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间玩具研究
2021-07-13施兢蓉
施兢蓉
传统文化源于民俗、源于劳动。传统玩具是手工艺者的艺术品,其制作技艺承载着劳动者的生产、生活智慧。浙江地区的民间玩具种类众多,其中木质材料应用最广泛。地域文化内涵赋予手工艺传承、创新的动力和土壤。伴随时代的发展,这些手工艺品逐渐消失,挖掘传统民间工艺的艺术魅力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玩具概述
木质玩具是以环境中的木材为原料,经过劈、削、刨、雕刻、打磨、拼接及彩绘等手段制作而成,受到孩子们的青睐,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巧手与妙思。
浙江地区土地肥沃,物产富饶,能工巧匠众多,且技艺精湛,玩具品类丰富,植木材料应用广泛。特别是大众民间工艺文化,丰富多彩,颇负盛名。手工玩具被认为是生产者的艺术,虽一人之身集百工之艺,但“雕虫小技”不登“大雅之堂”,制作者不上碑文、作品不入史册。旧时的手工艺者受雇于人,生活困苦,在历史的发展与变革中,许多传统玩具作品失传。
二、玩具历史
目前,已知最早的浙江木玩具是1977年在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件木雕鱼,如图1所示。木雕鱼高3.5cm,长11cm,鱼身下有鱼鳍,周身有大小不等的圆窝纹。木雕鱼虽然造型简朴、粗笨,但在当时没有金属工具的情况下雕刻到这般程度,实属不易。木雕鱼的发现证明了新石器时期木玩具的存在。
汉代的木雕技术相当成熟。浙江各地墓群中发掘出许多随葬木雕俑、动物木雕及各种模型器具,较为精彩的有“彩绘木雕六博俑”。二位博者衣着长袍,蓄胡须,相向跪坐,中间置木盘,一人右手执子,手臂前伸,意欲下子;另一人左手掌心向内、五指平伸,举手胸前,意在催促;二人神情、态势惟妙惟肖,可见雕刻艺术精湛。
唐代墓中出土的彩绘木雕鸭,如图2所示,整体由木料切削加工成型,身体前圆后尖;鸭头紧缩在鸭身的上平面;鸭身下面为半球形略扁,可置水面漂浮。
木偶在宋代非常普遍,又称“傀儡”,种类有杖头木偶、悬丝木偶和布袋木偶。浙江泰顺的木偶戏就源于宋代,亦称“悬丝傀儡戏”。傀儡木偶架由13块木条构成,四肢与躯干雕刻分明,以榫卯衔接,这样全身关节都能活动,可摆出不同姿势。宋代刘松年的《傀儡婴戏图》生动描绘了当时悬丝傀儡的表演场景:一个孩子在幕后表演木偶戏,幕前两个孩子充当观众,正兴致勃勃地看着演出,另外有一个孩子在敲锣伴奏,画面内容写实。木偶作为一种寓教于乐的综合民间艺术,将审美性与实用性完美结合,承载了古代木质工艺品精湛的雕刻、彩绘技艺。
清代的木玩具种类比较多,曾出现地域性产业,当时最为称赞的当属核雕。核雕是取果核或核桃外壳为原材料,雕刻成造型。据《核舟记》的记载,王叔远雕刻的“赤壁之舟”可谓惟妙惟肖,世人赞誉有加。
三、地域特色
江南地区的木质玩具十分出彩,能工巧匠颇多,民间艺术争鸣,好不热闹。民间艺术源于生活,展现了人们劳动、生活的场景。
在浙江,不同地区生产、制作的玩具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件玩具,由于不同地域的民风民俗、材质差异,会产生各具特色的效果。例如温岭、舟山等城市依海而建,人们以捕鱼为生,玩具制作大多是船只、渔具、水生动物等;杭州、绍兴地区的玩具大多以竹、木材为原料,更注重美的外观感受,讲求意境和装饰,多描绘种田耕织、乌篷小船等场景。
陆明的《嘉兴记忆》详细描写了嘉兴地區过年时,孩子们玩耍的竹木玩具:大年初一早上就能听见爆竹声声,热闹的街巷里摆起一个个杂货小铺,还有新洋桥边来的人,肩上扛着一个稻草靶子,上面插满了竹子做的风车、五色龙、小灯笼等;桥两面摆的小摊犹如“接龙章”般的热闹。出售的玩具有竹蟠龙(七八节竹筒用铅丝串联成,染上色,头尾粗,呈“龙”形,盘转伸缩自如)、木刀、木枪、菱角、陀螺、机关枪(用两三节竹管做成,枪栓是一摇柄,摇动时竹管内的簧片会“咯咯”作响)等,当地人称之为“土作货”。男孩们更喜欢火药纸枪,枪管和撞针都是竹制的,没有扳机,枪柄是一块锯成长方形的木片,并染上了颜色。
