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上海七宝
2021-07-15沈海滨
沈海滨
七宝古镇位于大都市上海,毗邻虹桥机场。一句“十年上海看浦东,百年上海看外滩,千年上海看七宝”,牢牢吸引了笔者,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古镇呢?最近,笔者又来到位于上海市西南的“北宋遗存”——七宝古镇。
都市里美丽的“村庄”
上海七宝古镇从后汉起就逐渐形成。宋初,古镇因七宝寺而得名,明清时期是古镇最繁荣的时期。街上有古香古色的建筑,南街以特色小吃为主,北街以工艺品、古玩、字画为主,七宝老街是集休闲、旅游、购物为一体,古色古香的旅游街市,虽没有江苏、浙江古镇年代久远,但也在繁华都市中特别风味。我去过上海许多次,在没有去过上海的古镇之前,我一直以为它只是一个近代开埠之后才建立起来的城市,但是上海的古镇改变了我的看法。我也去过很多上海的古镇:朱家角、南翔、枫泾、邵家楼,可今天我只想说说七宝。
相传七宝古镇有金字莲花经、神树、氽来钟、飞来佛、金鸡、玉筷、玉斧名。其实说到七宝的形成,首先要说的就是晋代著名文学家陆机、陆云两兄弟。两人出身三国时期东吴的显赫贵族,祖父陆逊。三国归晋后,他们在家乡华亭苦读十年,后因八王之乱死于兵禍。其后裔在松江立香火祠陆宝院,为宋初形成七宝镇埋下伏笔。后陆宝院又改名陆宝庵,又因吴淞江三移其址,历经600余年后,至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赐以金字藏经,陆宝庵改名七宝寺。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皇帝赐额“七宝教寺”,七宝镇“因寺得名”。
如今的七宝古镇只剩下七宝老街和七宝教寺,七宝教寺与七宝古街隔河相望。古镇以七宝老街为中心,七宝中心广场是标志设施,还有钟楼广场、蒲溪广场、古戏院等文化活动场所。
复古的老街广场非常气派,七宝古镇能在大都市中保留江南水乡特色,又显现出清新而古朴的文化氛围,堪称上海的一大胜景。其实七宝古镇跟我们平时见到的古镇区别不大,但位于上海市中心,在上海逛街的你,走着走着就有可能来到这里,古镇免费,古镇的一些景点要收费。现在的古镇景区都是卖各种东西的商铺,七宝古镇也不例外,七宝老街就是一条以美食为主的美食街。七宝古镇的主要景点有:七宝酒坊、棉纺织馆、张充仁纪念馆、蟋蟀草堂、七宝当铺、老行当、周氏微雕馆、斗姆阁、七宝教寺。
七宝古镇的特色美食也不容错过,有七宝方糕、七宝羊肉、酒酿糟肉等。七宝还有一个有趣之处,就是在古镇起始位置,有一个商铺的红黑榜,不容错过。半天就够游玩了。
逛小桥流水的千年古镇
到了七宝古镇,抬头就可以看到飞檐翘角的牌坊,“七宝老街”赫然在目。两边的楹联吸引了我:“百业荟萃长街厚德载物,千季风雨古镇上善若水”,这基本浓缩了驰骋千年的文化积淀,果然不错,背面转过来就是“北宋遗存”,这等于明确地告诉我们这个老街源自北宋。进入牌坊,迎面是一座飞檐翘壁、气势恢宏的钟楼,此钟楼为此镇之宝“氽来钟”。钟楼为三层结构,一副佳联这样写道:“日落长廊树影稀,风回高阁钟声远”。据传说当年七宝每逢雨季,船只经常会在水道上颠倒遇难,一云游高僧经过这里,得知详情后告诉人们不必担忧。
北宋时期,社会稳定,生活安逸,人们追求凡俗生活的快乐:蟋蟀馆再现的是昔日上海的民俗风情;七宝戏园展演的是沪上一些主要地方戏曲;微雕馆、书法馆表现的是海派文化的民间艺术;张充仁纪念馆的西洋雕塑艺术更是诠释了海派精神对于外来文化的包容。现在的酒肆、茶馆内都还用着老式的八仙桌、长条凳、长嘴铜壶、方头竹筷。本地人喜欢在这坐坐,海阔天空地谈天说地,闲情逸致,优哉游哉,在快节奏生活的间隙享受这片刻宁静。
