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鸡汤文化”的生成逻辑与未来走向

2021-07-13漆亚林

人民论坛 2021年18期

漆亚林

【关键词】心灵鸡汤 鸡汤文化反鸡汤 毒鸡汤

【中图分类号】G210.7【文献标识码】A

人生路上的“心灵鸡汤”以温暖的故事、轻巧的哲思、绵软的话语,抵心的关怀,抚慰我们的沮丧与寂寥,调适我们的脆弱与迷茫,激励我们的斗志与奋进。移动传播时代“心灵鸡汤”正在“变味”,“反鸡汤”或者”“毒鸡汤”开始流行,其生成逻辑是什么?具身性、具身认知理论是否可作为“鸡汤文化”衍变的一个阐释视角?通过质化研究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进而丈量媒介场域的文化土层,可以为“鸡汤文化”乃至流行文化的土质改良提出些许启示。

具身认知:“心灵鸡汤”的历史进路

作为辞屏的“心灵鸡汤”源于西方教典与信众之间的默契与神通,元概念“从善的精神之汤”意在调和信仰与肉身的平衡。20世纪末期美国中学教师杰克·坎菲尔德与马克·汉森共同将一系列温暖励志故事合辑出版《心灵鸡汤》(Chicken Soup for the Soul),指充满知识与感情的柔软、温暖,充满正能量的话语表达方式。其要旨是通过故事或哲理书写体验,凝练思想,启发提点,对受众进行心理疏导、情感抚慰,触动人的积极心理机制,使之对未来充满期许,达到“语言艺术治疗”的功效。《心灵鸡汤》甫一出版,读者趋之若鹜,激励坎菲尔德连续写了80本,至今卖出8千5百万册。

作为一种理念的“心灵鸡汤”在中外历史文本和文艺底稿中早已有之。《诗经》中“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婚姻观,寇准“官行私曲,失时悔。富不俭用,贫时悔……”的悔悟观,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人生观,钱福“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的时间观,袁枚“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格局观,徐志摩“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爱恋观。司马迁从自己跌宕的人生出发烹制了三碗名扬天下的“心灵鸡汤”:“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倡导厚重的生命观和价值观;“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倡导建功立业的事业观;“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倡导经风雨见彩虹的磨难观。历代“鸡汤”,暗香浮動,历久弥新,滋养了一代代芸芸众生。甚至,一些国学大师也开始运用中国孔孟先贤的思想熬制浓浓的“国学鸡汤”。

“鸡汤文化”类型多样,话语多元,风格摇曳,主要有如下几类“从善之汤”:一是鸡汤文学,即用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叙事方式载道明义,绽放理想之花。20世纪80年代,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风靡一时,这部作品形式上虽然与后来的鸡汤文字不同,但在当时却发挥了鸡汤的作用。汪国真、莫小米、毕淑敏、林清玄、刘墉、席慕容等文学家的诗歌、散文、散文诗等熬制的“心灵鸡汤”备受追捧,但营养不一。二是鸡汤影视,包括电影、电视剧、电视节目等治愈式、励志性影像表达模式。20世纪80年代美国影片《雨人》就开创了新的好莱坞 “心灵鸡汤”式的公路电影。以《摔跤吧!爸爸》为代表的印度电影开创了宝莱坞式“电影鸡汤”模式。电视剧《渴望》熬制的平淡幸福式的“心灵鸡汤”影响了一代人。江苏卫视的《人间》栏目则通过一种想象性的宣泄来实现情感抚慰,为观众提供了一场虚拟的情感疏导和心理治疗。三是鸡汤歌曲,通过旋律音韵鼓励年轻人勇敢地面对生活或安慰受伤的情感和寂寥的人生,如《水手》《好人一生平安》《这句话》等。四是鸡汤语录,有来自古代的哲思文字或诗词歌赋的改编、跳脱或语义重构,也有来自生活、教育、商业的故事与总结、箴言或启迪,还有来自幸福窍门、成功哲学的规劝与提点,更有来自原生广告式的诉说与劝服,等等。多见于《读者》《知音》《青年文摘》《意林》《南风窗》等杂志、报纸副刊以及流媒体等。五是夜读式鸡汤。讲述正能量故事,提倡多元化思想与价值观的碰撞交流的一种小品文,充满温情、温馨、温暖的情感关照,表达平凡、平实、平仄的在场体验,涌动着向前、向好、向善的欲望。《人民日报》“夜读”栏目的文章几乎是10万+的阅读量,从受众的回复亦可推及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力与引领力。

