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胸痛中心质控报告(2020)》概要

2021-07-13中国胸痛中心联盟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苏州工业园区心血管健康研究院中国医师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标准版胸痛比例

中国胸痛中心联盟 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 苏州工业园区心血管健康研究院 中国医师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

近年来,心血管病死亡占我国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死亡率总体呈上升态势[1]。我国AMI救治面临的问题,包括患者对该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导致就医延误、基层医院的认知不足及与有急救能力的上级医院间缺乏有效协作导致转运延误、医院内各部门间缺乏有效协作导致院内延误等。2016年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委员会制定并发布《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2]和《中国基层胸痛中心认证标准》[3](以下简称《标准版》和《基层版》,并将通过《标准版》和《基层版》认证的胸痛中心分别定义为“《标准版》胸痛中心”和“《基层版》胸痛中心”),指导国内各级医疗机构开展规范化胸痛中心建设,构建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同时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

1 《中国胸痛中心质控报告(2020)》概述

为进一步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提升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医疗救治能力通知》及《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通知》的要求,稳步推动中国胸痛中心常态化质控工作进程,持续提升胸痛中心建设水平,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指导下,中国胸痛中心联盟、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苏州工业园区心血管健康研究院、中国医师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组织撰写了《中国胸痛中心质控报告(2020)》(全国版)及《中国胸痛中心质控报告(2020)》(省级版),并于2021年1月11日正式发布,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下发至各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

报告中的数据来源于中国胸痛中心联盟、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苏州工业园区心血管健康研究院搭建的中国胸痛中心认证管理平台及中国胸痛中心数据填报平台(https://data.chinacpc.org/)。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管理平台: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共有4 766家医疗机构单位在胸痛中心总部网站注册启动胸痛中心建设,其中有1 672家单位已经通过认证,包括917家《标准版》胸痛中心和755家《基层版》胸痛中心,初步形成了全国胸痛协同救治网络(图1)。《中国胸痛中心质控报告(2020)》分析了各省二级以上医院胸痛中心建设比例、各省胸痛中心注册数量情况、各省每百万常住人口胸痛中心数量及各省胸痛中心认证数量情况,全面展示了全国胸痛中心建设现状。

图1 胸痛中心累计认证数量

中国胸痛中心数据填报平台:截至2020年12月31日,通过认证的1 672家胸痛中心填报有效数据共有患者1 869 010例次,其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260 055例次(13.91%),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患者126 209例次(6.75%),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患者241 208例次(12.91%),主动脉夹层患者21 288例次(1.14%),肺动脉栓塞患者6 669例次(0.36%),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心原性胸痛患者498 705例次(26.68%),其他患者714 876例次(38.25%)。基于2020年中国胸痛中心数据填报平台数据,中国胸痛中心联盟、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苏州工业园区心血管健康研究院对照2017年、2018年、2019年数据,区分《标准版》和《基层版》胸痛中心,针对关键指标进行比较、统计分析,系统、客观地总结了胸痛中心建设成效及现存问题,为后续医疗质量的进一步改进及政府卫生部门数据制订提供科学参考。

2 《中国胸痛中心质控报告(2020)》关键指标分析

2. 1 STEMI患者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symptom-tofirst medical contact,S2FMC)时间

STEMI患者的黄金救治时间窗是发病开始后的120 min。因此,理想的S2FMC时间越短越好,最好在发病后的30 min内。胸痛中心强调“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2020年全国通过认证的《标准版》胸痛中心的平均S2FMC时间为312.7 min;《基层版》胸痛中心的平均S2FMC时间为340.6 min,高于《标准版》胸痛中心,需要持续改进。2020年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患者就医行为必然受到影响,全部STEMI患者S2FMC时间延长,发病12 h内首次医疗接触的STEMI患者所占比例降低(图2)。

图2 STEMI患者发病到首次医疗接触(S2FMC)时间

2. 2 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STEMI患者入门到导丝通过(door-to-wire,D2W,即胸痛中心认证指标)时间

