模,1996年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

有关吴孟超的每一个数字都令人惊叹不已,从医七十载产出重大医学成果三十多项,完成16 000多台重大肝脏手术……,九旬高龄仍坚守在手术台上,97岁才正式退休。吴孟超创立创建了我国肝脏外科理论和技术体系,使我国肝脏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存活率均达世界领先水平,其成就令全球同行瞩目和敬佩。2011年5月3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将第17 606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如今“吴孟超星”在浩瀚星空中熠熠生辉。

人生的四个正确选择

1922年8月31日吴孟超生于福建省闽清县白樟乡的一个贫苦农家,迫于生计吴孟超5岁时就随着母亲一起漂洋过海,投奔在马来西亚打工的父亲。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940年1月,18岁的吴孟超和其他同学一起踏上了回国抗日的道路。由于战争封锁无法到达延安,回国后他只好先选择求学并于1943年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吴孟超与医学结缘,选择凭自己仁心和医术悬壶济世,开启了悠悠数十载的从医生涯。

吴孟超一直记得1949年上海解放时的情景。那天天刚蒙蒙亮,他打开宿舍临街的窗户,发现马路边躺着一排排和衣而睡的解放军战士,沿街商铺的门静静地关着,没有半点嘈杂和喧闹。他被眼前这支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的军队深深地震撼了。早就对共产党充满向往的他,此时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我一定要加入这支队伍,跟党走。吴孟超1949年8月参加工作,1956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如愿参军入伍。

裘法祖是中国肝胆外科的创始人,1954年至1958年间吴孟超从查房、检查病人到科研、手术一直与老师裘法祖形影不离,4年的学习让吴孟超直接接触了“裘氏刀法”。“我的一举一动他都写下来,非常勤奋,非常刻苦,非常聪明,对病人非常了解。”裘法祖曾连用4个“非常”形容他这位得意门生,吴孟超也终生感激着这位比他大了8岁的老师。

吴孟超说有四个正确选择让他一辈子幸福。一是选择回国,理想有了深厚的土壤;二是选择从医,追求有了奋斗的平台;三是选择入党,人生有了崇高的信仰;四是选择参军,成长有了一所伟大的学校。

首创肝脏“五叶四段”理论

中国曾是肝炎和肝癌高发国家,全世界半数的肝癌患者均在中国,但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的肝脏外科仍还是一片空白,在裘法祖的建议下20世纪50年代初吴孟超开始向肝脏外科领域进军,“卧薪尝胆、勇闯禁区”成为他的座右铭。面对我国肝癌高发这一严峻的现实,1958年吴孟超等共同翻译完成了我国第一部20多万字的中文版肝脏外科入门专著《肝脏外科入门》,这本专著为吴孟超跨入肝脏外科领域奠定了理论基础。1958年长海医院批准张晓华、胡宏楷和吴孟超组成“三人攻关小组”,小组成员克服重重困难制作完成了中国第一具完整的人体肝脏血管铸型标本。

经过数不清的解剖实验并结合临床实际,吴孟超首次大胆提出了肝脏结构“五叶四段”理论。“五叶四段”理论的核心是将人体肝脏分成左外叶、左内叶、右前叶、右后叶和尾状叶共5个叶,又将左外叶分为左外叶上、下段,右后叶分为右后叶上、下段共4个段,这是中国学者在国际上最早提出的有关肝脏解剖学理论的创新表述,“五叶四段”理论为肝脏手术提供了明晰且安全的指导,已成为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黄家驷外科学》等专著的经典内容,得以传承和广泛引用。作为中国肝脏外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吴孟超从最初翻译国外肝脏外科专著起步到创立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五叶四段”理论,成为医学理论创新的典范,“五叶四段”理论把中国肝癌手术成功率从不到50%提高到90%以上。

勇闯肝脏外科手术禁区

从风华正茂到鲐背之年,吴孟超在70余载的医学生涯中带领团队取得一系列令全球医学界瞩目的成果。20世纪60年代吴孟超主刀完成的世界第一例肝癌中叶切除术成为中国肝胆外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点,在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吴孟超创造了数不清的医学奇迹,打破了许多项世界纪录。吴孟超创造了太多的“第一”和奇迹,这些“第一”和奇迹推动了中国的肝脏外科走到世界最前列,引领他走上事业巅峰。