物质鸡汤可以补充能量,强身健体,增强生命力。“心灵鸡汤”可以通过正能量的传递激发受众的积极情绪,鼓励人直面挫折、挑战,改良心理图式,从而采取向上、向善的行动。通过心理坏境的改善促进身体条件和社会行动的转向,反之亦然,从而建立起心理与身体交互影响的亲密关系。从这个角度而言,“鸡汤文化”具有具身性。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等哲学家所提倡的“知识的本质是内在心智对外部世界的表征”的二元论与离身认知难以解释身体、心智与世界的复杂关系及其交互机制。法国知觉现象学家梅洛·庞蒂认为,身体“使用自身的某些部分作为世界的通用符号系统,借此我们可以寓居于这个世界上”,身体对心智具有塑造作用以及身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和整体性,身体的感知觉和动作体验决定了意识和认知的最终结果。“鸡汤文化”不仅滋补心灵、洗涤灵魂,还通过大脑的物理结构与心智的互动感应形成肉身动能机制和先验知觉,从而调适身体环境和情绪向度,进而产生积极心理,推动肉身行动。好的“鸡汤”能够激励人上进,教人正确面对人生,是积极的人生导师和正能量传播者,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因而,我们认为“心灵鸡汤”的作用机理是通过心灵的抚慰促进具身的环境改善和心智的圆熟,从而与世界进行积极反映与互动,建构富有活力的能量流动体系。

文化症候:“反鸡汤”的生成逻辑与话语范式

人们需要不同的知识、信息和体验来丰富认知结构,扩大视野,增强能量,洞悉未来。但是,“鸡汤文化”遭遇了技术引领的时空转向,工作场景与生活场景的叠加与博弈,在场空间与拟态空间的交互与冲突,理想丰满与现实骨感的反差与错位,作为大众文化或流行文化的“鸡汤文化”众口难调,功能分化,一种“反鸡汤话语”或“毒鸡汤话语”应运而生,并形成一种青年亚文化形态。

“鸡汤文化”建构的虚拟美好与肉身感知的现实压力形成较强的认知反差是“反鸡汤”文化流行的逻辑起点。“心灵鸡汤”书写的美好故事,提炼的哲理慧语,是他者的体会与认知,而青少年具身认知源于对日常生活的体察与感悟。时空转向与急功近利带来的压力与焦虑,驱动着他们在移动场域寻找减压或释放情绪的话语表达。“反鸡汤”是部分年轻网民在日常生活场域的细微感受与社会结构性现实之间紧张关系的一种戏谑化的表征。“反鸡汤”是对“心灵鸡汤”的一种话语抵抗,它通过对鸡汤话语的改造与创异,采用逃避策略矮化主体性,否定正能量叙事和理想主义,建构灰色空朦的心灵世界,达到情感宣泄的目的。“所谓‘反心灵鸡汤,就是假‘心灵鸡汤之名行反对之实,不再满是励志、‘正能量的言语,取而代之的是对努力与现实的否定。”网络空间“反鸡汤”的传受主体主要是青少年,个体的知识、能力、家庭、成长环境等不同必然形成不同的路径依赖,接受“鸡汤文化”的效果亦有明显差异。部分青少年采用抵抗策略消解“鸡汤文化”积极正向的话语意义。