D2W时间国内参考标准为90 min。如图3所示,通过认证的《标准版》胸痛中心D2W时间自2016年至2019年逐年下降,2019年为平均71 min。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由于筛查新冠肺炎等新增流程使再灌注治疗的平均时间有所延误,D2W时间小幅升高至75 min,D2W达标率从2019年的81%降低至2020年的77%。但从总体趋势来看,《标准版》胸痛中心面对疫情挑战,仍能保证STEMI患者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

通过认证的《基层版》胸痛中心D2W时间从2017年92 min下降到2019年76 min;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基层版》胸痛中心的D2W时间为78 min,略有上升,达标率略有下降为76%(图3)。

图3 行直接PCI的STEMI患者D2W时间

2. 3 全部STEMI患者来院方式

2020年《标准版》全部STEMI患者来院方式中,自行来院占52%,呼叫“120”来院比例为11%,转院来院比例为35%,院内发病比例为2%,来院方式主要以自行来院为主。在《基层版》中,全部STEMI患者来院方式中,自行来院占72%,呼叫“120”来院比例为14%,转院来院比例为11%,院内发病比例为3%。对于《标准版》和《基层版》这一比例较2019年没有显著改变,呼叫“120”入院的比例仍较低。

相比于自行来院,呼叫“120”来院的S2FMC时间明显缩短,这提示在胸痛中心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继续普及“急性胸痛,快速拨打‘120’,争取黄金救治120 min”的理念,提高民众发生急性胸痛时的呼救意识,为患者争取最佳治疗时机(图4)。

2. 4 发病12 h以内STEMI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比例

理论上发病后12 h再灌注治疗时间窗内的STEMI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比例应为100%,但实际很难实现。目前胸痛中心认证及质控标准为75%。因疫情影响,STEMI患者接受直接PCI的比例相较2019年呈下降趋势,而溶栓治疗比例升高,再灌注治疗策略的调整客观上保持了STEMI患者的有效再灌注。2020年《标准版》胸痛中心12 h内到达医院的STEMI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比例为83.2%,《基层版》胸痛中心该指标为84.4%,相较 2019 年均有提高(图5)。

图4 STEMI 患者来院方式

图5 发病12 h以内STEMI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比例

2. 5 STEMI患者出院带药符合指南推荐的比例

从2017年到2019年,《标准版》胸痛中心STEMI患者出院带药符合指南推荐的比例不断上升。2020年该指标的达标率从2019年的53%下降至44%。与《标准版》胸痛中心的总体趋势类似,2020年《基层版》胸痛中心STEMI患者出院带药符合指南推荐的比例较之前有所下降,2020年为40%。这可能与在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处置和防控的整体要求下,STEMI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亦受一定程度的影响有关,但随着疫情总体趋稳,防控工作呈常态化开展(图6)。

2. 6 STEMI患者院内死亡率

在以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设为核心理念的胸痛中心全面推动建设前,有国内的单中心或多中心注册研究显示,我国AMI患者的院内死亡率高达10%。2019年《标准版》和《基层版》胸痛中心STEMI患者院内死亡率分别为3.29%和3.90%。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标准版》与《基层版》胸痛中心STEMI患者院内死亡率分别为3.48%和4.05%,均略有上升(图7)。

图6 STEMI 患者出院带药符合指南推荐的比例

图7 STEMI 患者院内死亡率

2. 7 STEMI患者平均住院天数

《标准版》胸痛中心STEMI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由2017年8.80 d下降至2020年8.40 d,《基层版》胸痛中心STEMI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由2017年8.10 d下降至2020年7.03 d。较前几年呈下降趋势(图8)。

图8 STEMI 患者平均住院天数

2. 8 STEMI患者平均住院费用

《标准版》胸痛中心STEMI患者平均住院费用由 2017年4.33万下降至2020年4.05万,《基层版》胸痛中心STEMI患者平均住院费用从2017年2.76万降低至2020年2.50万(图9)。

图9 STEMI 患者平均住院费用

3 现状总结及问题分析

虽然疫情期间我国胸痛患者救治面临诸多挑战,但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胸痛中心常态化运行专家共识》[4]的指导下,各胸痛中心仍能保持常态化运行,有效确保了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为急性胸痛尤其是AMI患者提供了快速规范的治疗。

