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遗存《圆觉经》科判、略疏及其相关问题考
2021-07-16崔红芬文志勇
崔红芬 文志勇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又称《圆觉经》《修多罗了义》《圆觉了义经》等,是唐北天竺沙门佛陀多罗(汉名“觉救”)在东都洛阳白马寺翻译完成。之后经唐圭峰宗密撰述《圆觉经科文》《大方广圆觉经大疏》《大方广圆觉经大疏钞科》《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大方广圆觉经略疏》《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之钞》《大方广圆觉经略疏科》《圆觉经道场修证仪》等阐释经义,极大地推动了《圆觉经》的弘扬和传播。《圆觉经》逐渐成为华严宗、禅宗和天台宗所推崇的经典之一。《圆觉经》①宁夏文物考古所:《山嘴沟西夏石窟》(上),文物出版社,2007 年,第56 页。及其科判、略疏等传入西夏,被翻译成西夏文,在黑水城、拜寺沟方塔和山嘴沟等出土文献中得以保存。林玉萍将英藏西夏文两个残叶定名为《圆觉经》科文,将一个残叶定名《圆觉经》略疏,并对它们进行译释,但未做进一步考证。②林玉萍、孙飞鹏:《英藏黑水城文献中的西夏文新现佛经考释》(《西夏学》第十二辑,甘肃文化出版社,2016 年)介绍了Or.12380-0384(K.K.II.0285.jjj)和Or.12380-0431(K.K.II.0285.а.хххiv)两个西夏文残叶,定名为《圆觉经》,其定名值得商榷。随后高山杉对其定名提出质疑问。①高山杉在《英藏黑水城出土西夏文〈科注圆觉经〉刻本残页》(《澎湃新闻》2017 年12 月13 日)中对林玉萍、孙飞鹏译释残叶的定名提出疑问,应为《科注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并提供了一张北京拍卖会上拍卖宋版《科注圆觉经》的照片作为佐证。本文在对英藏西夏文残存《圆觉经》科判继续考证辨别的基础上,结合拜寺沟方塔出土汉文本,对西夏文《圆觉经》略疏、科判和忏仪之流行进行初步探讨。
一、西夏文《圆觉经》科判
克恰诺夫编著的《俄藏黑水城西夏文佛经叙录》中未见《圆觉经》及其科判或略疏,而英藏黑水城西夏文Or.12380-0431(K.K.II.0285.а.хххiv)、Or.12380-0384(K.K.II.0285.jjj)已定名为《圆觉经》科文,Or.12380-3479h(K.K.II.0290.f)被定名为《圆觉经》略疏,纠正原定名错误。此外,在《英藏黑水城文献》(1—5 册)中被定名为“佛经”“佛经科文或科判”的残叶还存在定名错误,它们也是《圆觉经》科判,即:
1.Or.12380-2294RV(K.K.II.0282.ddd)残叶存两叶,刻本,刊布者定名为“佛经科文”,上下单栏,满行为12 字,上半部分保存较好,以图表形式出现,下半部分残缺严重。从刊布图版判断,残叶左右两面曾有过粘连,因右面残经右下角的两行字为倒字,与左面左下角两行字相同,左面左上角两个字是右面右上角两字的倒字,有揭开的痕迹。西夏文残经录文并翻译如下:
Or.12380-2294RV(K.K.II.0282.ddd)残经下部分为大唐罽宾三藏佛陀多罗译《圆觉经》的相应内容,上部分则是科判提纲,以图表形式解释经文大意。结合残叶整体内容,可定名为《圆觉经》科文或科判,经文为“文殊菩萨章”的相应内容:
……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花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花,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花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花。①[唐]佛陀多罗译:《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大正藏》第17 册,第842 号,第913 页中栏19。
