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新疆电化教育及其成效研究(1933-1944)
2021-07-15王潇
王 潇
【历史文化】
民国时期新疆电化教育及其成效研究(1933-1944)
王 潇
(中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1933-1944年,新疆电化教育开始全面展开。这一时期新疆电化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电化教育机构的设立、国办电化教育的开展、社会电化教育的开展。新疆电化教育以播音、电影放映为主要方式,与此同时还注重培养电化教育专业人才。电化教育的发展为新疆教育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电化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民众的参与度,丰富了民众的生活旨趣,提高了民众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开发边疆民智,推动边疆与内地沟通,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民众对中华民族和国家的认同。然而,由于新疆地区的经济、交通等因素影响,这一时期电化教育的开展相比国内其他省份仍较缓慢且不全面,因此无法对新疆民众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民国时期; 新疆省; 电化教育
电化教育是西方“视听说”教育的舶来品,是一种新式教育手段,可分为播音教育和电影教育,即主要利用收音机、留声机、幻灯片放映机、电影机等设备进行教育的一种手段。20世纪2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视听说”教育的开展吸引了国内有识之士的目光,并倡导在中国开展电化教育,期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兼具时效性和普适性的电化教育逐渐为南京国民政府所接受。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直至1933-1944年盛世才主政时期,新疆的教育环境才逐渐有了起色,加上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的工作促进了民众的思想觉醒,民众对于教育的接受度日益提高。这一时期,电化教育在内地日益成熟,新疆亦开始设立相关机构,正式从官方层面开展电化教育。在国民党直接统治时期,新疆由于政治因素及经济遗留问题,导致全省财政紧张,教育发展几近停滞。盛世才治理时期是民国时期新疆电化教育发展的全盛期,在新疆教育史上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也在民国电化教育史上留下其踪迹。
一、电化教育机构的设立
电化教育的开展有赖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其中专业电化教育机构的设立是确保电化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盛世才主政新疆以前,当地尚未成立专门的电化教育机构,其电化教育的开展主要依靠政府和社会团体。其中,播音教育由新疆省交通处兼办,电影教育由新疆省政府社会教育第三股管理,但具体活动的开展,则由民众教育馆、社会团体、各民族促进会自筹经费举办。[1]47
盛世才主政以后,新疆地区的教育开始新的发展,电化教育也随之进行。在其统治后期,电化教育辅导处、电影放映队等专职电化教育机构的相继成立,推动了电化教育在新疆地区的开展。
(一)成立电化教育辅导处
1943年,民国教育部令各省电化教育服务处改为电化教育辅导处,规定辅导处主任由教育厅主管社会教育科的科长兼任,副主任专任,下分电影、播音及总务三组,人数最多可达20余人,并在各地市郊区内设立分处。[1]471944年,民国教育部整合各地先前所颁布的有关电影及播音教育的实施办法,将其合订为《电化教育实施要点》,并提出电化教育的实施目标是:“注重培养民族意识及国家观念,提高政治知识,增加生产能力,提倡正当娱乐,以促进社会与文化之发展”。同时规定在学校和社会的电化教育同步进行,相关机构应积极落实。此外,还要求各省市教育部门增设电化教育辅导处,专门负责该省的电教事宜。