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瀚海筑起“风光”大道
2021-07-14本刊评论员
本刊评论员
在海西辽阔博大的区域里穿行,人们会发现,光伏发电的吸热板比肩接踵汇成蓝色海洋;一台台白色风机在荒漠的土地上扎下阵脚;高耸的吸热塔于蓝天白云间“追光逐日”。
置身德令哈太阳能光伏产业园区,开阔的戈壁滩上摆开一望无际的光伏产业阵容,一条全长24公里的光伏大道由东向西贯穿其中。两侧的定日镜场在太阳的照耀下,如张开的“蝶翼”,随着日光在不觉间游移,吸纳着日照赋予的每一束能量。
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亘古的瀚海戈壁,依托绿色产业革命大潮注入的强劲之力,新能源产业蓄势鼓起风帆,在波澜壮阔中沿着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航线,一路劈波前行。
戈壁滩上筑起的“风光”大道,深刻昭示着青海省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力落实“扎扎实实推进生態环境保护”和“三个最大”重大要求的执行力,叙述着新发展理念在实践中衍生的传奇。一个朝阳产业的孕育和长成,诠释着在发展路径选择中带来的崭新气象。
众所周知,矿产资源的富甲一方,曾经成为海西州发展工业的长期依托。然而,伴随新一轮绿色产业革命的到来,产业转型,倒逼海西州亟须完成产业的重塑。
青海省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接续地,对推进国家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担负着重大责任和使命。而置身柴达木盆地的海西州,肩上的责任尤为重大。
新能源产业在融入海西州产业“棋局”后,不仅给海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变化,而且为西部资源型地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大规模开发新能源走出了一条全新之路。
“十三五”时期,海西州围绕高效光伏发电新技术、太阳能光热储能发电技术、高海拔低风速风力发电技术研发应用,统筹新能源产业布局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加速构建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体系,着力打造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国家新能源输送基地。加快构建“装备制造—新能源发电—负荷消纳—向外输出”产业链,基本形成了定位清晰、特色鲜明、产业配套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格局。
几年间,海西州先后建成青海明阳新能源高原型风机装备项目、华汇化工机械风机塔筒制造项目、兴明电力年产1万吨电线电缆生产项目……围绕推进新能源产业落地落实诸多项目,不但助力了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有效缓解了全州清洁能源部分装备运输、价位带来的矛盾,而且在提升当地上下游产业相辅相成、互助互推能力,进而实现由传统产业向新型现代产业迈进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说柴达木盆地的风光资源哺育了新能源产业的健康成长,那么,新能源产业依托自身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与生俱来的优势,在延伸产业链和打通产业脉络中显化的能量,是对海西这片高天厚土的反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