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成风化人的辩证法
2021-07-13陈兴耀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教师创新)项目“中国共产党成风化人思想研究”(31512011802)的阶段性成果。
[提要]以辩证思维科学认识和处理成风化人过程中的多重关系,坚持成风化人的辩证法,是有效推进成风化人的题中应有之义。坚持成风化人的辩证法,就是通过正确认识和处理成风化人过程中“上”与“下”、“点”与“面”、“微”与“著”、“破”与“立”、“常”与“长”、“知”与“行”、“标”与“本”之间的矛盾关系,最终实现“上”“下”联动、“点”“面”协同、“微”“著”统一、“破”“立”并举、“常”“长”统筹、“知”“行”转化、“标”“本”兼顾。
[关键词]成风化人;辩证法;矛盾
[作者简介]陈兴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正确的方法,是引导人们获取正确认识,科学进行实践,最终实现理想目标的重要前提和可靠保证。离开正确的方法,就难以获取正确的认识,进行成功的实践,实现理想的目标也就无从谈起。成风化人,“是教育者通过培育和塑造良好的风气氛围来影响、感染、熏陶和润化受教育者的实践活动”骆郁廷,陈兴耀.论成风化人[J].思想教育研究,2018(10):49.,涉及对“上”与“下”、“点”与“面”、“微”与“著”、“破”与“立”、“常”与“长”、“知”与“行”、“标”与“本”等多个矛盾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能否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这些矛盾,直接关乎成风化人的顺利进行和最终成效。因此,唯有遵循成风化人的辩证法,科学认识并妥善处理成风化人实践过程中的多重矛盾关系,才能有效推进成风化人。遵循成风化人的辩证法,主要包括:
一“上”与“下”的联动:以上率下,以下促上
“上”,是指上层、上级;“下”,则是指下层、下级。“上”与“下”,既相互依存,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条件,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就无所谓“上”。“上”引导、带动“下”,同时又接受来自“下”的影响,受到“下”的制约。“下”服从于“上”,同时又积极反作用于“上”。无论是“上”引导带动“下”却不受“下”的影响和制约,还是“下”服从于“上”、却不能反作用于“上”,这两种情况在实际中都是不存在的。在“上”与“下”的相互关系中,“上”居于支配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下”则居于从属地位,受“上”的支配和引导,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据《贞观政要》记载,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人云‘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故尧、舜率天下以仁,而人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人从之。下之所行,皆从上之所好”(《贞观政要·论慎所好》),通过分析“器”与“水”在构成不同图形中的作用,深刻说明了“上”在“上”与“下”之间相互关系中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清晰地展示了“上”与“下”在矛盾关系中的不同地位。
成风化人,涉及“上”与“下”之间的相互关系。一定的风气,是“上”与“下”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培育、塑造和形成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上”与“下”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没有“上”与“下”之间的相互作用,没有由上而下的纵向推动过程以及由下而上的效仿促进过程,一定的风气就难以形成,更无从发展。《韩非子》记载,“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貴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止之,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这则历史故事既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在一定风气形成发展中“上”与“下”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又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上”在一定风气形成发展中的主导性影响。
因此,推动成风化人应当科学认识和处理“上”与“下”之间的辩证关系,既要看到“上”对“下”的引导、带动作用,肯定“上”的主导作用、支配地位,又要看到“下”对“上”能动的反作用,进而以上率下,以下促上,上下联动。
