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型会展业的火灾预防

2021-07-14朱荣来

今日消防 2021年6期

摘要:2020年11月5-10日,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成功举办,境内外3000余家展商、54.6万名代表参加展会相关活动。笔者于2020年10月10日进驻安保驻地,历经了第20届CBME孕婴童展的消防安保现场教学,利用第83届CMEF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的消防安保模拟实战后,于10月24日开始全程参与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消防安保并被任命为(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7.1馆馆长,直至10月13日拆展完毕后返回驻地。在进博安保过程中,笔者不断分析大型商业会展业的火灾危险性以及消防安全对策,拟提出值得思考的问题,供同行借鉴并引发思考。

关键词:进博会安保;大型会展业;火灾预防

中图分类号:TU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227(2021)06-0058-02

一、大型会展业火灾危险性分析

“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总建筑面积近150万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单体和会展综合体。

(一)火灾探测技术无法精准处理警情。中庭具有超大的中空设计,3号馆尤为突出,超出了普通场馆的建筑比例,普通火灾探测技术无法精准发现火灾,常用的闭(喷)式灭火系统等消防设施,作用在发挥上难以达到精准。上海·国家会展中心通常以米来标高,如0米层、8米层、16米层等。在安保中发现,通常被检测到的火情往往是0米层两馆之间的夹道边,或者是地下空间的更衣室居多,而电器设备故障、电箱电线致损通常是由巡管人员利用红外测温设备温度比对后发现。

(二)纵深跨度过大无法实施有效防御。场馆大跨度、超长度、超高度作为鲜明特征。火灾中的致命点是火势平面的平移速度过大以及垂直方向的烟囱效应加剧。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单体场馆场馆面积28800平方米,长269米,宽106米,分为A、B、C三个区,除了2道防火卷帘外(含挡烟垂壁),稍有闪失便无法实现第一道的有效防御。

(三)慌不择路恐惧无法实施高效疏散。在人群密集的状况下,因人群慌乱导致疏散难度加大,极易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单体场馆共有出入口22个,疏散楼梯13个,自动扶梯4组,电梯8部。部分出入口平时不怎么开启,自动扶梯、疏散楼梯以及电梯没有深入熟悉的人很难知晓具体方位,在参展人员和游客众多的商业会展中很难实施有序疏散和安全撤离。

(四)展位布置过于密集加剧致灾因子。在孕婴童展的教学中发现,一个场馆内设小特装300多个,标摊400多个;医疗器械博览会的实战中情况相对好一些,但整个单体场馆展位总数也超出400多个。而进博会国展7.1号馆同样是医疗器械馆,特装加标摊只有80家,呈现出直线加方块的横平竖直,错落有致,疏散通道留有3到6米且区域分明。

(五)准入标准较低导致火灾负荷较大。国展中,搭建商一进场馆,出现在他面前的是整装待发的经过教学实战的消防指战员,一切都得按照消防专业人员的要求,对所有的耗材进行阻燃性测试,按照流程和要求在消防指战员的监督下实施作业;布展阶段呈展商会自觉执行消防告知23项负面清单,准入的绝大多数是难燃材料制作的物件。而商业会展中主场虽然告知搭建商准入门槛,对于进入的耗材最多是出具阻燃性能报告,并没有经过严苛的阻燃测试,在拆馆复盘中不难发现,具有一定规模的展位竟然用纸箱表面涂层塑形成木质展台,大多数搭建商在LV背后的设备间内的走线很少穿阻燃管保护,加上展商的可燃物的堆积,致灾隐患层出不穷。

(六)参与安保力量不足导致响应滞后。进博会国展期间,7.1馆消防指战员4名,消防助理5名,主场电工4名,广交会监理4名,秩序维护17名,保洁人员13名,展位安全员兼职电工52名。每个场馆配置一辆巡逻车、一具T5、2台细水雾、2具空呼,2套水带线路,2套切割机,20只防烟面罩,每个展位根据每50平方配置2只二氧化碳灭火器,严格落实一馆一方案,并落实3、5、10秒级响应机制。而同样在国展中心举办的商业会展中,只能看到场馆本身建造过程中自带的室内消火栓40个,地下消火栓13个,外加每天秩序维护的17名场馆保安和平均年纪超过50岁而且分班时段的13名外来保洁人员。

二、大型商业会展消防安全前瞻预防

(一)防(火)烟分隔区间减小。大型会展业场馆的主体框架内是一个连续完整的大型空间。在整体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增加挡烟垂壁的数量。

(二)增加机械防排烟设施。虽然大型会展场馆已经安装了与大空间场所相配套的防排烟设施。在整体效能完好的情况下可以在高度居中部位增加防排烟通风口。

(三)普及运用火灾探测技术。如先进的感温、感烟、感光探测器,能解决早期报警的难题。关键是探测的高度过高反应不灵敏的地方可以给予信号摆渡。

(四)安装有效的自动灭火装置。虽然国展中心每个场馆里都有满足灭火用水量的墙式消火栓和地下消火栓。根据展位图纸审核可以在行架上安装软管穿接的二氧化碳、水喷雾自动灭火系统,会展馆周壁可以安装带架喷雾胶枪,以便消灭展位上半部的软膜灯箱、灯带、广告、壁纸、悬浮饰物等火灾。

