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2021-07-14童睿

河北画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母题群文文本

童睿

浙江省平湖市平湖文涛中学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深层次阅读的需要。单篇阅读教学“以范文为主,一篇一篇地教。这些文章都经过了专家的修改调整及审査,所以在结构和手法上都是比较单纯一致的模式”,“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整体性。如何让学生进行更有效的阅读,不少语文教师都做了大量研究和尝试。“群文阅读教学”就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阅读教学形式。

一、群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群文阅读教学,指“通过学生大量的阅读实践,在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教学尝试。它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这些相关联的多篇文章,并让学生在阅读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与同学的讨论中思维发生碰撞,在思维碰撞中达成共识,从而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所谓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地对个人、对社会发展必需的稳定的品格和必备的能力。群文阅读以核心素养为基点,在完善自身阅读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语文学习所需要的品质与能力,促进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的整体提升。然而,对于习惯于传统单篇教学的许多语文教师来说,群文阅读教学的开展困难重重,出现了诸多问题:

1.群文内容随意化。群文阅读议题设置随意性强, 文本之间常缺乏有效的逻辑关联, 常偏离语文的学习目标, 偏离教材的文本特征, 偏离学生的学习实际。议题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不足, 内容、文体、题材方面缺乏全面性、多样性、典型性, 难以为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式阅读提供更有用的资源。

2.群文解读浅显化。部分教师更多地把阅读目标锁定在文本理解的层面,贪多求快,缺少对群文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解读,把群文阅读当成群文略读,没有充分发挥群文阅读多维延展,整合融通的优势。

3.群文指导形式化。部分教师只注重课内文本的教学,传统阅读教学根深蒂固,对群文阅读缺少方法的支撑和有效的指导,策略单一,流于形式,无法真正拓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阅读品质的提升。

面对群文阅读实践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寻求教学的优化策略显得尤为必要。下面谈谈关于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思考与探索。

二、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

(一)串珠成链,丰富语言形式

由于群文属于具有某种关联的 “同一类”文本,所以它首先给学生带来 “同中有异”的语言多样性。较之单篇课文的阅读,它能使学生对 “同类”事物获得更宽的阅读视野,通过对多文本语言的感受和理解,进一步丰富对这类事物认识,从而扩大自己的思想视野和情感感受的范围和深度。群文阅读是根据议题而自由链接文本的开放阅读。 按照互文理论的主张, 群文阅读的组元方式应是开放的、多元的, 不是单一的、固定的。只要所选文本从某种视角能够聚焦成一个值得关注、值得探讨的焦点、中心或线索, 就可彼此发生链接, 汇聚辐射成群文阅读的单元。

群文中的每一篇文本都是一颗闪亮的珍珠,单颗的珍珠虽然也很美,却不如成串的珍珠有魅力。教学中,教师根据文本之间的联系,结合学情对文本进行取舍,确定一个个鲜活的议题,用群文阅读的形式把散落的珍珠串连起来,使之成为一串光彩夺目的项链,拓展学生的知识,丰富语言形式,实现“1+1〉2”的整体教学效益。以《歌词中的诗性表达》为例:

例如《发如雪》中“狼牙月/伊人憔悴/我举杯/饮尽了风雪”,明明饮下的是酒,却用“风雪”借喻沧桑的人生经历。比喻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体现了豪放表面下的惆怅,增添了凄美、悲凉的意境。

《东风破》中“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用“烛火”作为行为主体,赋予人主观情感,“烛火”夜半清醒说明彻夜通明,连他也“不忍苛责”,可见“我”的孤独与寂寞。

《千里之外》中 “闻泪声入林/寻梨花白/只得一行青苔”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让读者在听觉和视觉的交错作用下,仿佛触摸到了寻觅者一颗破碎的心!

再如《黄金甲》“旌旗如虹/山堆叠如峰/ 这军队蜿蜒如龙/杀气如风/血色如酒红”,用极其夸张的手法将两军交战前的景象通过意象的叠加,顿时营造出了一种气势恢弘、紧张肃杀的战争场面。而这种紧张肃杀的气氛又与结尾一句“生死不过一刀的疤”的从容豁达心态形成强烈的心理反差,造成“四两拨千斤”的矛盾张力效果。

以上课例是以语言的修辞表达作为议题,从生活中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歌词作为文本,从而达到扩展语言积累,探索语言运用规律的目的,使学生发现语言文学作品中的各类联系,加深对各类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二)求同存异,发散多元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选文多维思考,深入挖掘,以形成新的观点,这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基本路径。群文阅读中的比较是立体的、多层次的、自驱动的。通过比较可以展开所拟议题的各个侧面, 揭示每个文本的构思与写作视角, 激发学生思维的开放性、灵活性和批判性, 有利于建构起辩证综合的认知框架。