陈兴耀:论成风化人的辩证法《文化软实力》2021年第2期以上率下,就是要发挥“上”的主导作用、推动作用、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在促进良好风气培育塑造形成的同时,防范上行下效的负面效应。习近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过,作风建设要从领导干部做起,领导干部首先要从中央领导做起。从军队来说,就要从军委做起。最近,军委制定了加强自身作风建设的十项规定,就是要给全军带个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有不好,下必效焉。各级都要带好这个头”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68.,其实质就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成风化人的过程中以上率下。因此,坚持以上率下,首先要充分发挥以上率下的积极作用。注重推动在上者加强自我修养,严以律己,勤于修身,以自身的崇高理想、健康志趣、高尚情操和高风亮节来引导、感染、激励和带动在下者,使在下者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从而自上而下,以上促下,推动认同践行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促进良好风气的培育、塑造和形成,推动成风化人。其次,在上者要“先禁其身而后人”。即在上者要深刻认识并带头抵制错误、落后以及反动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及行为习惯,增强对错误、落后以及反动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及行为习惯的免疫力,避免错误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道德追求以及行为习惯经由在上者的引导推动而对在下者产生消极的影响,最终造成不良风气的生发蔓延。
以下促上,就是要发挥“下”对“上”的促进作用、制约作用,推动良好风气的培育形成,同时防范不良风气的滋生扩散。首先,要发挥“下”对“上”的促进作用,推动良好风气的培育形成。“下”是“上”的模仿者、学习者、促进者,会对“上”的先进正确、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言行举动进行自觉不自觉的模仿学习,是促进良好风气形成的强大推动力量。因此,在培育塑造形成良好风气的过程中,要注重调动“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启发其自觉,使“上”之正确言行举止得到积极回应,在促进正确言行举止直达下层、广泛传播的同时,激励“上”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塑造自己,以更好地引导带动“下”,“下”则在“上”更好地引导带动下予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回应,更加有力地激励“上”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塑造自己,以更好地引导带动“下”,如此一来,以下促上,上下呼应,彼此联动,良性循环,推动良好风气的培育塑造形成。其次,要发挥“下”对“上”的制约作用,防范不良风气的滋生蔓延。“下”不仅接受“上”的引导带动,而且对“上”产生制约作用,尤其是在防范不良之风蔓延的过程中更是如此。下级、下层,尤其是广大人民群众,亲临一线,深入实践,紧贴生活,对事物的变化、实践的发展,特别是错误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感受更深、体验更真,抵制、修正错误也更坚决、更有力,是认识错误、抵制错误、修正错误的关键力量。毛泽东曾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0.。群众不仅在认识先进事物、学习先进事物方面是真正的英雄,在抵制错误、修正错误方面也是真正的英雄。因此,在防范不良风气滋生蔓延的过程中,要注重提高“下”尤其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以“下”的积极行为来影响、制约“上”的错误言行举止,限制乃至阻断其传播蔓延,推动“上”及时纠正错误言行举止,防范不良之风的形成。
二“点”与“面”的协同:以点带面,以面促点
“点”,即重点,是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面”,即全面,是矛盾的整体,既包括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包括事物的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点”与“面”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点”是“面”中的“点”,受“面”的影响和制约,“面”是由“点”主导的“面”,“点”的性质和解决决定着“面”的性质和解决。片面强调“点”,就难以把握“面”,见树木而不见森林;片面强调“面”,就难以把握“点”,抓不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更难以落一子而全盘活,无法带动整个矛盾的解决。毛泽东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指出,“学会‘弹钢琴。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都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党委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42.毛泽东用“学会弹钢琴”这一音乐活动生动形象地阐明了如何科学处理“点”与“面”之间的辩证关系。因此,在处理“点”与“面”的相互关系中,应当坚持“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以面促点,既抓住重点,又把握全局,最终推动矛盾的解决。