(五)科学设置安全疏散导流口。制定大型会展业人群疏散撤离应急预案,并配备安全疏导员。会展空间内确保通道、出口、指示标志和照明等必须符合技术标准和行业规定,而且建筑物门窗周边无障碍。

(六)堅持消防安全管理常态化。大型会展场馆消防安全要合理配备组织机构,落实消防安全责任人。根据国家相关消防安全规定,制定完善安全管理、安全操作、安全教育、安全巡查、值班值守、隐患整改、动火用电等安全管理制度,严防各类重特大火灾事故的发生。条件成熟时可以尝试成立一个专职消防队以便全程服务。

三、大型会展业消防安全必须牢牢抓住的几个环节

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411项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首发首展,11场配套活动集中举办,近40万名专业观众注册报名,意向成交额726亿美元,3000多名国内外记者报名采访,实现了安全、精彩、富有成效的预期目标。若要抓住大型会展业中的消防安全,必须牢牢抓住以下7个环节。

(一)厘清会展业主办与主场的关系。会展业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形式多样且被深度应用,并被社会各界重视。会展业中的主办具有合法资格、资质,可以发起、举办展览会及其配套活动。会展业主场是主办方指定的对展会现场使行全方位协调和服务的公司。主场收费内容需要认真研究,保障主办、展商和观众利益。在会展的搭建、呈展过程中的消防安全只要牢牢的抓住主场,绝大部分的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二)抓好会展商送审的图纸审核。此次进博安保国展,15个展馆的平面图、3000余家展商。此次会展图纸审核中,1个人10天内加班加点能完成1127份特装展位图的审核把关,并每天至少负责指导100余份图纸的修改。若是大型商业会展,图纸审核的量更是呈几何级上升,通常情况下,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处处合法,往往会出现“手报”被挡、“地消”被盖、“墙消”被遮等问题,大型会展业图纸审核必须要配备足够专业的团队方能可行。

(三)抓好搭建过程的火灾预防。搭建期间,从搭建商到场馆卸货开始,消防专业团队便开始介入,对所有的搭建材料开始阻燃性能测试,燃烧性能低于B1级的不予使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可燃物。所有的电气线路必须穿阻燃管,最大程度上减少电器火灾发生的概率。

(四)抓好呈展过程的温差监测。呈展期间,主要是电器线路、电气设备、强(弱)电间的温差监测,记住初始温度,通过间隔2小时的温差比对,发现鉴别电气线路敷设过程的系列问题,责令主场立即整改。在确保电器线路安全可靠的基础上,消防巡管人员还要每天定时的对展位行架上的铲灯、镭射、投影等大功率用电设备,展位装饰上的灯箱、软膜、灯带等装饰物以及地台上的灯光照明进行单循环的温差探测比对,发现问题责令搭建商的电工在有效防护下全面整改。

(五)抓好夜间闭馆期间的巡查。主办以及主场要严格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在施行全程24小时安全巡查的基础上,调整部分有资质的员工组建夜鹰队用于夜间安全值守,重点防护呈展商申请的24小时用电设备,如:冷藏冰箱、行架照明等。

(六)抓好主场搭建的标摊安全。大型会展业场馆中的特装都是呈展商通过委托有资质的搭建商来搭建展位,比较容易理解并接受消防安全要求。而每个会展场馆中都有一些小型的呈展商出于经济效益的考量直接委托主场给与全程办理,主场通常实施批量搭建,鉴于和消防管理方实施共同管理的有利环境,在搭建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双标现象。

(七)抓好拆馆过程中的隐蔽空间。拆馆期间,实行馆长负责制的馆长必须带队实施交叉复盘,对在搭建期间的隐蔽空间内的布线走向、安全留置、穿管保护、弱电分配等工作进行考核性的复盘。这既是复盘、又是考核,只有在复盘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完善大型会展业消防安保的预案,促进修缮会展业施行各环节的制度,形成闭环,以利再战。

参考文献:

[1]蒙琳,梁观龙.连续15年“不起火、不冒烟”第15届东博会、峰会消防安保侧记[J].当代广西,2018(19).

[2]北京圆满完成“一带一路”论坛消防安保[J].消防界(电子版).2017(06).

[3]肖萧.以万无一失的工作标准.调度部署全国两会消防安保[J].中国消防,2017(05).

[4]尹世路.齐心筑牢防火铁壁 携手打造平安全运——十三届全运会东疆赛区消防安保纪实[J].水上消防,2017(05).

[5]张海波.山东实行消防安保人员职业资格认证[J].中国消防,2004(11).

[6]付强.加强消防安保管理工作的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23).

[7]王远,仲毅.消防安保“四化”體系护航青奥会[J].现代职业安全,2014(10).

作者简介:朱荣来(1973-),男,江苏东台人,上海市奉贤区消防救援支队作战训练科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主要从事消防灭火救援指挥以及组织调研、战术训练等方面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