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曲《浏阳河》演奏技巧与表现解析
2021-07-14王梦秋
王梦秋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一、作品简介
《浏阳河》这首乐曲原是50年代的创作歌曲,旋律流畅、优美动听。上世纪70年代由著名古筝演奏家张燕改编为筝曲,虽然对原曲调未作发展,但由于多样的演奏技法使音乐产生出各段巧妙地运用展示了不同的技法,从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尤其是双手交替演奏的快速乐段及采用竖琴下行琶音的手法,使乐曲具有了更强烈的感染力。《浏阳河》营造了非常浓厚的生活气息,加上歌词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唱着歌眼前就能勾画出未来生活的美好场景,生活的热爱之情也一唱即发。通过音乐可以阐释人们的精神面貌,乐曲中采用的变奏曲形式,深情表达了人民对家乡和生活的热爱。“浏”即水深清澈之意,浏阳河作为湖南的“母亲河”湘江一级支流也因其逶迤秀美而闻名于世。
二、演奏技法
在浏阳河的琶音部分有两种弹法,一种是左右手各弹四个音交替进行;一种是右手大指只负责每句的第一个音即主旋律音,其余的音则由左手完成。不论用哪种弹奏法都需要将乐曲的旋律突出,琶音部分力度需轻于主旋律音,但每个音都要求表现的清晰流畅,这样弹奏出的乐曲才有起伏、才有韵味。琶音在运用到曲子以前,需要一段系统的学习和练习,不要急于弹曲子,要先打好扎实的基本功,这样在弹奏曲子时可以保证每个手指正确的弹奏姿势和发力技巧,从而更好地运用琶音来表现乐曲。注意要使每个指甲的平面触弦,每个音都要交代干脆清楚,音色要连贯,手指力度要均匀。如演奏曲子时则需要根据曲子的要求突出主旋律音,在我们双手演奏琶音时左右手均向中间靠拢一些,双手基本要统一在一条直线上,这样可以保持双手音色的一致性。
引子部分共三句,一二句采用的是双手交替与琶音的演奏手法,双手采用点指的演奏形式进行节奏慢起渐快,紧接着弹奏琶音时需要注意连贯性、音色均匀并一气呵成。第二句开始用到了“提”、“拔”,即两只手的小指由里向外交替完成,同时紧凑的琶音还要迎合满起渐快的节奏形式,进一步的塑造河水延绵不绝的意境。第三句是一个渐慢的节奏感,主要起到衔接第一段主题音乐,完成引子部分的演奏。这部分的要求就是要练好琶音,在音律上,能明显体会到式由下往上的感觉,所以在处理这三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随着情绪的变化有所调整,体会由低沉走向明亮的感觉。最后,由几个厚重而有力的大撮作为过渡,将引子引入到慢板。第一段(1-24小节),在演奏技法上运用了按、滑、柔、颤等演奏技法来表现音乐的柔美旋律,这一段最重要的需要注意左手的上滑音、下滑音音要滑准。举例,在第五小节中2(re)需要用下滑音按出3(mi)而不是直接弹奏2(re)3(mi),弹奏下滑音需注意先按后弹,即右手先把2(re)音按下去按到3(mi)的高音,再用右手击弦。最后,过渡句弹奏时要由慢渐快,因为第二段马上衔接小快板,所以要把握好过度即不能太快,否则第二段的小快板就无法体现出来。第二段(25-60小节),是原歌曲旋律的两个变奏,第一个变奏运用了古筝中常用的演奏技法勾托抹托,在十六分音符中反复出现。在双手配合弹奏之前最好先练习一下有关双手配合的练习曲,待手指活动开之后,再弹奏曲子中的部分。在左右手配合弹奏的同时,要注意掌握好每个手的力度,突出乐曲的主旋律(如一般双手配合时左手为伴奏音其力度要稍次于右手)。