良好的风气氛围,是由党风、社风、校风、家风等风气共同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在这一整体中,不同的风气处于不同的地位,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其中,党风在这一整体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引领着整个风气发展的走向。对此,毛泽东指出,“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党外有这种不良风气的人,只要他们是善良的,就会跟我们学,改正他们的错误,这样就会影响全民族。”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2.社风、行风、校风、家风等其他风气是整个风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自的领域内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构成整个风气体系的重要支撑。在整个风气体系的建设中,党风是核心和关键,决定着整个风气体系建设的成败和走向。不紧紧抓住党风,就抓不住整个风气体系建设的主要矛盾,风气体系建设就难以重点突破,最终导致重点未突出、整体难推进,重点和整体两头皆失。同时,党风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个风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良党风的培育塑造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而是在整个风气体系的框架之下进行的,会受到整个风气体系的制约和影响。整个风气体系健康向上,会为优良党风的培育塑造创造积极有利的大环境,推动优良党风的培育、塑造和形成。整个风气体系堕落变质,也会给培育塑造优良的党风造成巨大阻碍,甚至侵蚀、抵消已有的党风培育塑造成效。因此,如果不能自觉坚持全局思维,在整个风气体系框架下推动优良党风的培育塑造,优良党风培塑这一主要矛盾就难以有效解决。
可见,推动成风化人,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以点带面,以面促点,实现点面协同。首先,要坚持“两点论”,以面促点。在成风化人的过程中,要坚持系统思维、整体思维,深刻认识风气体系的整体性、系统性,在充分把握不同组成部分在整个风气体系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推进整个良好风气体系的培育、塑造和形成,通過整个风气体系的完善发展来推动构成整个风气体系不同组成部分的完善发展,尤其是推动整个风气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的发展,实现以面促点。其次,要坚持“重点论”,以点带面。在坚持“两点论”的同时,还要紧紧抓住整个风气体系中的主要矛盾——党风,坚持重点突破,以点带面,通过集中力量培育塑造优良党风来带动整个风气体系的发展进步。
总而言之,在成风化人的过程中要妥善处理“点”与“面”之间的辩证关系,既要以面促点,通过“面”的统筹发展为“点”的突出创造有利条件,防止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顾一点不及其余,又要以点带面,通过“点”的突出来带动“面”的发展完善,避免在成风化人的过程中不分主次、多端寡要,导致重点不突出、整体难推进,最终形成“面”为“点”创造有利条件,“点”带动“面”的发展,“面”的发展为“点”的突出创造更加有利条件,“点”在“面”更加有力的支持下更好地带动“面”的整体推进的生动局面,实现“点”与“面”协同互促的良性循环发展态势,有力推动成风化人。
三“微”与“著”的统一:积微成著,防微杜渐
“微”与“著”,即量变与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质变是量变的最终归宿,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超过一定的临界点就会引起质变。荀子云,“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所阐释的正是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因此,要科学处理“微”与“著”即量变与质变之间的相互关系,“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成风化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艰巨而宏伟的育人工程,涉及“微”与“著”之间的相互关系。一方面,良好风气氛围的培育、塑造和形成离不开量变。只有注重量的积累,不断培育、增加良好风气赖以形成的积极因素,才能引发质变,集腋成裘,积善成德,促进良好风气氛围的培育塑造。否则,不注意量的积累,不积极培育、增加良好风气赖以形成的积极因素,良好的风气就难以形成。另一方面,不良风气氛围的滋生形成同样离不开量变。没有量的积累,没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累积叠加,错误的认识、行为就难以由小坐大。正是因为不良风气氛围赖以生成的消极因素没有得到及时清理,消极因素才得以生根发芽、肆意蔓延,不良风气氛围才会横行一时甚至积重难返。
因此,推进成风化人,要自觉坚持“积微成著”与“防微杜渐”相结合。坚持“积微成著”,就是在培育、塑造和形成良好风气氛围的过程中,既要从大处着眼,又要从小处着手,化巨为细,积少成多,寸积铢累。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明确指出,“我们抓中央八项规定贯彻落实,看起来是小事,但体现的是一种精神。中央八项规定都抓不好、坚持不下去,还搞什么十八项规定、二十八项规定?抓‘四风要首先把中央八项规定抓好,抓党的建设要从‘四风抓起。办好一件事后再办第二件事,让大家感到我们是能办成事的,而且是认真办事的。这样才能取信于民、取信于全党。大家担心防范‘四风的制度能不能建立起来,是不是有用,是不是‘稻草人?行胜于言。比如,今年中秋节中央纪委抓月饼,看起来是小事,其实是抓这后面隐藏的腐败。抓了中秋节抓国庆节,抓了国庆节抓新年,抓了新年抓春节,抓了春节抓清明节、抓端午节,就这么抓下去,总会见效的,使之形成一种习惯、一种风气。”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7778.他提出抓党的建设要从抓“四风”开始,抓“四风”要从抓中央八项规定开始,遵循的正是成风化人“微”与“著”的辩证法,实质上就是在培育良好风气氛围的过程中不断细化目标任务,坚持由小到大,由细而巨,积微成著。
