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联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脊柱骨折的效果及对总体健康评分、Barthel指数的影响

2021-07-13

关键词:融合术后路椎弓

江 涛

(湖北省鄂州市鄂钢医院骨科,鄂州 436000)

脊柱骨折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骨科创伤之一,其发生率在总体骨折患者中占比5~6%之间[1],在脊柱骨折中,以胸腰椎骨折最为常见,患者常常伴有脊髓神经损伤,所以脊柱骨折患者预后截瘫风险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命质量[2]。临床上对于脊柱骨折的治疗常采用手术治疗,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主要通过椎弓根螺钉进入椎体,对三柱进行固定,改善cobb角,对脊柱骨折部位的结构重建具有积极的意义[3]。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对患者术后的脊髓损伤和椎管狭窄具有明显的作用。有研究显示[4],在对患者采用传统椎管固定术后,联合使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患者的脊柱骨折近期效果显著,但是从患者的后期脊髓损伤情况而言,患者的椎管狭窄情况明显改善。本研究将通过对脊柱骨折患者应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联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对于患者的生命质量以及效果评价进行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纳研究2016年1月~2019年5月湖北省鄂州市鄂钢医院骨科的脊柱损伤住院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年龄为23~62岁,平均年龄为(46.15±1.52)岁,其中男性58例,女性62例,体重指数平均为(24.54±2.43),受伤到手术时间平均为(7.22±3.22)h,骨折原因:车祸伤48例,摔伤59例,暴力伤13例。应用随机数字表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60例、观察组60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受伤到手术时间以及骨折原因之间均无差异(P>0.05)。详见表1。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授权书,同时通过本院伦理审查。

表1 基线资料对比

纳排标准: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符合脊柱骨折诊断标准[5];②影像学检查均符合脊柱骨折诊断;③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授权书。排除标准:①极度消瘦、严重水肿、癌症患者;②具有遗传病、神经疾病、免疫抑制的患者;③病情不稳定患者;④椎间管狭窄以及压缩患者。

1.2 研究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联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

观察组:患者俯卧位,全身麻醉,从患者的病灶部位进行入路,对患者的损伤部位进行切开,充分暴露患者的损伤脊柱,清除患者的损伤部位多余椎间盘,同时进行减压手术,根据影像学结果,对患者进行U型椎弓根植入术,通过weinstein定位法明确患者的螺钉植入位置和植入角度,使用开孔椎进行螺钉植入。同时使用X线检查,对植入U型椎弓根位置进行确认,利用预弯钛棒进行调整,恢复患者的脊柱正常生理弯曲。最后,对植入的U型椎弓根使用撑开器对预弯钛棒进行适当旋转,恢复患者的椎体高度,同时对两侧预弯钛棒使用横向连接棒进行连接,对椎管内骨折部分进行有效游离,翻转骨块进行椎板切除以及减压手术,取出骨折骨块实施植骨手术。详见图1。

图1 患者男性,36岁,A为患者术前正位片,患者腰椎骨折;B为患者术前侧位片,患者腰椎骨折;C为患者术后正位片,患者腰椎骨折部位固定;D为患者术后侧位片,患者腰椎骨折部位固定。

对照组:在上述手术植入U型椎弓后,根据X射线提示患者脊柱状态满意后及时进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同时使用切除的自体骨块进行外侧植骨进行融合手术。

1.3 观察指标

1.3.1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对比分别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等进行对比观察。

1.3.2 两组患者治疗期前后影像学指标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分别于手术前和手术后对患者进行X线检查,对比两组患者椎体矢状面指数、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之间的差异。

1.3.3 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能力对比观察术后两周,分别对两组患者采用SF-36[6]进行生活能力对比,主要从患者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心理健康等方面对患者的生活能力进行评估。

1.3.4 两组患者生命质量和生活活动评分比较对所有患者手前和手术2周后活动能力评分、生命质量评分进行对比,活动能力使用改良的Barthel[7]的指数计分法来进行评定(每项0~10分,共10个项目),生命质量评分则使用生命质量的综合问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74[8])评定,(共74个题目),以上分值越高,则效果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收纳数据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资料t检验;P<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无差异(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对比

