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的总号召在这里发出

2021-07-13叶红专

中国经济周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湘西贫困村精准扶贫

叶红专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是人们千百年来的祈愿和追寻。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史,就是不断为人民奋斗、为人民奉献、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湘西人、脱贫发展改革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在迎来我们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称“湘西州”)时的动人情景,回首湘西州战天斗地的脱贫发展史,更能增强对党的绝对忠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无比信赖、对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对家乡的无限热爱。

总书记在湘西十八洞首次提出精准扶贫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

在十八洞村苗寨农户家,习近平总书记对干部群众深情地说:“我这次到湘西来,主要是看望乡亲们,同大家一起商量脱贫致富奔小康之策,看到一些群众生活还很艰苦,感到责任重大。”

在村民施成富家门口的院坝(前坪),习近平总书记与村干部、村民进行了座谈,亲切地拉家常、话发展,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极大地鼓舞了湘西州各族群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为解决长期以来未破解的脱贫攻坚深层次矛盾问题提供了遵循。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消除千百年来绝对贫困伟大奇迹的崭新篇章就此铺开。

在十八洞村视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要抓好三件大事:“一是要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该发展什么、种什么、养什么都要结合实际地抓;二是基本公共服务要惠及农村,要让老百姓得到实惠;三是抓好农村教育,要关心好下一代,不让贫困群众的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要在2020年以前把这些事做实做好。”

更重要的是,对于精准扶贫首倡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示:“十八洞模式要可复制、可推广,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没有变化。”“不搞‘栽盆景,也不能‘搭风景,要解剖麻雀,形成经验全面推广。”

这既是对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要求,也是对各地精准扶贫的总要求。

我作为时任湘西州委书记,有幸陪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跟随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随后近8年时间,我和湘西州委一班人带领全州各族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啃下了贫困最硬的骨头、攻克了贫困最后的堡垒,见证了父老乡亲摆脱绝对贫困、迈向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心里充满自豪,感到无上光荣。

十八洞村一位退休教师2013年在家门口巧遇习近平总书记后,自撰对联。

湘西走上脱贫奔小康的光明大道

旧时的湘西州因偏处一隅、闭塞落后,贫困的梦魇一直如影随形困扰着各族群众。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带领湘西各族群众剿匪患、打土豪、分田地,人民翻身做了主人,湘西州真正走上了脱贫困、奔小康的光明大道。

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上山下乡当知青时,年少的我目睹了国家“三线”建设的火热场面,听到了火车开进湘西州的清越汽笛,被无数建设者艰苦奋斗、改天换地的精神所感动。

改革开放的40多年里,我先后在县州部门、县市党委和州政府、州委工作,亲身经历了湘西脱贫发展的全过程。1982年,国家开始较大规模扶贫开发,随后几年,湘西州粮食、棉花、油料、肉类产量大幅增长,物资品种、数量显著增加,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

1984年,中央发布《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把包括湘西州在内的武陵山区列为全国九大贫困片之一予以重点扶持,全州所有县市均被列為贫困县,湘西农业建设被列入国家专项计划。1985年农业部开始到武陵山区定点扶贫,1986年省直部门开始大规模对口扶贫湘西州。

1989年,国家出台《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湖南省决定把湘西州作为全省扶贫攻坚主阵地,全州扶贫开发工作逐步从抓常规农业向抓支柱产业转变,从道义性扶贫向制度化扶贫转变,从扶持贫困地区向扶持贫困村、贫困户转变,从政府包揽扶贫向全社会扶贫转变。

新千年伊始,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继续推进扶贫开发。其间,湘西州永顺、保靖、花垣、泸溪、凤凰、古丈、龙山7县被列为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2007年,国家全面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扶贫开发进入扶贫开发政策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衔接的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走遍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多次主持召开跨省区的脱贫攻坚座谈会,亲自部署、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给全国各族群众以巨大鼓舞和鞭策,为打赢这场攻坚战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劲动力。

谆谆嘱托激扬豪情壮志,殷殷关怀凝聚磅礴力量。湘西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坚决扛起精准扶贫首倡地的政治责任,把中央决策和省委工作部署与湘西州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大力实施发展生产脱贫、乡村旅游脱贫、转移就业脱贫、易地搬迁脱贫、教育发展脱贫、医疗救助帮扶、生态补偿脱贫、社会保障兜底、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保障等精准扶贫脱贫“十项工程”,以十八洞村为样板,探索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好路子。