上部分科文提纲内容为:
因残存内容较少,科判提纲(纲目)与所释经文不是完全对应。
2.Or.12380-2762(K.K.II.0254.n)残经存1 页,刻本,以图表形式出现,残经上有2762 号,刊布者将其定名为“十二宫吉祥颂”,满行12 字,将西夏文录文并翻译如下:
Or.12380-2762(K.K.II.0254.n)残经下部分为大唐罽宾三藏佛陀多罗译《圆觉经》的内容,非《十二宫吉祥颂》,刊布者定名错误。残经上部分图表内容为科判提纲。残经为“普眼菩萨章”的相应内容:
……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善男子!此虚妄心……①[唐]佛陀多罗译:《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大正藏》第17 册,第842 号,第914 页中栏19。
科判提纲(纲目)内容为:
二观行□□
初戒定
二观慧二
初明二空观二
一执破二
一观人空二
一观身无我二
因残存内容较少,科判提纲(纲目)与所释经文不能完全对应。
3.Or.12380-2764RV(K.K.II.0277.ff)残经,刻本,存2 折页,其中1 残叶4 行,满行12 字,以图表形式出现;另1 残叶3 行,上下单栏,行15 字,残经上有2764 号,刊布者将残经定名为“十二宫吉祥颂”,将西夏文录文并翻译如下:
Or.12380-2764RV(K.K.II.0277.ff)残经右下面为大唐罽宾三藏佛陀多罗译《圆觉经》的内容,右上面表格为解释经文的科文提纲,可定名为《圆觉经》科判,残经为“普眼菩萨章”的相应内容:
……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行渐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说种种方便。①[唐]佛陀多罗译:《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大正藏》第17 册,第842 号,第914 页中栏14。
科文提纲内容为:
一请问法者
二请问前文
而残叶左面内容则为《十二宫吉祥颂》,翻译如下:
一切□□□□解脱
《十二宫吉祥颂(赞)》
最上(妙)导师、人天供养处,礼敬佛,今皆……
从Or.12380-2764RV(K.K.II.0277.ff)残经左右面内容和残经版式判定,左右面残叶不是同一部经,刊布者仅将其定名《十二宫吉祥颂》是错误的。实际上Or.12380-2764RV(K.K.II.0277.ff)残经右面是《圆觉经》科判,左面才是《十二宫吉祥赞》,此残经由两部残经组成,应分开定名。
根据译文内容,Or.12380-2762(K.K.II.0254.n)和Or.12380-2764RV(K.K.II.0277.ff)右面为同卷《圆觉经科文》,且Or.12380-2764RV(K.K.II.0277.ff)(右面)内容在前,Or.12380-2762(K.K.II.0254.n)内容在后,两个编号的内容中间有残缺,不连贯。
4.Or.12380-0399(K.K.II.0285.а.i)残经存1 页,以图表形式出现,上下皆残,每行字数不知,刊布者定名为“佛经”。上面图表中西夏字残缺严重,不可辨识,下面将西夏文录文并翻译如下:
Or.12380-0399(K.K.II.0285.а.i)残经下部分为大唐罽宾三藏佛陀多罗译《圆觉经》的内容,只是上面图表科文内容残缺严重,仅剩下(无),经文下部分残缺,其经文为“金刚藏菩萨章”内容,翻译如下:
……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犹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①[唐]佛陀多罗译:《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大正藏》第17 册,第842 号,第915 页下栏1。
此外,对林玉萍等译释定名的Or.12380-0431(K.K.II.0285.а.хххiv)、Or.12380-0384(K.K.II.0285.jjj)《圆觉经》科文不再进行释文考证。其中Or.12380-0384(K.K.II.0285.jjj)残经下部分为大唐罽宾三藏佛陀多罗译《圆觉经》的内容,上面为科文提纲,经文为“金刚藏菩萨章”最后两句颂和“弥勒菩萨章”开头部分,翻译如下:
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圆觉
于是,弥勒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菩萨开秘密藏,令诸大众深悟轮回分别邪正,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于大涅槃生决定信,无复重随轮转境界起循环见。世尊,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②[唐]佛陀多罗译:《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大正藏》第17 册,第842 号,第916 页上栏15。
Or.12380-0431(K.K.II.0285.а.хххiv)残经右下面为大唐罽宾三藏佛陀多罗译《圆觉经》的内容,残经为“金刚藏菩萨章”内容,翻译如下:
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犹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
林玉萍等虽对Or.12380-0431(K.K.II.0285.а.хххiv)残叶进行释文和定名,但对于残经未仔细分析,通过上文我们对Or.12380-0399(K.K.II.0285.а.i)的解读,与Or.12380-0431(K.K.II.0285.а.хххiv)进行比对,可确定这两个残叶可以上下相拼合连接,Or.12380-0399(K.K.II.0285.а.i)是上半部分内容,Or.12380-0431(K.K.II.0285.а.хххiv)为下半部分内容,拼合图见图1。
图1 残经拼图
右面两个残经即是Or.12380-0399(K.K.II.0285.а.i)与Or.12380-0431(K.K.II.0285.а.хххiv)上下拼合。
目前,在刊布的英藏西夏文文献中,我们确知有六个编号的残叶是宗密禅师《圆觉经》科判,Or.12380-2294RV(K.K.II.0282.ddd)左右残叶相连,右面内容在前,左面内容在后。其余依残存内容,重新排列为Or.12380-2764RV(K.K.II.0277.ff)(右面)+Or.12380-2762(K.K.II.0254.n)(左面)+Or.12380-0399(K.K.II.0285.а.i)(上部分)+Or.12380-0431(K.K.II.0285.а.хххiv)(下部分)+Or.12380-0384(K.K.II.0285.jjj)。而Or.12380-2764RV(K.K.II.0277.ff)残经左面则为《十二宫吉祥赞》。
二、《圆觉经》略疏与科判
为弘扬《圆觉经》的顿悟圆觉本心,永断无明,让世人或后人更好了解经文思想和修习方法,唐宗密撰《大方广圆觉经大疏》《圆觉经略疏》和《圆觉经道场修证仪》等七部注疏,积极推动了《圆觉经》的流行。唐宗密《圆觉经略疏》等不同文本在西夏文献中保存下来。
(一)《圆觉经》略疏
Or.12380-3479h(K.K.II.0290.f)残经存1 页4 行,写本,上下皆残,字数不能确定,刊布者将其定名为“佛经”,西夏文录文并翻译如下:
Or.12380-0384(K.K.II.0285.jjj)残经翻译如下:
□神者神灵,足者定也。出世诸法最……是之能证。神足名为依意足,亦欲言何……信、精进、念定慧也,是五共生出世法之……无……方,前三至此皆得名根,五力者……
此残经内容与唐宗密述《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卷上)相应内容基本相同:
神即神灵,足即是定,由出世诸法最胜自在,欲等四定能证此故,名为神足,亦名如意足,所欲如心故。五根者,信进念定慧。此五通生出世间法,由前三科此不可拔故,前三至此总得名根,五力者……
尽管西夏文与汉文本《圆觉经》略疏注在用词表示上存在一些差异,但它们所表示的意义相同,类似的情况不仅表现在Or.12380-3479h(K.K.II.0290.f)残经之中,而且在诸多西夏文佛经的翻译中都有存在,例如西夏文《普贤行愿品》及其序文、《佛顶心陀罗尼经》《父母恩重经》等。这一情况反映了西夏人在依据汉文本翻译成西夏文时糅合进一些民族因素或他们对于佛教的理解。
除了英藏西夏文《圆觉经》略疏外,还有俄藏黑水城汉文《圆觉经略疏》(卷上二,ТK-251,金刻本,经折装,存2 页)和《圆觉经略疏》(卷下一,ТK-303,西夏写本,经折装,存1 折2 面,经文大字,疏文双行小字);贺兰山山嘴沟西夏石窟第2 号窟存刻本经折装《圆觉经》(1 页,每折6 行,行13 字)、《圆觉经之略疏》(卷一上,14 纸,蝴蝶装,泥活字印本,每半页10 行,行20字,有汉文卷数和西夏文“略疏”二字);①参见宁夏文物考古所:《山嘴沟西夏石窟》(上),文物出版社,2007 年,第56—62 页。银川拜寺沟方塔存汉文刻本《圆觉经略疏》(卷下)②宁夏贺兰山拜寺沟方塔中存有汉文《圆觉经略疏》(卷下,刻本蝴蝶装,Ν21·016【F034】)。《拜寺沟西夏方塔》中对汉文刻经《圆觉经略疏》进行刊布,内容为《圆觉经略疏》(卷下),出自同部经典,编号为F034-1—7,刻本蝴蝶装,除F034-2右面外,其他编号的残经基本上是上半部分保存,下半部分残缺严重,上栏线为单栏,下、左、右栏线为双栏,残经中有《略疏下》字样,经文为阴文,疏文为阳文,根据残经内容和《大正藏》内容比较,可确定残经满行为18 字,7 个残叶中F034-1—5 的内容可以缀合衔接,从550 页中栏25 到551 页中栏25 的内容。F034-6—7 内容可以缀合衔接,从551 页下栏10 到552 页上栏16的内容。但F034-5—6 之间的内容不能缀合衔接,缺少从551 页中栏25 到551 页下栏10 之间的内容。从《拜寺沟西夏方塔》中汉文刻经《圆觉经略疏》(卷下)录文内容与《大正藏》相应内容比较,它们基本相同,仅有个别地方用词略有差异。和抄本《圆觉道场礼□》等。
可知,不同文本、不同装帧的《圆觉经》科判、略疏和道场仪等都曾在西夏极为流行。
(二)《圆觉经》科判
科判,又称科文,是解释经论的方法,此科分佛经的方法始于释道安(314—385),它将佛经分为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三大部分,再把经文分成数段,以精简扼要之文字标示各部分内容,解释经文大意。《佛学大辞典》载:
科文,释经论,分科其文句之段落者,是由秦之道安为始,知一经之大意不可缺。《文句》(一)曰:“古讲师俱敷弘义理不分章段,若纯用此意,后生殆不识起尽。又佛说贯散,集者随义立品……天亲作论以七功德分序品,五示现分方便品,其余品各有处分。昔河西凭,江东瑶,取此意节目经文,末代尤烦,光宅转细……昙鸾云:细科烟扬,杂砺尘飞,盖若过若不及也。”③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 年,第1705 页。
《圆觉经》以十二个菩萨与世尊问答的形式宣说“圆觉”妙理和修行方法,结构清晰明了,科文则以每个菩萨分一章,共十二章。《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也载:
此下正释经文,总分三分,谓序、正、流通。序中证信便是发起,谓佛入大光明藏与一切佛同住众生清净觉地,现诸净土菩萨主伴皆入三昧,同一佛境,以表因果无异凡圣同源,显发此经旨趣如是。然证信序诸经皆同,是阿难请问,佛令置之,亦为断疑、息诤及异邪故。然虽具六成就,今随文便均于广略。总分为三:一信闻时主,二说处依真,三同体法众。④[唐]宗密述:《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卷上),《大正藏》第39 册,第1795 号,第528 页中栏07。
《圆觉经略疏》还载:
大文第三流通分,谓正宗之分,法义已周,欲使广益他方,远沾来世流传,通泰展转无穷,故有此分,都无人传是不流,流则不住不滞,传之遇其障,难是不通,通则不壅不塞。文五:一庆闻深法,请问流通。二赞许伫听,交感流通。三依问宣说,内护流通。四禀命加卫,外护流通。五时众受持,总结流通。①[唐]宗密述:《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卷下之2),《大正藏》第39 册,第1795 号,第574 页中栏28。
上述内容对于科判目的做了论述,故宗密在《圆觉经大疏》中讲道:“二释本文者,一卷总分三分:第一序分,第二正宗分,第三流通分。三分之兴,弥天高判,冥符西域,今古同遵。所以三者?夫圣人设教,必有其渐,将示微言,先叙由致,故初有序分。由致既彰,当根受法,故次演正宗。正宗既陈,务于展转利济,非但益于当会,复令末世流传,永曜法灯,明明无尽,故结以流通。”②[唐]宗密述:《圆觉经大疏》(卷上之4),《卍新续藏》第9 册,第243 号,第337 页上栏06。
从道安开始的科文经义方法为后代沿用,唐代讲经盛行,对《圆觉经》等经典科文释义流行,可惜唐时《圆觉经》科判已佚,而《圆觉经》科判和略疏的西夏文本保存下来。西夏文是否与唐本完全一致,尚难定论。
残存西夏文《圆觉经》科判属于正宗分内容,包括文殊菩萨章、普眼菩萨章、弥勒菩萨章和金刚菩萨章等内容。将英藏西夏文《圆觉经》科判和宋版科判③高山杉所提供的宋版《科注圆觉经》的经文内容是“文殊菩萨章”。(参见《英藏黑水城出土西夏文〈科注圆觉经〉刻本残页》,《澎湃新闻》2017 年12 月13 日。)进行比较,可确定宋、夏本基本一致,这说明西夏人是依据宋汉文本翻译成西夏文的。
《圆觉经》是一部能体现中国佛教重视圆觉妙有思想的经典,主要一切众生都有圆觉妙心,本应当成佛,但只是被妄念、爱欲、贪欲等无明所遮,在六道之中轮回不止。若能清净本心,以心为本源,去除贪欲、爱欲等,就能达到解脱。宗密基于对《圆觉经》的理解而撰写疏抄,融入了宗密对禅和华严思想的领悟及对《圆觉经》《华严经》的思考,由于宗密的弘扬,使《圆觉经》成为后世僧界研习佛法的重要经典之一,《圆觉经》为大乘圆顿之理,对华严、禅宗和天台都产生很大影响。
图2 宋版圆觉经科判
三、《圆觉经》的翻译与忏仪流行
(一)《圆觉经》的翻译
《圆觉经》最早收录在《开元释教录》和《续古今译经图纪》之中,二者记载内容基本一致。《开元释教录》记载:“沙门佛陀多罗,唐云:觉救,北印度罽宾人也,于东都白马寺译《圆觉了义经》一部。此经近出,不委何年,且弘道为怀,务甄诈妄,但真诠不谬,岂假具知年月耶?”①[唐]智升撰:《开元释教录》(卷9),《大正藏》第55 册,第2154 号,第564 页下栏、565 页上栏。《续古今译经图纪》载:“沙门佛陀多罗,唐云:觉救,北印度罽宾人也,于东都白马寺,译《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此经近出,不委何年,且弘道为怀,务甄诈妄,但真诠不谬,岂假具知年月耶。”②[唐]智升撰:《续古今译经图纪》(卷1),《大正藏》第55 册,第2152 号,第369 页上栏03。
智昇虽较早记录了佛陀多罗和他所译《圆觉经》,但没有明确记载《圆觉经》翻译的时间,这并不意味着《圆觉经》翻译时间没有任何记载,可通过零散记载,分析《圆觉经》翻译的年代。《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记载:
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开元释教目录》云:“沙门佛陀多罗,唐言:觉救,北印度罽宾人也,于东都白马寺译《圆觉经》一部,不载年月。”《续古今译经图纪》及《贞元目录》亦同。北都藏海寺道诠法师《疏》又云:“羯湿弥罗三藏法师佛陀多罗,以长寿二年,龙集癸巳,持于梵本方至神都,于白马寺传译两卷,总二十八纸。其度语、笔授、证义、润文诸德,具如别录。”③[唐]宗密述:《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卷上),《大正藏》第39 册,第1795 号,第528 页中栏07。
宗密在自己作品中转述北都藏海寺道诠法师《疏》记载,提供了《圆觉经》翻译时间为长寿二年(693),相同的信息在《大方广圆觉经大疏》(卷上之四)中有载:“北都藏海寺道诠法师《疏》又云:‘羯湿弥罗三藏法师佛陀多罗,长寿二年(693),龙集癸巳,持于梵本方至神都,于白马寺翻译,四月八日毕,其度语、笔受、证义,诸德具如别录,”。④[唐]宗密述:《大方广圆觉经大疏》(卷上),《卍新续藏》第9 册,第243 号,第335 页上栏02。之后完成的《圆觉经集注》《圆觉经近释》《圆觉经要解》等都延续了宗密的记载。这些记载说明长寿二年(693)《圆觉经》在东都洛阳翻译完成。
然而在《佛祖统纪》还有“唐高宗永徽六年(655),罽宾国佛陀多罗,于白马寺译圆觉经”⑤[宋]志磐撰:《佛祖统纪》(卷39),《大正藏》第49 册,第2035 号,第367 页上栏04。的记载。
这样《圆觉经》有长寿二年(693)和永徽六年(655)翻译完成两种说法。①因传世文献记载的不足,近现代以来,学界对材料理解和阐释不同,使得《圆觉经》存在疑伪之争,但此问题不在本文论及范围之内,故此不涉及。至于哪一种记载更接近实际情况?只能从参与《圆觉经》翻译的其他高僧,如证义大德是京兆皇甫氏、范氏沙门复礼、怀素等信息作出判断。
根据《宋高僧传》记载,范氏怀素十岁蒙出家念头,贞观十九年(645)奘法师西行回唐,随奘法师出家,之后游历参学经论,偏隶毗尼,依道成律师学《四分律》,“上元三年(676)归京,奉诏住西太原寺,傍听道成律师讲,不辍缉缀。永淳元年(682),十轴毕功,一家新立,弹纠古疏,十有六失焉,新义半千百条”。②[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卷上),中华书局标点本,1997 年,第334 页。怀素法师上元三年(676)回到长安,住西太原寺,永淳元年(682)之后正式弘传佛法,参与佛经的翻译活动。
而皇甫氏复礼少年出家,住兴善寺,他游心内典,兼博玄儒,尤工赋咏,善于著述,受到俗流名士的仰慕。他与三藏地婆诃罗、实叉难陀等译《大庄严华严》等经,天皇永隆二年(681),他撰成三卷,名曰《十门辩惑论》,永隆元年(680)中,他与天竺三藏地婆诃罗,在“西京大原寺译出《入法界品》内两处脱文……大德道成律师、薄尘法师、大乘基法师等同译,复礼法师润文,依六十卷本为定。证圣元年,于阗三藏实叉难陀,此云:喜学,于东都佛授记寺再译旧文,兼补诸阙,计益九千颂,通旧总四万五千颂,合成唐本八十卷,大德义净三藏、弘景禅师、圆测法师、神英法师、法宝法师、贤首法师等同译,复礼法师缀文。”③[唐]澄观撰:《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3),《大正藏》第35 册,第1735 号,第517 下栏21。复礼从永隆元年(680)左右开始翻译佛经,与天竺三藏地婆诃罗、于阗三藏实叉难陀和大德道成律师等一起翻译,而道成律师又是怀素的老师。综合这些情况,我们赞同道诠所记《圆觉经》翻译完成于长寿二年(693)的观点。
《圆觉经》在长寿二年(693)翻译完成之后,先后有都报国寺惟悫法师《疏》一卷、先天寺悟实禅师《疏》两卷、荐福寺坚志法师《疏》四卷、北都藏海寺道诠法师《疏》三卷和宗密禅师的注疏。这些注疏促进了《圆觉经》的流传。
