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故事”促进幼儿发展评价的园本化研究与实践
2021-07-14石妍
石妍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精神的指引下,教师对幼儿的观察、评价成为学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如何观察幼儿,如何评价幼儿,如何提出教育支持策略,不仅影响着课程质量,更影响着幼儿的成长。
近年来,新西兰的“学习故事”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华东师范大学周欣教授认为,学习故事即叙事性评价,能提供反映幼儿发展的持续性画面,能记录和交流幼儿学习的复杂性,它强调情景、地点以及相关人员在幼儿学习中的作用。学习故事和《指南》有很多相通之处,如认为幼儿是有能力、有自信的主动学习者,幼儿学习与发展是一个整体、幼儿在与环境的有效互动中学习和发展等。因此,通过学习故事来观察、解读、支持幼儿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科学地评价幼儿,更有效地制定教育计划,更长远地促进幼儿发展。
一、再理解,再探尋,形成学习故事的理性认识
在对学习故事进行深入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拓展学习故事的内涵和外延,形成了对学习故事的园本化理解。学习故事是一套由明确教育价值观引领的学习体系,是一套用叙事的方式进行的形成性学习评价体系,是一套能够帮助幼儿建构作为学习者的自我认知的学习评价体系。我们认为,它不是简单的幼儿学习过程文字记录的累加,而是一种教育眼光的变革,是一种教育心态的转变,呼吁我们在教育中从僵化走向灵动,从定性评判走向积极评价,从关注结果走向关注过程,从急功近利走向静待花开。它赋予幼儿更多的成长空间,更关注幼儿学习与成长的过程,鼓励教师成为幼儿的记录者,记录幼儿学习过程中的“哇”时刻,记录幼儿“能做的”“感兴趣”的事情,从而通过学习故事发现幼儿的力量,支持和帮助幼儿成长。
再者,我们认为学习故事包含着教师和幼儿两个主体。教师记录幼儿的学习故事,呈现教师对幼儿成长的观察、思考、探索和实践。幼儿记录自我成长的学习故事,幼儿不仅是被记录者,也是叙述者、记录者、编织者,展示出幼儿自我反思、自我推动、自我成长的一幅幅珍贵画卷。
二、观察为始,记录为要,构建教师眼中的学习故事
观察是学习故事的开始,我们通过学习故事“注意——识别——回应”三部曲,即注意幼儿的“哇”时刻,识别“幼儿的学习”,回应“制订下一步计划”,倡导“取长式”的评价模式,随时随地捕捉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契机,倾听和尊重每一位幼儿的声音,积极回应幼儿的成长,建构积极且充满力量的学习者形象。
1.变革观察理念,捕捉灵动的发展瞬间
首先,我们改变对“观察”的理解,让观察走进幼儿的一日生活,发挥“微”的魅力,倡导“微观察”,不要求观察者面面俱到,可以是捕捉幼儿的一个细节、一个表情、一个微事件、一个作品、一个教学环节等,将其串联成幼儿成长的故事链。其次借助《指南》,以“幼儿发生的事实”作为观察的中心,看懂幼儿游戏中的举手投足、情真意切和创新应变。最后,鼓励教师不要停留在评价的浅层和发展的碎片化,而应去探究幼儿整体的发展和变化,并在“回应”中为幼儿提出针对性和发展性的建议,彰显学习故事的价值,使幼儿成为最终的受益人。
2.深挖观察内容,形成丰富的学习故事
一名智慧的教师不仅要会讲学习故事,更要会发现学习故事,构建学习故事。其一,观察生活。生活是故事的源泉,生活故事包含着很多深刻的道理。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故事,我们鼓励教师和幼儿一起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学习故事。其二,观察细节。细节是教育理念的显性表现,教师在教育现场中细心捕捉细节,使学习故事在一个个细节的挖掘中慢慢汇聚。教育现场充满着很多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的变化,正是这样的不确定性和变化让教育现场丰富多彩,让学习故事充满魅力。其三,观察幼儿作品或表征。观察不仅局限于教育现场,通常幼儿随意完成的作品恰恰是他们最真实的表达和诉求,通过幼儿的作品,让我们看见、发现和体会到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这些成为了幼儿学习故事的源泉。
