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社会信任与优化媒介体制

2021-07-14谢金文

江淮论坛 2021年3期
关键词:社会信任

摘要:社会信任不仅要有程度的增强,更要有质量的提升。传播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新情况、新问题,要求传播媒介充分发挥信息、意见、宣传和监督作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要形成合力,推动社会形成理性健康的信任。要致力于现代信任,改变传统信任模式,尤其要在信任对象和环境端发力,通过优化媒介体制包括新媒体的体制创新,保障、促进社会信任的提升。

关键词:传播技术;媒介体制;社会信任;信任质量

中图分类号:G206;C9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21)03-0147-005

社会信任是社会凝聚和运行、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关乎人际关系、社会资本、国家效率乃至世界和平。信任缺失已成为全球面临的最无奈最痛心的现实,包括经济、政治和日常生活中的,导致人伦、企业、制度规范信任危机和国际信任危机。社会信任与媒介体制的关系看似较远,实则因传播媒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信任而紧密关联。社会与传播技术的新发展,带来社会信任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求传播媒介及其体制做出新优化。本文对一系列关键概念和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社会信任的增强与提升

社会信任是指个人、群体、组织机构,对其他个人、群体、组织机构和制度规范的信任。一般认为,信任度越强越好,然而笔者认为,还需把信任分为短期易变、盲目有害的和长期稳定、理性健康的等类别,需抑前者增后者,变前者为后者,祛除盲信盲从。因而社会信任度并非越强越好,而要看属于哪种信任。应从简单地倡导增强社会信任、提高社会信任的程度,转变为提升社会信任的质量和程度——质量为先。

不能要求各种人,对各种信任对象,都增强信任度,弱者对强者、君子对小人,要有一定的防范警惕。通过传播媒介增加信任对象的透明度,保持一定的怀疑和批判精神,随时发现问题、纠正偏误,有助于建立理性、稳定、长期的信任,避免盲信盲从、上当受骗。如果传播媒介为增强社会信任而报喜不报忧,刻意减少或没有负面信息,甚至排斥舆论监督,进行瞒和骗,则至多只能带来短期、盲目的信任,而当人们发现了真相,这样的信任会转变为更大的不信任。例如经常出现的编虚假故事博人同情、进行“悲情营销”,透支、消费人们的善良,对社会信任的伤害很大。若不予报道,知道的人会少些,然而作假的人、上当的人会更多,对社会信任的伤害会更大更深,甚至对传媒及其主办主管机构也造成巨大影响。

西方有学者认为,电视里负面新闻太多,对社会信任的影响有负面的“涵化”效应。我国也有人认为,现在我国报纸对社会信任的影响是正面的,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对社会信任的影响是负面的,应像管理报纸那样管理新媒体。[1]窃以为这未免过于简单化了。正面内容带来的信任也有可能是短暂、易变的,甚至是盲目、有害的,如果这种内容有虚假片面成分,则当人们发现真相后会产生更大的不信任。一些假冒伪劣商品就经常通过传统媒体进行推销,结果身败名裂。反之,负面信息带来的不信任也有可能是短暂的,如果这些内容有助于防范、抑制、纠正负面人物和事物,则有助于建立长期稳定、理性健康的信任。

二、社会信任的新情况新问题

传媒科技的快速发展,大大扩展了人们的活动范围,交往对象和信任对象,也较之前大为扩展,传播媒介越来越要在信任对象和社会环境端发力。

(一)社会发展引发社会信任变化

在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现代化的社会,人们的活动范围很广,更需要社会信任。正如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所言:在现代社会,每个主体都不得不把自己从既有的社会关系中抽离出来,并不断地让自己嵌入到陌生的社会关系里去,且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一切都建立在流沙之上。[2]

然而传统的、小范围的、基于人情关系的信任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这些变化,社会信任缺失已是普遍现象,信任危机也频频出现,造成了人际关系紧张、社会秩序混乱、交往成本提高、效率损失严重,甚至引起很大的社会冲突,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们健康和幸福的重要原因。我国也不例外,有学者将中国的社会信任问题归纳为商业信用危机、公共物品信誉危机、人际信任危机和价值信仰危机。[3]

全球化、新媒体的发展,使国家和地区间的隔离状态被进一步打破,全方位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更强;人类交往的时空约束被进一步弱化,熟人社会进一步让位于生人社会;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融为一体,并出现“后真相”问题。这样的时代更需要社会信任,却更难以获得社会信任,更容易失去社会信任。