《圆觉经》被收入《开元释教录》之中,《开元释教录略出》记载:“《大方等陀罗尼经》四卷,北凉沙门法众于高昌郡译;《僧伽咤经》四卷,元魏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译;《力庄严三昧经》三卷,隋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上四经十二卷同帙,计一百八十一纸(帙号‘可’字)。”④[唐]智昇撰:《开元释教录略出》(卷2),《大正藏》第55 册,第2155 号,第732 页上栏22。唐时《圆觉经》入藏,与其他经典为同一帙号。《圆觉经》传入河西走廊,在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中有保存,现存编号为S.4644р、S.4644b、P.3024V 等。
宋代及以后,《圆觉经》在藏经中的帙号与唐有所不同,童玮考证还原了宋代藏经,认为“《大方等陀罗尼经》(四卷),又名《方等枟特陀罗尼经》《方等陀罗尼经》,北凉沙门法众于高昌郡译;《僧伽吒经》(四卷),元魏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译;《力庄严三昧经》(三卷),隋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四经十二卷同帙,帙号为‘使’。”①童玮编著:《北宋〈开宝大藏经〉雕印考释及目录还原》,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 年,第56 页。
辽金时,《圆觉经》以石刻经的形式保存下来,收录在《房山石经》(辽金刻经)(第十二册)中,《圆觉经》与《大方等陀罗尼经》(四卷)、《僧伽吒经》(四卷)、《力庄严三昧经》(三卷)同帙,“覆”字函,皆为辽天祚乾统七年(1107)刻石。
作为入藏经典,随着藏经的流传和不同政权间的交往,《圆觉经》及其科疏也传入西夏,被翻译成西夏文。《圆觉经》传入西夏,既与宋汉文大藏传入西夏有关,因天圣九年(1031)至天赐礼盛国庆四年(1073)间西夏统治者先后六次向宋王朝请赐佛经,以此为底本翻译成西夏文;②崔红芬:《西夏河西佛教研究》,民族文化出版社,2010 年,第193-194 页。也与西夏、辽间关系密切有关,因继迁、元昊和乾顺曾三次与辽联姻,彼此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频繁,而辽代圆觉道场也非常兴盛。辽宋西夏虽对峙存在,但他们之间的文化交流并没有停止,为了平衡彼此的关系,西夏向宋请赐藏经,同时也与辽交流密切,西夏境内流传的《圆觉经》及其科判、略疏、道场仪受到宋辽共同影响。
传入西夏的《圆觉经》及其科判、略疏等是何时被翻译成西夏文的?因英藏西夏文《圆觉经》科判、略疏及遗存汉文略疏过于残缺,翻译佛经的时间和题记皆未保存,我们尚无法判定《圆觉经》及其科、疏等翻译成西夏文的具体时间。而结合西夏六次请赐佛经的年代和秉常、乾顺皇帝时期大规模译经的情况,大致可确定《圆觉经》科疏应在秉常或乾顺时被翻译成西夏文。西夏僧人还结合境内流传的《圆觉经》及其科判和注疏等,并参照其他忏仪等,辑录了《圆觉经道场礼□》,用于佛事活动。
(二)《圆觉经道场礼□》的流传
在西夏文献中还遗存有汉文抄本《圆觉经道场礼□》(图3)③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拜寺沟西夏方塔》,文物出版社,2005 年,第201 页。,写本卷轴装,编号为F038《圆觉道场礼□》,存一纸,24 行,字数不等。汉文本《圆觉道场礼□》内容与《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圆觉道场修证广忏文》(卷二)中“四礼敬三宝”、《圆觉道场礼忏禅观法事》(卷三)中“真言赞佛”“赞智慧波罗蜜”,《圆觉道场禅观等法事礼忏文》(卷八)中“叹佛”等接近,但不完全相同。由此可判断,拜寺沟方塔出土《圆觉道场礼□》是西夏人根据当时法事活动实际情况或自身诵经的需要而摘抄的礼忏简本,也是西夏进行法事活动所使用的礼忏仪规文本。
