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压输水隧洞出口连接井水力流态试验研究

2021-07-15张栋梁

水利技术监督 2021年6期
关键词:出水管管内漩涡

张栋梁

(辽宁省水资源管理集团,辽宁 沈阳 110166)

1 工程概况

辽宁省重点输供水工程3-3无压输水隧洞,洞径6.30m,隧洞出口底高程209.2m,设计最大流量42.0m3/s(对应水位213.45m)。隧洞出口设不对称水力连接井,井底高程202.40m,与隧洞出口高程差6.80m,井内设计液面与隧洞出口设计液面高程相同,井顶板底面高程216.0m。连接井下游与3根φ3.62m的钢管相连,钢管外包混凝土,管中心高程205.0m,管顶高程206.80m。钢管轴心线与隧洞轴心线夹角167.65°。连接井平面布置图如图1所示。

图1 隧洞出口连接井平面布置图

2 试验观测

2.1 观测点布设

根据试验内容和要求,模型共布设14个水位观测点位:连接井底板均匀布设13个,隧洞出口与连接井交接处布设1个[6]。下游3根供水管线编号为A、B、C,如图2所示。

图2 连接井试验模型观测点布置图

2.2 试验组设定

根据工程目前实际运行工况,本次试验分别采用单管线运行方式进行(A、B、C线任选其一),在2.70~18.0m3/s流量区间内,每种流量设5组工况:2.70、7.45、12.0、16.0、18.0m3/s,共计15组试验工况[7]。

2.3 观测仪器

模型流量控制采用超声波流量计,过程校准精度±0.5%。不同流量条件下连接井内的水位观测,采用水位管控制测量,读数误差±0.3mm。

2.4 记录仪器

为了更加全面地记录与保留试验结果,本次试验选用记录设备为记录水位观测数据的纸质版电子表格、记录水流流态的摄像机和照相机、同时应用文字描述方式对试验现象进行保存。

2.5 观测方法

随着流量及水位变化,连接井及出水管内水体会发生掺气、漩涡、气阻等水力现象。每组试验中通过调节试验管末端阀门,使水位缓慢升高,至上述水力现象消失/发生为止,观测整个动态变化过程中连接井和下游出水管道中水体变化情况。

3 试验成果分析

3.1 管A单独运行

3.1.1连接井水力现象

(1)掺气现象

同一水位下,在2.70~18.0m3/s区间内,随着流量的增加,连接井内水体掺气范围不断扩大、掺气强度(气泡大小及水花翻腾程度)不断增加;同一流量下,随着连接井内水位升高,掺气范围不断收缩,掺气程度逐渐减弱直至消失;各工况连接井右侧掺气范围和掺气强度均大于左侧。当流量为2.70m3/s、水位209.0m时,以及流量为18.0m3/s、水位209.80m时,连接井内掺气现象消失。如图3所示。

图3 18.0m3/s流量时连接井水体掺气图

(2)漩涡现象

根据试验,连接井水位上升过程中,流量在2.70~7.45m3/s区间内,井内水体未产生漩涡;流量在12.0~18.0m3/s区间内,在连接井左前和右前侧产生明显漩涡,并引发少量掺气,随着流量递增,发生漩涡和掺气的范围不断扩大,且右前侧漩涡和掺气较左前侧严重。

当流量为12.0m3/s、水位209.40m时,连接井左前侧(长×宽×深)0.50m×0.50m×0.30m和右前侧2.0m×1.50m×0.50m范围内产生漩涡和掺气,水位达到210.20m时漩涡消失。当流量为18.0m3/s、水位为209.80m时,连接井左前侧5.0m×1.0m×2.0m和右前侧3.8m×1.5m×4.0m范围内产生漩涡和掺气,水位达到210.50m时漩涡和掺气现象消失。如图4所示。