坚持“防微杜渐”,就是在成风化人的过程中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错误认识和不良行为保持高度警惕,听于无声,见于未形,明察秋毫,防微虑远,抓早抓小,“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道德经·第六十四章》),避免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严正指出,“贪似火,无制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必滔天。一些人在腐败泥坑中越陷越深,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其身上出现的一些违法违纪的小错,党组织提醒不够,批评教育不力,甚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网开一面,法外施恩,就可能导致要么不暴露,要么就出大问题。所以,要抓早抓小,有病就马上治,发现问题就及时处理,不能养痈遗患”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98.,其所指尽管是针对党内干部的贪腐问题而言的,但对于防范不良之风同样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因此,推进成风化人,在积微成著推动良好风气氛围培育形成的同时,也要遏渐防萌,曲突徙薪,防止苗头性、倾向性的错误认识、不良行为积羽沉舟。
四“破”与“立”的并举:以立促破,以破促立
“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0.良好的风气弘扬真善美,不良风气散播假恶丑,两者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没有良好的风气,也就无所谓不良的风气,没有不良的风气,也就无所谓良好的风气。良好的风气不去影响、感染、引导、润化人心,占领意识形态阵地,不良的风气就会去影响、感染、误导、荼毒人心,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毛泽东指出,“凡是反动的東西,你不打,他就不倒。这也和扫地一样,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陕甘宁边区南面有条介子河。介子河南是洛川,河北是富县。河南河北两个世界。河南是国民党的,因为我们没有去,人民没有组织起来,龌龊的东西多得很。我们有些同志就是相信政治影响,以为靠着影响就可以解决问题。那是迷信。一九三六年,我们住在保安。离保安四五十里的地方有个地主豪绅的土围子。那时候党中央的所在地就在保安,政治影响可谓大矣,可是那个土围子里的反革命就是死不投降。我们在南面扫、北面扫,都不行,后来把扫帚搞到里面去扫,他才说:‘啊哟!我不干了”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311132.,这阐释的正是进步的事物与反动的事物之间彼此斗争、相互较量,不破除反动的事物,进步的事物就难以树立起来的真理。因此,推动成风化人,必须正视良好风气与不良风气之间彼此对立、相互冲突的客观现实,坚持“破”与“立”的辩证法,树立优良风气,破除不良风气,破立并举,激浊扬清,以破促立,以立促破。
坚持破立并举,首先要以“立”促“破”,积极培育、塑造和形成良好的风气氛围。不“立”不“破”,没有“立”,“破”就没有目标,也就失去了意义,就会沦为为“破”而“破”,“破”的实效也会大打折扣,甚至陷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困境。因此,在推动成风化人的过程中坚持“破”与“立”的辩证法,要始终秉持建设性思维,重在建设,以培育、塑造和形成良好的风气氛围为目的,以“新松恨不高千尺”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积极培育和弘扬积极健康、先进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拓展良好风气氛围的“版图”,以“立”促“破”,为“破”创造有利条件。
其次,要以“破”促“立”。不“破”不“立”,没有“破”,“立”就缺乏必要的支撑和有力的支持,“立”的行动本身就会受到不良风气的阻挠破坏,“立”的实际效果也会被不良风气侵蚀甚至抵消,最终导致“立”无所“立”。因此,在培育、塑造和形成良好风气的同时,要增强“破”的自觉性,坚持“恶竹应须斩万竿”,从思想认识、舆论导向、制度设计、法律规定、政策引导等方面着手,为破除不良风气提供合理依据和力量保证,进而“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为培育、塑造和形成良好的风气扫清障碍。总之,坚持“破”与“立”的辩证法,就是要以立促破,以破促立,破中有立,立中有破,破立结合,实现“破”与“立”的无缝对接、高度融合,在促进良好风气与不良风气一长一消、一起一伏的强弱转换、起伏升降中推动成风化人。
五“常”与“长”的统筹: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常”,即常态、经常、日常,相对于偶然、偶尔、有时而言;“长”,是指长久、持久、长期,相对于暂时、一时、短期而言。推动实践的发展,既要抓“常”,坚持抓常态、抓日常、日常抓,又要抓“长”,长久抓、长期抓、抓长期。只抓“常”而不抓“长”,实践虽然能因短暂的常态化工作而取得一时的进展,但却会因为没有足够的耐力而使一时之效虽得易失;只抓“长”而不抓“常”,实践就会因为没有常态化、经常化工作的支撑而陷入无休无止的无效劳动之中,同样会引起实践的失败。因此,推动实践的发展,必须坚持“常”与“长”的统筹,以抓“常”来防止偶然性、随意性,为抓“长”奠定基础、创造前提,把抓“长”落实到日常化、经常化的实践之中,以抓“长”来防止暂时性、短期性,引导抓“常”走向持久化、长效化,不断巩固和增强抓“常”的实效。