笔者执教《寓言寓意的多元解读》,选取了《黔驴技穷》《仕数不遇》《鲁人徙越》《东施效颦》四篇寓言。通过群文阅读,寻求解读寓言寓意的方法。其相同之处在于,都必须再现文本中的形象,抓住关键词句,领会人物特点。其不同之处在于,《黔驴技穷》可以转换视角,体会寓意的丰富性。如从驴子的视角解读:做人要练就真本事,仅靠花哨的外表唬人,是不会长久的。从老虎的视角解读:不能被表面强大的对手所吓倒,只要细心观察、小心应对、耐心了解、敢于斗争,就能取得胜利。从商人的视角解读:用人要用人所长,做事要因地制宜。《仕数不遇》可以由浅入深,透过现象看本质。由做官需要时运的表面意思深入挖掘“仕数不遇”的原因,从而理解其深层寓意:君王的好恶无常导致人才的埋没。《鲁人徙越》是一个开放性故事,通过故事补白的方式,可以探索寓意的启发性。如果鲁人徙越生意成功,说明不墨守成规,就有意想不到的创意;如果鲁人徙越生意失败,说明在决定任何事之前都必须经过一番调查研究,如果只凭自己的一厢情愿,往往会失败。《东施效颦》可以启发学生一改传统思维,逆向思考,从东施的行动力角度挖掘新的寓意:学习需要付诸实践。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会解读寓意,而且通过求同存异,探究得出“不同”导致的结果。所以,读“通”这一类文本,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发现和掌握阅读规律,而且可以使他们从这些多样化的范本中学习写好这一类文章的知识技 能,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乃至创造性思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大提高了学生深层次的阅读能力。

(三)迁移运用,增进审美体验

审美是对具有美学价值的东西的欣赏和评鉴,有了充分的赏鉴才会有创造“美”的底蕴。语文审美的对象主要是言语作品,这一审美的专门化决定了语文学科独特的美育功能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学生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获得审美发现,进行审美体验与审美鉴赏,并努力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

在文学作品中,常常有“移情”的美学现象,即“人在聚精会神中观照一个对象(自然或艺术作品)时,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对象里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是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 散文中的“移情美”使作者的知觉集中指向了最富表现力的审美属性上来。

例如宗璞的散文《紫藤萝瀑布》描写紫藤萝瀑布运用了移情的手法,作者“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中缓缓流过”。对此,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其实,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却很常见,杜甫的《春望》可称是“移情”的代表。“安史之乱”爆发已两年,长安沦陷,国破家亡,诗人眼中的春天黯淡无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把他视野中的花鸟都涂上了令人悲伤的感情色彩,正是他身处沦陷中的故都的悲伤心灵的对象化,他把花鸟作为一种人格化的象征,告诉人们天地万物也和人们一样为“国破”共同忧伤。李白的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杜甫的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漫兴·其五》),姜夔的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这些名句把物写成人,把静景写成动景,把无情写成有情,于是山可以看人而不厌,柳絮可以颠狂,桃花可以轻薄,山峰可以清苦,领略黄昏雨的滋味。将《紫藤萝瀑布》与上述古诗组成群文,阅读时学生不仅对移情的手法容易领会,而且触类旁通,体味出在那一瞬间,“心凝形释”,花人合一,主客体融为一体。因为花的瀑布带走了一直压在作者心上的关于生死和手足的焦虑和悲痛,带给了作者精神的宁静和愉悦。读者阅读时能体会到作者当时在审美情感萌发时所享受到的极大的自由和欣喜,这就是群文阅读的魅力,它容易使读者的审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发现迅速进入到体验与鉴赏、评价,从而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形成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有利于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四)母题建构,彰显传统文化

母题是文化传统中具有传承性的文化因子,是文学作品中最小的叙事单位和意义单位,是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人类基本行为。母题建构策略,是指阅读主体通过群文阅读,提取文本中反复出现的典型意象,内化为自身特定的文学经验,形成文学作品中约定俗成的基本要素,建构民族文化符号的方法。

古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文化母题,如登高悲秋、羁旅愁思、文人归隐、儒士情怀等等。把同类母题的文本组合起来进行群文阅读,更容易把握这些母题里面所包含的文化意蕴和文化现象。比如,把《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儒林外史》) 《杜少卿夫妇游山,迟衡山朋友议礼》(《儒林外史》)《阮籍恸哭》(《晋书·阮籍传》)《王子猷雪夜访戴》(《世说新语·任诞》)组合起来进行群文阅读,可以引导学生理解魏晋风度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王冕特立独行,效仿屈原衣冠;性情孤傲,不肯俯首为权贵作画。杜少卿不拘礼法,携娘子出游;慷慨仗义,救济他人。阮籍为兵家女子恸哭,尽哀而还。王子猷雪夜拜访戴安道,“造门不前而返”。在这些作品的人物身上,都可以发现中国文人的“魏晋风度”,即尊重个性, 不拘礼法,鄙薄名利, 崇尚自然,反对虚伪礼教,追求完美人格。他们的价值观深入传统文人的骨髓,成为一种文化自觉,滋养着读书人的性灵。

语文作为母语课程,天然具有诠释、传承传统文化的职能,将零散文本在集中母题下重组,由点到面再从面及点。母题形式的集中阅读和探究总结,建立了知识、语言和思想一体三面的语言环境,唤醒共有的民族文化记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既能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染,又能够理性认识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在传统阅读向群文阅读转向的过程中,通过大容量、高效率的课堂,帮助学生建立对文本更透彻、更丰富、更立体的认知,可以采用“串珠成链”“求同存异”“迁移运用”“母题建构”四大策略,使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得到强化,“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品质能够建立,“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方法得以掌握,“文化传承与理解”的体悟得以深入,当然,这些策略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教师进一步应用检验和发展更新,才能反哺课堂。

猜你喜欢

母题群文文本
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群文活动
“沉默面具”与“隐性叙事”——伍慧明《骨》中的“沉默”母题及“纸张”意象
复仇母题的现代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