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1-07-15郑新立
[摘要] 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是“十四五”时期的发展要开好局、起好步。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发挥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作用、消费在扩大内需中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先导作用,确保《建议》提出的各项目标如期实现。
[关键词] “十四五”时期; 国内大循环; 国内国际双循环; 改革; 消费; 投资
[中图分类号] F1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1)06-0039-04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十四五”时期的发展要开好局、起好步。在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我们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创新,确保《建议》提出的各项目标如期实现。
新发展格局新在哪
提出了重视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要求。经济循环是一个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概念,包括生产、分配、流通、消费4个环节。顺利均衡地进行扩大再生产,是加快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维护经济良性循环,不仅要搞好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和协调,还要注重保持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贯通,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促进社会再生产顺畅地进行下去,这就对宏观调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例如分配环节,包括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应根据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避免个人、地区、行业之间收入的差距过大,政府、企业、劳动者之间的分配比例必须合理,否则,就会影响消费和投资的合理增长,制约社会再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进而阻碍经济发展。
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要充分利用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市场规模大的优势,实现国内经济的良性循环,并通过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释放出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主要通过国内需求规模的扩大,拉动经济持续增长,降低对出口的依赖。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中后期阶段,经济增长空间仍然很大。只要能把需求潜力挖掘出来,把蛰伏的经济增长潜力释放出来,就能对经济增长形成强大拉动力。建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格局,就是要求我们主要从扩大国内需求上寻找发展的动力,促进未来15年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强调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要重视发展开放型经济体系,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国内经济增长。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国民经济由封闭半封闭状态转变为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体系。2020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2.16万亿元人民币,比2019年增长1.9%。我国已成为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带动了产业升级、就业扩大和居民收入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回顾对外开放的历程,我们实现了五大转变:对外贸易从加工贸易为主转变为一般贸易为主;出口从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转变为以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为主;资本流动经历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转变;在产业的开放上,从制造业率先开放到服务业开放,形成了全面开放格局;在地域开放上,从沿海城市率先开放,扩大到内地城市和沿边城市开放,从设立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到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外向型经济体系。党中央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对之前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经验的总结,是在新形势下对处理好内外经济关系提出的新的战略要求。
新发展格局好在哪
有利于我们集中精力解决好国内问题,把自己的事办好。在经济发展新阶段,我们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方面的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这些问题影响着国内经济的良性循环。把国内大循环作为主体,可使全党全国的注意力集中到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上。通过解决这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有利于使广大人民从经济发展中获益更多。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要求我们必须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国内市场,首先满足国内需要,促进国内经济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只有国内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才能为人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迅速提高提供强大物质保障,真正实现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从人民出发,一切为了人民。实现国内大循环的畅通,意味着要千方百计减少中间产品的占用,缩短流通时间,提高流通效率,扩大最终消费品在社会总产品中的比重。这就使广大人民的消费水平能随着经济发展得到更快提高。
有利于形成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质量。建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经济格局,主要通过扩大内需和提高自立自强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只要我们通过改革调整好收入分配结构,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使广大人民的潜在消费需求转变为有支付能力的现实需求,提高消费意愿和能力,就能形成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把强劲的增长势头保持下去。只要我们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就能牢牢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新发展格局怎么建
发挥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作用。一是围绕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当前,我国少数高技术产品和关键零部件仍然依赖进口,成为“卡脖子”环节。因此,我们必须强化科技创新力量,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发扬科学家精神,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难关,有效突破产业瓶颈,特别是在可能引发第四次产业革命的若干重要科技领域,如量子科技、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力求率先取得突破,加快科技自立自强。二是围绕畅通经济循环深化改革。流通是畅通经济循环的重要基础,包括市场交换、物资储运等。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建设现代交通运输设施和物流体系,我国流通成本大幅下降,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流通成本仍明显偏高。疏通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关键在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要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使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三是围绕扩大内需深化改革。