图4 18.0m3/s流量时连接井水体漩涡效果图

3.1.2管A水力现象观测

(1)掺气现象

供水过程中,连接井与管内液面存在高差,水流速大,致使试验管段内水体产生掺气现象,随着管内液面上升,掺气程度不断减小直至消失。流量为2.70、7.45m3/s,水位分别达到203.92、204.45m时(管内液面与连接井液面一致),管内水体掺气现象消失。当流量达到12.0、16.0、18.0m3/s时,由于管内掺气和井内掺气共同作用,出水管内水体掺气现象消失时对应水位分别为210.20、210.20、210.50m。

(2)气阻现象

管A单独运行时,2.70~7.45m3/s区间内,连接井不同水位,管内水体无气阻现象;12.0~18.0m3/s区间内,连接井水位达到出水管管顶高程206.80m以上时,管内水体开始出现气阻现象,随着流量增加和连接井水位升高,气阻现象愈加严重。

3.2 管B单独运行

3.2.1连接井水力现象

(1)掺气现象

连接井水体掺气现象及规律与管A单独运行时相同。当流量2.70m3/s、水位209.10m时,掺气现象消失;当流量18.0m3/s、水位210.10m时,连接井内掺气现象消失。

(2)漩涡现象

连接井水体产生漩涡现象及规律与管A单独运行时相同。当流量达到12.0m3/s时、连接井水位达到209.80m时,连接井左前侧1.0m×0.5m×0.5m和右前侧3.0m×1.0m×0.5m范围内产生漩涡和掺气现象;水位达到210.20m时漩涡和掺气现象消失。当流量达到18.0m3/s、连接井水位达到209.50m时,在连接井左前侧5.0m×2.0m×2.0m和右前侧7.0m×3.0m×5.0m范围内产生漩涡和掺气现象;水位达到211.24m漩涡和掺气现象消失。如图5所示。

图5 12.0m3/s流量时连接井水体漩涡范围示意图

2.2.3管B水力现象观测

(1)掺气现象

在供水过程中,管B产生掺气的原因、现象及规律与管A单独运行时相同。流量为2.70、7.45m3/s,水位分别达到203.96、204.44m时,出水管内水体掺气现象消失。当流量达到12.0、16.0、18.0m3/s时,出水管内水体掺气现象消失时对应水位分别为210.20、210.75、211.24m。

(2)气阻现象

管B单独运行时,2.70~7.45m3/s区间内,不同水位时管内水体均无气阻现象产生;在12.0~18.0m3/s区间内,当连接井内水位达到出水管管顶高程206.80m以上时,管内水体开始出现气阻现象,随着流量的增加和连接井水位的升高,气阻现象愈加严重。

3.3 管C单独运行

3.3.1连接井水力现象

(1)掺气现象

连接井掺气现象及规律与管A单独运行工况相同。当流量2.70m3/s、水位达到208.90m时,掺气现象消失;当流量18.0m3/s、水位达到209.80m时,连接井内掺气现象消失。

(2)漩涡现象

连接井水体漩涡现象及规律与管A单独运行时相同。当流量达到12.0m3/s、连接井水位达到209.80m时,连接井左前侧2.5m×0.5m×0.5m和右前侧4.5m×2.0m×0.5m范围内产生漩涡和掺气现象,水位达到210.50m时漩涡和掺气现象消失。当流量达到18.0m3/s、连接井水位达到209.80m时,连接井左前侧5.0m×1.0m×1.50m和右前侧5.0m×1.50m×6.20m范围内产生漩涡和掺气,水位达到210.90m漩涡和掺气现象消失。

3.3.2管C水力现象观测

(1)掺气现象

管C在供水过程中产生掺气原因、现象及规律与管A单独运行工况相同。流量为2.70、7.45m3/s、水位分别达到204.04、204.71m时,管内水体掺气现象消失。当流量达到12.0、16.0、18.0m3/s时,管内水体掺气现象消失时对应的水位分别为210.50、210.80、210.90m。如图6所示。