2020年8月20日,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期间中国胸痛中心STEMI患者的治疗和结局研究成果正式刊登在JACC上[5]。该研究是中国胸痛中心团队评估了我国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中国胸痛中心调整STEMI救治方案后对STEMI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影响的重要研究。研究结果为我国当前应对疫情常态化和国际上正处于疫情流行阶段的国家如何救治STEMI患者提供了有力的循证依据。这也是我国近年来胸痛中心建设所取得显著成效和对全球做出的重要贡献。尽管由于强制性感染控制程序和在疫情期间再灌注策略的改变,治疗时间不可避免地出现延长,但接受有效再灌注的患者比例保持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胸痛中心在疫情期间对STEMI患者救治策略的调整是及时和有成效的。

此外,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突发急危重症的紧急处理方法缺乏基本的了解,尤其是以STEMI为代表的高危胸痛患者不能在发病早期认识到尽快就诊的重要性。随着基层胸痛中心及胸痛救治单元的建设推进,基层医疗机构除了按照胸痛中心救治流程加强胸痛患者筛查与诊疗外,更多的医疗专业人员走进社区,更为切实地落实和加强公众宣传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以心肌梗死为典型代表的急危重症相关疾病的认知。同时后疫情时代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来创新患者管理及科普模式,如社群管理,以便更高效地开展患者教育及院外管理,从而减少患者自身延误,进一步缩短S2FMC时间,让患者尽早得到专业和高效的救治,这将是未来胸痛中心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目前,全国胸痛中心的建设及质控工作仍需进一步推进,部分区域胸痛中心建设比例有待提高,尤其需进一步提高边疆地区医疗机构急性胸痛诊疗水平。群众的疾病知晓率、呼救意识和自救能力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患者延误依然是我国急性胸痛救治面临的重要挑战。

《中国胸痛中心质控报告(2020)》是常态化质控落实的关键抓手,其直观、客观呈现了现阶段我国各省份胸痛中心建设现状,科学系统地分析了现阶段的不足及未来的工作重点。该报告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更好地推进区域内胸痛中心管理提供了高效工具。

附:中国胸痛中心质控体系介绍

我国现代胸痛中心模式创建于2011年,在持续发展过程中,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胸痛中心自主认证体系。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委员会制定并发布《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简称《标准版》)[2]和《中国基层胸痛中心认证标准》(简称《基层版》)[3],搭建了数据采集信息化平台,建立健全认证组织流程及专家体系[6]。2019年10月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健委)医政医管局授权成立中国胸痛中心联盟,组织全国胸痛中心认证建设、培训、质控工作,确保各级医院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7]。截至2020年12月31日,有4 766家医疗机构单位启动胸痛中心建设,其中有1 672家单位已经通过认证,包括《标准版》胸痛中心917家和《基层版》胸痛中心755家,初步形成了全国胸痛协同救治网络。

中国胸痛中心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实现胸痛中心全域覆盖,不仅要强调发展胸痛中心的数量,更要秉承持续改进理念,严抓质控,不断提升救治效率和救治质量。中国胸痛中心联盟、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苏州工业园区心血管健康研究院设计搭建了胸痛中心数据信息的监测平台和质控管理平台,组建质控中心和质控管理专家组,制定并发布《中国胸痛中心质控指标和考核办法》[8]和《中国胸痛中心常态化质控方案》[9],建立健全全国—省级—地市级三级质控体系,建立飞检核查机制、落实奖惩制度,并由各级机构协作开展胸痛中心常态化质控。同时,定期发布半年度、年度全国及省级胸痛中心质量控制报告,提交至国家卫健委及地方卫健委,并指导省、地市级联盟开展质控报告解读工作,在各级卫健委的指导下,以质控报告为指导,确保各区域胸痛中心建设质量持续改进,并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提供政策依据[2-3]。

猜你喜欢

标准版胸痛比例
线束工业软件应用之中线CAD标准版
胸痛中心成立对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效率的影响
人体比例知多少
组成比例三法
有些胸痛会猝死
六安市人民医院组建胸痛急救网络
胸痛未必都是心脏病
畅享7 Plus
用比例解几何竞赛题
特斯拉公布Model X国内售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