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全价值链创新创业教育融通机制研究

2021-07-14黄振宇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价值链环节价值

张 磊,黄振宇

(吉林化工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过度,经济发展方式也由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过度。在此背景下,社会逐渐形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和新气象。创新能力成为了国家、企业和个人竞争力评价越来越重要的标准。国家的创新能力看企业,企业的创新能力看个人或团队。因此,从根本上说,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关键要素。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给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特别是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应该为大学生提供最基本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具备一定职业素养的同时,具备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丰富职业选择,拓宽职业道路。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教育教学中成为必然,二者融合的方式和途径也就成为教育工作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这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面临的关键问题。由于实践教学环节具有操作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众多学者从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学的融合上提出了各自的见解。有的学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实践教学的一种新形式,即创新创业教育是实践教学的一部分。也有的学者认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之一[1]。

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教学体系融合发展现状与问题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观点,以此激发中华民族的创新创业基因和创业激情。2018年,“双创”成为了年度十大经济流行语,众多创客的出现点燃了中华大地创业的火种。大学是向社会输送有用人才的“工厂”,大学教学是培养创客的“生产线”,是赋予人才创业能力、创业意识的“始发站”。越来越多类型的创业课程成为了高校的通识课程、众多高校教师加入创业导师阵营、高校纷纷成立创业中心……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中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教学体系的融合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开设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二是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开展创新创业相关实践活动,组织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等。目前,由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种原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大多流于表面,过于形式化,并没有与教学环节充分、有效的融合在一起。而且,由于学生总学分的限制,高校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加入一些单独设置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只能替换掉原来的课程。这使得传统教学体系与高等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陷入两难。鉴于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教学类型、特点与目标的相似性,很多高校为了解决上述难题,主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实践教学中,或替换原来的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实践教学的一部分。但很多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活动完全独立,导致专业类实践教学活动学时的减少,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巩固与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2]。

由此可见,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依托单独设置的创新创业类理论或实践课程,还要进一步与大学生的专业课程以及实践类课程进行有机融合,即创新创业教育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与其他教学环节紧密融合,而不是平行并列。这样既可以避免学校与学生的学时、学分负担加重,又可以避免创新创业教育孤立于主要教学环节以外而达不到教学目标[3]。

二、全价值链教学体系的涵义

竞争管理学之父迈克尔·波特在分析企业行为和活动时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他认为,企业的活动是由各个不同的环节(如生产、物流、营销等)构成的,而这些环节连接起来构成了一个价值的链条,即价值链。在高等教育中,各种教学环节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师和学生在完成各种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实现每个教学环节的价值,与企业价值链的概念异曲同工。通过在教学环节中引入价值链的概念,有助于明确每个教学环节应实现的价值,通过价值实现和价值的精准提升,从而促进教学体系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综上,全价值链教学体系是指高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所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每个教学环节都对应着一定的教学价值,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链条。首先,从教学目标上来看,所有的教学环节都应该服务于教学目标,所有的教学环节都具有同样的价值诉求。其次,从教学过程上来看,所有的教学过程都是整体价值链条上的一个节点,都应该为整个链条价值的实现服务,不能出现中断。如图1所示,最终,教学环节的价值得到实现后,完成教学体系的教学目标。在创新创业教育引入之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现传统型的旧教学目标,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能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新创业教育引入教学环节后,一方面通过融入理论教学环节,在实现传统教学价值之外,实现附加价值,学生能够理解专业知识中蕴含的职业素养,具备最基本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教学融合,实现实践教学的附加价值,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业能力[4]。

图1 全价值链教学体系中的教学环节与价值

在全价值链教学环节中,创新创业教学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融合的方式决定了教学体系附加价值的大小,如图2所示。传统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没有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环节,这种教学体系的附加价值最低,学生获得的创意思维、职业素养和创业能力几乎为零,所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第二种形式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的理论、实践教学平行并列,即创新创业教育有独立的课程和独立的学分设置,是机械式的融合。这种形式的教学体系,能够基本满足学生创业能力的获得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一定的附加价值。第三种形式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的理论、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的融合与统一。学生在理论教学中学会创新,积累创意,在实践教学中锻炼各种创业的能力,这种形式的教学体系所实现的附加价值最高。

图2 不同教学体系的附加价值比较

三、全价值链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与教学体系融通的路径与准则

(一) 融通路径

全价值链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与教学体系的融通有两条路径,如图1所示。

第一条路径如图中的虚线箭头所示,是指创新创业教育与理论教学的融通,这条融通路径往往是被忽视的一条路径,也是比较难融入的路径。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创新创业元素的融入,将刻板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向学生传达专业必备的职业素养与创新意识,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改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理论教学的有效融通[5]。

第二条路径如图中实线箭头所示,是指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教学的融通。通过将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元素引入到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实现原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和目标的升级。这种有效结合不是平行替代,而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不仅实现实践教学的传统价值,即增强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具有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同时实现了实践教学的附加价值,更加符合社会与企业对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需求。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教学环节的融通,共同实现高校教学体系的传统价值,同时创造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附加价值,在实现高校教学体系的传统教学目标的同时,实现了高等院校应用型转型,实现应用型高等院校的新教学目标,达到“1+1>2”的效果[6]。