2.2 两组患者治疗期前后影像学指标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椎体矢状面指数、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之间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的椎体矢状面指数、椎体前缘高度均有明显提升,Cobb角明显下降,且术后观察组患者的椎体矢状面指数、椎体前缘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Cobb角明显低于对照组,统计有差异(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期前后影像学指标对比观察

2.3 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能力对比观察术后2周,观察组患者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心理健康等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能力对比观察

2.4 两组患者生命质量和活动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的生命质量和活动评分之间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两组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生活活动评分均有明显提升,且患者在观察组治疗后的生命质量以及活动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且有差异(P<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和GQOL-74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是脊柱外科发展最为迅速的内固定手术技术之一[9],其常用于创伤、脊柱退行性变、脊柱肿瘤性疾病、脊柱畸形等导致的患者脊柱不稳定治疗。通过对患者的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可以为患者手术过程中提供坚强的附着点,相比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对于患者的治疗性能更佳[10]。但是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患者的治疗中,患者的邻近神经和血管容易造成损伤,尤其在胸椎手术患者中,患者由于内固定融合术后,患者的由于椎体内部骨折,对于患者的神经和血管损伤最为明显。所以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术后即使对患者开展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通过对患者椎弓内的损伤骨块进行切除,对于患者的神经和血管的损伤降到最低。有研究显示[11],在对患者进行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后,手术器械能够对患者的骨折病灶椎体复位、固定,对于塌陷的椎体高度进行有效恢复。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机体损伤,缩短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

椎体矢状面指数主要反映脊柱损伤患者时装免得损伤情况[12],而椎体前缘高度则反映了患者的椎体纵剖面恢复情况。Cobb角则在一定程度反映患者的治疗后生理曲线,通过对生理曲线的有效评估,对患者的雨后起到积极的评测作用[13]。本研究显示,两组患者的椎体矢状面指数、椎体前缘高度均有明显提升,Cobb角明显下降,且术后观察组患者的椎体矢状面指数、椎体前缘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Cobb角明显低于对照组。分析认为通过对脊柱骨折患者脊柱骨折病灶部位椎弓外进行融合手术,利于患者的病灶部位的椎体高度恢复,而对患者椎弓内进行损伤骨块清理和椎体内植骨治疗,患者的术后Cobb角明显降低,患者的预后良好。窦铁成[14]等对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治疗中使用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联合伤椎固定术的治疗中,患者的预后影像学指标明显优于单独使用伤椎固定术患者,与本研究相互印证。

通过对患者生活能力和日常活动能力以及生命质量的综合评价,术后两周,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能力和日常活动能力以及生命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分析认为,美国的康复医疗机构常应用Barthel指数进行ADL评测,主要适用于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独立生活活动能力变化,反映患者护理需求,特别适用于神经、肌肉和骨骼功能评价。通过对患者椎弓内骨折部位的清理,患者的术后神经系统刺激作用明显降低,患者的局部炎症反应明显降低,同时患者主管疼痛感明显降低,对于患者的生命质量、生活能力以及日常活动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李益明[15]等在对经椎弓根植骨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脊柱损伤患者的治疗中,患者生命质量明显提升,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联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脊柱骨折的效果良好,患者的生活能力、日常活动能力以及生命质量明显提升,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

猜你喜欢

融合术后路椎弓
经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
脊柱骨折患者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固定手术的应用效果观察
脊柱手术机器人在胸腰段窄小椎弓根后路螺钉置入中的应用
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椎管狭窄伴退行性腰椎侧凸的疗效观察
膝关节融合术治疗挽救性人工膝关节感染可以获得持久的效果
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治疗胸椎骨折患者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踝关节融合术治疗足踝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切开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急性脊柱创伤患者的临床效果
肘后路结合多种固定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
蚕宝宝流浪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