[2]在民国教育部再三催促下,1944年12月,新疆省教育厅成立电化教育辅导处,并制定了电化教育工作队的办事细则,对电影教育、播音教育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分工说明。不过,从新疆省教育厅提交的电化教育辅导处职员简历表(见表1)中可以看到:新疆电化教育辅导处是按照教育部规定设置的,主任由教育厅第三科科长兼任,副主任由迪化民教馆馆长兼任,其他工作人员多是教厅科员或民教馆馆长兼任,并无专职人员。1945年3月,新疆省教育厅向教育部呈报该省电化教育实施情况时,提到“电教辅导处暂由本厅第三科(社教科)负责,尚无专立机构,又未另列经费”。可见,民国时期,新疆并未设立电化教育专设机构,仅在1944年成立了由新疆省教育厅兼管的电化教育辅导处。同时,盛世才主政时期,财政赤字巨大,导致新疆教育经费困难,电化教育开展缺乏有力的经济支撑。中央政府拨发的经费仅够开展几次电影放映活动,至于设立专业机构和配备相关职员更需用不少经费,原本计划成立的电教工作队也因资金匮乏而搁置。
表1 1944年新疆教育厅电化教育辅导处职员简历①
(二)电影放映队的成立
在新疆电化教育中,电影教育发挥主要作用。新疆地区的电影教育主要有两种方式:一为固定电影放映,二为巡回电影放映。固定电影放映主要在迪化民众教育馆内开展活动。据统计,1944年,迪化民教馆内附设电教队1队,共有职员4名,配备有相应器材。因交通不便,电教器材的购买及运输颇为不易。是年,省立迪化民教馆累计放映电影20次,观众9200余人。[3]38/88-951944年,新疆省教育厅向教育部汇报电化教育开展情况时提到,喀什民教馆将在下半年组织电化教育1队,与迪化民教馆的巡回施教队分赴南北疆工作。但之后由于人力、资金等原因,迪化施教队和喀什施教队均未成立。[3]39/48-58但即使这样,新疆电化教育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从新疆归来的民众曾在谈及新疆电化教育时,介绍:省政府社会服务处组织电影院,其机件可以自行拆卸移动,到各处放映电影极为方便,该组织经常在不同集会场放映电影,影片内容主要为建设新新疆及人民对于政府的信仰等。[4]6
此外,民国政府还曾多次派督学前往各地视察电化教育开展状况,了解各省是否存在瞒报、谎报现象[5]55-56。西北地区由于教育水平本就不高,加上交通困难、地广人稀,导致其电化教育开展困难。为缓解此状况,民国政府曾专门成立电化教育工作队,前往各地巡回施教。1937年,教育部成立教育部电化教育工作队,用一辆卡车巡回施教于湘、鄂、川、黔、滇等省。四川因水道便利,曾一度改用巡回施教船,由嘉定沿江至巫山。并拟计划赴新疆、青海、西康等边区施教。[1]46但由于交通、环境等因素影响,最终未抵达新疆。1944年春,民国教育部西北公路社会教育工作队在抵达甘肃后,积极推动西北边疆的社教工作,开展的工作包括戏剧、电影、书报、展览等。该工作队还分成小支队分赴铁路沿线开展教育工作,其中第二支队计划于1945年1月出发至宁夏,春季将抵达新疆开展工作。[6]6
盛世才主政时期,新疆虽然设立了电化教育专门机构,在教育部催促下,新疆教育厅培养了一批电教人员,成立电教工作队,中央政府也对新疆给予了高度重视。但受交通、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新疆省电化教育实际开展次数不多,甚至出现某些地区多年未开展电化教育的现象。
二、国办电化教育的开展
1933年,“四一二政变”后金树仁下台,盛世才开始主政新疆。他执政之初,对于南京国民政府维持了表面上的顺从。1935年,民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电化教育,教育部相继购入电化教育设备发往各省,受此影响,新疆逐步开始了电化教育发展之路。
1936年,教育部在新疆装置无线电收音机,以开展电化教育。[7]11-121937年,教育部颁布《二十六年度推行边疆教育计划大纲》,其中在社会教育方面,提出增设相关学校或班级的要求,对64万边疆教育补助费进行了分配,并要求各省教育厅将办理边疆教育的进度每3个月汇报一次。[8]895-906通过汇报书信,我们得以窥探当时新疆电化教育的开展状况。1939年,新疆省政府在汇报该省举办电化教育状况时,一再强调该省“并未举办电化教育”,但早在1936年,该省交通处就已经开展了广播教育,也设立了电影放映区,并在之后的政府报告中提到该省电影放映区的分布情况。[3]26/25-28这说明“以往未举办电化教育”只是省政府自己的认知,可能是由于该省并未设置相应的电化教育机构而导致观念认知不同。但就开展电化教育的内容来看,足以说明新疆在全国电化教育开展后,就已经逐步举办电化教育了。且新疆省交通处、民众教育馆属于政府工作部门,因此该部门开展的相关电化教育活动应当视为政府举办的电化教育。