成风化人,涉及“常”与“长”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成风化人离不开抓“常”。良好的风气氛围生发形成于常态化的培育塑造过程之中。不良的风气氛围离不开经常性的清理祛除。离开了常态化的培育和塑造,仅凭偶一为之的做法,良好的风气氛围就无法形成。离开了经常性的涤荡扫除,不良的风气氛围就容易日积月累甚至积习难改。另一方面,成风化人离不开抓“长”。良好的风气氛围只有经过长期地、有目的有意识地培育塑造,才能最终得以完全形成。不良的风气氛围只有经过长期不断的滋生蔓延,才能最终深根蟠结、根深难撼。要祛除不良的风气氛围,只有做好打持久战、拉锯战的准备,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才能最终削株掘根。仅有“常”而无“长”,化人所需要的风气氛围就会因缺乏持久力而难以真正形成,成风化人也就无法实现。仅有“长”而无“常”,化人所需要的风气氛围就会缺乏日常性、经常性的工作为基础,成风化人同样难以实现。
因此,推动成风化人应当坚持“常”与“长”的有机结合。既要抓“常”,从常态化、日常化抓起,为抓“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习近平在参加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论及党的作风建设时指出,“抓常,就是要经常抓、见常态。作风建设,重在经常,必须常常抓。风气养成重在日常教化,作风建设贵在常抓不懈,时刻摆上位置、有机融入日常工作,做到管事就管人,管人就管思想、管作风。各级党组织及其主要负责人要把班子和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紧紧抓在手上,经常分析班子和干部队伍作风状况,经常分析本地区本部门干群关系状况,及时掌握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8485.。所以,推动成风化人要从“常”字入手,常抓不懈,坚持功夫下在平时,将培育、塑造和形成良好的风气氛围以及祛除不良的风气氛围摆上工作日程,融入日常工作,使之成为一项经常性、常态性工作,努力避免突击抓、抓突击,临时抓、抓临时的错误思维和错误方式。同时,又要抓“长”,放眼长远,持久用力,久久为功,推动抓“常”向持久化、长期化方向发展。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的讲话中曾指出,“书记处抓整顿风气抓得好,建议狠抓两年,抓出成效。这件事抓好了,就可以真正促进改革和建设。就是这样下决心抓,也要奋斗至少十年,才能恢复到五十年代最好时期的党风和社会风气……抓党风和社会风气,没有十年的努力不行。十年育人嘛”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3.,突出强调了抓“长”在抓党风、社会风气建设中的作用。因而,在常抓不懈的同时,推动成风化人更要持之以恒,自觉摒弃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毕其功于一役的急躁心理和冒进心态,坚持持久抓、抓持久,反复抓、抓反复,坚持不懈将成风化人推向深入。
六“知”与“行”的转化:知行并进,知行合一
“知”与“行”,即认识与实践,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知”是“行”的先导,“行”的进行离不开“知”的指引。对此,恩格斯明确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3.,充分肯定了“知”对“行”的引导作用,以及“行”对“知”的高度依赖。“行”是“知”的目的、来源,是推动“知”不断发展的不竭動力和检验“知”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是为了指导实践,人们在实践中获取认识、检验认识和发展认识。因此,妥善处理“知”与“行”之间的相互关系,既要重视“知”的先导作用,注重运用先进、科学、正确的认识武装人的头脑,提高人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同时又要立足实践,将认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认识、发展认识,最终实现知行并进、知行合一。
无论是培育、塑造和形成良好风气氛围的过程,还是以良好的风气氛围影响、感染、熏陶和润化人的过程,都涉及“知”与“行”之间的相互关系。良好的风气氛围不仅表现为人们对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的普遍认同,而且表现为人们对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的自觉践行,将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日用而不觉、习焉而不察的行为习惯。仅仅有对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的认识、认同,抑或是仅仅有对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的自发践行,良好的风气氛围就算不上真正形成。
良好的风气氛围对人的影响、感染、熏陶和润化作用,既表现为对人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认知的启发、影响和引导,促使人不断完善自身的认知图式,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又表现为对人的行为习惯的塑造、养成和固化,促使人实现知行转化、知行统一。如果人们在良好风气氛围的影响、感染、熏陶和润化下未能内化其中所蕴含的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抑或是在内化的基础上未能实现对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的外化,良好风气氛围的化人使命就还没有完成。由此可见,成风化人深刻涉及“知”与“行”之间的关系。