关于左右手配合的练习方法可以先分后合:先分练即左手练习左手的,右手练习右手的,练习时分开练,练习至十分纯熟后再进行心里合奏。练其中一手时,脑海里想象着另一手的演奏将其节奏配合在正在演奏的那支手中,逐渐形成脑海中的双手配合练习。再先慢后快、由简入难:以右手的演奏为主线,采用较慢的节拍,将已在脑海中形成的双手配合映射成实际的双手配合,可以从简单的练习曲配合开始练习从慢到快,从简单到复杂,直至能够演奏较大的曲目。弹奏时需要注意颗粒感,小关节的爆发力要强,避免出现中指外斜,以求三个手指的触弦点力要在一条线上弹奏出点连线的感觉。先慢后快、由简入难:以右手的演奏为主线,采用较慢的节拍,将已在脑海中形成的双手配合映射成实际的双手配合,注意一定要从简单的练习曲的配合练习开始从慢到快,从简单到复杂,直至能够演奏较大的曲目。第三段(61-85小节),最后又回到(61-76小节)和第一段前部分一样但在第77小节时有所变化弹奏时有所注意渐慢指示,不宜过快。最后结束依然使用琶音、上下滑音等手法。总体来看,巧妙的运用技法能使音乐更加具有层次感和对比性,表达了对家乡未来美好的憧憬及热爱。
三、表现分析
古筝曲《浏阳河》中采用的演奏手法在整个曲目中主要分为三块,第一块是运用左手揉、吟、滑、按的技法来表现乐曲柔美的旋律,这一块在乐曲中首尾相应演奏两边;第二块就是双手配合快速弹奏部分;第三块则运用如流水般的双手交替下行琶音来表现乐曲动听的旋律。在乐曲的第一段中主要是注意按滑音的准确性和控制好乐曲的速度,就像是在用歌声深情地将内心对生活的爱娓娓道来;整个乐曲中主要有两个难点,也就是后面的双手配合快速弹奏及琶音部分。
引子部分,要有代入感表现出河水潺潺、水波荡漾的感觉,要拿捏好气息,缓缓呼气演奏。引子的第一句和第二句要求一样要连贯,引子自由可适当拖延一点,以便表达出河水由远及近、连绵不绝的形象。第一段(1-24小节),其实采用的就是民歌原曲的基本旋律,旋律优美动听,有很强的歌唱性质。技巧性不强,但要突出清净的效果。第二段(25-60小节),是原曲的两个变奏也是快板的部分。第一个变奏弹奏时要表现出人们的愉悦之情,此段旋律跳动性较大,如果手臂与手腕没能配合好,那么小关节的爆发力就无法施展,也无法表现出歌曲中人们的喜悦之情。第二个变奏运用了下行琶音与分解和弦弹奏,使乐曲更有连绵不断流水般的感觉。连音的演奏方式更突出河水的流动感,两种演奏方式都利于塑造河水绵延不绝的艺术形象。第三段(61-85小节),又回到原曲的主旋律,结尾再次运用琶音来表现水的连绵不断,在此不再赘述。
该乐曲中,各段显然都是对主旋律的原样重复和不加发展变奏,音乐产生出鲜明的层次和对视使乐曲展现出多样的演奏技法。建议可以在练习期间多听一些相关的古筝曲,在听的过程中,虽然无法一起合奏,但要有意识的跟着乐曲的进行而发展,想象是自己在演奏。更能更好的拿捏曲子当中该有的韵味,在实际弹奏当中才能轻重自然、拿放有度。在双手交替快速的乐曲和下行琶音的演奏技法中,精准的表达了湖南人民对于家乡、生活的美好向往。
四、结语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民歌被改编为古筝作品。把中国民歌在古筝乐器中运用得更为自然,提高了大家对不同乐器演奏相同民歌时的鉴赏力,并且充实了古筝乐器的演奏方式与技巧的扩展。古筝的表现在传统文化方面也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在未来的时间里,我们还应积极创作借鉴更多具有特色的民歌,不断进取,共同发展。总体来看。《浏阳河》这首名曲通过民族乐器古筝地技法巧妙运用使音乐更加具有层次感与对比性,精准地表达了人民对于家乡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