(一)电化教育的开展
1.广播教育
新疆的广播教育主要为该省交通处兼办。因前期广播设备的使用需要电源,且广播收音机在装置时需要考虑地理位置等因素,新疆省教育厅将播音全权交由该省交通处管理。
1935年10月,教育部开始实施播音教育,令各省市中等学校及民众教育馆装设收音机,同时教育部在中央广播电台设置广播教育节目,分为民政节目和中学生节目。面对中央政府的指令,省政府也积极开展工作。1935年,新疆迪化市有线广播电台建成,隶属新疆边防督办公署交通处,迪化广播电台设置在城市中心区域,当时共计拥有广播收音机(广播喇叭)30余部[3]26/25-28。1935年11月27日,教育部派大批督学赴各省市视察电化教育,要求播音教育中,各省市学校及民众教育馆装设收音机,中等学校必须在1936年11月底前装设完成,各民众教育馆限于1937年6月底以前完成。各省市教育厅局应于主管社会教育之科股,指定职员一人,办理播音教育行政;并指定专款办理播音教育事宜,各省市应就全境划定播音教育指导区,每区设指导员一人,办理本区内播音教育事宜;并应自行修订补助各校馆装设无线电收音机办法,补助所属贫瘠地方之校馆。经费困难之省市,必须由教育部根据情形补助其购置收音机;此外,还应制定播音教育人员奖惩办法,在专员前往视察时,将各校馆的收音机安装情况作为考评该校馆成绩的一个准则。[5]55-56
1936年,教育部设立电影教育委员会和播音教育委员会,同时令各省设置播音教育服务处。令各省市的教育收音机构派专人管理收音,有设在县政府内者,亦有在各省县立民教馆内设收音室者,也有将部发收音机分配各级学校及社会教育机关。是年,教育部共统计各省直流、交流蓄电池、干电池收音机810架,其中新疆省收音机数量为8架。[9]47教育部尤其重视边疆教育,决定拨经费在边区择定地点装11架收音机设备。[7]11-121938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拨给新疆7架干电池无线电收音机,令新疆省教育厅在伊犁、塔城、喀什、阿克苏、阿山、哈密、焉耆各区域选择合适地点安装。[3]24/201-219同年,教育部为提高民众学校《国语》和《唱歌》两门课程的教学水平,更好普及汉字注音符号,向新疆寄发2套共6张留声片。[3]25/14-231939年,新疆省教育厅为购买收音机、干电池向教育部申请资金援助,中央政府对其拨款1150元。[3]25/201-2191939年,新疆广播电台仅迪化市设有一处,全市各机关、学校和及大道两旁的居民区均装有播音器,每日放送各项新闻及讲演、音乐等节目。[9]25-281940年起,全国的教育广播节目分为:面对青年人的相关讲座、针对全国中小学校的教育消息及面对全国民众的公民教育。这一年,迪化的有线广播喇叭已经发展至1083个,仍然每日放送新闻。[10]318-319
全国电化教育开展后,南京国民政府向新疆发放相应的播音器材;并针对新疆省经济困难状况给予相应的设备和资金援助。新疆省政府据此开展广播教育工作,在相关设备装置好之后,每日为民众放送新闻节目。其次,在个别学校也分配有收音机,供学生学习汉语读音使用。
2.电影教育
1935年,教育部为方便各省推行电影教育,特别制定方法,为各省市补助电影放映机,并令各省市教育厅于主管社会教育之科股指定职员一人,办理电影教育行政事宜;并指定专款办理电影教育,各省就全境划定教育电影巡回放映区,分区设置放映人员,办理教育电影放映事宜;放映机件由教育部统筹订购或定制,发给各省市教育厅局备价领用。困难省份,教育部补贴其购买设备的部分费用,免费配给教育影片,[5]55-56新疆位列其中。新疆省实施电化教育的绝大部分器材都由教育部拨发。1936年,电化教育在全国范围大面积开展,教育部令各省成立电影教育巡回施教区,迪化成为新疆省唯一一个电影巡回施教区(见表2)。之后,教育部给全国全费或半费补助发电机、放映机等设备,西部边远地区享受全额补助,新疆省就包含在内。[11]64
1936年,教育部共统计各省市教育电影巡回放映区八十一区,按照各省市社会教育经费状况,分全价和半价补助电影机放映机,其中新疆为教育部全价补助(1100元)省份(见表3)。此外,各省市增设放映区,则自筹解决费用[12]53。
表2 国民政府教育部1936年设立的电影教育巡回施教区②
表3 1936年各省市电影放映机补助情况表③