中肝叶一直被外科医生视为手术的“禁区中的禁区”,手术风险极大,1963年初夏吴孟超成功为一名中年女性肝癌患者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术,一举突破了这一肝脏外科的“高压雷区”。2018年4月,96岁的吴孟超还亲自主刀为吉林一名70多岁的肝癌患者顺利切除了中肝叶的肿瘤。肝海绵状血管瘤虽是肝良性肿瘤,但危险性犹如一颗“定时炸弹”,肿瘤一旦破裂引起急性大出血将在短时间内导致患者死亡。1975年,吴孟超用了整整12个小时成功为一位安徽农民切除一个直径68厘米、重达18千克的世界上最大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奇迹,这个18千克的血管瘤迄今为止仍是世界上最大的肝海绵状血管瘤。

为解决术中病人出血太多问题,吴孟超创造性提出了“常温下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这一创新的止血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和成功率,吴孟超曾用这一独创的手术方法为一位正在上大学的女孩王甜甜切除了一个重达9斤的肿瘤。1983年,吴孟超为一个仅有4个月大的患儿切除了肝母细胞瘤,被切除的瘤子重达600克,体积竟比婴儿的脑袋还大,这一手术打破了肝脏手术年龄最小患者的世界纪录。吴孟超建立的我国肝脏外科理论体系和手术体系使我国肝癌手术成功率稳步提高到90%以上,肝癌切除病人总体5年生存率接近50%,接受他手术的肝癌患者最长已经存活超过45年,创造了世界纪录。吴孟超主编出版专著20余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200多篇,他在肝癌信号转导、免疫治疗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带领中国肝脏外科步入世界领先地位。吴孟超完成的一例又一例教科书般的经典手术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我国肝脏外科事业,为一个又一个患者和家庭带去了希望和幸福。

最大的快乐是治好病人

在吴孟超眼里救治病人事比天大,虽然硕果累累,但吴孟超始终看重的并不是创造奇迹而是救治生命。2005年吴孟超被推荐参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科技部工作组到上海与他交流,医院“贴心”地取消了他原定第2天的手术。吴孟超得知后坚持不推迟手术,他解释道第2天手术的病人是一位60多岁的重病的贫困河南农民,同乡凑钱帮助他到上海就医,多住一天医院对他们来说都是不小的经济负担。在吴孟超的一生中,这样令人泪下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吴孟超总是处处为患者着想,要求医生用最有效、最便宜、最简单的方法为患者治疗,能用普通消炎药决不用高档抗生素,如果病人带来的片子能诊断清楚,决不让他们再做第二次检查。对同事,对学生,吴老总是非常的关心。但不管是谁都不能对工作不负责任,更不能对病人不好、浪费病人的钱。如果触碰了这两条底线,他是真的会非常生气。那时你就会看到,平时那样和蔼可亲的一个人,眼睛也瞪起来了,声音也高起来了。尽管他“训人”时的措辞也没有多么激烈,但就是这种对比,让大家敬畏不已。

吴孟超曾对助手说:“我们既要看病,更要救人。”冬天的时候,他会先把手捂热,再去触碰病人的腹部查体,许多重病患者常常在吴孟超的门诊得到积极治疗和安慰。吴孟超对病人的关心还体现在他对术后病人的细心观察上,他查房时并不太关注监护仪上的指标数值,他右手握住病人的手腕,左手抚摸病人的额头,看上去是在安抚病人,其实他通过握住病人的手腕是在感觉病人脉搏的快慢,是否有力,抚摸额头是了解病人的体温,有无发热出汗。通过这两个动作就能大致了解术后病人的生命体征是否平稳。再加上观察小便的量与颜色,就能判断出病人的血容量是否充足。手术台下的吴孟超是一名开朗和善的老者,这位医学泰斗亲和的话语、乐观的精神、敏捷的思维、善良的内心、谦逊的态度令人难忘。在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外四科主任沈锋的眼中,老师吴孟超始终站在开拓创新的前沿,“老爷子永远有下一个目标,永远在忙碌,但他从未忘记为什么出发,那就是解除病人痛苦,去拯救更多肝癌患者。”