国际社会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重信任危机,包括文明与文明的冲突,各种地区性冲突,民族主义势力膨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新的军备竞赛,乃至对中国崛起的遏制。我国面临改革开放以来最严峻的外部环境,尤其是与美国的经济冲突、意识形态冲突、国家利益冲突乃至军事对峙。这些都带来对社会信任问题的新关注、新要求。

(二)传播技术带来新情况、新问题

传播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接受、保存、制作和发送信息的机会、能力、自由度和自主权,改变了传播媒介的资源、条件、市场和竞争,改变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关系,创造了提升社会信任的新条件,也产生了新的社会信任问题和危机。对此,需研究社会和公众对传播媒介在社会信任中有什么作用,传播媒介新的条件、形态和格局对社会信任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有什么新影响;研究传播媒介要利用新机遇、应对新挑战、满足新需求、克服新问题,对媒介体制有什么新要求。

当今第4、第5、第6代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形态,使传播媒介更多样,媒介信息更丰富,媒介交流更充分,媒介作用更有針对性。这些都有助于祛除盲目有害的信任,建构理性健康的信任。另一方面又出现更大的信息冗余,选择困难,出现了更多的虚假、不良、有害、侵权内容,包括谣言谎言。例如人工智能可做出高仿真图片和影像,肉眼无法辨别,加上5G、6G时代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的广泛应用,以及全球移动网的互联互通,会带来新的虚假欺骗、信任流失问题。

社交媒体还带来新的信息茧房、意见回音壁效应,带来大量的后真相、群体撕裂和极化现象,互相隔阂、对立、冲突、群体性突发事件频繁出现。有人在微博上感叹:撕裂朋友圈的事太多了,中医、转基因、战狼、弟子规、李子柒,有个朋友的父母因争论病毒是不是美国的阴谋而闹离婚了。从全球来看,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新的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等问题,也与新媒体的使用有关,大大妨碍、破坏了国际信任。

三、发挥传播媒介对提升社会信任的作用

(一)传播媒介与社会信任的关系

信任的建立和增强需要通过相互了解、理解,相互交流沟通,需要通过改善信任的影响因素,包括信任者、信任对象和社会环境、传播媒介。传播媒介能通过其信息传递作用,增进人们对信任对象的了解;通过其意见交流作用,增进人们对信任对象的理解认同;通过其宣传引导作用,弘扬诚信文化;通过其舆论监督作用,约束信任对象,使之值得信任。还能通过影响社会环境和其他媒介,促进社会信任的建立和提升。传播媒介自身的公信力——取得公众信任的能力,既影响其内容的有效性,又因传媒是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影响人们对社会系统的信任,尤其是国有新闻媒介的公信力。

总之,传播媒介及其体制对社会信任具有下图所示的影响:

(二)传播媒介要形成合力,增强理性健康的信任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不同的长处和短处,不同的功能与作用。有学者发现,新媒体在详细、中立、平衡报道及创新等指标上领先于传统媒体。我们也可明显地感觉到,新媒体、社交媒体在反映民情民意、增进相互了解、进行舆论监督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积极作用,有助于制约信任对象和改善信任环境,建立长期稳定、理性健康的信任,祛除盲信盲从。报纸由专业机构和人员在办,内容较严谨,社会公信力较强,我国实行创办审批和内容审查。社交媒体则有无数网民直接提供和转发内容,信息和意見更丰富,且更能反映民情民意,舆论监督也能更广泛和迅速及时,与报纸可以互补。

(三)传播媒介要致力于发展现代信任、改变传统信任模式

现代社会是工业化、城市化、市场经济的社会,以具有公民意识的公众为主体,与之相应,许多信息、观点、思想、意见的传播是通过新闻媒介。而此前的传统社会中,生产是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经济形态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生活大都局限在较小的范围,家庭、血缘、乡规民约、传统信仰、风俗习惯等有很大的影响和制约力量。与之相应,传统社会中的信息、观点、思想、意见的传播主要通过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虽然那时已有印刷书报,但传播范围很有限,只为少数人所用。

