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的路径

2021-07-13李爱梅杜伦芳

现代企业 2021年4期
关键词:理论课话语马克思主义

李爱梅 杜伦芳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面临三个需要解决的矛盾。一是日益增长的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需要与滞后思想政治理论话语内容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升,西方各种意识思潮也不断涌入,容易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为了应对挑战,必须强化意识形态教育,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受限于教材的更新速度,话语内容也变得滞后。二是日益多样化的大学生语言表达形式与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话语方式之间的矛盾。作为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时代新人,当代大学生网络话语已经成为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语言,网络话语形式多变,情境式、探讨式、互动式是深受学生喜爱的重要形式,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了保证其内容的准确输出往往话语方式单一。三是日益灵活的大学生语言风格与固定思想政治理论话语特征之间的矛盾。诙谐、通俗、直白是大学生共有的语言风格,而基于意识形态和政治需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话语所具有的严肃性、政治性、学术性,与学生话语之间有所疏离,难以有效融合。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内涵

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内容是由教材内核、中央会议新闻稿、学术精英话语等集合构成。它以国家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性为突出特征,其内容也有着规定性,表现在四门课程都有各自的理论体系、知识原理和叙述逻辑。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方式是由话语内容表现形式、思政教师语言习惯、学生课堂互动性等组成。它反映的是授课过程和形式,影响着话语内容的感染力和渗透力。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特征是由话语内容的理论特点、语言艺术以及话语方式的表现特征等构成。它体现的是话语体系实践过程中的表现效果和表现特征。

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隶属于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话语体系,两者是支与干的关系。从话语层次上划分,应该属于高层次的,它的话语主体和研究者是国家意识形态工作者。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话语体系是在2005年,由教育部、中宣部联合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简称“05”方案)框架下确立的。“05”方案集中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兼具意识形态指导性和思想领域问题导向性,要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发展并形成理论自觉,要能适应发展改革大局而做出话语形式和样态不断调整的主题思想。教材话语体系提供了教学话语体系的基础内容和基本遵循,规定了教学话语体系“说什么”的问题,是话语内容的初始骨架。其包含的话语议题及承载的课程意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核心灵魂。思想政治教学话语体系是思政教师基于特定教学过程,使用特定教学方法,为了完成传递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教学任务而建构起的语言符号和表达方式,它是融学术性、政治性、实效性于一体的综合表达系统。思想政治教学话语体系回答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怎么说”的问题,是思政教师灵活运用话语内容、话语方式、话语特征三要素来解释教材话语体系完整性、科学性、真理性。

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创新学术话语体系。”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是积极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新情况、新变化、新形势的应有之义,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是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现实举措,在当前的思政教育、意识形态动员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抓牢意识形态话语权。马克思主义有着丰富的科学智慧和强大的理论力量,是人类理论思维的高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法宝。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内容和话语方式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表征和传播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受体对象是当代中国颇具活力、未来中国顶天立地的高校青年,他们数量广、质量高、易接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佳人群。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能够优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表征,改进传播方式,拓展传播范围,提升传播质量。一方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带来了与时俱进,兼具中国作风、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升华了意识形态话语内容。另一方面,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本身能强化理论内涵解析、传递社会正能量、防范错误思潮渗透,所以马克思主义主导的意识形态话语权能够得到更好巩固。

2.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树人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目的,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是落脚点,这两点同时回答了“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高等教育“时代之问”。通过思想品德教育,为社会主义培养行端立正、信念坚定、爱国爱党的“中国梦”圆梦者,正是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意义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重要话语内容,它彰显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供了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能够引导学生自觉地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增强“四个自信”,奋力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

3.有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内容往往存在生、冷、硬的特点,政治范式、宣传范式也让学生难以理解。但是通过将理论、抽象话语情景化、形象化,用心规划好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话语主题,积极关照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话语对象等创新手段,能增强话语体系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提高教学实效性。课堂教学有教师的带领,能够更好地将理论逻辑梳理清晰、价值观念阐释明了、社会问题剖析深刻,帮助学生融入国内外现实形势和社会思想动态发展。创新话语体系能够保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意识形态宣讲主渠道。

三、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路径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充实话语内容。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提供重要支撑。同时马克思主义更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为我们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源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话语内容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来源和话语资源,并在思政课教学中全统领、全过程、全方位地体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课已较为完备地概括了话语体系中的话语内容,但这些内容的丰富与创新又是“常论常新”“常谈常需”的过程,需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话语体系是新时代新思想的外在表达,背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完善。要精准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中的引领作用,讲时代话、现代话,将新思想、新论断、新政策融入到教学中去。

2.坚持以生为本教学原则,创新话语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理论的严谨性、逻辑性、超越性,要想让大学生听得懂、听得进,必须创新话语方式,让理论联系实际、接地气。要把身边事、社会事、国家事搬进课堂,形成以理说事、以事论理的局面,最终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通过采用对话式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浸入感。以学生喜闻乐见的交谈话语、大众话语甚至网络话语,与学生建立平等、开放、交互的话语方式,通过探究性、循进性、导向性议题设置,完成教学话语内容的传递。

3.坚持创新与继承相协调,彰显话语特征。首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为创新话语风格,彰显话语特征提供了新启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等话语一改之前正式、官方、学术的风格,体现了真实、简明、亲和的特征。这种转变更容易唤起老百姓的情感共鸣,使之能更好地理解、接受、认同,话语表达效果十分良好。其次,还应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语言艺术,提升话语魅力。“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等传统文化以其精湛的语言艺术和深刻的寓意,言简意赅地表明中心思想,既优雅智慧又深入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常常能将精深的治国思想、发展理念、治党要义演绎得通俗、平易近人,这与他用典化典、取精用宏不无关系,“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等都极其明显地体现了习近平的用典艺术。思政教师就应该学习创新话语风格、运用传统文化,彰显话语特征的能力。

猜你喜欢

理论课话语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