吴孟超曾说:“一个人的生命有限,你不抓紧一下就过去了,所以我要抓紧时间,分秒必争,为国家为人民多干点事。”2018年12月,97岁的吴孟超主动响应国家院士制度改革号召,正式从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退休。从1943年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算起吴孟超从医已经76年,直接救治过16 000多名肝胆病患者,如果算上他培养的学生吴孟超间接救治的病人更是无法计数。吴孟超在退休仪式上说:“只要病人需要,我随时可以投入战斗!我只是从院士的位置上退休,而在医生这个岗位上还会继续干下去。”

对吴孟超来说最大的快乐就是治好病人,退休后他不仅要参加各种会议、社会活动,而且依然一如既往地研究阅读最新学术文献资料,进病房,出门诊,坚持工作在临床第一线。“我是退休了,但我还是个医生,我有为患者服务的能力,还能给患者开刀,还能够救治患者。”吴孟超说。

在吴孟超七十载行医生涯中获奖无数。2014年获第九届中国医师协会评选的中国医师奖,2011年获“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感动中国人物,2010年获军队医学科技重大成果特别贡献奖,1995年获光华科技基金特等奖,1994年获全军科技重大贡献奖,199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8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1年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09年获“新中国成立后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重大贡献、具有重大影响的百名先进模范人物”,1996年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1994获全国“侨界十杰”荣誉称号……。

2006年,吴孟超荣获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为我国荣获这一殊荣的医学界第一人。获奖后吴孟超并未停歇,为扶持肝胆外科领域的青年才俊,他捐出了60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成立“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基金”。吴孟超认为,最终解决肝癌难题必须要靠基础研究,找出肝癌的发病机制,找出肝炎向肝癌转化的根本原因,在早期预测、早期诊断和预防上做好文章。

向肝癌防治发起“集团式进攻”

进入21世纪,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接诊量越来越大,床位越来越多,可是排队入院的肝癌病人队伍只增不减。吴孟超认为,若想把中国“肝癌大国”这顶帽子扔进太平洋,需要做的还有更多,建设安亭新院、成立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便成了吴孟超最大的心愿。2006年初,吴孟超联合汤钊猷等6位院士向国务院提交了“集成式研究乙型肝炎、肝癌的发病机理与防治”的建议案。2009年8月,国家发改委批准了国家肝癌科学中心的立项申请;2010年12月,又正式批复了国家肝癌科学中心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2011年10月12日,项目开工建设,目前这一亚洲最大的肝癌研究和防治基地已经屹立在了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的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安亭院区以及与之毗邻的国家肝癌科学中心,这里是吴孟超生命所系的事业,这里有他最亲爱的同事和学生。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肿瘤分子生物学家王红阳回忆道,身为国家肝癌科学中心的发起人之一吴孟超坚持前往工地监督施工进度,车上甚至长期备着一顶他专用的安全帽,“他如同一把锤子,一锤子一锤子打进度”。

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墨玉北路700号,400亩的占地面积中200亩为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安亭院区,200亩为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吴孟超对此寄予厚望,临床与科研齐头并进,目标只有一个:攻克肝癌。安亭院区手术室全面开放后,可以同时展开30台外科手术,走进安亭新院,门急诊楼、医技楼、病房楼、康复楼、教学行政楼等“一气呵成”的医疗用房群,汇成一个巨大的“U”字状。2016年,94岁的吴孟超走上手术台并在此做了首台手术。他带领助手成功为一例患者切除了直径15厘米的右肝巨大肿瘤。手术室启用当天,共进行了6台手术,涉及肝脏、胆囊、胰腺、甲状腺等部位。

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安亭院区则创下多个国内“第一”:这是国内一次建成体量最大的医院;是当时上海唯一一家设有康复病房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也是国内一次性建成手术室最多的单体建筑,30间手术室全部为空气净化手术室……。经过五年多的建设与发展,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安亭院区年均门诊量已增至近20万人次,三四级手术占比居上海市各级各类医院首位。以“大专科、小综合”为特色,医院在继续保持原有肝胆外科学科优势的同时,还为沪西,以及江苏太仓、昆山、浙江湖州等长三角地区提供优质医疗服务。2021年安亭院区集发热门诊和负压病区于一体的6400平方米独栋四层感染病房楼项目已通过评审,病房楼落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