全州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8个贫困县市全部摘帽,111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进入减贫人口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增收最快和获得感最强的时期,创造了中国脱贫攻坚样本,成为人类减贫史上的重要地标。习近平总书记先后5次给予了指示和肯定。

近8年来,十八洞——这个昔日“山沟两岔穷疙瘩,每天红薯苞谷粑。要想吃顿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的深度贫困村,实现了从深度贫困苗乡到小康示范村寨的“华丽转身”,村民们的幸福日子越过越红火,全村人均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20年的18369元,村集体经济达到200万元,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过去“有女莫嫁菖蒲塘,家里只有烂箩筐”的菖蒲塘村,跑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加速度”,2020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4万元,成为湖南乃至全国精准脱贫的名片。

“吃水不忘挖井人,脱贫不忘总书记”

回首湘西州脱贫发展史,最浓墨重彩的是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初心使命谱写的新时代“矮寨不矮、时代标高”的奋斗故事。在这场虽然没有战火硝烟,却同样历经艰苦卓绝,虽然没有枪林弹雨,却同样付出流血牺牲的战场上,湘西州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尽锐出战、冲锋在前,用脚步丈量土地,以担当诠释初心,集中精锐力量攻坚克难。1740个工作队入驻贫困村、6万多名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子,鲜艳的党旗始终在脱贫攻坚一线高高飘扬。

广大扶贫干部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下好绣花功夫”落实驻村帮扶“三个一”制度,开展“三大清零”行动,推行结对帮扶“六查六看”工作法,确保稳定脱贫。各级党员干部任劳任怨,用跋山涉水、披星戴月,以硬起头皮、磨破嘴皮、饿着肚皮、踏破脚皮的狠劲,奔忙于一个个扶贫项目,张罗着一项项脱贫产业,办成了一件件民生实事,连通起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贫困村面貌变化一年比一年大,群众生活质量一年比一年高,大家用苦乐自知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

改造前后的村民施全发家房屋

改造前后的排谷美小学

村民施全胜家改造前后

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用赤胆忠心书写湘西州脱贫攻坚的精彩答卷,为全国脱贫事业作出积极贡献,10多名同志作为全国先进代表,走进人民大会堂,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还有一些扶贫干部因任务重、压力大病倒在工作第一线,有的沒能等到胜利就把生命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他们的芳华因信仰而璀璨、生命因炽热而永恒。

涓滴成海,众木成林。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从中央到地方,从机关到社会,从城市到乡村,各方面的力量汇聚到扶贫一线,无私奉献、众志成城地扶贫济困。特别是国家农、林部门30多年接力帮扶,长沙、湘潭、岳阳、衡阳、常德、株洲省辖六市真情帮扶20余载,山东济南对口协作5年攻坚拔寨,社会各界热情参与,扶真贫、真扶贫,诠释了中华民族守望相助的美德,为湘西州贫困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增添了力量。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湘西州决胜脱贫攻坚和实现全面小康取得胜利,靠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航掌舵,靠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靠的是全州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赓续奋进,靠的是各级各界的倾力支持。

回望湘西州脱贫发展史,我由衷感到党的民族政策如阳光雨露滋养着湘西,祖国母亲和民族大家庭的守望相助温暖着湘西。“吃水不忘挖井人,脱贫不忘总书记。”湘西州广大干部群众发自内心的真情,更加坚定了“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情感认同、思想认同,血浓于水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

如今的湘西州,正满怀信心、乘势而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努力在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和建设现代化新湘西的新征程中不断开创新局面,续写“矮寨不矮、时代标高”的新篇章。

责编:杨琳 yanglin@ceweekly.cn

美编:孟凡婷

猜你喜欢

湘西贫困村精准扶贫
一桥飞架
吕梁临县光伏扶贫实现“三个全覆盖”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宽带网络将覆盖90%以上贫困村
脱贫攻坚拉响新警报
小天使研学旅行之湘西助学夏令营(下)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
湘西大剧院 艺华斋 日月坊装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