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下大学师生四种关系建立的必要性
2021-07-14孙小香李宏民
李 昶 孙小香 钱 坤 李宏民
(湖南理工学院 湖南·岳阳 414000)
0 引言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从总书记的讲话中不难看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才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韩愈在《师说》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只是简单的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传道,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并且是先传道,然后才是授业解惑。“传道”即要求教师言传身教,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影响学生们的成长与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学生进行激励、鼓舞,用自己的良好品质与精神气质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1 大学生成长情况调查
教师开展传道授业的重要前提是了解自己要教授的对象。笔者设计了“大学生成长环境调查问卷”,采用问卷法对本校在读本科生进行调查研究。调研过程中共发放问卷470份,回收有效问卷450,有效回收率为95.7%。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居住地”默认为学生进入大学之前的出生地和成长地,“兄弟姐妹数量为1个”的数据归属于“独生子女”类别,“成长方式为爷爷奶奶陪伴或其他人陪伴”的数据归属于“留守儿童”类别。经数据分析,该大学生群体样本显示如下特点:(1)农村出生的大学生占比较大,达到66.7%,城镇出生的大学生占比33.3%;(2)城镇出生的大学生中属于独生子女的占比较高,农村出生的大学生中属于“留守儿童”的占比较高。笔者认为,该大学生成长环境调查结果反映出了当前的一部分社会现状:城镇家庭中,父母大多就近择业,所以孩子可以在父母的陪伴下成长。但城镇生活经济压力较大,更多的父母选择只要一个孩子;农村家庭中,父母大多外出务工,所以孩子只能交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人代为照顾。另外,农村家庭更为注重传统观念,人丁兴旺的思想促使大多农村家庭有两个及以上的子女(见表1)。
表1:大学生成长环境调查表
2 四种师生关系建立的必要性
基于以上大学生成长环境调查结果,笔者认为高校要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必须由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对学生实行全方位覆盖。而要做到这一点,高校教师必须调整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一种新时代下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学校既感严肃,又感温暖;既有知己可倾诉,又有帮助和动力。要实现以上目标,新时代下的师生应该建立以下四种良好的关系:
2.1 “父子、父女”关系
古语有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堕”。此处隐含了父亲肩负教师的职责,教师即父亲,父亲即教师。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学,也肩负了思想道德教育的职责,而在思想道德教育上,把握好一个“严”字非常关键。作为一名成功的父亲,想要教育一个成功的孩子,他的“严”应该是张弛有度的,什么时候该“张”,什么时候该“弛”,都要恰到好处。在关键时刻为孩子指引方向,让孩子在正确的道德范围内自由成长。
我们的国家已处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在一定时期内拜金主义,信仰缺失,道德失范,思想浮躁等现象对高校教育还会有一定的影响。此时,就需要教师从“严”对待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每一位高校教师都应为学生指引航向,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注重细节,学会从学生的语言和行动中看学生的道德修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是一名“严厉”的父亲,“张”满孩子思想道德教育的弦,把准孩子们的思想发展方向,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准确命中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理想和抱负。
2.2 “母子、母女”关系
中国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分工是“严父慈母”,这说明对孩子的培养教育应该是刚柔并济的。如果说父亲的教育方法是“刚”,那母亲的教育方法则是“柔”。母亲的“柔”就是从细节做起,从关心生活,关心身体入手。孩子饥饿时有可口的饭菜,寒冷时有保暖的衣物,受伤时有轻柔的安抚,孤独时有温馨的陪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母亲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护伞。但笔者的调查显示,现在的城市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眼中的“掌上明珠”难免百般呵护,溺爱让不少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缺失;农村孩子则大多是“留守儿童”,父爱母爱缺失,因此性格成长偏差很大,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另外,大多“留守儿童”都是在爷爷奶奶的陪伴下成长,而爷爷奶奶对孙辈的教育更多的偏向于宠溺和疼爱,这样的成长环境让孩子遇事容易产生偏激行为。
基于以上情况,高校教师必须像母亲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关心不仅仅表现在思想和学习上,还要表现在生活上。让学生在学校体会到家庭的温暖,教师才能找到打开学生心灵窗户的钥匙。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教师才能顺利的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保障学生的思想道德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3 “兄弟、姐妹”关系
父亲的特点是“严”,母亲的特点是“柔”,兄弟、姐妹的特点则是“亲”。何为“亲”?笔者认为:“无话不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方为亲。学习和工作相互鼓励、指点,既合作又竞争;遇到困难共同探讨,互为支撑;遇到矛盾相互理解和退让。这种关系在成长过程中带来的好处就是内心阳光,性格开朗,积极向上。但当前的普遍社会现象是,独生子女家庭占多数,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伙伴,容易养成孤僻性格;另外,以“自我”为中心的成长方式让“独生子女”在与同龄人相处的过程中容易忽视他人的感受,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总而言之,当前大学生对于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缺乏经验和自信。
学生成长过程中欠缺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教师应给以充分的帮助。关键一步就是要和学生建立“亲”密的关系,成为学生身边的知心哥哥和姐姐,让主动和教师交流与分享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并形成一定的依赖。此外,在前两种关系中,教师更多的是发挥引导和教育作用,而在“兄弟、姐妹”关系中,教师发挥的作用应该更加偏向于倾听。抛开教师的身份,站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学生的烦恼和迷惘。摈弃说教和经验之谈,站在学生的立场互诉衷肠,拉近彼此的距离。让学生在和教师交往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和掌握人际交往的精髓和技巧。
2.4 “师生、同学”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最根本、最重要的一种关系。作为教师,授业是本职工作,授业不仅是简单的将自己所学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而是要不断的思考如何以更有效、更简单、更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消化与吸收。此外,教师要注重教学的“实效性”,无论多么精彩的课堂,如果大部分学生最后没有学到有用的知识,一切都是空谈。采用多元教学模式和信息化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融入课堂获取知识是教师值得终身研究的命题。最后,教师的最终目的是授学生以“渔”,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授业的最高境界,教学的目的不在一味地灌输,而是教会学生如何自主的汲取养分。
教师与学生亦是“同学”的关系。给学生一瓢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在知识快速迭代更新的时代,高校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富含养分的泉水供学生畅饮。教师如果不能持续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一成不变的向学生传授旧知识和缺乏创新的老观点,知识的海洋就会成为一潭“死水”,学生饮之只觉索然无味,自然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教师亦是“学生”,需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点,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文化底蕴,更新知识储备,才能让学生感觉学起来有“味道”,如饮甘泉。同时,教师刻苦钻研,努力学习的“学生”形象也能很好的激发和感染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教师的行为作为榜样,教师和学生一起破解知识的难题,互相探讨,互相鼓励,一起不断进步和前行。
3 结束语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高校教师,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正确建立师生间的“四种关系”能帮助教师快速的适应新形势和新挑战,融入新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此外,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需要教师真情实感的投入,“四种关系”的建立离不开教师的“四心教育”,即爱心、耐心、事业心和责任心。如此,高校才能源源不断的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