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瀚调在影视音乐中的应用与创新
2021-07-13胡惠娟
漫瀚调是以蒙古族短调民歌为基础、以汉族的唱法为其风格,精妙融合而成的独特的鄂尔多斯歌种。其腔调热情豪放,旋律朴实,语言朴素,句法整齐,节奏明快,融合了准格尔乡音土语,形成了漫瀚调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内蒙古准格尔旗以及周边的山西以及陕西等地久盛不衰。本文通过文献分析、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漫瀚调在影视中的创作与应用进行重点研究。具体包括:其一,以2014年赵国桦导演的《漫瀚调》为研究对象,立足于艺术美学,将影视中漫瀚调与剧情、音乐与戏剧元素有效结合,进行深层次探索;其二,电影与“非遗”相结合,不仅是将客观现实加以图像化呈现,更重要的是强化运用电影讲述故事的能力,深入挖掘出蕴含在民族民间文化土壤中特有的思维方式、文化意识和精神价值。
漫瀚调发源地是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正是沙丘、沙梁、沙漠遍布的地区,生活在这里的蒙汉人民,以漫瀚调为自己的歌种命名,是自然的、合情合理的,也是十分贴切的。准格尔旗是漫瀚调的故乡,漫瀚调是准格尔旗的特产。1996年后,漫瀚调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使其得以传承、传播。笔者将从影视中的创作、应用以及“非遗”传承等方面进行论述,在影视的创作与应用中不断提升漫瀚调的知名度,助力其走向全世界。
漫瀚调突破了蒙古曲定词定调的固定格式,出现了一种新的特殊表演形式,即一曲多词,一词多曲。而演唱形式则因为蒙汉两族人民在长期的交流中互相邀请参加聚会,在聚会时即兴编词演唱,有问有答,一唱一和,一般都是采用男女对唱的形式。乐器的演奏多数是以民族传统器乐三弦、粗管笛子、四胡、扬琴作为伴奏。漫瀚调的腔调热情豪放,旋律朴实新颖,语言朴素无华,歌词句法工整,节奏明亮且欢快,再加上融合了准格尔乡音土语,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以及山野风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演风格,并在准格尔旗以及周边的山西、陕西等地久盛不衰。
一、漫瀚调在影视创作中的应用
由内蒙古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共准格尔旗委宣传部联合出品,由张秉毅、赵国桦担任编剧,赵国桦导演的《漫瀚调》,让人们有机会可以去到影院领略内蒙古准格尔旗漫瀚调的艺术魅力。这部电影是在漫瀚调的特殊文化内涵基础上创作的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作品。《漫瀚调》是以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朝政府在鄂尔多斯地区大量招兵买马以及大量筹备军饷,大面积开垦草原牧场为背景,以汉族青年李河清与蒙古族姑娘都力玛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以及蒙汉两族人民同仇敌忾、奋起反抗清王朝开垦草原,保卫自己家乡的“独贵龙”运动为影片主要情节,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的深厚情谊。
影片一开始就伴着漫瀚调,讲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抗垦运动。随着音乐的结束,正片开始。李河清回憶当时,由于家中年年大旱,开始走西口。“大清朝的圣旨开垦的风,刮来了种地的伙计汉族人。蒙古族人的草地汉族人来耕……”这几句歌词介绍了整部影片的基本背景,在影片的开始能够吸引观众,使之更快地融入剧情,从影片中探究蒙古族与汉族两个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生活习俗的民族是如何融洽地生活在一起的。男主人公李河清与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以男女对唱的形式呈现,即兴编词演唱,有问有答,一唱一和。而影片中的乐器演奏大多数是采用三弦、粗管笛子、四胡、扬琴等蒙古族乐队中的传统民族器乐。整部影片有20首“漫瀚调”贯穿全篇,以曲子加影像的形式让观众走进这部影片,并能在影片结束后,哼唱其中的主体旋律以及耳熟能详的部分,这就达到了漫瀚调在影视创作中应用的真正目的。
经过探索漫瀚调的踪迹可以发现,其主要出现在山西、陕西的北部,以及内蒙古等地区。漫瀚调的曲目很多,现在已经收集整理出90余支,如果均出现在关于我国西北的影视剧中,哪怕只是少量出现,或运用其音乐元素进行改编创作,也能让我国艺术瑰宝的传承、创新与发展迈出重要一步。而我国的《嘎达梅林》《苍狼》《大宅门》以及《燕云台》等著名影视作品中均没有出现漫瀚调的身影,这是影视音乐的一大缺失。讲述抗战历史的电影《八佰》里面运用了众多民歌以及我们所熟知的音乐。例如,中间和结尾均有一段凄美的音乐,这段音乐来自爱尔兰的民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在战争最紧张的时刻运用了俄罗斯歌剧选段《夜莺》,将紧张的氛围推向高潮,而这些歌曲均被我们所熟记,并且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中国的漫瀚调音乐艺术中也包含了战争等题材,如果将其中的一小段进行改编创作,表达战争的残酷、对亲人的思念、对离愁的哀怨等情感,何尝不是影视音乐的一大突破?这就需要我国的民族音乐家共同努力。在《漫瀚调》这一音乐影片中,剧情与影视高度融合,将漫瀚调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向世界展示中国音乐的有效方式。
二、漫瀚调的传承与创新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传播途径,可以在不同时空、种族、人群中经由视觉符号而自由穿行,而“非遗”文化在影像结构中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叙事,“无形”的文化形式便附着于有形的人物角色上,能够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核心力量。根据笔者查阅文献与影视资料、走访民间艺人与剧院可知,漫瀚调的传承大多以民间走唱、音乐剧或新歌剧的形式进行,除《漫瀚调》外,很少或几乎没有再以影视的形式出现在荧幕中。
《漫瀚调》是第一次以电影艺术的形式将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高原的漫瀚调完美地展现在观众朋友的面前。之后,在创作漫瀚调时则很少以影视的形式出现,而是将漫瀚调与音乐剧、歌剧紧密相连,漫瀚调的创作更多体现在这些方面,与影视音乐渐行渐远。但是在当今的发展中,影视行业日益兴盛,人们传承民族文化、民族音乐必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将漫瀚调传播到各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电影在故事情节设计与叙事中融入较多的“非遗”元素,提升了电影的文化意味,同时让电影成为“非遗”传播和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载体。而漫瀚调以电影这种特殊的传播载体可直观呈现“非遗”文化,使受众更好地接受与理解“非遗”文化。
由于“非遗”具有非物质性、活态性、民族性、地域性等特征,对于一个不了解其文化内涵与历史渊源的人来说,其精华与精彩是无法深刻体会的。而通过《漫瀚调》这部电影,可以给观众直观的感受,再通过故事讲述让漫瀚调与故事情节完美结合,能够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人们的记忆往往由视觉与听觉同时作用效果才会更佳,将“非遗”与影视音乐相结合不仅能够让人们清晰地记忆和传承,还能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视角。所以,今后漫瀚调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乃至更多“非遗”文化可以采取将影视与音乐结合的方式,让更多人去关注“非遗”文化。
(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作者简介:胡惠娟(1994-),女,河北张家口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作曲理论与教学。
基金项目: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漫瀚调在影视中的创作与应用”(CXJJS19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