蒲汇塘桥处于古街的中心位置,是连接南北两街的纽带。这座古桥不仅便利了交通,还独具文化底蕴。桥墩上的抱柱联:“东南三泖绿水源流长,西北九峰青山气势幽”,寥寥两句,就把万千风景纳于桥中,移景入境,借景抒情。走在三拱桥上面颇具趣味,从一个弧度上去,又从一个弧度下来,满足了人们不同视角的转换,实现了移步换形、移步换景的观赏节奏。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一排排的扶风杨柳,几乎都是以最原始的慵懒蓬松状态披散在岸边,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几乎跟桥体重叠在了一起,好像是从桥上长出来的一样,它又巧与碧绿的河水形影相照。河面上照例是舟来船往、欢声笑语、热闹非凡,他们还不甘寂寞地把这种氛围反射到桥上,以致我在那儿驻足良久,四处逡巡了多次,看着这繁花似锦的人生百态,在某一刹那间,突然感觉穿回到北宋年代,自己也恍惚走进了清明上河图的境界。
七宝老街以蒲汇塘桥为界,分为南北两大街。北大街以旅游工艺品、古玩、字画为主。这里商铺密布,一家挨着一家,从头到尾琳琅满目,新奇百出,几乎都不是平铺直叙,皆各有千秋。有的店堂是新装修,有的店面是老字号,这些商品的经营方式各有不同,但这背后的文化渊源却由来已久,家族的传承凝聚在商品中,体现在经营之道中。
七宝当铺,是清道光年间设立的,在当时松郡之地是颇有影响的金融场所,馆展重现了传统当铺的场景,也模拟了当年的经营活动和经营方式;老行当展现的主要是铁匠铺、竹器坊、园木作铺等传统手工艺,记述着昨天的故事,也带进了今天的体验。除此之外,在这条街上还有面人、米上刻字、九连环圈套、铜丝电线绕成的袖珍自行车、现场画像、草叶编织等,匠心独具,让人不得不惊叹“高手在民间”!
如果说北大街主要是以丰富精神的产品为主,南大街则是吃货的天堂,各种食品名目繁多,应有尽有:臭豆腐干、小笼、汤团、绕绕糖、酱鹌鹑、烤肉、七宝方糕、熏青豆、海棠糕、扎肉、七宝羊肉、海棠糕、白切羊肉、熏癞蛤蟆、农家菜卤蛋、农家拆蹄、糟鱼、粽子、七宝大曲等等。最值得一说的要数七宝方糕了。据说宋朝著名文人范仲淹小时候家境贫寒,一日三餐全吃粥,每到冬夜读书,他就把粥盛在盘子里冻结,然后割成一块一块,肚子饿了就抓上一块。他的同窗好友石海卿知道此事后,便叫人用糯米粉仿照范仲淹的制作方法,做成了糯米糕,天天送给他以改善伙食,一直到范仲淹中举,当时他们给方糕取名叫“白软糕”。如今的七宝方糕就是由此流传下来的,也有祝愿高升、高中和高兴的寓意。
走进七宝教寺
七宝镇自古以来,山温水暖、交通便利、商贾云集、人文荟萃、市井繁华,经过历代的耕耘劳作,塑造出了富足的古镇之风。七宝寺因吴淞江江水侵岸,曾多次迁址,最终迁入蒲汇塘之北,只不过当时规模很小。大约到北宋初年,在蒲汇塘北岸,一位名为张泽的人物挺身而出,把自己一块风水宝地让出来用于拓展七宝寺的庙宇,后来经众人合力,该寺庙的规模迅速扩大,扩展到千余间佛殿僧舍。那时,绿水环抱、红墙琉瓦、晨钟暮鼓、人气鼎旺,享有“郡东第一刹”之称。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皇帝赐额“七宝教寺”。史料称:“镇无旧名,缘寺得名,寺无他重,因镇推重”,由此七宝镇正式得名。应该说,七宝寺的贡献不仅在于镇名,还在于对集镇形成的影响,许多信众纷纷迁住于此。其实,中国历史上很多古镇都和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南翔、龙华、法华、真如等,都是因寺得名,也因寺聚众。
七宝寺始建确切年代已不可考,据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所撰《重修七宝寺大雄宝殿碑记》中说“溯其创始之代邈不可稽矣”。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建大寺殿,万历十三年(1585年)重修。引横沥水灌四围,在寺前建了三座香花石桥,面正对镇大街,“巍然为邑中名刹”。到了清代中叶,这里的规范依然宏大,寺舍千余间,有荷花池、竹林、梅园,五代桧,罗汉松之属。咸丰年间,终因兵燹而败。至1947年,尚有遗存山门、莲涌堂、荷花池、梓树、明钟、金字莲花经等。据当地人介绍说,2000年,上海市政府决定移址重建,越年落成。为此,笔者专门去拜访了七宝寺。远远望去,那映在绿树丛中的寺院,琉璃瓦金碧辉煌,青灰色的殿脊,苍绿色的参天古木,全都庄严肃穆地沐浴在晚霞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