1943年,新疆省教育厅有G型电影放映机、植物油幻灯机各1架,有教育影片47本。[3]34/59-67同年12月,教育部发给新疆10本影片,自制电石幻灯机1架。[3]35/421-4321944年,省政府驻渝办事处以该省地处边陲,文化落后为由,请教育部拨发影片及袖珍映片机,以促进该省电教宣传。教育部对此给予帮助,令联合国影闻宣传处在新疆各地有电源的区域设立幻灯放映站数处,以广宣传。[3]35/421-432是年12月,教育部令联合国影文宣传部拨发幻灯片给新疆省,并规定新疆省教育厅可用旧影片换取新影片。之后因新疆地区交通困难,此计划失败。教育部令联合国影闻宣传处将幻灯机及相关部件设法运输至迪化,新疆至少收到1台电石幻灯机。[3]57-701944年,中央政府补助新疆迪化民众教育馆设备费1万元[3]39/137-143,另补助新疆省教育厅1万元,用于购买收音机及干电池,半价补贴购买4部无线电交流收音机、6部直流收音机。[3]39/1-291944年,教育部经由新疆政府驻渝办事处,转发给新疆省教育厅10本国产教育影片。[3]43/9-13抗战期间,受战火影响,国内各地电化教育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许多电教设备损坏或遗失。抗战结束后,教育部发函至各省询问现存影片数量,据各省上报数量统计,经过战争损坏的有接近1000张影片。[3]53/380-383未几,教育部出台教育影片流通办法,将影片分发各省社教机关轮流放映,每4个月换片一次。之后,因为抗战时期交通困难,影片寄还颇为迟缓,规定各临近省市定期互换影片。[1]46
(二)电化教育人员的培训
除设备的发放和电教内容的供应外,专业人才的培训也是确保电化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
1935年10月28日,教育部就电化教育人员服务办法制定了1份新的法令,令各省市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期满之后,按此规定执行遵守。[3]24/471938年,教育部成立教育部电化教育工作队。1940年,教育部制定《各省市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章程》,以更好地培养电影放映、电影机及收音机修理人才等。[13]1-34盛世才统治时期,电化教育培训作为社会教育培训班的一项课程开设,与社会教育的其他培训一起进行。新疆省电化教育人员的培训频率和强度虽相比同时期其他省份低,但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电化教育不可或缺的地位,也体现了其在社会教育中的重要性,为新疆省电化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支持。
三、社会电化教育的开展
(一)社会团体举办的电化教育
1939年,新疆省教育厅向中央政府汇报其电化教育开展状况时,提到“本省电影教育系本厅(教育厅)直接领导并无专设之机关,即由民教馆、各族文化会、交通机关、法团及私人等放映,所需经费均系自筹。放映区域仅有迪化、伊犁、塔城、焉耆等行政区”[9]25-28,说明在新疆未设立专门的电化教育机构之前,该省电影教育主要由民教馆、各民族文化促进会、交通机关及法团等机构或私人组织开展。其中,除交通处、民众教育馆等政府部门少量兼办外,主要依靠社会团体、各民族文化促进会及法团、个人等开展,其开展活动以电影放映为主。
民国时期,新疆教育机构约有40余个,各民族相继成立民族促进会,如维吾尔族成立了维吾尔文化促进会,回族亦成立回族文化促进会,[3]25/12这些民族文化促进会在民国时期都举办过电影放映活动。1940年,“新疆电影院总计达77所之多,平均每个县有一个电影院。”[14]1此时,新疆地区的电影以苏联影片为主。抗战时期,举国上下都十分关切国内形势,民众渴望看到抗战题材的电影,国民政府也希望通过爱国影片来振奋军民士气。民国政府宣传部令其中央电影摄影厂与国产电影代表商洽谈,将国产电影发往各地宣传抗战。中央电影摄影厂先行选择《密电码》等四种影片运至新疆省放映,其余电影片由新疆组织影片公司来重庆商讨购买运送等事宜。[15]22
可见,民国时期,社会团体在新疆电化教育的开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新疆地区的社会团体以电影放映作为电教实施的主要手段,通过教育影片的放映,对当地民众的思想解放、团结一致抗日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民间电影放映
