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大道总体方案设计
2021-07-13林能佑钱泽顼
林能佑,钱泽顼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510170)
1 概述
1.1 项目背景
2015年8月12日,从化撤市设区,正式纳入广州市建设规划宏图中,成为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化的发展必须有相应高水平的市政基础设施与之相配套、相适应,从而产生一定的辐射力和聚集效应。以大广高速、地铁14号线等交通枢纽的建设为契机,结合城市空间往北发展的规划,从化区将全力构建以“从化大道、环市路、八乡大道”为三纵,以“北星路、迎宾大道、环城北路”为三横的路网格局;对外通过大广高速、街北高速,北可抵达佛岗,南可达广州,东可达增城,西往鳌头镇。随着地铁14号线和大广高速的建成通车,从化大道的建设已迫在眉睫。
1.2 工程概况
从化大道位于广州市从化区,总体呈南北走向,全线南起街北高速,北至花卉大道。该项目根据周边地块的开发情况和实施难易程度分路段修建,其中街北高速~G355段已建成通车。
本次设计从化大道范围为G355~广大高速路段,连接中心城区和城北新区。自南向北依次与G355国道、河东南路、七星路、河东北路、向阳一路、北星路、东风东路、迎宾大道、市府北路、高唐路、环城北路、大广高速等道路相交(不含河东北路至向阳一路,即从化大桥在建段)(见图1)。拟建道路全长约5.74 km,规划红线宽度60 m,双向8车道,城市主干路,设计行车速度为60 km/h。项目范围内包含市政隧道4座(分别下穿S355省道、北星路、环城北路、大广明珠立交出入口)、人行天桥2座。
图1 从化大道总体线位图
2 功能定位
从化大道作为从化区“三横三纵”格局中的“一纵”,是从化区南北向大动脉,贯穿整个城区,并与大广高速、街北高速相接,通过城市主干路与高速路的无缝衔接,形成环状路网,将中心城区、城北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从化向周边地区产生辐射力和聚集效应的重要通道。从化大道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有效解决城区交通拥堵,提升城区道路内联外畅功能,打造顺畅便捷、安全有序、和谐舒适、靓丽优美的交通出行环境,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和城市品位。
3 主要技术标准[1]
(1)道路等级:城市主干路。
(2)设计速度:主线60 km/h,辅道40 km/h。
(3)设计年限:达到饱和状态时的道路设计年限为20 a,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年限为15 a。
(4)荷载标准:路面设计荷载为BZZ-100型标准轴载,桥梁荷载标准为城-A级。
(5)净空高度:机动车不小于4.5 m,非机动车及行人不小于2.5 m。
(6)抗震: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
4 流量预测与规模论证
根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供的相关数据,得到规划年各道路总的交通量。
通过对项目沿线及其影响区域社会、经济、技术和道路交通发展水平、特征的调查和分析,并根据交通模型测算得出特征年道路交通流量。本项目的高峰小时交通量预测结果见表1。
表1 高峰小时交通流量
4.1 服务水平分析
道路饱和度计算:道路饱和段为高峰小时交通量与道路可能的通行能力的比值(V/C),具体见表2。
表2 交通饱和度
根据道路通行能力计算的相关资料,城市道路可按道路交通量的饱和度来确定服务水平。服务水平与道路饱和度(V/C)的关系见表3。
表3 远期(2038年)道路服务水平
4.2 车道规模分析
从表3可知,本工程道路采用双向8车道在2038年,平均可达到C级服务水平,满足相关规定要求。若采用双向6车道,则饱和度为0.92,属于不稳定交通流,不满足要求。
因此,本次设计采用双向8车道,在远期道路服务水平能到达C级,道路规模能满足远期道路良好运行的需求,道路规模合理。
5 总体方案
5.1 设计理念
为实现本工程的建设目标,需要概念清晰的道路总体设计思路:
(1)构建便捷合理的区域路网交通组织。
(2)打造功能清晰的道路功能区域布置。
(3)设计畅通的道路交叉节点。
(4)提出经济合理的总体方案。
(5)设计与区域规划目标和定位相吻合,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反映区域特色。
(6)道路交叉口交通组织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人性化设计理念,渠化交通。
(7)参照《广州市城市道路全要素设计手册》,落实广州城市道路“精细化、品质化”的建设要求[2]。
5.2 横断面布置
针对拟建道路沿线交通功能布置需求和现状条件的不同,将拟建道路横断面布置分为3个不同功能段落进行设计。具体内容分述如下:
(1)标准段:6 m(人行道及树池)+2.5 m(非机动车道)+3.5 m(侧绿化带)+15 m(车行道)+6 m(中央绿化带)+15 m(车行道)+3.5 m(侧绿化带)+2.5 m(非机动车道)+6 m(人行道及树池)=60 m(见图2)。
图2 从化大道标准段横断面(单位:m)
(2)隧道段:5.2 m(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11 m(辅道)+0.5 m(防撞墙)+0.8 m(检修道)+11.75 m(车行道)+1.5 m(中央绿化带)+11.75 m(车行道)+0.8 m(检修道)+0.5 m(防撞墙)+11 m(辅道)+5.2 m(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60 m(见图3)。
图3 从化大道隧道段横断面(单位:m)
(3)交叉口拓宽段:4.5 m(人行道)+2.5 m(非机动车道)+1.5 m(侧绿化带)+18.5 m(车行道)+2.5 m(中央绿化带)+22 m(车行道)+1.5 m(侧绿化带)+2.5 m(非机动车道)+4.5 m(人行道)=60 m(见图4)。
图4 从化大道交叉口拓宽段横断面(单位:m)
5.3 交通组织
5.3.1 车行交通组织
根据规划与交通流量分析,从化大道主线下穿G355国道、北星路、环城北路、明珠互通立交出入口,地面通过辅道与相交道路连接。
与河东南路、七星路、河东北路、迎宾大道平面交叉,采用十字路口灯控形式。
与规划路、向阳一路、东风东路、市府北路、高唐路等道路右进右出。
与G355、河东南路、七星路、规划三路、河东北路、河滨北路、北星路、迎宾大道、环城北路、明珠互通立交连接路交叉口设置掉头车道,满足从化大道直行掉头、右进右出路口的左转功能,满足从化城区内部的快速集散需求。
5.3.2 人行交通组织
在G355、河东南路、七星路、规划三路、河东北路、北星路、迎宾大道、环城北路、明珠互通路口设置人行过街,采用信号控制与车行分隔;G355路口在车行隧道两帷幕设置人行地下通道下穿G355,七星市场北侧和东风小学处人流量较大,设置人行天桥。在从化大桥两侧设置人行道和人行步梯,满足两岸居民的过河需求。
全线人行设置连续,各右进右出路口均设置人行横道,同时人行过街间距约为500 m(见图5)。
图5 从化大道交通组织图
6 主要节点方案
6.1 国道G355交叉口节点方案
现状国道355道路宽60 m,双向6车道,一级公路,同时也是从化城区的东西向主干路。该路段于2011年完成市政化改造。
G355与从化大道分别为从化大道最重要的东西向和南北向道路之一,车流量大。为减小交叉口的影响,该段主线采用隧道下穿G355;辅道为双向4车道与G355平交,采用右进右出形式。同时,在隧道两侧设置地下人行通道,解决人行过G355问题,实现G355在该路口的快速通行,并在隧道上方辅道平交口处设置掉头位(见图6)。
图6 从化大道-G355交叉口效果图
6.2 北星路交叉口节点方案
北星路规划定位为城市交通性次干路,规划红线宽度30 m,设计速度40 km/h,近期采用双向4车道,预留远期改造为双向6车道的空间。考虑到其为从化城区东西向主要交通干道,从化大道设双向6车道隧道下穿北星路,以保证其交通的通畅性。从化大道辅道、人行、非机动车道与北星路则采用“十”字形灯控平面交叉形式进行交通转换。
6.3 迎宾大道交叉口节点方案
迎宾大道规划定位为城市主干路,规划红线宽度65 m,设计速度60 km/h,双向8车道。本次设计分别采用渠化拓宽的信号控制方案和分离式立交方案进行方案比选。地铁14号线在该节点设置了东风站,在交叉口的4个象限均设置了出入口。根地铁站厅层结构顶面地面覆土仅预留2 m,无法实施下穿隧道方案。故本节点采用信号控制平面交叉形式。远期可考虑实施迎宾大道跨线桥的可能性(见图7)。
图7 从化大道-迎宾大道交叉口效果图
6.4 环城北路交叉口节点方案
环城北路规划定位为城市主干路,规划红线宽度60 m,设计速度60 km/h,双向6车道。根据相关区域路网规划和交通量预测,从化大道直行交通流量最大,远期该交叉节点若采用简单平交方式,容易由于灯控相位时间过长影响两道路交通服务水平,降低道路通行效率。就道路功能和交通量预测而言,从化大道高于仅承担交通集散主通道功能的环城北路。应优先考虑从化大道的直行快速交通需求。本次设计从化大道设置双向6车道下穿隧道形式,从化大道辅道、人行道、非机动车道与环城北路则采用“十”字形灯控平面交叉形式进行交通转换。
6.5 明珠互通交叉口节点方案
现状大广高速与派街高速出入口位于从化城区以东及以南,距离城区较远,无法有效辐射北部片区。随着从化大道的建设、北部片区的开发,客观上需要增加一个出入口来加强从化城区北部的对外联系。综合交通流量、高速线位和用地条件等因素,在从化大道K6+349处设置明珠互通,收费站规模为“两进三出”。由于大广高速以北人口较少,近期开发程度低,交通需求少,结合投资规模,设计采用近远期结合的方案。
近期为地面双四辅道连接明珠互通出入口,中央绿化带预留远期隧道实施条件。
远期北部片区开发,上下高速流量增大,为保证从化大道主线快速通行,采用分离式立交,主线设置双向6车道隧道下穿,两侧辅道与大广高速出入口采用信号控制。
7 结语
从化大道是从化区纵贯南北向的交通动脉,同时也是从化城区通过高速路网对外联系的重要通道。本文从项目背景、设计理念、功能定位、主要技术标准、总体方案、主要节点方案等方面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