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汉服的传承与发展
2021-07-13赵竹青
赵竹青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千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的服装。从三皇五帝到明代,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建立了具有汉民族特色的服饰体系。汉服如同华夏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展现了华夏民族文化风貌。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装,凝聚着华夏儿女的智慧,最终没落在清朝时期。如今,人们可以在寺庙道观、古装剧等场合见到汉服,也有很多人身着汉服穿行在熙熙攘攘的大街小巷,她们衣袂飘飘,仿若仙人。
一、传统汉服的背景与发展
(一)汉服的起源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泱泱大国,谓之“华夏”。衣服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产物,汉服则是华夏民族文化的产物。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华夏衣冠、华服、汉衣冠、汉装。汉民族服装随着民族的形成而形成、发展而发展,是汉民族文化的象征以及民族形象的支柱。自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汉民族所穿的服装是以汉民族的礼仪文化为基础,经过历朝礼制的推许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文化,所以称为华夏衣冠,现代称为汉服。汉服在炎黄时期便具备了衣、裳的概念,在周朝的礼制下定型,于汉朝时期趋于完善并普及。
(二)汉服的发展与衰落
汉服中断的历史是一段悲壮的血泪史。1644年,清軍入关,一纸剃发令犹如晴天霹雳,使汉服中断了几百年。1645年,为抵制剃发令,江阴人民在阎应元等人的领导下,与清军进行了长达81天的对抗,绵延了很久的汉服在血泊中消失。
汉服的衰落是汉民族的一部血泪史,见证了我国从世界发达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全过程。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沉淀、积累的很多精华都在这时消失。
二、传统汉服的特征
(一)汉服的结构
汉服最直观的表现为交领、右衽,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由小衣、中衣、大衣三层组成。汉服一直保留至今的特征是交领、右衽:交领指衣服前襟左右相交;右衽指衣襟向右掩。汉服的形态在历史长河中是独树一帜的。自古以来,汉服褒衣博带、衣短袖宽,彰显雍容、典雅、整肃、飘逸灵动的风采,衣着外观看起来超然洒脱、灵动飘逸。一般情况下,汉服是不需要衣扣的,即使有衣扣,也是不外露的,因此,汉服分为有扣和无扣两种。汉服一般是用绦子系结来固定衣裳,同时,腰间还有大带和长带,这不仅具有实用性、装饰性,而且象征着权力。
(二)汉服的形制类型
汉服的样式纷繁,有礼服、常服、特种衣饰之分。从结构上看,汉服形态主要有深衣制、上衣下裳制、襦裙制等类型。
(三)汉服的面料
汉服面料有苎麻和茧丝两种。秦汉时期,齐纨、鲁缟、吴绫、越罗、楚绢、蜀锦等盛名远扬。汉服有极其丰富的纹章,彰显了民族文化的信仰和习俗。我国古代的十二章纹延续了近2000年,是中国君主专制时代的服饰等级标志。
三、传统汉服在现代的传承与改良
(一)汉服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汉服影响力的扩大,汉服复兴已经不是少数爱好者的期望,是汉族儿女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汉服在国外一度被认为是和服,无数热爱传统文化的中华儿女将汉服带出国门,使其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让世界重新记起曾经的衣冠王国。
汉服在现代的改良有很多争议,传统汉服淡出人们的视线已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汉服的发展是静止不前的,如今的服饰审美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汉服不能很好地融入人们的生活,而改良后的汉服更符合大众的审美,因此,传承和发展汉服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在一些重要的场合,比如每年全国各地举行的汉服文化节、晚会等,人们可以选择传统的汉服礼服作为着装。汉服依靠传统节日、成人礼以及品牌的带动融入人们的生活。
(二)现代汉服的发展状况
星女郎徐娇在汉服的发展与推广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她创立的织羽集服饰品牌就是改良的汉服。这样的品牌有很多,说明了改良后的汉服更适合人们的审美以及日常穿着,也更容易让人们接受。
近几年的秀场上,中国风、汉服风靡全球,前有王珊穿汉服参加2003年国际小姐比赛,后有维多利亚的秘密连开两年的中国风专场。各种汉服式的连衣裙、马面裙相继出现在各大秀场,设计师在传统汉服中增加了时尚元素,将传统汉服与现代潮流相结合,让世界知道中国的服饰文化之一——汉服。
汉服呈现的是一种自由、洒脱的美。汉服和汉元素服饰丰富着人们对自己原本民族服饰的认知与想象,随着汉服与现代服饰的融合,现代服装的设计风格更趋于大众化、个性化。汉服混搭更是得到新一代青年的推崇,展现了不一样的汉服文化。
四、结语
网络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让更多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能够更好地交流、研究汉服文化。人们从汉服的形制造型、面料纹饰等方面进行探究,积极地传承和发展汉服。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采用汉服婚礼,很多城市也举办了汉服文化节,人们身着汉服赴盛宴,弘扬与传承中华传统服饰文化,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汉服。传统汉服与现代汉服有不同的价值,因此,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要公平对待,从不同的设计理念出发,顺应时代的发展,设计出高颜值的服饰,推动汉服的发展。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