民国时期,电影在新疆的传播早于内地大多数地区。起初,接触电影的人多为社会上层人士,普通民众大多从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接触电影。随着电影院的设立及国民政府电化教育的开展,人们开始了解电化教育。早期电影的传播对后来新疆省电化教育的开展奠定了一定基础,但苏联电影几乎占据新疆的全部市场。苏联电影在为新疆民众带来先进科技和文化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影响新疆民众的思想。此后十多年间,由于中国的电影事业发展缓慢,苏联电影对新疆地区的影响持续进行。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各民族文化促进会等文化组织成立后,将电影作为宣传抗战的有力武器,新疆的电影事业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开始放映国产影片。苏联电影对新疆民众的觉醒及爱国热情的激发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带来了不少消极影响。
20世纪30年代初,新疆地区开始出现盈利性质的电影放映,电影院主要集中在喀什、乌鲁木齐、伊宁等地,影片的选择多为苏联电影。维吾尔族知识分子胡赛音在伊宁开设了“胡赛音电影公司”,1934年公司迁往迪化继续经营电影放映业务。[16]87-89
盛世才上台后,新疆地区有大量中国共产党党员进入,对教育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一时期,新疆的教育环境较为宽松,电影放映活动也更为频繁,出现了好几家影院。1934年,盛世才的归化军成立了俄罗斯经济协会。该协会在南梁,即今乌鲁木齐市第三医院附近修建了一座有五百个座位的影剧院,经常放映和演出各种影剧、歌舞。1934年底,这里放映了有声电影,此后又陆续放映过影片《拖拉机手》《漂亮的瓦西里沙》《夏伯阳》等有声影片,迪化的居民从那时开始看到较为完整的电影。[17]1071935年,伊宁市民通过集资方式筹款创办了“三民电影院”。并于夏、秋两季在三民学校的露天场内放映影片,冬季便在三民影院进行放映活动。[18]55是年夏天,伊宁市又新增一所露天电影院,地址设在原苏联驻伊宁领事馆东侧大门内,该影院主要放映无声动画片。1936年前后,喀什商人买提尼牙孜·马合苏木在苏联经商期间购得一台移动式电影放映机,并将其带回喀什,在喀什的亚瓦格成立了第一家电影公司——电影发展公司。[19]91这是当时喀什较大规模的电影院,其放映设备也较为先进,已拥有发电和扩音设备。该电影院放映的影片也多为苏联原版影片。1937年,一个跑车的天津人在呼图壁县景化镇杨盘余的车马店里放映无声电影。1939-1940年,迪化私营电影院每年派人赶着马车西到昌吉、呼图壁,东去乾德、奇台等县城流动放映无声电影《狼》和有声电影《小白龙》《薛平贵征西》及苏联电影《拖拉机手》《漂亮的华西里莎》等。[20]1944年,有从新疆回内地的人对迪化的电影院做了一个简要的介绍:迪化北街的天山电影院是一所商业性质的机构,该影院建筑风格豪华壮丽,为吸引观众,放映的影片多侧重于爱情戏剧方面。同一时期,新疆还有一所新疆电影院,该影院由俄国人创办,位于迪化市南街。新疆电影院拥有当地最多的影片,因此前来观影的观众数量最多。但该影院放映的影片几乎全为苏联电影,影片内容主要是苏联的社会建设、民众的文化及生活习俗等。因为交通问题,内地影片无法运至迪化,导致该剧院的影片经常循环播放,且迪化的电影院票价低廉,一张电影票只需新币1元,约为民国政府法币5元,儿童还可以免票观看。[4]6这说明当时新疆地区的电影业比较繁荣,且由于票价不高,观众上座率较高。
新疆境内早期开办的影院大多为私人性质放映,其发展处于新疆当局的严密控制下,任何有可能威胁到政权的影片放映活动,都在开业后不久便遭关停的命运。就其影片内容而言,早期以苏联影片居多,国产电影进入新疆的时间较晚。但不难看出,新疆电影业的发展逐渐完善,民众对电影的接触逐渐增多,极大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认识到不一样的异域风光,为之后电化教育的开展打下了基础。为了更有效地宣传抗战,1943年,教育部令商业股份退出新疆省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改为新疆省汉族文化促进会总会独资经营。[3]41/102-105之后,在汉族文化促进会的经营下,国产抗战电影的放映量增加,对于向民众宣传抗战、普及教育都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可见,新疆各民族文化促进会在电化教育开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成效与评价