传统社会形成了与之相应的信任机制,现代社会则建立起新的社会信任。例如我国传统社会是乡土社会、“熟人社会”,以家族、人情、伦理道德信任为主。人们因熟悉而信任,是一种“直接信任”“人格化信任”。这种传统的特殊信任仍然有意义,但其观念与模式又难以适应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原有的社会调节功能,其弊病日益显现。例如任人唯亲,以人情代原则,缺乏对“圈外人”的信任,缺乏对契约的信任和尊重。因而亟须建立与城市社会、“陌生人社会”、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社会信任,建立以契约、机构、制度规范信任为主的机制。

新闻媒介可通过其反映、交流等作用,大大扩展人们的视野,大量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政治、社会理念,如自由、平等、民主、法制、市场经济规则等等,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树立现代公民意识。新闻媒介对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组织、社会生活(如生活方式、休闲时尚)、社会交往、社会矛盾和问题(如利益分配、道德民生)等都有很大影响,是现代社会构建和运行的重要工具。

现代社会的信任基于现代社会结构,比如相信宪法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法规会被严格实施,交易对方会遵守合同。而传播媒介则是这些现代社会结构的构建、运行和优化的重要工具。具体而言,现代社会的信任要建立在现代常识和秩序之上,包括民主与自由、责任与义务、平等与博爱、权利与正义、科学与真理等常识和文明、法治秩序;要用这些新的公理和规则,去除已经过时的伦理和规则,如传统的君臣上下、亲疏远近、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这种建立和去除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传播媒介,如进行现代启蒙——用现代常识去除传统意识。还要通过传播媒介,传达建设和谐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主张,增进国际交流、互信与合作,同时用传播媒介讲好中国故事、树立中国形象,更好地让世界了解信任中国、让中国顺利走向世界。

(四)传播媒介要着力于社会信任的对象和环境

现代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也伴随着社会信任从熟人之间的信任为主转到对陌生人、组织、制度规范的信任为主,从人格信任为主转到系统信任为主。信任对象的可靠,系统环境的优化,包括法治、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优化,就更加重要起来。而这种可靠和优化很需要传播媒介的作用。在许多情况下,信任对象是影响社会信任的最主要因素,当信任对象被发现不值得信任,原有的信任就会崩塌。因此传播媒介对社会信任的最重要作用,不是一味让人们信任,而是反映、约束、影响、改变信任对象,包括个人和组织机构,乃至社会制度规范,使其不想、不敢、不能失信,从而形成长期稳定的、理性的信任。媒介体制也要朝着这个方向设计和优化,例如从媒介体制上保障、加强舆论监督,解决不能、不敢、不想监督的问题。

信任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对社会信任的影响很大,常有决定性作用。传播媒介应着力于阻止其变质,制约其作祟,促进其变优,包括提高自己的公信力——这也是社会信任的重要环境因素。

四、从社会信任的视角优化媒介体制

(一)媒介体制的影响

媒介体制是关于传播媒介及其机构的权属、运行和管理的体例制度。权属包括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分别属于谁,或谁占多大比重等问题;运行包括按公共物品制作派送、行政化运营或按私人物品生产销售、市场化运营;管理包括媒介机构内部的管理和外部的社会管理控制——内部的机关化管理或企业化管理,外部的计划管理和市场管理、法制管理和党政管理,内外部的媒体及其机构的设立管理和运行管理、人事管理和经济管理,内容管理和传播管理等。[4]137媒介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决定着传播媒介的目标宗旨,主办和主管者,内容方针和传播渠道,经济来源和工作条件,在特定生产力水平下的媒介数量和质量,媒介吸引力、公信力、传播力、影响力。

要通过优化媒介体制、改进传播媒介,来提升社会信任,包括保障、促进国际传播和我国对外传播的客观公正、全面有效。

从国际信任来看,二十一世纪是全球化的世纪,更需要国际社会上的相互信任,需要传播媒介的交流沟通。然而,全球化虽然消解经济壁垒,却对政治和意识形态壁垒没有多少直接影响。许多国家,尤其是在全球信息和媒介竞争中基本处于守势的第三世界国家,不想让异质文化过多地进入而消解、同化本国的文化,并要阻止对本国不利的媒介宣传,因而会在监管上和接受心理上加以防范。全球化带来的传媒国际化竞争,基本是以商业化内容、形式和媒介运作方式进行的。[4]179而我们也应在国际传播层面,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增强传播语境的适应性与融入性。[5]近年来美国挑起的对华贸易战,并不完全是贸易问题的缘故,与美国许多人对中国不信任直接有关,不相信中国的崛起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最终也有利于美国自己,反而认为对他们是很大的威胁,因而要遏制中国。与此同时,传媒竞争也日益国际化。一方面卫星电视的发展使越境溢播难以阻挡,另一方面互联网使越境传播更容易。传媒的国际竞争在我国境内也将更多地展开。

