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政务新媒体的理论落地

2021-07-14范经云

传媒 2021年11期
关键词:媒介马克思主义时代

范经云

在迎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与此同时,伴随我国媒体融合进程的深入发展,政务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等领域所发挥的功能日益引人注目。在媒介化社会的背景下,由李勃所著的《新媒体视阈下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研究》一书从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方式流变入手,分析了新媒体在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中的作用机制,主张借助新媒体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这一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思路交融:历时性研究与共时性分析紧密融合。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在不同的国家以及不同的文化氛围中,逐渐形成了一幅幅精彩而丰富的画卷。马克思本人就极其看重借助于媒体宣传自身,并以此来反观自省和自我修正,最终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日臻成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不断探索中开辟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号召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将近百年,百年传播实践依赖信息科技。当下,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符合时代的新的表达方式与新的呈现场域。也因此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也需要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变迁而拓展出新的发展方向。学术界对新媒体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相关研究(无论专著还是论文)可谓汗牛充栋,也多有建树。研究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大众传播进行多元分层性质的分析,有着研究视角精细,宏觀把握却不足的特点。相比之下,本书则从新媒体平台对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整体性影响切入,并且充分融合了哲学思辨、社会结构剖析、人际心理接受、信息传播、认知规律、技术发展等各种跨学科要素,颇具系统性,将历时性研究与共时性分析有机结合,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化繁为简:从现实问题探寻应对路径。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面对传播主体更趋于多元化,传播内容更加丰富的媒体环境,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对此,作者提出应一体两面地看待“挑战”所带来的问题,一方面基于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环境建构了大众传播的结构框架,阐释了新媒体的传播机制;另一方面,作者结合当前竞争加剧的国际形势、以及意识形态领域众声喧哗的现实情况,提出争取话语权的具体举措,并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大国形象和国际地位。这种将挑战转化为具体问题,并有的放矢的寻求解决方法的研究思路,连接了研究机遇和研究问题两个思考点,推动全书形成了从现状到策略的分析逻辑,也使得全书在研究理论上保持系统性与整体性。

贴合实际:媒介技术助力传播效能。该书从内外两个角度着手,内部角度指的是从内部改进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等,外部角度指的是从外部营造传播环境、影响传播客体、建立完备的监督审查机制等,既注重内部的自律性,也强调外部的他律性,以内因与外因的双重角度切入,以此共谋可持续的传播效果,并有力地规划出了我国当代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通衢。总体来说,策略问题是本书的逻辑终点,亦是我们在现实中充分利用新媒体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意义所在。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坐标,不难发现本书所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策略既适应中国国情,又与媒介技术的发展轨迹相结合,因而具有较高的现实可行性。该书以信息技术平台为研究的入射角,在科学系统地分析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五维度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相关问题,以及相关的新媒体策略。该书内容丰富、指导性强,体现了作者夯实的学术功底,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较高的参考意义和指导价值。

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新疆治理宗教极端主义的理论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BZZ009)、新疆警察学院科研基金项目“新疆警察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9JYSKYB02)的研究成果。

作者系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新疆警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媒介马克思主义时代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