在绍兴,“推磨”保存完好,高15cm,作品描绘的是人推磨的场景,如图3所示。这种活动类玩具真实、生动,源于真实的劳动场景。玩耍时,一手执杆,一手环摇手柄,使上面的磨盘转动,并通过操纵连杆引得人前后活动,颇似推磨的真实场景。
乌篷船是旧时绍兴地区独特的交通工具,雕刻艺人通常将船体雕刻得十分精致。由于乌篷船体型小,细节处理需简洁,手艺人还会雕刻小桥、牌坊、划船人,构成一个完整的场景。孩童可以随意拼凑、摆放,以营造不同的场景,编织一个个故事。江南烟雨朦胧中,商人划着满载货物的乌篷船去市集贩卖,途中路过不同的码头,穿过各种小桥,最终到达目的地,这展现了船夫讨生活的场景。这些劳动场景在现代已经很少见到了,却从玩具上得到了还原。
木制玩具“赶圩”高8cm,是宁海地区有名的白木制玩具,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用白杨木或白茶木削制而成,如图4所示。最初的白木玩具是当地木雕艺人在工作之余制作的、给子女玩耍的玩具,之后才成为专门行业,设计主题多取材于百姓生活和当地的民俗,是劳动者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带有浓郁的乡土人文气息。玩具所用的材料多是白木边角余料,常见的有耕田、赶圩、弹棉花等劳作场景,刻画的人物一般为7~10厘米,素色。木雕艺人在雕刻时,会先用钢丝锯加工出人物、动物或建筑物的大致形体结构,再用平凿铲子雕刻出完整轮廓,最后用三角刀对人物五官、衣饰、建筑等细节进行深入刻画。这类玩具形制小巧,用刀娴熟流畅,无雕琢之迹;颜色无大面积铺陈,仅以精巧点缀,衬托出原木的天然色泽与纹理;展现了南方地区人们赶圩的场景,即小贩挑着扁担,载满山货赶往集市的情景。
“磨米吹糠”很有趣味,如图5所示。其中的“磨”是劳动工具,用来将米磨成粉,制作面条、年糕之类的传统主食。玩具中的磨盘用简单杠杆牵引,转动下面的把手,能带动磨盘运转,模仿真实器具的使用方式,反映了劳动者的真实生活。这类玩具生动活泼、造型简洁、十分质朴,多是表现劳动人民劳作时的动态与神韵,虽多以原木色为主,但仍不失精致。
泰顺车木玩具是将木偶、车木、彩绘等巧妙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传统工艺玩具。泰顺车木玩具以车木造型为基础,结合传统木偶与车木,车制为圆柱体、球体或半球体,造型吸收了木偶色彩明朗、鲜艳的特点,并与手工技艺巧妙融合在一起,地域风格鲜明、民俗韵味丰厚。泰顺车木玩具比较典型的故事形象有西游记,东郭先生与狼,民族娃娃,江南丝竹,清朝人物等。其中,《西游记人物》以师徒四人形象为主,用圆形车制拼接、组合、雕刻、装饰,人物描绘精确,活灵活现,如图6所示。
浙江省云和县被称为“中国木质玩具城”,当地普遍流传着《颂木制玩具》诗:“化朽为奇富路通,精心制作务求工。造型别致充灵气,设计创新特色丰。里置三机(发声、发光及转动装置)生妙趣,表涂五彩更玲珑。云城玩偶真瑰宝,饮誉东西南北中。”早在宋、元时期,云和就出现了一大批技艺精湛的民间手工艺人,以制作相对简单、原始的木质玩具为主。当时的木匠师傅在为户主制作家具、农具时,也要按照户主要求为孩子们添置几件木质玩具,如踏碓童车、木陀螺、鲁班锁等。之后,随着木偶戏在浙江地区的盛行,民间利用杂木制作木偶的技艺也流传开来。20世纪70年代,木制玩具加工成为赤石村的主要产业,玩具制作主要是小竹弓箭、小竹蹦猴、小木偶等。云和木质玩具以家庭作坊式为基础,经过父子间、师徒间的口传心授世代传承,历经了几代人的生活变迁,在实践中体会和感悟生活的真谛。
四、文化传承
浙江木玩具制作技艺承载着中国千百年来劳动者的生产、生活智慧,拥有浓郁的文化气息、深刻的文化印记、永久的艺术魅力。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给予这些传统民间手工艺制作的灵感和丰富的表现力;源于民俗、源于劳动是木质玩具得以不断发展和创造的动力。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