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2021-07-14吴雨桐潘礼静徐小雪
吴雨桐 潘礼静 徐小雪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整体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有效控制,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状态,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挑战、新任务、新要求。面对当前新的“事、时、势”,如何“化危为机”,实现疫情防控与思政育人工作紧密融合,做深做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从落实立德树人出发,探索当前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路径,着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疫情防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挑战
2020年年初的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也是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卫生事件,给人民生命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威胁。疫情发生之后,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努力下,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有效的控制,全国高校普遍处于复学状态,疫情防控由应急状态转为常态化状态。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思政教育背景、内容和重点,这也给思政育人工作带来新的困难和挑战。
(一)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争夺激烈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常态化,我国社会进入“后疫情时代”,整体形势持续向好,但是后疫情时代并不意味着疫情已经消失,而是随时可能会反弹,除此之外还伴随着复杂的政治和经济问题,掺杂着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高校是各种思想和文化交融碰撞的集聚地,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大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但是由于缺乏理性思辨能力、社会经验不足,对疫情这类敏感事件缺乏理性的认识和判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因疫情防控不利导致经济加速下滑,社会矛盾加剧,企图把矛头指向中国来转移国民视线,反华势力趁此时机利用所谓的“自由、民主”妄图对我国的制度和文化等方面进行渗透,青年大学生很容易受到煽动、干扰和蒙蔽,陷入不良言论的误区,给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造成威胁。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特殊情境下,如何做好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引领,坚定理想信念,抵抗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二)网络舆情引导任务艰巨
“00后”青年大学生是网络空间使用的主力军,他们习惯于在网络平台上公开发表意见和言论,对一些舆论问题不加以鉴别就迅速转发、评论。当前,网络舆论虽整体向好,但仍存在各种不实言论,网络舆论环境复杂。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复学后全国大部分高校采取“封闭”或者“半封闭”的管理模式,要求在校学生每日按时测量体温,上报行动轨迹,“非必要不离校”,大部分同学对于学校的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表示理解和支持,但仍有少部分同学颇有微词,并将一些不良言论发表在网上,歪曲事实,造成虚假的信息以讹传讹并在网络蔓延,给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带来挑战。
(三)预防“次生”心理问题成为工作重点
疫情刚爆发阶段,由于病毒的潜伏期较长,传染性很强,部分大学生难免产生恐惧和消极的负面情绪,随着疫情好转,这部分学生心理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在目前疫情防控转为常态化的阶段,随着复工复学的有序进行,大学生的“次生”心理问题开始显现,长期的居家防疫,线上学习使得部分学生沉浸于互联网空间,复学后一时难以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节奏,产生不同程度的学习焦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遭受此次疫情影响更大,针对他们的长期心理疏导成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点任务。除此之外,对于毕业生而言,因疫情影响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复杂,打乱了部分学生的求职脚步,也使得很多非毕业生对未来的就业前景产生悲观情绪,应采取措施减轻学生的就业压力,预防“次生”心理问题。
(四)思政教育效果亟待提升
与时俱进、因时而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向的是具有独立意识,思想活跃,情感丰富的高校学生,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枯燥空洞、一味说教,就会影响到思政教育的效果,无法被他们接受和认同,只有将理论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真正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才能更好的发挥大学生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作用。党领导人民抗击疫情的生动实践,充分彰显了勇于担当,不怕牺牲,无私大爱的中国精神,为高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素材,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注入新的内容。但是如果不经挑选就将这些内容灌输给学生,其结果必定囫囵吞枣,达不到教育效果。只有对素材内容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与大学生实际生活深度结合,才能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做到这些对思政工作者来说亦是一种挑战。
二、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 党领导人民抗击疫情的生动实践,为高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素材。同时,这场疫情迅速改变了原本高校的教学模式,助推高校教学方式向网络化信息化方向发展,给思政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机遇,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提供了契机。探索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路径,对在“后疫情时代”下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
面对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特别是某些西方国家和地区感染和死亡人数不断攀升,这些国家在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的举措失当和制度弊端是给那些崇洋媚外、立场不坚定的所谓“公知”们的一记响亮耳光,同时也是给大学生上的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实践课。以此为契机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促使大学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思政育人全过程,引导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决防范和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制度和文化的渗透,自觉抵制错误思潮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确保宣传思想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里”。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要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监测,及时分析判断当前的意识形态工作形势,联合学生工作部门、宣传部门、共青团、辅导员(班主任)等意识形态工作主体,深入宣传主流舆论思想,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培养学生法纪意识,对故意传播不良言论、传谣造谣、制造虚假信息的学生及时进行谈心谈话,视情况予以通报并备案,对恶意发表反党反国家反社会言论的学生追查到底,净化校园网络环境。
(二)坚持价值引领,深化理想信念教育
党领导人民抗击疫情的生动实践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生动教材,诠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价值,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擅于结合时代背景,注重从这些素材中提炼精华,去粗取精,不能一味的强行灌输,要深入挖掘实践教本,强化价值引领,构建以党委行政部门、思政课专业老师、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的“大思政”工作体系,共同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方位全面渗透进大学生日常生活。讲好中国抗“疫”好故事,以情共情增强感染力,引导大学生从钟南山、李兰娟、张定宇等人物事迹中感悟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并将这种精神力量深深植根于内心,培育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转化为砥砺奋进、开拓进取的实际行动。
