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响下中小企业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2021-07-13朱坤福
朱坤福
随着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全球范围内的蔓延,国际经济秩序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同时,也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在此次疫情面前,不仅是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抗击疫情常态化的工作基调中,经济秩序要稳定、发展,企业就要逐步复工复产。2020年2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部署在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同时,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和调节,更好保障供给。会议要求,各地各部门要建立企业应对疫情专项帮扶机制,纾解企业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困难。通过减免国有物业房租、下调贷款利率、延期还本付息、完善税收减免政策等,实施临时性支持措施。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部分还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中小企业在社会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力量,更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及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力量。目前,在我国新型冠状肺炎的防控工作处于常态化、持续化的管控阶段,虽在疫情防控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日常防控依然不可松懈。因此,在这一背景下,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在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科学理性分析它们目前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从而帮助他们找到快速应对疫情冲击的办法,减少损失、创造更大的利润,对中小企业长足发展和加快经济复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复工复产难,运营成本高昂
本次疫情对于中小企业最大的影响就是复工复产较为困难。有资料显示,在全球范围内,众多行业中,如服务业、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中中小企业居多,企业的规模越小、人口密集性越大,复工复产难度就相对越大。其主要因素是人员流动的限制、配套设施不完善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关联企业复工不全面。此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部分中小企业在没有条件复工复产的同时,还需要承担员工的基本工资及各项基础运营费用,以至于有一些抗击风险能力弱的小微企业出现面临破产的局面。
在日常的通行过程中,铁路运输及长途汽车是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式,疫情期间,客运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而铁路运输也上演最为严格的把控,这在无形中增加了人口流动的成本。有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全国范围内人员流动主要的方式依托于私家车进行。同时由于城区范围内,短程公共交通工具承载的人员有限,使得人们短程出行主要依赖于传统的个人交通工具,这些因素在无形中都会增加人口流动的成本,也降低了人口流动的效率。当人口流动率下降之后,复工复产工作就难以开展。
二、市场需求不足,产业链低迷
受此次疫情的影响,2020年第一季度国内经济发展较2019年同期相比呈现严重的滞后性。数据报告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同比下降了3.9%。其中,城镇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下降了3.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下降了4.3个百分点。从一月份开始,消费品零售总额呈现直线下滑的趋势。人们的收入减少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消费能力下降,抗风险能力减弱等,这些现象反射到社会中,就会导致中小企业市场需求的波动,从而制约了中小企业的生产和长远发展。目前,国内疫情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但是国际范围内疫情防控工作依然不容乐观,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形势依然严峻,其主要表现为国际市场需求不足,一些依赖于进口的原料不足等现象,导致生产成本增加、资金周转困难以及国际人口和国际物流不畅通,进而造成已经复工的部分企业再次停产。与之相关的上下游企业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一般情况下,中小企业都有关联性企业,企业之间呈上下游关系,这些中小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在这样的产业链中,一般会有一个甚至多个核心企业,众多中小企业围绕这些核心企业发展,包括供应原材料、代加工、分销等环节。整个经济大环境的不景气会导致其中部分中小企业发展受到限制,进而间接影响到与之关联的企业。这种看似“坚不可摧”的架构,在风雨变幻莫测的今天,随时都会面临“崩塌”的危险,一旦核心企业市场需求量不足的时候,会相应减少生产原料的采购,而市场份额的减少,也会影响到代加工及分销企业,进而给中小企业带来一系列的挑战和困难。
三、融资出现困难,融资渠道收缩
同时限制中小企业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金问题,尤其是在疫情期间,融资困难这一现象在中小企业中更为突出。从2020年前两个季度来看,受到全球范围内股市的波动,融资渠道同比大幅减少,导致内源性融资就成为了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一般情况下,当重大事件发生,中小企业的短板很快就会暴露出来,市场占比少、利润点较低、运营资金短缺等现象都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甚至一些抗风险能力弱的企业即便是通过内源性融资也很难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因此,此次疫情突发,就让中小企业按下了暂停键,出现连续的亏损甚至破产倒闭。通常情况下,在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中,为了大家共同的利益,部分核心企业会为中小企业担保,并向商业银行提出供应链融资的申请,从而帮助中小企业度过危机。
四、常态化疫情防控下中小企业纾困亟待统筹规划和精准施策
1. 加大金融扶持力度,推动企业复工复产达产。为了缓解中小企业的压力,更好地应对疫情的冲击,加快经济复苏,让经济市场恢复往日的活力。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层面上来看,加大宏观调控,适当使用金融手段刺激市场尤为重要。疫情期间,相关部门加强了制造业、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重点领域信贷支持。金融机构围绕内部资源配置、激励考核安排等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支持力度,保持贷款增速,切实落实综合融资成本压降要求。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出台各项利好的货币政策可以适当缓解中小企业的压力,在这一基础之上,还可以推广“专项二次贷款”“财政贴息”“三支(支农、支小、支个人)再贷款、再贴现”等优惠政策,不断激发中小企业的活力,加快复工复产的步伐,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扶持。当前,一些中小企业的保险意识相对薄弱,中小企业可适当加大对突发意外保险的投入比例,同时不断扩充到各种商业保险,通过这一举措提高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虽然,受到疫情的影响,国际范围内进出口业务出现了极具下滑的态势,但是这并不代表就要停止国际之间的贸易往来,对于一些以出口贸易为主的中小企业,应当加大扶持力度,建立专属绿色通道,予以制定专项的政策,提供专门的司法服务,极大限度地将降低疫情所带来的危害。
2. 强化财税政策引领,缓解企业经营及融资困难。为更好地抗击疫情,自2020年1月份开始,世界各国相继出台了各项政策帮扶中小企业积极应对疫情的冲击。我国也近一步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及资金扶持的力度,第一、二季度各相关单位根据出台的专项政策,针对中小企业用水、用电等基本费用的问题做出了下调,为中小企业节约了运营成本。同时参考《中小企业促进法》等相关法律,在专项扶持基金的基础之上增设疫情纾困资金。双项资金的扶持,加快了中小企业的“造血”能力,为复工复产提供了资金保障。市场是企业的主导因素,为了提高中小企业的市场份额,政府要持续加大向中小企业采购的力度,提高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中的占比的销售额。在这一基础之上,根据企业的类别不同,各企各策,设计可行的多元化机制,全力保障企业运营资金安全,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
3. 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提升营商法治水平。为抗击疫情,各行各业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在严峻的形势之下,中小企业付出了高昂的运营成本。面对层层压力,营商环境的优化可以作为一个突破口,市场需求规模扩大、降低交易成本,可以激发中小企业长足发展的活力,也是保障企业迅速恢复健康状态的关键之举。疫情突发的关键时期,针对中小企业的政务服务,可运用“互联网+”的模式进行,“线上接待”“网络办理”都是可行性的方案。数字服务平台不仅能较好地对数据进行整合、传输和管理,还能提升办理的效率,简化流程,节约成本。另外,常态化、日常化的疫情防控工作中,要对中小企业进行统筹管理,分级、分化、有序的弹性进行,切忌“一刀切”,可以委派专人“蹲点”,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針对疫情所致的突出矛盾,适当加大司法保障及法律援助,审时度势处理因欠薪、经济困难引发的劳动纠纷。对于部分资金周转相对困难,但仍有发展可能的重点中小企业,处理要得当,尽量避免采用冻结现有资金、强制划拨流动资金等司法措施,不断提升管理的法制化水平,为中小企业复工复产提供强而有效的司法保障。
(作者单位:山东朱氏药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