“心灵鸡汤”的浅表意蕴成为“反鸡汤”嘲弄反讽现实的由头或者铺垫。“心灵鸡汤”缺乏深厚的逻辑基础、文化底蕴以及实质性的指导和具体的方法。“反鸡汤”代言人马薇薇认为:“心灵鸡汤的特质是给你立志,但是不给你操作方案。没有逻辑的正能量就是负能量。”比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反正明天也一样。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读不懂的诗和到不了的远方。”挪用鸡汤语式反映无力、无奈的社会现实;一些“心灵鸡汤”缺乏基本的事实依据和科学规律而遭受诟病;《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等鸡汤故事虽具有催人奋进的功效,但是逆袭的偶然与平庸的大多数的现实差距也会浇灭一些年轻受众的梦想火花;一些自媒体或者商业机构的公众号批量生产的鸡汤文受商业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一味追求流量,而缺乏实际助力。凡此种种,让一些受众产生反感和厌恶,“反鸡汤”遂成为“逆意公众”进行抵抗、调侃、嘲笑的话语武器。

在“反鸡汤”中还有一类反主流价值观的“心灵鸡汤”,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塑造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被称为“毒鸡汤”。比如,“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婚恋观、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明显抵牾,有悖于公序良俗和传统美德,可谓“毒鸡汤”的代言。另有学者认为,“反鸡汤”就是”毒鸡汤”,“反鸡汤”看上去很美,实则是精神鸦片、“心灵砒霜”,源自公众对心灵鸡汤的一种逆反心理。

“反鸡汤”具有相同或者相近价值观的群体挪用鸡汤文的语式、修辞或语境建构一套观念反转、情绪灰暗、抵抗主流的话语模式。与“心灵鸡汤”一样,“反鸡汤”话语也是刻意制造的情感文本。在移动传播场域,各种新媒体为网生代赋能,为他们提供了充裕的表达空间和表意技术,在传统媒体难以栖身的“反鸡汤”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弹幕、直播等多模态话语在网络空间形成一种参与式文化形态。正如有学者所言:“反鸡汤”是近年来网络空间中一种参与式戲谑文化形式。它是以绝望与幻灭作为其情感修辞,以“物质”对“精神”的打击颠覆心灵鸡汤文本的价值排序的大众文化文本。在碎片化阅读时代,它是变质的文化快餐。“反心灵鸡汤”绝大多数自带嘲讽,嘲讽传统、嘲讽主流、嘲讽他人,甚至嘲讽自己,可谓一种“谑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形式,“反鸡汤”体现了人们在时代变动中的种种不适,通过反讽自嘲的话语来疏解焦虑、自我娱乐。同时,编制“反鸡汤”话语也成为一门生意,悄然助推全民狂欢。

守正创新:“鸡汤文化”的未来空间

“鸡汤文化”绵延数千年,当下,各类“鸡汤文化”借助新技术大行其道,良莠不齐,如何在守正创新中发挥“鸡汤文化”积极正面的作用,降低“反鸡汤文化”冲击主流价值观的风险,这既是未来“鸡汤文化”面临的重大选择,也是网络治理的重要课题。

一是坚守“鸡汤文化”的营养底座。“心灵鸡汤”天然之功效是调和身体与心理的不适,驱动积极的情感传导机制,生产正向情绪,从而在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共在生态。既然是“鸡汤”,就必然自带营养,而不能是一杯白开水,只有具有合理的营养元素才能成为精神补品。“鸡汤文化”应该具有哪些营养?首先,要坚守主流价值观和正能量的内容神态,这是“鸡汤文化”得以源远流长的逻辑基础。人们在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的境遇,如短缺、挫折、压抑、贫苦、无为等,从而产生不同的情绪,如困惑、压抑、焦躁甚至绝望等,需要通过他人正能量的反身性故事或者谆谆慧语来化解心疾,重拾勇气,“让无力者有力,让有力者前行”。《人民日报》“夜读”栏目创造了一种兼具传播力与引领力的主流流量鸡汤文。比如,《超成熟的人懂得收敛锋芒》通过几则小故事的对比,水到渠成地提炼出“很多时候,低头不是无能,宽容不是软弱。笑着低头,不仅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格局”的哲思理趣和做人之道。《能扛事,就是才华横溢》《与其熬夜,不如早起》《你如笃定,社会便不浮躁》等小品文都具有暖心、养心、凝心之功效。