电化教育利用先进技术,通过多元化的音频、视频节目传送,从而使民众以相对轻松的方式接受教育。此举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将生活常识、手工业技术等知识传授给民众,同时将国内外消息迅速传入新疆。此外,南京国民政府主导下的电化教育活动在新疆地区的有序开展,也使得三民主义思想在当地得到有效宣传,从而加深了新疆人民对中华民族和国家的认同。尤其在抗战时期,随着教育电影的播放,新疆人民对抗战前线及国内社会形势更加关切,并积极为抗战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在无形中增强了爱国意识。
(一)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趋于丰富
以广播播报和电影放映为主要形式的电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新疆地区民众的娱乐方式。在电化教育正式开展之前,新疆地区的大部分民众不知电影为何物。据载,在乾德县第一次放映电影时,大家对那些放映设备都很陌生,人们围着放映机坐,等到放映开始才知道坐错了方向。当放映到战争或打架的场面时,人们表现得很惶恐,吓得抱头躲避,害怕银幕中的枪弹伤了自己。由于文化生活匮乏,每次放映电影,观众总是倾城出动,场场爆满。[20]由此可见,当地民众之前并没有接触过电影,更没有观看过影片。所以,电化教育在当地的推行,一方面发挥着大众教育的功能,另一方面也使民众娱乐生活多样化。在电化教育推行之前,普通民众在农闲之际多是在家闲着,没有太多的娱乐活动。有了电影放映这种免费且时髦的娱乐方式,大家都被其吸引目光,争先参与其中。据档案记载,迪化民教馆“1944年共计放映电影20次,观众9200余人”[3]91。对于当时边疆城市中较为稀缺的国产影片,“民众均日夕在盼望中”[17]22。说明民众对于电化教育的接受度较高,观看电影的热情高涨。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以电影放映等为主要方式的电化教育对民众的日常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民众娱乐生活的多元化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民众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电化教育在新疆地区的有序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当地民众综合素质的提高。其表现主要有:生活卫生常识的增加、医药卫生知识的提高和手工业、畜牧业生产技能的提高等。民众医药卫生知识的提高得益于电化教育中医学常识等内容的放映,通过《卫生所》《狂犬病》等影片的放映,使新疆民众了解了一些生活卫生常识,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卫生意识。
民国时期,在相关影片传入新疆之前,该地就已受到欧洲工业的影响,对其传统手工业有一定的冲击。在电化教育的开展下,民众通过影片了解外面工厂的制作工艺,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开始学习先进技术,提高制作水平。比如库车的蜡烛,拜城的肥皂,其技术的改进大大推动了产量的增加。在此影响下,一些新企业也逐渐开办,如迪化阜民纺织公司,吐鲁番制毛巾厂,伊犁制革厂等。针对此情况,当时就有学者提出建议,认为工艺改进的关键就在于人才培养,认为新疆地区应针对此情况,雇佣专门人才教导百姓。[21]26-27传入新疆地区的教育影片中有不少包含手工业、畜牧业生产的内容,这些影片的传入对当地民众的生产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些具有普及性意义的教育影片传入,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当地民众的学习热情,对提高生产技能,改善人民生活有一定帮助。
(三)民众的国家观念有所增强
