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1-07-13强桂芳
强桂芳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江苏 扬州)
0 引言
黄褐斑是皮肤黑变病的一个亚型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是临床较常见的皮肤病;以中青年女性为多发人群,是一种出现在患者面部的皮肤色素沉着斑。该病病情进展缓慢、易复发,确切病因目前尚无明确定论,一般认为遗传易感性、日晒、性激素水平变化是该病发病的相关因素,而皮肤黑素代谢障碍、表皮通透屏障功能受损、局部炎症反应等,是该病的主要发病机制[1]。临床对该症的治疗,以药物治疗辅以生活习惯的调整为主要治疗方法。本文通过对本院所收治的一组黄褐斑患者,实施中医分型辨证治疗后的效果进行相关分析,观察和探讨中医治疗黄褐斑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选55 例样本,均为2019 年11 月至2020 年11 月到本院就诊并接受中医辨证治疗的黄褐斑患者;样本平均年龄(33.45±7.50)岁,年龄最小患者23 岁、最大年龄57 岁,且均为女性患者;样本平均病程(1.35±0.25)年;患者颜面部均有对称性黄褐色素沉着斑,部分患者前额、颧骨、上唇、鼻及下颌也有黄褐色沉着斑出现,其中有47例患者伴有月经不调症状、21 例患者出现失眠、烦躁易怒等症状;样本排除妊娠及哺乳期患者、有严重肝脏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及接受过相关系统治疗的患者。所选样本均同意配合本次研究调查,均签署了授权同意书。
1.2 方法
本研究对所选患者根据临床症状表现及相关检查结果进行中医症状分型,并根据分型结果给予中医辨证治疗,具体分型结果及治疗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2.1 肝郁气滞型
该症型是黄褐斑患者临床主要的一种症型,患者多于面部眼周、颧部、眉弓、面颊等处出现浅褐或深褐色斑片,斑片边界清晰;且患者多有轻度精神抑郁症状,情志不畅、烦躁胸闷、腹胀、头痛等,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嗳气吞酸、口苦咽干等,月经周期出现紊乱、色暗红、量减少且伴有血块,部分患者经期前色斑加重,经后减轻。
该症型患者临床中医施治以疏肝理气、活血消斑为治则,随症加减治疗。
参考方剂及治疗方法:“柴胡10g,枳壳10g,香附10g,郁金10g,当归10g,凌霄花10g,白芍10g,炒白术10g,甘草6g”[2];患者辨证有夜寐不安者,剂中增加酸枣仁、合欢皮;有腹胀腹痛者,方剂中增加厚朴;有口苦心烦症状者,方剂中增加栀子15g[3]。
1.2.2 脾虚血少型
该症型患者是因脾气亏虚而致气机不畅、气血难生化,患者斑片多出现于面部口唇、鼻翼两侧、前额,且颜色由边缘至中部渐次加深;患者表现为神疲纳少、腹脘冷胀、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细。
对该症型黄褐斑患者,临床以健脾化痰、活血消斑为治则,随症加减治疗。
参考方剂及治疗方法:“党参20g,炒白术15g,丹参10g,茯苓10g,陈皮10g,木香6g,干姜6g,川芎10g,砂仁10g,炙黄芪15g,甘草6g”[4];临床辨证有肢冷便溏者,去干姜,加炮姜炭10g;辨证有面浮肿、痰多者,方剂加白芥子、浙贝母各10g;辨证有腻食不知味者,加藿香、苍术各10g[5]。
1.2.3 肝肾不足型
该症型患者色斑多以患者鼻部为中心,对称分布于口周、面颊,且斑片黑褐色、边缘清晰;临床表现为腰膝酸软、烦躁失眠,舌质红而舌苔少或干、脉沉细,经量少、月经不调等。
对该症型患者的临床治疗,以滋阴清热、补肾化瘀、祛风化斑为治则,随症加减治疗。
参考方剂及治疗方法:“山萸肉15g,白芍15g,山药15g,当归10g,丹参20g,旱莲草15g,熟地20g,丹皮10g,茯苓10g,僵蚕10g,甘草6g”[6];临床辨证有畏风者,方剂增加桂枝、白芷;辨证有夜寐不实者,方剂增加炒酸枣仁、远志;辨证有情志不畅者,方剂增加香附、川楝子;辨证有大便干燥者,方剂增加黄柏、火麻仁。
1.2.4 气滞血瘀型
该症型患者病因为气血两亏、肌肤缺失濡养而至生斑,患者斑片分布于面部各处,且不均匀;临床患者多表现为面色萎黄暗黑、精神不振、身倦体乏,舌质淡白、舌体胖大,发枯而干,经量少而色黑、脉濡细等。
对该症型患者,临床以补气活血、化瘀消斑为治则,随症加减治疗。
参考方剂及治疗方法:“黄芪(生)120g,当归尾6g,赤芍5g,地龙(去土)、川芎、红花、桃仁各3g”[7],辨证增加黄芪30g,当归15g,玉竹、冬瓜仁、白芷、丹参各20g。
1.3 疗效及判定
本研究的诊断和疗效判定,依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所制定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以及疗效的标准”,进行相关临床诊断和疗效判定[8]。以患者治疗后面部皮肤恢复正常肤色,为疗效显著;以患者治疗后皮损消退超过1/3,为好转;其他情况为无效。
2 结果
两组样本治疗效果的分类统计显示,所有患者中仅4 例患者无效、占7.27%;疗效显著的患者为41 例、占74.55%;病情好转患者10 例、占18.18%;各种中医分型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均接近或超过90%,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73%(51/55)。详细数据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所选样本中医辨证治疗效果统计[n(%)]
3 讨论
中医称黄褐斑为“肝斑、黎黑斑、蝴蝶斑”,认为该病与气血、痰饮、火热、肝郁关系密切,是脏腑精气盛衰在面部和皮肤上的具体体现,而“痰饮渍脏,或腠理受风,致血气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变生黑鼾”;临床对该症的治疗上,中医从肝、脾、肾功能失调和气滞血瘀等致病因素入手,采用脏腑气血辨证论治,在对黄褐斑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的具体临床症状表现给予对症中医中药治疗。
与常规西医治疗方式相比较,中医更加注重对患者的整体治疗,从阴阳失衡、气血不调、痰瘀凝滞等病因的祛除出发,将该症患者辨证分为肝郁气滞型、气滞血瘀型、脾虚血少型及肝肾不足型四种症型,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实施辨证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对所选55 例样本,在进行中医分型基础上实施了辨证治疗措施,对其疗效的相关数据统计,对中医临床治疗黄褐斑的效果,给予了充分证实。
综上所述,在对黄褐斑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采取中医分型辨证施治的方法,疗效肯定,且安全性高、无副作用、治疗后不易反复,可实现标本兼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