早在20世纪90年代,吴孟超建立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同时,便成立了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希望以临床治疗带动基础研究,以基础研究推动临床治疗。吴孟超希望在安亭新院与肝癌中心,年轻人能得到最好的培养,在医学转化上做出有标志性的成果。吴孟超曾说:“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够成为名家,而不是一个‘开刀匠’,要成长为一位‘医学家’。”他深知,想让中国的研究水平再上一层楼,仅靠一两个人是不行的,庞大的人才群体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今天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已形成由院士领衔、实力强劲的人才梯队,近三年承担国家及军队、省部级科研课题数十项,成为亚洲最大的肝癌研究和防治基地。

为青年人成长铺路架桥

1978年,吴孟超率先申报了学校的第一个硕士生培养点,带头开始招收研究生。此后,他又申报了博士生培养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改革开放十几年时间,吴孟超为国家培养肝胆外科专业硕士、博士和博士后近百名。目前,中国肝脏外科的中坚力量80%都是吴孟超的学生、学生的学生,以及第3代、第4代学生。吴孟超创建的肝胆外科研究所在王红阳院士的领导下,也被誉为国内肝胆外科“科学研究的基地和人才培养的摇篮”。

王红阳院士是我国著名肿瘤分子生物学家,也是吴孟超的学生。王红阳回忆道:1987年还在长征医院工作的我被借到第二军医大学举办的中-德医学协会年会,做会议秘书工作。会后,担任大会中方主席的吴孟超先生找到我,说有两个去德国留学的名额,他和他的老师裘法祖先生联名推荐我去。这是我完全没想到的事情,就问他为什么。吴老说:“这次会议,你给我的印象很深,你外语水平不错,工作认真细致,科研思维也好,我们的肝癌研究需要你这样的苗子。”我这一去就是8年。1996年时,我还在德国马普生化所工作,突然接到吴老的电话,说他刚在德国开完会,要来看看我。那是一个大雪天,气温已经低到零下20多度,大风呼啸,路上都是冰雪。吴老从下午4点出发,一直到晚上10点才到我这里。我看到他的时候,他全身都落满了雪花,已经近乎一个雪人了。他一见我就说:“我向学校党委汇报过了,想要把你请回国内,或者能以不同的方式为学校做工作。这次来,就是和你商量这件事。”原来,吴老当时正在国内建设一所全新的医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这个医院的前身,只是上海长海医院的一个小科室。因为医术精湛,科室在上海甚至全国已经很有名气了。但越是这样,吴老就越感到难以满足全国各地病人的需求。

王红阳介绍说,吴老常讲肝癌是中国人的“国病”,全世界有一半的肝胆肿瘤病人都在中国,小小一个科室,救不了这么多人。于是吴老向上级部门提出申请,在组织领导的支持下,先是以“院中院”的形式,在长海医院内部成立了一个肝胆外科医院。3年后,也就是1996年又成立了单独列编的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吴老来找我,就是希望我能回去,为这所新成立的医院做些事情。我的主要工作是肝胆肿瘤基础研究和应用转化研究。吴老身为临床医生,却非常重视基础研究。他常说:“肝癌只靠开刀不行,要做更多的科学研究。”“如果搞不明白肝癌的发病机理,就算把肿瘤切除了,也还是会复发。”他亲眼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一心想要帮助病人解决真正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他会在一家外科医院里建立好几个实验室,支持许许多多学者在这里做科研。

尽管我在德国还有一些课题没有完结,指导的学生也还没有毕业。但我无法回绝吴老这样的邀请,很快就选择了回国。最开始两年,我必须中国、德国两头跑,工作非常忙碌,常在实验室里一呆就呆到深夜。这些吴老都看在眼里,有时他会亲自送来一篮水果,或是让他的秘书来给我送点吃的。这都不是一次两次,而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后来,吴老和我在德国的导师,马普生化所阿克塞尔·乌尔里希(AXEL ULLRICH)教授成了很好的朋友,他们一拍即合,共同推动成立了中德合作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借助这个平台,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已经派遣了数十名青年学者到国外进修深造。

