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中国当代雕塑的真正价值

2021-07-14闫佳卉

河北画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雕塑艺术家

闫佳卉

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

一、新的材料语言与形式语言

(一)材料语言必须保持一种批判性

“反叛传统古典主义,摆脱传统题材和具体形象”,使得雕塑艺术发展跨越了一个台阶,虽然摆脱了传统写实,但又掉入了抽象主义,材料还是依附于造型,从现代主义雕塑艺术革命性的变化,杜尚第一次把小便池带进了展馆,使得人们不再服从于现有传统的思想方式,开始出现了它材料自身独特的语言性,在这个时候开创了第一次社会文明史上艺术思想的进步,打破了艺术品有史以来的界限,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后现代主义艺术与当代艺术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界限,二者是并行的。以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当代雕塑为起点,中国的雕塑家们就进行材料语言上的探索,材料语言上的批判性,即现当代雕塑的语言要对上一时期的超越和反叛。在今天日益强大的信息和人工智能的时代,使得艺术家不得不向机器无法达到的境地探索,进一步将材料语言推向极致,材料呈现了更多的维度,艺术家们要做一些机器做不到的事情。与现代主义雕塑家材料语言不同的是,中国当代雕塑更注重其公共性,不仅强调作品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还关注到了作品与观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和沟通等。2000年以来,中国的艺术家不仅对“物”和现成品的使用驾轻就熟,而且,特别重视挖掘“物”所负载的社会、政治、性别等文化属性。代表性的艺术家有隋建国、宋冬、尹秀珍、施慧、谭勋、金石、梁硕等。

(二)探讨雕塑艺术形式语言的可能性

形式语言的实践,表现为像观念艺术、雕塑的绘画性以及卡通艺术形式的使用。在我们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艺术家们对于雕塑的形式语言也有新的突破,当代艺术是多元的,开放性的,它没有固定的模样,也没特指的形态或形式,过去传统的大理石,木材,钢铁,不应该支配艺术家去做什么,我们的观念以及思维不应该被限制于这些传统上,观念应大于媒介,我们要从形式上大胆的突破,进行尝试,从固有的思维中解放出来。陈文令的雕塑是一种寓言性地社会表达,他主要是采用猪和快乐的市民形象,来寓言性地揭示中国社会正在不可避免的物质化和消费社会化,人们的价值观和自我灵魂正在进入一种物质社会的迷失之中。陈文令的雕塑在风格上还吸收了南方民间泥塑的表情和形体的夸张的语言形式。对于中国民间塑像和宗教雕塑的语言形式的吸收,在1990年代末以后成为一种不少艺术家参与的艺术现象。

二、中国雕塑如何通向当代

(一)中西结合的尝试与探索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知识界对西方中心主义愈益质疑,艺术家们也越来越多的开始重新审视和估量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寻求一种西方语境下的东方精神性的表达,所以中国的当代雕塑艺术渐渐出现了中西结合的尝试和探索。雕塑家展望,从古代园林假山石中获取灵感,创作“不锈钢假山石”系列,用一块不锈钢片覆盖在假山石表面,复制其表面和凹凸的纹理,然后小心焊接起来,再进行打磨,制造出外表闪亮,内部中空的不锈钢假山石。这种不重意义,重视觉冲击的新图像,既似乌托邦的隐喻,又如现代化的镜像,深刻反思着中国当代文化在快速变迁的社会进程中重塑传统的重要命题。以不锈钢材质塑造的人工化,现代化的“假山石”,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新阐释,表现出城市工业化的进程。

(二)重新构造雕塑的时空性

当代雕塑家对空间的重新思考和呈现体现在:重新思考人和雕塑的空间关系:人的活动与雕塑场景之间的关系;物理空间、生活空间、艺术空间之间的关系;以及雕塑空间存在方式的多样性。2000年以后,当代雕塑更多地突破雕塑的边界,成功地融合、借鉴其他当代艺术的方式,开始与装置、影像、行为等进行“无缝对接”。