图6 18.0m3/s流量时出水管C水体掺气图

(2)气阻现象

管C单独运行时,在2.70~7.45m3/s流量区间,连接井不同水位,管内水体无气阻现象;在12.0~18.0m3/s区间内,当连接井内水位达到出水管管顶高程206.80m以上时,管内水体开始出现气阻现象,且随着流量的增加和连接井水位的升高,气阻现象愈加严重。

4 试验小结

4.1 连接井水力现象

根据试验观测,管A、B、C单独运行时,在2.70~18.0m3/s区间内,连接井进水口与井内液面存在水力坡降,对液面及连接井内梁柱产生冲击作用,井内水体掺气;连接井右侧掺气范围和掺气强度均大于左侧;同一水位,流量递增,井内掺气范围不断扩大、掺气强度逐渐增加;同一流量,随着连接井内水位升高,掺气范围不断收缩,掺气程度也随之减弱,最终消失[8]。在12.0~18.0m3/s区间内,连接井左前和右前侧分别产生漩涡现象,并引起少量掺气现象;水位逐渐升高,漩涡和掺气现象随之消失。如图7所示。

图7 连接井掺气和漩涡现象消失时水位与流量关系

4.2 出水管水力现象

根据试验观测,管A、B、C单独运行时,不同流量下,出水管内水体主要产生掺气和气阻两种对结构安全不利的水力现象。管内水体掺气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供水过程中连接井与管内液面存在高差,水流速度较大,冲击致使管内水体掺气。二是由连接井内掺气及漩涡产生的气泡随水流进入管道内部所致。气阻则是当连接井内水位达到或高于管顶高程一定范围内,由于出水管内存在掺气,对水流产生的顶托与阻碍作用[9]。上述成果分析,如图8所示。

图8 出水管掺气消失时水位与流量关系

由图8可知:流量小于14.0m3/s时,三条出水管水体掺气现象消失时对应的水位差异并不明显,当流量大于14.0m3/s时,管A运行时对应的水位最低、其次为管C。

5 试验建议

根据本次仿真模拟试验结果,对今后的实际应用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水体掺气、漩涡现象的长期存在会对下游管道进气和排气产生不利影响,建议工程实际供水过程中,在保证供水量及构筑物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尽量使得连接井以较高水位运行,可减弱或消除井内掺气及漩涡现象。

(2)为了减轻下游出水管内水体掺气和气阻的不利影响,保证供水安全,建议在管道供水过程中及大流量供水时,先通过小流量逐渐将连接井内水位提升至管顶上方一定高度,待掺气和漩涡现象消失后,再加大供水流量。

(3)连接井内掺气、漩涡现象的产生与工程型式和过水构筑物内部结构有直接关系,为了减轻不利影响,建议在今后的设计应用中,对连接井体型和梁板形状等局部结构进行优化,尽量设计成圆形、流线形,并使工程结构尽可能对称布置。

(4)建议增加连接井、出水管排气能力。气阻现象主要是因为出水管内气体不能有效合理排除,从而对水流产生阻碍而产生,建议在各出水管道增设排气孔;气阻现象所导致的大气泡可能会对连接井顶部产生水流冲击作用,使连接井内部压力增大,建议在连接井盖板上增设排气孔,提高排气能力,保障工程运行安全。

(5)本试验结果与工程上下游水力条件、运行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由于试验条件有限,不能进行全程模拟,与实际工程相比存在一定差异,建议实际运行中应根据调度运行方式,加强原型观测,加强对连接井和出水管路掺气及气阻等现象的巡查及监控,增设智能安全检测设备,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工程运行安全。

猜你喜欢

出水管管内漩涡
倾斜管内汽水两相流动不稳定特性的数值分析
Eensy-weensy Spider
微酸性电解水对根管内粪肠球菌生物膜抗菌作用的体外研究
消防水泵房给排水设计要点
管内单相流强迫对流湍流传热关联式研究
通海管路出水管末端管径对水动力噪声的影响研究
FF陷控制权争夺漩涡
鱼群漩涡
海底探宝
自然对流对吸热管内熔盐对流传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