(二) 融通准则

1.“价值导向”的价值准则

现代社会,创新能力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获取持久利润的保障。通过创新,企业才能实现产品的最大价值——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样,在现代社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评价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目标的重要标准,通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才能实现培养目标的最大价值——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基于此,创新创业教育与教学体系融通的首要准则就是“价值导向”准则。

全价值链教学体系理念下,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对应一定的价值,实现价值是教学环节的最终目的。具备这些价值的成品就是大学毕业生,他们的价值高低决定了他们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具体体现在薪酬高低上。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综合性教育模式,其目标在于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具有较好团队合作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人才的知识应用能力基础上,更加注重创新与创业能力和学生的职业素养,而非简单地对原有知识进行理解和运用。所以,创新创业教学与以往的传统教学理念不同,价值观也不同。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传统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以明确的价值目标为准绳,这样能保证各种教学环节的内容设计不偏离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并保证学生毕业后具有较高的价值内涵[7]。

2.“认知-改变-实践”的行为准则

“知-信-行”理论认为,人的行为的改变是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和形成行为的过程。其中,知识是基础,信念是动力,行为的产生和改变是目标。根据知信行理论,将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概括为认知、改变和实践三个过程。首先,教师和学生进行认知。认知是认识到创新创业元素在教学环节中的存在,教师认知后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学生认知后产生创意。教师的认知需要其对教学内容进行延展和重新设计,例如,在传统案例中引入创新创业元素,并在案例分析中着重强调;其次,改变是知识结构和意识的双重改变。在知识中融入创新创业元素后,知识与当前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知识结构被重构。除此之外,把知识放在创新创业背景下进行分析,实现了知识的意识性改变。双重改变实现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还掌握了知识的社会背景,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有了改变,学会识别不同知识的重要性和作用,实现意识的改变;最后,实践是对知识进行应用的过程。学生在重构的知识中学会识别不同知识在社会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所以在实践中会结合时代背景做出符合实际的选择,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做到创新创业的有的放矢,而非空中楼阁[8]。

3.“无痕迹全渗透”的方式准则

无论是创新创业教育与理论教育的融合,还是与实践教学的融合,都应遵循无痕迹渗透的方式原则,避免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层皮,增加学生与教师教学的“量”而没有提高“质”。很多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认为只要是引入企业元素就可以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这种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机械式的融合,只是将学生推向企业,起不到增强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作用。相反,学校和企业应该通过企业导师进校园,企业案例进教学,企业管理进比赛的“三进入”模式,无痕迹地将企业元素全面融入专业教学,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

四、全价值链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与教学体系融通的方式

(一) 理论+实践——全教学环节渗透与融合

1.理论教学环节+创新创业教育

理论教学与创新创业教学的融合有两种方式,一是教师在讲授理论课时,通过多种途径加入创新创业元素。例如,在教学案例、期末考试、课堂讨论中加入创新创业元素,重置相关教学和考核内容。第二种方式是由理论课教师讲授创新创业课程,即美国大学提出的“X+创业管理”模式。融合后,课程体系应以专业课程为基础,围绕大学生职业素养、创新意识培养和创业能力培养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造。有条件的专业团队或课程群,应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研发团队,鼓励组建跨专业团队,由专业团队结合社会发展实际,研发出融入创新创业元素的专业教学的新教材、新案例和新考核办法等。

2.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更易实施,也更受重视。首先是校园内实践教学环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在开展传统校内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比赛等活动外,开展更多种类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活动,将专业实践与创新创业活动有机融合起来,如创业沙龙、论坛等[9]。这些活动应以专业知识为背景,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并给予指导;尝试将创业报告等形式的创业策划案引入毕业论文环节,鼓励学生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完成毕业论文;其次是校外实践环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主要是学生的企业实习活动。根据学校与专业的不同,实习时间长短不一。这种融合主要有两种方式,即“校中厂”和“厂中校”。“校中厂”主要是将企业的一部分业务转移到学校来进行,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产生一定的好“创意”,为学生未来“创业”打下基础。“厂中校”则是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主要形式展开的实习活动,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导师制度,学生接触真实企业运营环境,了解市场需求,培养职业的触觉和敏感度。除此之外,还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学科竞赛中,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在理论和实践环节的融合[10]。

(二) 课内+课外——全教学空间渗透与融合

课堂是学生认知的重要场所,是教师用知识和行为双结合来传授知识、传递价值观的主要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应利用好有限的课内教学时间,将重要的知识、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融合在专业知识中渗透给学生。除此之外,还应该通过讨论、提问等互动环节收集学生的信息反馈,以便制定课外教学环节的具体任务。课外时间是学生具有主动性的时间,学生在课外时间中的活动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体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且大部分时间用于讲授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因此,教师应善于利用课外时间,加强创新创业意识在学生课余生活中的渗透,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

如图3所示,课内,学生认知世界;课外,学生实践在课内的认知。随后,学生回到课堂,将实践情况反馈给教师,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学生则反思其对世界的认知与实践,在此过程中,课内外实践教学活动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得到提升。

图3 课内、课外全教学空间融合

猜你喜欢

价值链环节价值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论评标环节的优化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