王红阳说,在吴老生命的最后一天一夜,包括我在内20多名学生、工作人员和他的亲属都在病房里,轮流值班陪伴着他,度过这最后的一段时光。我们都知道,没有吴老,就没有我们脚下的这所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也没有我们这些人一代代的薪火相传。他是开拓者,也是领路人,在我们心里,他从未走远,也不会走远。他要看到中国人甩掉肝病帽子,他要看到健康中国胜利建成。

追忆恩师

吴孟超作为中国肝胆外科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数十年来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他们绝大多数都已成为我国肝胆外科的中坚力量。在吴孟超的学生、后辈同行眼中,他既是一位爱党、爱国、爱军,对每位病人都认真负责的医学家,也是一位关怀后辈,亲切、温暖、富有童心的可爱老人。

吴孟超的同门“小师弟”、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陈孝平教授追忆了吴孟超这位传奇国医鲜为人知的一面。2011年3月30日,88岁的吴孟超接到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的正式致函称,在2010年一年内吴孟超主刀完成了190台肝肿瘤切除手术,创造了外科医生年龄最大还坚持经常做手术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这个世界纪录,还是我建议他的秘书申请的。”陈孝平说。当时大家也没想到这项纪录之后吴孟超又把传奇延续了多年,他在手术台上坚持工作到97岁才正式退休,成为世界上最高龄的外科手术操刀者。

吴孟超和陈孝平共同的恩师是“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院士,吴孟超只比裘先生小8岁,两人一生都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多年前吴孟超被诊断为膀胱癌,当时裘法祖还在世,同样身患这种疾病。他们还如此自嘲:“师徒两个,得的病都一样。”“他俩就是这样遇到天大的困难,开个玩笑就好了。”陈孝平说。在陈孝平看来裘法祖和吴孟超都是一类人,医术和医德自不必提,在性格上也都是爱玩爱闹很活泼的类型。“他们两个再加上一位病理学家武忠弼,3个人凑在一起就是一台戏,他们在的地方都是欢声笑语。”别看吴孟超早已是一代学术泰斗,在恩师面前仍然有些小孩子心性。裘法祖还在世的时候,当吴孟超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喜欢给老师打电话,裘法祖每每接完他的电话转头就对陈孝平说:“你师兄又来找我诉苦啦。”

陈孝平比吴孟超小31岁,初次见面吴孟超就亲切地喊他“小师弟”,这一喊就是几十年,直喊到陈孝平自己也年近七旬了。当年,裘法祖以“裘氏刀法”闻名天下,3张纸放在桌子上,一刀下去说切几层就切几层,不该切的分毫不损。这样的刀法用在外科手术上层次清楚,出血少,干脆利落。在那一辈人里吴孟超对“裘氏刀法”的继承是最好的,但他总不放心,常私下里叮嘱陈孝平希望他能把“裘氏刀法”继续传承下去。晚年的吴孟超多年被病痛折磨,但他坚强乐观的品性却从未改变。“他的癌症反复发作多次,好在每一次治疗都很成功,没影响到他给病人做手术。”陈孝平说。

谈起吴孟超时陈孝平充满怀念,但讲到这位“顽童泰斗”的种种趣事时陈孝平的声音里也溢满了笑意,无论生前身后吴孟超留给大家的都是非常温暖的回忆。“我一直记得裘法祖先生去世时我感到一夜之间天塌了,一夜之间被迫成长起来。对很多人来说吴孟超先生也是这样后盾、靠山般的存在。”陈孝平说,“吴孟超先生已逝,吾辈当自勉。现代医学虽然是从西方传入的,但像裘法祖、吴孟超这样的国之大医把我们一些领域从理论到操作都推到了世界顶尖水平,中国的年轻人应该有文化自信,把医学进一步发扬光大。”