(三)搭建网络育人平台,推动“云上思政”建设
互联网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沿阵地,在疫情防控初期,学生居家隔离期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面对面教学转为“线上教学”,思政教育工作的形式发生了重大转变,由此也暴露出网络思政教育效果不佳,“云上思政”建设落后的情况。在当前新的疫情防控形势下,加强网络宣传和思政引领工作,搭建网络育人平台依然非常重要。在疫情防控初期,网络宣传工作主要是将防疫政策和防护知识及时传达给学生,以防范网络谣言、加强舆情监测为重点。在当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新形势下,要充分利用文字、图片、视频、音乐等多种艺术表达方式,以高校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易班网等为平台,发布专题网络教育内容,设置“抗疫先锋”专栏,大力宣传在疫情防控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一线师生的先进事迹,鼓励大学生从自己的体验出发创作网络作品,征集网络文化成果来致敬抗疫英雄,传达共克时艰的坚定信念,发挥新媒体实践育人功能。
(四)做好资助育人工作,突出人文关怀
疫情虽然已经得到控制,但其所引发的经济下行影响仍然存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冲击更大,在这一形势下,要把资助育人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一切为了学生”,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角度出发开展育人工作,深入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真实情况和实际需求,全面排查是否有学生目前仍然受到疫情的影响面临生活危机。学校资助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资助政策,简化资助流程,設立临时资助专项资金用于帮助这部分学生。辅导员(班主任)要注重保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隐私,加强关心关爱,教育引导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做好资助育人工作。
(五)做好长期心理疏导,解决学生实际需要
1.构建五维体系,预防“次生”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工作。做好长期心理疏导工作不仅要对原先就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长期的关注和帮扶,还要注意预防因疫情产生的“次生”心理问题,以班级、学生会、社团等为单位,开展主题班会、心理健康知识宣讲等宣传教育活动。建立“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学院心理咨询室-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委员-寝室长”的五维体系,主动对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精准摸排,建立动态化管理机制。引导心理困难学生通过心理咨询室或心理咨询热线等方式,接受心理咨询及心理干预,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增强心理素质,提高抗压能力。
2.关注重点群体,开展精准疏导
不同的学生群体面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因此高校在解决共性问题的基础上,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精准疏导,重点关注“四困”学生,即心理困难学生、学业困难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困难学生,建立重点人员心理档案,随时跟踪重点群体的心理状况。
3.做好就业帮扶,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
2020 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下降1.6%。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加上疫情之下经营风险增加、市场需求萎缩、资源成本提高,导致很多企业招聘需求减少甚至招聘计划搁置。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20年2月至6月,大学生就业岗位同比下降15.5%。面对此形势,高校要设立就业见习、创业、住房专项补贴,鼓励有本领、有能力的大学生自主创业。除此之外,要调动辅导员、专业教师等各方力量,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搭建线上就业平台,及时将国家最新就业政策和招聘信息推送给就业困难学生,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沟通的桥梁。重视提高大学生的抗压能力,通过多种方法推动毕业生就业,同时也为为非毕业生调试心理,帮助其缓解对未来就业前景的悲观情绪,避免因就业压力而导致的心理问题。
三、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一)高校应急思政工作制度有待建立
大学生个性鲜明但缺乏理性思维,社会经验较少,容易受到突发事件的不良影响。在高校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措施中,目前还尚未制定明确的应急思政教育工作制度,导致高校各思政工作主体间缺乏有效沟通和协作,一旦发生类似的重大突发事件,谁负责预警、谁负责信息发布、谁负责第一时间开展思政教育、谁负责心理疏导等没有明确规定,造成思政教育工作缺乏时效性。
高校应探索建立健全应急思政工作制度,完善工作体系,不断创新思政工作的形式和内容。高校应急思政工作制度的建立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首先应在事前建立预警方案,在日常工作中就加强大学生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行为,将一些热点事情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其次,应明确应急思政教育主体责任,完善信息发布制度,确保第一时间掌握舆情方向。最后是事件发生之后的长期思政教育工作,要做好长期教育督导,确保思政教育的效果。
(二)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
在疫情防控的不同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背景、内容、方式和载体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思政工作者根据不同的情境灵活变化,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好假期阶段、复学阶段、校园封闭管理阶段、常态化防控阶段教育工作的衔接,保证思政育人工作不断线、不缺位。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对象是青年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有很强的求知欲,如果思政工作者无法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只会“纸上谈兵”,就会影响思政育人作用的有效发挥。高校应定期开展思政教育相关培训和专题讲座,帮助他们掌握最新技术和技能,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高度和素养,让更多政治素质过硬,具备相关技能的人才引入到思政工作队伍中来,合力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更好的成为青年大学生的“领路人”。
四、结语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虽然已经进入常态化,但从整体上看防控工作仍然是一场持久战、耐力战。高校要千方百计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建设,落实好“后疫情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孕育大学生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培育大学生责任和担当意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激励大学生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起点上,以更加坚定的立场、更加无畏的精神,肩负起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担。
参考文献
[1]徐晓宁,任嵩.疫情防控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结合的价值与路径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20,22(05):9-14.
[2]黄月.重大疫情背景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引导与强化[J].经济师,2020(08):177-178.
[3]李小玲,王建新.重大疫情防控工作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2020(04):98-102.
作者简介:
吴雨桐,1993.4,女,汉族,安徽宿州人,宿州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专职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宿州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安徽 宿州 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