近期,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来自农村,重点是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中西部农村是我国农产品的主要供应地,是我国农村人口和输出农民工的集中地区,提升中西部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之后,应适时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乡村振兴特别是加快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上来。加快乡村振兴,关键是深化农村体制改革,通过实施城乡融合发展战略,以城带乡,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如果能在“十四五”乃至更长时间内致力于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发展特色小镇,使农村人口人均收入水平接近或赶上城市人均收入水平,将会释放出巨大的消费需求潜力和投资潜力,未来一个时期实现经济平稳健康、高质量发展就有了可靠保证。因此,要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土地制度、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扎实推动共同富裕。1四是围绕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改革。随着我国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建设不断推进,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更加开放的中国给世界带来更多新的机遇。我们要按照党中央的决策,深化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制度型开放,稳步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建设,完善市场准入和监管、产权保护、信用体系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五是围绕全面綠色转型深化改革。对于不能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其价值的生态产品,如清洁的空气等,应由政府制定统一的排放标准和环境标准,严密检测、严格监管,把生态产品的成本纳入各市场主体的商品和服务成本之中,使大家拥有同等竞争条件。对已经形成的存量污染物,要尽快加以治理和资源化,对每一项治理工程所需费用进行科学评估,政府制定相应的补偿政策,通过招投标,吸引国内外企业参与投资和治理。围绕实现碳中和目标,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凡是有利于降低碳排放和节能、减少污染的经济活动,包括生态修复工程,根据其减排量,一视同仁地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和奖励,优先批准其投资项目,优先提供建设用地和资金支持。鼓励资源节约型消费方式,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在需求端形成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强大拉动力。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
发挥消费在扩大内需中的基础性作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扩大内需是一个关键,而扩大消费需求又是扩大内需的重中之重。因为消费既是社会再生产的目的和终点,又是新一轮社会再生产的起点。消费需求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所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消费水平大幅提高。特别是最近10年,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虽然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只要我们能够通过改革等措施把消费的潜力不断释放出来,就能形成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建议》提出“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兴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这为未来扩大消费指明了方向。住房和汽车作为百万元级、10万元级的传统消费品,对整个消费市场具有决定性影响,是其他消费难以替代的,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改善汽车使用环境和使用强度等管理办法,让更多消费者圆自己的轿车梦。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增加住房供给,稳定住房价格,满足广大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随着居民消费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对绿色、健康、安全消费的要求增强。企业要积极创造更多優质产品,努力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发展冷链物流,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服务消费将是未来消费的增长点,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旅游健身、家政服务等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将不断增加。特别是为了适应老龄化社会产生的巨大需求,应健全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的服务体系和对失能老人的照护制度,必须把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结合起来,通过制定统一的法规、政策和制度,明确统一的服务标准,加快培养护理队伍,吸引企业投入,为老龄人口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等。
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先导作用。投资需求属于中间需求,为扩大最终需求储备供给能力。“十四五”时期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对投资的需求巨大,必须保持一定的投资强度。《建议》提出要“拓展投资空间”“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投资的重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例如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技术障碍,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努力锻造一批像华为公司一样具有超强创新能力的企业,充当各个行业的领军企业。围绕提高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率,改革技术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探讨把更多职务发明收益留归创新者。鼓励企业把研发机构设在海外,择全球人才而用之,以开放促进创新。围绕培养创新型人才特别是创新领军人才,改革教育体制。二是新型基础设施。主要涵盖3个方面:信息基础设施,包括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融合基础设施,即对传统基础设施加以智能化改造;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完成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需要巨额投资,主要应通过债券融资。当前,发展政府和企业债券市场面临着历史机遇: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世界各国投资者看好中国经济;人民币处于升值周期,投资中国政府和企业发行的长期人民币债券,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中国具有全球最大的实体经济,正处于产业升级和数字化转型阶段,未来必将出现越来越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通过发行长期人民币债券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有利于完善资本市场功能,助力扩大内需,为经济发展增添后劲,而且有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三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领域的产品和服务,绝大部分属于公益性质或半公益性质。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投资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优选项目,财政部门主要负责政策补偿,政策性银行和证券主管部门负责配套资金支持,避免由一个部门包打天下。此外,需要政府把行政立法、制定政策的职能与企业提供产品、服务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如建立完善的失能半失能老人照护体系,既能满足这些老人的紧迫需求,又能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同时也为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提供一个新的渠道。
[参考文献]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20-12-19.
(作者简介:郑新立,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
责任编辑 / 申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