中部战区总医院卢绮萍教授回忆道,吴老的肝脏外科手术技术是顶级的,他开创了许多的肝脏外科手术规范,打破了许多的手术禁区,一息尚存,就要站立在手术台上为病人谋健康,但他并不满足于外科临床技术的发展。早在20世纪他就注意到肝脏外科恶性肿瘤治愈的困难,开始着手培养基础研究的人才和基地,攀登攻克肝癌的高峰。此后,他又关注到,光有基础研究还不够,为了让基础研究成果更好更快地成为解除病人疾苦的可靠路径,必须抓紧临床研究和转化医学研究,正是这种理念使他决定聘请著名的国际肝胆胰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刘允怡教授担任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的所长,亲自主持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临床研究工作并使之尽快与国际接轨。刘允怡院士曾对我说,当他听到吴老的这一决定甚为震惊和感动,因为谁都知道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在吴老的领导下,已成为中国肝胆外科的标杆和引领单位,吴老却能如此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不足,果断地聘请一个外单位的教授来全面负责自己单位的临床研究工作,这是多么难得的谦虚大度和高度信任。果然刘允怡院士没有辜负吴老的期盼。他用了十多年的时间为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临床研究工作进行了顶层设计和逐步实施,手把手地指导这项工作稳步开展。如今,在吴老和刘允怡院士亲手培育的这片临床研究“果树林”里,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不仅成就了高等级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何梁何利奖等,研究成果不仅得到国际同仁的科学验证和高度认可,而且同时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临床科研双馨人才。2019年,刘允怡院士策划将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及国内其他医院的经验总结推广,在全国推进规范化的临床研究培训工作,以满足广大的临床医师开展正规化临床研究的需要,在国际指南制订中争取更多的中国话语权并请我协助开展这一工作。2020年元旦前夕,刘院士与夫人和我一起,带着我们的意见和拟定好的培训课程计划,前往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探望病中的吴老,向他做汇报。那天,吴老知道我们来了十分高兴,他坐在沙发上坚持听我们的汇报,连着说“好!好!这个问题很重要,很重要!要抓紧办。”

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周伟平教授回忆道,1984年大学毕业分配到肝胆外科,吴老亲自找我谈话,他强调了两条:一是服务态度要好,对病人要有爱心,一是技术要好,要能治好病人,只有具备了这两点,才能做到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吴老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外出开会晚上十点多回来,不是先回家而是直接到病房看望手术病人。双休日看病人已是常规,每年大年初一都要到病房看望病人。吴老的言传身教教育感染着我们,双休日到病房查房看病人已成为肝外三科的习惯。吴老虽然是一个外科医生,但他非常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引进人才。他非常爱护学生,即使学生犯了错误,违反了纪律,他也会以宽容的胸怀对待学生,给予年轻人改正错误的机会。在吴老的建议、呼吁和支持下,成立了国家肝癌中心,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肝癌组织样本库。培养了一大批肝胆外科专业人才,吴老桃李满天下。

周伟平教授说,吴老非常重视和鼓励创新,他经常教导我们“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就会落后,就无法提高肝癌治疗的生存率”。在吴老的支持和鼓励下,医院肝癌的基础研究国内领先,临床研究进展显著。我们最早在全国提出“早期、速效、长期抗病毒治疗”,降低肝癌术后复发率的观点,并已在全国推广应用,提出了“以肝切缘为本的肝癌切除术是降低术后复发率的关键”的理念,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指导肝癌切除术,明显降低了大肝癌术后复发率,提高了肝癌手术病人的术后生存率。

早在10多年前,就有人劝吴孟超,您都80多岁了,早已功成名就,也该享受生活、享享清福了,再站在手术台上,万一有个闪失,别影响了一辈子的声誉。吴孟超却笑着说:“我不就是一个吴孟超嘛,名誉,那算啥?只要我活一天,就要和肝癌战斗一天!”回首吴孟超的一生,从上海长海医院成立独立的肝胆外科,到肝胆外科获批成立“院中院”,此后又独立建成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和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再到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安亭新院与国家肝癌科学中心落户嘉定,吴孟超带领中国肝胆外科走向世界前列,用一双手托起无数生命的希望。

猜你喜欢

吴孟超吴老肝胆
吴盂超:肝胆医学创始人的创新灵感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吴孟超越院士简介
吴孟超院士简介
虚惊一场
唱歌排解烦心事
敬民深处见肝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