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时期的“窑洞大学”

2021-07-14杜茂林周海涵刘欢

华声 2021年6期
关键词:延安大学延安学院

杜茂林 周海涵 刘欢

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期,延河两岸散落着多所学校,当地百姓称它们为“窑洞大学”。除了为人所熟知的抗日军政大学,还有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中国女子大学等三十多所院校,其中延安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

知识青年从四面八方汇聚延安,给革命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迅速培养这些青年,成了培养干部最有效的途径。已有的抗日军政大学已不能满足需要,急需新办一批学校。1937年7月,陕北公学在延安率先籌办。

1938年2月,毛泽东和周恩来领衔,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扬等人联名发出鲁迅艺术学院《创立缘起》。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第一所培养抗战文艺干部的高等学府,吴玉章是鲁艺的首任院长。

毛泽东在一次重要干部会议上强调:“我们历来最缺少的干部是妇女干部,妇女经验亦没有总结,这个缺点必须补救。”中国女子大学随即开始筹办。1939年7月举办开学典礼,王明任首任校长。

翻开各校校史,不难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革命政治教育必不可少,为了自力更生,学员们大搞生产运动,他们生活被要求军事化、战斗化,每天很早起床,接受军训,早饭后开始一天紧张的学习生活,晚上七八个人睡着大通铺。在延安逐渐稳定下来的中国共产党,有了余力来探索政权建设,这为学员提供了实践的机会。

对延安办学事业来说,1941年是个特殊的年份。此前,中共中央干部教育部副部长李维汉发表了一个意见,认为抗战初期,延安的干部学校教育采取的几个月短期训练班的方式,“一般地已经过去了”,延安的干部学校正处在这种短期培训逐渐走到正规学校的过渡之中。

1941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决定创办延安大学,吴玉章任校长,设社会科学院、法学院、教育学院、俄文系、英文系和体育系。这是延安教育模式一段有意识的转换,强调高等院校的“正规化”,延长学制、精选学员、细划学科专业设置。

1941年国共两党摩擦不断,来延青年数量锐减,延安办学客观上有了调整和整顿的机会。另一方面,像张闻天这样的高级干部曾留学西方,对国外高校学科化教育更为青睐。因而,解放区的很多大学都开始延长学制,强调专业教育。

1939年,中共中央开始有计划地组织延安的学校向外分流发展。先是抗大挺进山西、河北办学,接着陕北公学、鲁艺(部分单位)、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延安工人学校四校联合,在河北成立了华北联合大学,仍由成仿吾任校长,这就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

1943年3月,两年前组建的延安大学再次迎来重组。鲁艺文学院、自然科学院、新文字干部学校、民族学院并入延安大学,毛泽东参加开学典礼。

调整还在继续,抗战胜利后,自然科学院迁离延安,辗转华北,1949年后组建了北京理工大学。离开延安的教育队伍,有的在东北办起教育,有的留在了华北。后来新中国的许多高校都和这几支队伍有着直接的历史渊源,如中国农业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东北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

猜你喜欢

延安大学延安学院
延安大学王必成教授书写
初等教育学院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征稿启事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English Reading Strategie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学院掠影
走进延安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独立学院:“我该如何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