其次,要有真实的故事、真诚的话语、真心的关怀建构的表达语态。真实是信息传受双方彼此信任的基础。“心灵鸡汤”中无论是借用的经典文献故事、坊间言说故事,还是身边所见故事,故事的核心元素必须是真实的,具有较强的生活逻辑和“可见”的视觉形象,才能令人信服。一些空洞无物、编造炮制的心灵故事难以入眼、入心,令人生厌。只有真诚的话语和真心的关怀才能传导出言说者的角度立场与情感倾向,这样的“鸡汤文化”才会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一些撰写“心灵鸡汤”的段子手杂夹着市场需要和商业利益,并非真情流露,也就无法打动人心,成为“反鸡汤”的动因。

最后,要有宏大的视野、深厚的底蕴、向上的功效形成的文化形态。历久弥香的鸡汤文也反射出作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情状。以台湾著名的文化学者郑石岩为例,其鸡汤文之所以风靡乃是与其潜心修学密不可分。他将禅学、心理学、文化学、教育学等学问有效结合在一起,因而具有了“一览众山小”的格局和“蓦然回首”的惊喜。有学者评价说,郑石岩在清新的行文间,不断告诉读者要化贪婪为恬淡、化嗔怒为宽容、化愚痴为醒觉、化傲慢为谦卑、化疑心为信心。而这种哲思劝勉是他的禅悟之果。

二是正视多元文化与重构“鸡汤”话语。“鸡汤文化”仅仅是大众文化或流行文化中的一种,在文化大观园里“百花齐放才是春”。移动传播场域出现了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经典文化与浅显文化、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各种文化的杂糅与碰撞是文化繁荣的一种表征。我们要正视多元文化存在的合理性,包括“反鸡汤”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情绪宣泄而降低行动风险的功能,但是也要对“毒鸡汤文化”对主流价值观的侵蚀、对理想主义的消解和对现实图景一味“抹黑”的负面作用保持警惕。一方面通过网络治理加大对充满负能量的“毒鸡汤”进行治理,另一方面要对“鸡汤”话语祛序与重构。传统媒体的鸡汤话语已经难以形成高触达率和强传播力,因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对“鸡汤”话语进行重构,以适应网生代、Z时代的网民的信息接受习惯。微博、微信、抖音、快手以及各种论坛出现了不同传播形态的鸡汤话语。“夜话式鸡汤”有文字、视频、音频、条漫、弹幕、原生广告等多种形态。

三是建构身体、心智通往世界的协同模式。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不是单纯生理性的存在,而是作为活生生的知觉和经验主体而存在的。身体运动正是主体对来自世界的质疑作出的积极回应。人的身体、心智与环境的能量交互是认知传播的基本规律。通过实证研究与文本分析,可以发现身体在对“鸡汤文”中正能量故事进行解码与感应时对受众的认知具有积极的隐喻指向,从而产生正向的行动力。因此,主流媒体在生产“鸡汤文”的内容时,可以创造多种参与式活动吸纳年轻网民进入“鸡汤文化”的生产场域和传播场域,从而形成共情、共鸣、共识、共享的“鸡汤文化”建设的协同范式。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导,创意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9BXW030)“一体化战略视阈下媒体融合的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重大项目“国家网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问题与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02011903820134)阶段性成果】

责编/韩拓 美编/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