电化教育在新疆地区的推行,增强了民众的国家观念及中华民族存亡的危机感。抗战时期的剧情影片,很多都是以小人物为主线来讲述战争的影响,让民众很容易产生代入感,从而增强了凝聚力,于无形中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在新疆省内的中国共产党及爱国知识分子的号召下,各民族文化促进会组织开展相关活动,民众都积极响应,写信、捐款、捐物、捐飞机④,在抗战中贡献力量。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与盛世才积极合作,新疆地区各民族文化促进会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积极开展国产抗战电影放映活动,宣传抗战及爱国思想,这对新疆地区民众国家观念的增强有很大推动作用。随着《文天祥》《史可法》《郑成功》等反映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及英雄人物的影片传入新疆地区,加深了当地民众对中国历史的了解与认知,增强了他们的中华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童子军》《绥远抗战》等抗战题材影片的流入,使新疆民众对战争的了解更加深入,对前线状况更为关心,极大地调动了当地民众的爱国热情,并积极采取行动,做中国抗战强有力的大后方。据资料显示,至1940年,新疆地区为抗战捐款达100余万元新币,为前线战士捐寒衣款项新币67.8万元,献金9.4万余元,用于购置防毒物质的捐款额有7万余元。以上四项捐款,除金银首饰外,现金总计200余万元。1943年10月,维文会及各地分会捐献飞机4架,合新币16万元。[22]416这说明通过电影放映等一系列电化教育、宣传措施,使新疆地区民众对国家的认同度不断提高,特别是大量抗战题材影片的流入,极大地提高了当地民众的爱国热情,并体现出了较强的国家和中华民族认同。特别是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新疆人民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与全国同胞同仇敌忾[23]130-132,为中华民族抗战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不足之处
在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当地政府、社会组织的协同努力下,新疆地区的电化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过,新疆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状况、交通等条件的限制,导致开展电化教育所需的设备供应、人才培养和影片输入等要求难以得到充分的满足。加上新疆历任统治者留下的巨额财政赤字,使得当地电化教育的开展主要依赖中央政府的有限资金支持,当地电化教育的开展时长、频率和范围受到极大地限制,严重影响了电化教育在新疆地区的全面推行。此外,新疆省政府对当地的电化教育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致使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许多电化教育措施未能在新疆地区得到有效实施。如受资金的限制,许多电化教育机构人员全部由其他部门工作人员兼任,且没有兼职补贴,严重打击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再如教育部多批次向新疆地区发放的设备和影片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影响了当地电化教育的开展频次和辐射范围。因此,新疆地区的电化教育与内地相比不仅开展次数少、规模小,而且缺乏相应的设备和专业人才,同时也缺乏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加上当地原有的发展困境,导致新疆地区的电化教育不仅缺乏系统性,而且时效性较差,对民众的生活、思想难以形成持续的、深入的影响,因而对新疆同胞的生活和思想并未产生根本性的变革。
①数据来源:《新疆省政府为转送该省教育厅电化教育辅导处办事细则及志愿履历表事与教育部来往文书》,见《民国时期新疆档案汇编》(1928-1949)第42册,第466-478页。
②数据来源:陈斯正《现代电化教育》,国立武汉大学哲学教育系学位论文,1939年,第64页。此表中所列电化教育巡回区仅为部分不全,但可看到新疆省此时已设立巡回施教区。
③数据来源:《最近全国各地民教消息志要:十七教部补助各省市购置电映机费用》,见《山西民众教育》1936年第3卷,第7-8卷,第53页。
④ 《中华日报》1939年8月22日报道内容。转引自陈慧生、陈超《民国新疆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33页。
[1] 杜维涛.抗战十年来中国的电化教育[J].中华教育界(复刊),1947(1).