为了让本国媒介具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美国率先调整自己的媒介体制,于1996年颁布了新的《电信法》,放宽对广播电视集中度的限制,以便做大做强、取得国际竞争优势,而在国内市场上仍不放宽。欧洲一些国家也随即效仿。这使跨国媒体巨头对国际社会具有更大的影響力。

(二)新媒体呼唤媒介体制创新

新媒体尤其是移动终端,大大增加了信息传递、意见交流、宣传引导、舆论监督的机会,从而可提升社会信任的质量,应以媒介体制予以保障。另一方面,新媒体也让虚假、不良、有害、侵权内容容易泛滥,破坏社会信任,应以媒介体制加以防范。

在新媒体领域,往往只有第一第二、没有第三第四——最成功者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这就很容易形成垄断,而媒介的垄断意味着信息和意见的垄断,一些商业性垄断机构又缺乏判断力和社会责任心,以简单粗暴的方式侵害了社会对传播的需要和公众的传播权力。现在有的网络平台已经是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必要工具,具有某种程度的公用事业性质,产生了从未有过的管理问题。另一方面,以禁、堵为主的管理模式日益失效,不重视全面客观的传播模式日益不受欢迎,在新媒体面前日益难以为继。

有调查显示,我国公众的社交媒体使用程度,与他们对传统媒体及其机构的信任度成反比。这反映出传统媒体内容与人们的直接感受有差距,且会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妨碍我们主流媒体的公信力、传播力和影响力,须深长思之。

目前我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全媒体建设,打造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乃至与商业、金融等行业融合发展,也是一种媒介体制优化,包括权属、运营和管理体制。要从提升社会信任的角度,更好地把握这种优化的方向、目标和内容。

(三)从社会信任的视角优化我国媒介及其体制

我们的媒体做了许多宣传引导传播,有助于建立和增强人际信任、组织信任、制度规范信任。媒介中的通报批评,也起了弘扬正气(包括诚信)、纠正偏误、以儆效尤的作用,有助于把信任建立于扎实稳固的现实土壤。然而我们的传播媒介在信息传递、意见交流、舆论监督方面仍有不足,包括虚假片面、报喜不报忧、排斥压制不同意见和批评声音,这些都影响了社会信任的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有些过分的宣传,也引起了对传媒乃至对社会环境的不信任。

我国仍处于城市化过程中,仍在从传统的人格信任为主向现代的系统信任为主转变,据一些学者的调查,损害社会信任的主要问题有:①政府机构的社会管理职能宽泛和缺位并存;②官僚主义和官员违法乱纪;③假冒伪劣产品与合同违约、欺诈行为。对付这些问题,除了加强正面宣传,还必须加强舆论监督,需要通过传媒及其体制的优化,解决许多传媒不能、不敢、不想监督的问题。媒介一方面要监督公权力和社会乱象,包括经济欺诈、假冒伪劣等,另一方面其本身的话语权也要受到监督。这些都能增强媒介的公信力、传播力、影响力,乃至经济效益,然而都需要有很强的监督动力,并能抵御不适当的权力意志干预,克服不能、不敢、不想监督,需要媒介的多元化,媒介工作的专业化,媒介运行的责、权、利紧密结合,媒介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需要媒介体制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希光,郭晓科.媒体接触对信任的影响——以在校大学生为对象的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3).

[2]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上海:三联书店,1998:89.

[3]冯仕政.中国当前的信任危机与社会安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2).

[4]谢金文.中国传媒产业概论(第二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

[5]陈世华,王蕾.“中国梦”视觉传播的逻辑与进路[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6):94-102.

(责任编辑 焦德武)

猜你喜欢

社会信任
社会信任、社会认同与社会距离研究
社会信任与群众文化互动的伦理辨析
供应商关系、社会信任与商业信用融资效应
社会信任危机的主观博弈分析
社会信任与会计盈余的债务契约有用性
社会信任、合作能力与农户参与小农水供给行为
基于网民应对的公共事件舆论引导研究
社会信任对中小企业正规融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中国农民政治信任的起源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