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代画论家对顾恺之绘画艺术的评价争议

2021-07-13杨凯

牡丹 2021年6期
关键词:谢赫顾恺之历代

历代画论家对于顾恺之的画作褒贬不一,颇有争论。六朝时南齐的绘画理论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批判顾恺之的画作:“除体精微,笔无妄下。但迹不逮意,声过其实。”此话在后世饱受质疑。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绘画批评家姚最在《续画品》中盛赞顾恺之的画作:“至如长康之美,擅高往策,矫然独步,终始无双。”唐朝时,李嗣真、张怀谨等人对顾恺之的画作给予了两极化的评价。零碎评语往往难见全貌,故笔者进行梳理总结,希望能得出一个较全面的评价。

一、顾恺之绘画风格形成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源流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顾恺之生活在这个“反叛”的时代里,由于出身显贵,能较早地接触和学习到以道家思想为主题的玄学。顾恺之在人物画的创作过程中融入玄学,进而提出了传神的绘画理念,认为人物画的绘画创作要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而形神思想在先秦典故中有记载,《庄子·知北游》提出:“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从先秦至东晋,道家思想不断发展,这为顾恺之的传神论绘画思想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

二、谢赫等人的评语偏差及原因

(一)谢赫的评论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时代局限性

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过着奢侈靡费的生活,文艺风气也发生了大幅度的转变。文学领域清丽淡雅的永明体和艳丽华贵的宫体影响着绘画领域。谢赫是一位宫体画家,宫体画多数色彩灿烂、富丽堂皇,与东晋时单纯讲究线条的画风并不一致,这也导致谢赫的价值取向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偏差。

谢赫著有《古画品录》,其中谈到:“图绘者,莫不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他强调绘画的社会功能,主张将绘画作为教化的手段。以此推断,谢赫持有典型的儒家功利主义的美学观,其绘画思想和艺术评价多持儒家立场。谢赫提出了绘画“六法”:一是气韵生动,二是骨法用笔,三是应物象形,四是随类赋彩,五是经营位置,六是传模移写。谢赫以此来评定自曹不兴以来的二十七位画家,将画家的画作分为六品,顾恺之的画作属于第三品。

“出世”与“入世”,“有为”与“无为”,儒家与道家为两大显学名家,理念有对立一面。作为儒家文化支持者,谢赫并不待见深受道家玄学影响的顾恺之的画作,也是情有可原的。

除此之外,在谢赫之前,已有人对顾恺之的画作提出批评,后魏的孙畅之指出顾恺之的人物画有“亡面貌”的缺点。谢赫受此影响,对顾恺之的人物画评价不高。

(二)气韵与传神的本质异同

姚最对谢赫的《古品画录》进行过一些补充,对于谢赫提出的绘画“六法”表示肯定,但对于其评价顾恺之画作的言论有所反对。这是因为姚最将“六法”之一的“气韵生动”发展为绘画的首要品评标准,而顾恺之的传神论绘画思想又与之不谋而合,将其画作划为三品,委实不妥。

樊波在《中国书画美学史纲》中认为,“气”在中国古代的语境中可以引申为宇宙本源的抽象概念。那么“神”就显得“身份不够,底气不足”,原因在于,中国古代的神多以人成神,是一种降格化的“灵”,二者难以相比。顾恺之的传神论绘画思想主要针对人物的某一部位或画面的某些部分来诠释,也就是说,顾恺之的传神论绘画思想是通过局部来体现的。反观气韵一说,气是宇宙本源,那么韵可理解为画家对宇宙精神和规则的阐述与把握。“六法”之一的气韵生动或许囊括了传神,但不是只有传神。

三、《历代名画记》对顾恺之画作的评价

《历代名画记》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彦远,主要是对历朝历代的画家和作品进行评价,其中也不乏对绘画的一些新解和看法,其中说道:“详观谢赫评量,最为允惬,姚李品藻,有所未安。”张彦远认为前人品画的论断中,独以谢赫最为公允,但其对顾恺之的相关作品也给予了好评,比如:“顾恺之之迹,紧劲联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这里似乎与此前对谢赫的评语不相吻合,实际上是有理可循的。

《历代名画记》云:“聊因暇日,编为此记,且撮诸评品,用明乎所业,亦深于史传,以广其所知。”由此可知,《历代名画记》是集多人观点编著而成,部分评语并非是张彦远所写,而是整合了他人观点而作,其中对于品画记载得更多一些。《历代名画记》集历朝历代的观点和作品名家的资料于一体,是一部中国绘画史。《历代名画记》并未深究对于顾恺之画作褒贬不一的评价,而是注重记载和保存评语,具有史料价值。

四、唐朝之后对于顾恺之画作的评价

唐朝之后,顾恺之的真迹已难觅踪影,流存于世的是当时的摹本,而顾恺之本身也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是中国写意画的典型。巫鸿先生指出,在封建社会中后期,顾恺之俨然具有“半人半圣”的性质。顾恺之的传神论绘画思想是中国写意画的开端思想,在顾恺之之前的中国绘画界,尚有“画鬼易,画马难矣”的言论,但自顾恺之以后,正如齐白石先生所说,中国画在“似与不似”之间。以形写意、以意传神是中国画在多年的发展之后形成的典型特征,也是顾恺之传神论绘画思想对后世影响的体现。

五、“贵族画”的背景与特征

一个时代的文化和其产物受当时的政治和经济影响。纵观晋朝,九品中正制制约着寒门子弟,动荡的战乱又使得人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顾恺之出身名门望族,缺乏社会阅历,难以挖掘社会的文化与意识形态、文化内涵。而顾恺之也曾表示自己对当时权臣的敬仰,与当时文人们的愤世嫉俗、退隐不仕有所出入。这说明顾恺之的思想局限于贵族阶层中,难以表现魏晋时期文人的风骨,也未能体会到其中的文化深度。

总结历代画论家对于顾恺之画作的评论,笔者认为顾恺之的画作是个人和其阶级的产物,可称作贵族画。顾恺之的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题材取自历史传奇或自然神话,具有一定的梦幻性质,但其人物原型依旧参照单一固定的权贵形象。栩栩如生、姿态万千也只是在歌颂名门贵族的雅态,其背后则是时代的虚影和社会的禁锢。

但顾恺之的画作在画风美学上却是不容忽视的。顾恺之融合玄学思想,提出了传神论绘画思想,又在工笔画上提炼出新的技法——“春云浮空,流水行地”,其线条之美可见一斑。

六、结语

本文介绍了顾恺之本身的绘画思想和谢赫等人的看法偏差,从现代视角来看,顾恺之的绘画成就是不可忽视的,谢赫的评价带有个人的主观性和時代偏见。顾恺之作为出身名门望族的画家,在绘画方面缺少魏晋文化的融入和对社会的观察,其画作属于贵族画。所以,顾恺之的画作也未必如姚最等人所言,是“终始无双”的。

(江西服装学院)

作者简介:杨凯(2001-),男,江西景德镇人,本科在读,专业方向:动画。

猜你喜欢

谢赫顾恺之历代
修护灵渠的历代先贤录
谢赫·古画品录 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迁想”与“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品鉴
《洛神赋图》之三
中日六位作家与中国画论西传——以谢赫六法为例
从历代《达赖喇嘛传》看活佛转世定制
顾恺之募捐
谢赫
顾恺之的“假痴”
中国历代军队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