[2] 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9编[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1152.
[3]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时期新疆档案汇编:1928-1949[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5.
[4] 李宗智.新疆电影消息[J].电影与播音,1944(1).
[5] 最近全国各地民教消息志要:各省市推行社教之主要事项[J].山西民众教育,1936(7-8).
[6] 教部社教队将入新疆工作[J].电影与播音,1944(1).
[7] 胡善恒.一年来之西北概况[J].边疆半月刊,1937(1).
[8]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9] 最近全国各地民教消息志要:廿四年度(1935年)各省市装制收音机统计[J].山西民众教育,1936(7-8).
[10] 朱培民,王宝英.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5.
[11] 陈斯正.现代电化教育[D].武汉:国立武汉大学哲学教育系,1939.
[12] 最近全国各地民教消息志要:教部补助各省市购置电映机费用[J].山西民众教育,1936(7-8).
[13] 彭骄雪.民国时期教育电影发展史略[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2.
[14] 社论:谈谈电影事业[N].新疆日报,1940-12-01.
[15] 纪事:宣传:(二)国产电影供应新疆放映[J].中央党务公报,1943(17).
[16] 左红卫.民国早期电影在新疆的传播[J].新疆社科论坛,2009(3).
[17] 哈未札·卡日巴衣.新疆解放前的电力、电影和汽车运输事业[M]//张广岩,译.新疆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
[18] 徐连舫.伊宁电影琐忆[M]//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伊宁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伊宁市文史资料:第3辑.伊宁:伊宁日报社印刷厂,1994.
[19] 车夫.喀什早期的电影业[M]//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喀什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喀什文史资料:第6辑.喀什:喀什日报印刷厂,1991.
[20] 昌吉回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昌吉回族自治州志下:第40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21] 杨缵绪.开发新疆实业管见[J].开发西北,1934(1).
[2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新疆通史编纂委员会,编.抗日战争时期新疆各民族民众抗日募捐档案史料[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
[23] 盖金伟.一部新疆抗战史研究的力作——《抗日战争时期新疆各民族民众抗日募捐档案史料》读后[J].西域研究,2009(4).
The Development and Effectiveness of Electric Education in Xinjiang Province During the Republican Period(1933-1944)
WANG Xiao
( School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430074, Hubei, China )
From 1933 to 1944, the electric education in Xinjiang Province began to be carried out in an all-round wa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ic education in Xinjiang Province wa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ree aspects: the establishment of electro-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state-run electro-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lectro-education. Xinjiang Province electric education to broadcast, film screening as the main way, at the same time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training of electr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s.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education has injected fresh blood into Xinjian’s education. As a new teaching method, electro-education has improved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people, enriched the people's life interests, improved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he people, is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border people's wisdom, promot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frontier and the mainland, but also in the subtle strengthening of the people's national and national identity. However,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economy, transportation and other factors in Xinjiang region,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ic education in this period is still slow and incomplete compared with other provinces in China, so it cannot have a profound and long-lasting impact on the people of Xinjiang.
the Republican period, Xinjiang Province, electrical education
K26
A
1673-9639 (2021) 03-0111-10
2021-04-14
王 潇(1994-),女,陕西西安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民族关系史及区域发展史。
(责任编辑 车越川)(责任校对 黎 帅)(英文编辑 田兴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