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和文化认同视角下少数民族教育现状分析
2021-07-14蔡香
蔡香
摘要:在现如今社会不断变迁的背景下,文化认同感下的少数民族教育问题是引起了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关注,本文旨在通过对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感下的教育现状分析,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感现状,剖析原因,以及少数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变迁。同时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更新民族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当然,在平等创新的氛围,带动民族发展,实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注意民族文化的自我丧失。
关键词:社会变迁;文化认同;少数民族;教育分析
一、目前少数民族教育现状
建国以来国家一直努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支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并通过多种政策推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然而,由于受历史、环境、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教育依然存在基础相对薄弱、教育成本过高、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随着社会变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新问题也不断产生。一些少数民族居住区域基本上地处偏僻地带,交通条件差,信息闭塞,经济落后,生活和工作环境艰苦。由于地域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民族地区的发展速度缓慢,教育发展相对落后,面临基础差、教育观念淡薄等问题。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与发达地区的教育相比,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发展速度呈现着负增长。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和内地民族班、学校的教育课程结构与汉族大体上相似,脱离了西方教育系统的概念,包括各个方面的教育体系。
二、要点因素对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教育现状分析
(一)社会变迁
从大的社会背景来看,中国处于社会结构转换的过程中,人们的传统观念和价值观暂时处于了困惑和选择性的两难境界。社会变迁存在着影响少数民族教育体制的各种倾向。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在网络时代,不管是少数民族还是汉族,都有把舆论和各种思想文化传播的“麦克风”,使得在统一教育体系方面存在困难。网络的日益强大,使得不同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和风俗在网络上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融合,在网络的世界里,人们更容易理解世界另一方面发生的事情,这样就可以获得原本的文化认同感会受到外来文化的直接冲击,需要我们对教育问题有深度、准确、要有全面的认识,才能在社会变迁中的浪潮中不乱阵脚,稳步前行。
(二)文化认同
影响文化认同感的重要脊梁是民族语言。在少数民族地区,人们是否使用民族语言,是否因此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和工作,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少数民族的语言是一种在长期人际关系和活动中形成共识的语言体系,通过民族成员之间拥有的独特交流方式直接表达了民族文化的认可,从心理上可以得到肯定,在与其他民族文化发生冲突时,民族语言可以作为基石解决问题。因此,会说民族语言的人会使得大家更加有归属感,相反不会说民族语言的人会使人产生防御心理,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在没有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地区,一些民族文化只能通过民族语言来实现。在教育体系中,掌握民族语言,必然会对民族文化加深理解,加深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因此,在如今的教育体系中,必须重视民族语言的发展;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在使用汉语,国际语言的同时,也要注重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
在文化认同方面,性别因素也是值得一提的重要因素。在探讨少数民族教育方面的问题,性别因素常常被提及。自五四以来,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们心中,新思想提倡男女地位平等,百年的宣传,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也开始重视“男女平等”等观念问题,开始意识到轻视的陈腐观念。但事實上,少数民族对男人的偏爱并没有被彻底消除,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大部分地区出现女性比男性更受欢迎的现象。他们认为这不仅接受了自己的传统文化教育,注重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和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从教育体制方面出发,这是需要解决的必要问题,不否认“少数民族文化”,但对于其产生不利影响的文化,需要及时制止和改善。
三、改善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下教育现状对策与建议
(一)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方针,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文化包括各民族的文化,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核心是一体的,也是各种文化多元化的并存。通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提炼,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方针,体会到各民族文化之间所共存的勤劳勇敢,团结等特征,以这样的民族精神来发扬尊老爱幼,诚实友善,和谐统一的文化理念。要想形成新的社会思潮和社会共识,需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宝物,需要世界文化遗产的“百花齐放”,坚持“中性地”的方针,展示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伟大成就。让少数民族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少数民族自身的民族文化,实现百花齐放,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新社会文化,形成高度的文化觉悟和自信感,形成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同时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与教育融合事业的建设,加强对社会发展主流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认同,实现各民族全面前行。
(二)开展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进行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与少数民族学生多交流,交流可以消除误解,能够更加深入的去了解各文化之间的不同类型,可以通过借助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让学生去了解本民族文化,以其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和少数民族中的高中学生进行对话,通过与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行语境的转换,才能够设立符合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模式。
四、结语
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存在典型的“同化文化”现象,这种背景下的教育体制是肯定存在问题的。在改善管理体制中指出:以“中华文化”为主体,通过对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同化和融合,使得各民族全面发展。这是“同化文化”中国教育面临多民族文化的基本态度。这也是一种温和值得肯定的同化态度。虽然近几年中国的少数民族教育改革非常重视各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但实际上我们的教育内容本质上没有表现出不同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和统一性。因此,我们必须深刻理解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实地考察,深入到少数民族的问题根源所在,实现各民族全面发展的目标,使得各民族文化“百花齐放”。
参考文献
[1][加]埃里克·麦克卢汉 ,弗兰克 ·泰格龙.麦克卢汉精粹 [M].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88.
[2]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4).
(石家庄市第二十四中学 05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