对传统雕塑、现代主义雕塑而言,时间就是过去;对于当代雕塑而言,时间就是此刻。当代雕塑在时间上的变化最集中地表现在2000年以后,当代雕塑完成了一个转变,由历史性的时间,变成了当下性的时间,即此时此刻。

这是因为,从时间角度看,雕塑在当代之前,无非是雕塑家用受制于特定文化、传统的方式,对时间的回应。这种回应大致分为两种:通过概括、选择、加工,把有限的人和事(纪念性、标志性、个别性)浓缩在一个特定的空间,放进了无限的时间序列里;或者是反过来,让无限的事物(神祇、理想、普遍性)通过具体、有限的形体、空间和材料,放置在特定的时间中。

当代雕塑在时间上的变化使现场变得很重要,体验变得很重要,感受变得很重要,它们注重当下,而永恒的,纪念性的时间属于过去。

2000年以后,当代雕塑对时间的思考还表现在,“运动”在当代雕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展现,雕塑更多地开始动起来。当然,时间在当代雕塑中的引入和雕塑的空间移动是相关的,和雕塑的变化的过程也是相关的。

三、当代中国雕塑的时代特征

(一)艺术作品的时代精神

中国当代雕塑艺术更多的是传达区别于其他时代的文化针对性,当代艺术家体验到时代的生存感受,用当代艺术的语言和载体进行转换,特殊的再现,一件有价值的艺术作品不仅要有普世性,还能抵达人内心深处,它的内涵应该是丰富的,并且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它是结合了社会现实和当代文明,所以说不仅仅是作品本身,还要看背后的文化渊源,它都跟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分不开的。我们不得不提的是徐冰先生的《何处惹尘埃》,当他在纽约的工作室亲眼目睹了“9·11”事件的惨剧之后,当他走进漫天弥漫着灰白色建筑物粉尘的曼哈顿城,他决定收集一包“911灰尘”。徐冰曾提到过,他从不收藏艺术作品却有着收藏“特别物件”的习惯,这包灰尘成为了他后来的作品《何处惹尘埃》,作品以政治背景展开,一包灰尘见证了这恐怖事件的发生。艺术家对事件的反思,警示着我们。再比如说张晓刚的《大家庭》,放到当代文明的角度,揭示了中国人不可回避的问题,所有人的目光呆滞,运用近现代中国流行艺术的风格表现革命时代人的精神状态,呈现出具有时代精神的集体心理记忆,包括海外的黄永砅,蔡国强等,涉足到了国际的政治问题。

(二)雕塑艺术与科技的联结之新媒体艺术

在当代雕塑中使用新媒体、新技术的手段已经蔚然成风,技术是可能,艺术是选择,由数据和人工智能构建的雕塑或将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家创作的新趋势。如今新媒体艺术已然成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不可忽视的一门显学,新媒体艺术的边界很模糊,包括电子艺术、灯光艺术、虚拟艺术、交互艺术等。5G时代的来临,催生了沉浸式的艺术,对于“观者”而言,它改变了人们以往的艺术审美方式,带给审美主体一种全新的审美方式。从大同雕塑双年展到明天雕塑展,都出现了雕塑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一系列作品。

四、结语

中国当代雕塑已经和新观念、新思想以及新的生活方式捆绑在一起,它创造了文化价值,推动时代观念的意义,2000年以后更加体现出了其包容性,呈现出了跨学科的发展趋势,容纳了大地艺术、装置艺术、观念艺术的成果,在形式上能融汇影像艺术、过程艺术的一些视觉方式,并尝试将时间与空间纳入当代雕塑意义呈现的维度中。这也就意味着艺术家的创作变得十分自由了。他们既可以针对当下的社会文化现实进行创作,也可以完全按照自己个人的创作脉络向前推进,既可以主动地回应国际国内的艺术潮流,也可以仅仅去考虑既定的艺术史逻辑。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雕塑艺术家
当代艺术概念的确立与有效性
陈文令当代艺术作品选
巨型雕塑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我的破烂雕塑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写实雕塑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自然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