图3 拜寺沟方塔出土写本《圆觉道场礼□》残叶
我们知道,宗密曾撰《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十八卷),即《圆觉道场礼忏禅观等法事》(卷一)、《圆觉道场修证广忏文》(卷二)、《圆觉道场礼忏禅观法事》(卷三)、《圆觉道场礼忏禅观法事》(卷四)、《圆觉道场禅观法事礼忏文》(卷五)、《圆觉道场禅观法事礼忏文》(卷六)、《圆觉道场禅观等法事礼忏文》(卷七)、《圆觉道场禅观等法事礼忏文》(卷八)、《圆觉道场禅观等法事礼忏文》(卷九)、《圆觉道场禅观等法事礼忏文》(卷十)、《圆觉道场修证广仪》(卷十一)、《圆觉道场修证广文》(卷十二)、《圆觉道场修证广礼赞文》(卷十三)、《圆觉道场礼忏禅观等法事》(卷十四)、《圆觉道场礼忏禅观等法事》(卷十五)、《圆觉道场修证礼忏广文》(卷十六)、《圆觉道场禅观修证广文》(卷十七)、《圆觉道场修证礼忏文》(卷十八)。宗密所撰十八卷道场仪文广义繁,视为广本。之后宗密又撰《圆觉经礼忏略本》(四卷)和《圆觉经道场六时礼》(一卷)简化道场仪式,以方便法事活动具体操作。及至宋代华严宗传人净源法师又在宗密广本基础上,略其广本以为一卷十门之章,名为《圆觉经道场略本修证仪》,视为略本。①宋净源法师的略本收录在《卍新续藏》第74 册,编号1476 号。唐、宋、辽时《圆觉经》道场仪式比较流行,有广、略不同版本存在。
我们将拜寺沟方塔出土的《圆觉经道场礼□》与唐、宋著述比较发现,方塔汉文本与宋净源略本差距较大的,而与宗密的《圆觉经道场修证仪》相关内容接近,宗密全本是否在西夏流传尚待考证,但西夏人继承唐代圆觉经道场仪式,并据其广本,结合实际需要辑录出便于诵读或操作的简略本,即《圆觉道场礼□》。宗密所撰的《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对中国佛教礼仪也产生深远影响。
《圆觉道场礼□》残存内容有:“南无大慈大悲大神通大光藏,现净土以应圆机。我……毗卢遮那处。云云。我今稽首礼,愿……法中。下皆列此云云。南无大方广……藏于诸众生觉处……诸佛处。同前。南无身……碍同说《圆觉经》者,百千……恒河沙诸佛处。同前云云。南无具大悲……誓愿尽未来守护《圆觉经》者,□□诸佛处。同□□。南无东方满月世界十二上愿药师琉璃光佛处。同前云云……”为什么残存内容中多处使用“云云”“下皆例此云云”“同前云云”和“同前”等表示省略的词语,这从另一侧面也说明西夏时还有另一种圆觉经道场礼文本存在。
宋、西夏时忏法流行,各类大乘经典的忏法基本完备,对元产生很大影响。《嘉兴藏》中收录西夏遗民一行慧觉法师辑录的《华严经海印道场九会诸佛仪》和《华严经海印道场十重行愿常遍礼忏仪》,若将其与《圆觉道场礼□》比较,可知方塔存《圆觉经》略疏汉文本与慧觉法师所辑忏仪中“直言赞佛”的内容相似。慧觉(?—1313)作为西夏遗民和华严传人,在元代辑录完成了《华严忏仪》,①参见崔红芬:《僧人“慧觉”考略——兼谈西夏的华严信仰》,《世界宗教研究》2010 年第4 期。其内容与拜寺沟方塔出土《圆觉道场礼□》有一定相似性,这也说明《圆觉道场礼□》对后世忏仪曾产生一定影响。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对英藏黑水城西夏文《圆觉经》科文和略疏残叶进行译文考证,纠正刊布者定名错误,并重新拼接缀合。因西夏文残缺严重,虽无法窥见西夏文《圆觉经》科文的全貌,但可知残存内容为科文正宗分部分,与宋版《圆觉经》科文版式基本一致。然后分析《圆觉经》科判和略疏传入西夏的渠道和翻译成西夏文的时间,进而考察了宁夏拜寺沟方塔出土的《圆觉道场礼□》受唐宗密的《圆觉经道场修证仪》的影响辑录而成,是西夏佛事忏仪的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