3.拓展记录方式,彰显深刻的教育意蕴
观察发现故事,思考创造故事,而记录让故事累积,也让故事沉淀。正是在累积与沉淀之中,幼儿的学习故事从深处显露出来。我们在文本记录的基础上,鼓励教师拓展记录方法,一方面,灵活运用音频、视频的形式对幼儿生活游戏中有趣的片段进行记录,另一方面有效保存幼儿的作品、游戏计划、调查表、幼儿游戏中的成果等,方便教师在整理后及时还原现场,多方位、立体化地呈现幼儿的成长轨迹。多元的记录方式是对学习故事的淬化、凝练与升华,让原本略显模糊的教育故事更加清晰,原本略显表面的教育内涵更加深刻,原本略显分散的教育行为更加聚焦。
三、尊重幼儿,鼓励自主,构建幼儿心中的学习故事
从“儿童立场”出发,将幼儿纳入学习故事,成为故事的编织者、叙述者和创造者,真正让幼儿发出自己的声音,讲述评价自己的学习、成长故事,发现自我成长的力量。
1.倾听成长故事,激发幼儿的表达兴趣
走进幼儿心灵世界的,往往是故事。要让知识、概念、道理走进幼儿的心灵世界,应当把它们寓于故事中,让教育跟随故事走进幼儿的心灵世界。因此,我们鼓励教师将学习故事讲给幼儿,由原先的“找不足”式观察记录,变为寻找幼儿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的“寻优点”式评价方法,让幼儿感受教师心中那个积极的、成长的自己,体会到被珍视和欣赏的快乐,从而心情愉悦、充满期待地参与学习故事的构建。同时,基于幼儿的发展和需求,我们初步建构了以“故事讲述”为主线的故事课程。首先通过“故事阅读”激发幼儿对故事的兴趣,其次通过“故事演绎”内化故事内容,最后通过“故事创新”对故事进行编写、创造、生长、呈现,从而在丰富有趣的故事课程中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幼儿想说、敢说、会说,为述说自己的故事奠定基础。
2.鼓励自主游戏,营造趣味的童年生活
成尚荣先生曾说过:“儿童本身就是故事。”童年是一个五彩斑斓的故事世界。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建构、丰富童年生活就是建构、丰富童年的故事田野。因此,我们从游戏入手,将“我的游戏我做主”的精神贯穿于一日生活之中,关注幼儿需求,追随幼儿兴趣,充分利用幼儿园特有的环形廊道和拐角,和幼儿共同创设出有特色、开放、可互动、能自由表现的和谐游戏场。如:打造一楼“嘀嘀叭叭汽车城”、二楼“角色体验馆”、三楼“室内体能馆”的特色廊道游戏,拐角“百变纸筒”“光影游戏”等游戏现场,让幼儿在丰富的情境中自主游戏,习得经验;充分利用“美创室”“陶艺室”等幼儿园十大工作室,变革管理模式,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特长和需要,选择工作室进行游戏,将时间与空间最大化地交给幼儿;“小书虫旅行记”“欢乐涂鸦”“穿越侏罗纪”“真人CS”等一系列版块,通过丰富精彩的游戏彰显幼儿幸福的童年。除此之外,审思和梳理幼儿一日生活作息时间表,灵活调整时间安排,充分利用回顾分享环节,鼓励幼儿回顾分享自己的游戏经历,为学习故事的构建、表达孕育了深厚的沃土。
3.创新评价模式,倾听幼儿的真实声音
让孩子真正成为孩子,首先要让孩子说孩子的话。幼儿的百种语言正是学习故事所珍视的。我们要尊重幼儿的话语方式,才会与幼儿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信念、共同的心灵。幼儿视角下的自己及同伴有什么样的特征?成长对于幼儿自己有什么样的意义?幼儿将如何记录自己的成长?关于幼儿,我们逐渐发现教师不仅有了“我无法理解某个幼儿的表现”,更有了“我一定得密切关注幼儿的问题、观点”。幼儿对自我的评价正如宝藏般隐藏在最深处。因此,可以根据幼儿近期生活体验及年龄特点,尝试设定实时更新的“访谈间”,鼓励幼儿围绕一个话题进行阐述,表达自己的想法,挖掘幼儿自我评价,倾听最真实的声音。话题可以是开放式的,如“什么是长大”,直击幼儿内心的想法,也可以是围绕近期发生的事件,如“游戏中,你喜欢和小朋友合作吗?为什么”等话题,帮助成人更清晰地了解幼儿的发展状态,并以此为依据做出科学的调整和优化。
正如20 世纪的思想家汉娜·阿伦特认为的那样:“特定的人类生命,其主要特点就是它充满着最终可以当作故事来讲的事件……”是的,一个个教育行为演绎着一个个鲜活、灵动的学习故事,透析着儿童立场的密码,承载着幼儿成长的轨迹,记录着幼儿有价值的学习过程,彰显出幼儿多样发展的七彩空间。在此过程中,教育正变得有高度更有广度,有温度更有深度。
(责任编辑:郭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