所以,在推进成风化人的过程中,要自觉地以辩证思维来处理“知”与“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坚持知行并进、知行合一。一方面,要坚持“知为行之始”。马克思指出,“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因此,要不断启发人们的思想自觉,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用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武装人的头脑,引导人们在分析、比较和辨别中抵制消极错误、落后腐朽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增强对消极错误、落后腐朽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的辨别力、免疫力,形成对积极正确、先进科学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的认同,改造自身的主观世界,为成风化人奠定坚实的认知基础。另一方面,要坚持“行为知之成”。引导人们将内化于心的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外化于行,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身的客观世界,实现知行转化、知行合一。同时还要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检验、发展和完善自身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认知,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推动主观世界的改造。由此一来,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客观世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基础上更好地推动主观世界的改造,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不断深入,以至无穷,实现知行的高度统一。
七“标”与“本”的兼顾:由标致本,标本兼治
“标”与“本”,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是问题的一体两面。没有“标”,就没有“本”,没有“本”,也就无所谓“标”。“标”是“本”的外在反映和集中体现,是认识“本”的窗口;“本”是“标”的根源和基础,决定“标”的性质,制约“标”的发展。在认识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既要治“标”,以暴露出来的问题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并着力予以解决,又要治“本”,透过现象看本质,经由暴露出来的问题深刻探寻其根源,进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强调治“标”而忽视治“本”,虽然能取得一时之效,但树倒根存,问题的根源依旧存在,一有机会原有的问题就会故态复萌甚至变本加厉,治“标”的效果也会遭受冲击。只强调治“本”而忽视治“标”,治“本”就缺乏必要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解决问题就没有抓手,治“本”就无法实现,“标”的问题也依旧存在。因此,只有坚持标本兼治,以治“标”为着眼点和发力点,以治“本”为落脚点和最终归宿,才能真正彻底解决问题。
影响良好风气氛围培育形成的问题,既有浅层次、表象性的,即“标”的层面的,又有深层次、根本性的,即“本”的层面的。“标”的层面的问题是影响良好风气氛围培育形成的直接干扰、显性障碍,看得见、摸得着,易于着手,清除治理也易见成效,具有显性、直接性、浅层性、易治理等特征;“本”的层面的问题是影响良好风气氛围培育形成的深层干扰、隐性障碍,看不见、摸不着,不易着手,清除治理也不易立见成效,具有隐蔽性、间接性、深层性、顽固性、难治理等特征。所以,成风化人既要解决影响良好风气氛围培育形成的浅层次、表象性问题,又要解决损害良好风气氛围培育形成的深层次、根本性问题。只解决浅层次、表象性问题,深层次、根本性问题就难以被深刻触及,影响良好风气氛围培育形成的根源依然根深蒂固;只希图解决深层次、根本性问题,而不从解决浅层次、表象性问题入手,解决影响良好风气氛围培育形成的深层次、根本性问题就没有足够的时间缓冲,也没有可靠的抓手。
因此,推动成风化人应当正确认识和处理“标”与“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坚持由标致本、标本兼治。第一,要以治标为切入点和着力点。通过找准突破口和薄弱点,着手解决影响良好风气氛围培育形成的表象性、浅层次问题,排除影响良好风气氛围培育形成的直接障碍和显性桎梏,消除表象性、浅层次问题造成的损害,为由易到难、由标致本,解决深层次、根本性问题奠定基础、赢得时间、积累经验。第二,要以治本为落脚点和最终目标。在治标的基础上,要避免浅尝辄止、蜻蜓点水,止步于解决表面问题,注重从标到本、由表及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首先,要追根溯源。主动探究影响良好风气氛围培育形成的根本原因,尤其是要从思想认识、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制度规范等方面寻找问题,确定病因、找准靶子;其次,要正本清源。包括堵塞制度漏洞,完善制度体系,批判、抵制、纠正错误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从而拔本塞源,从根本上铲除不良之风赖以滋生蔓延的土壤;此外,还要固本培元。加强对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阐释、实践养成,不断筑牢良好风气氛围生成的基础,强基固本,颐神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