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勇为”更要“智为”
2021-07-13浙江郑可菜龚瑞峰
@浙江 郑可菜 龚瑞峰
【核心素养】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从属于发展核心素养的“实践创新”板块。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解决方案;具有创客意识,能将创新理念生活化、实践化。
结合到作文命题,材料一般指向“问题解决”的动力、态度、情智、措施、思维方式等,主要考查学生在审辨和思考过程中所传递的“问题解决”的倾向和思维方式。
【主题词解读】
生活中处处有亟待我们去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每个人的人生价值。莽撞行事不可取,但置身事外、明哲保身更不可取。理想的状态是“知行合一”,处事态度能“入乎其内,以毕其功”,处事方式能“出乎其外,以明事理”。积极探索问题解决途径,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继而妥善处理,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
【文题示例】
(2020年浙江省十校联盟·高三寒假返校联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曾国藩曾讲过一个故事,两个挑重担的人相遇在南方农村狭窄的田埂上,谁都不愿意让路,这时候来了一个旁观者,自己跳到了水田里,对其中一位说,“来,把担子交给我,我替你挑一会儿,你侧身过去”。曾国藩总结说:“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树上的男爵》里塑造了一个生活在树上却始终热爱大地的形象,提出“因为想看清尘世,就应当同它保持必要的距离”。荣者自安安,庸者自碌碌,关怀则乱,当局者迷,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置身事外,可以多一分自由超脱,于人于事,都是大有裨益。
复兴中学团委邀请你在复兴中学晨会上就青年人“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这两种态度发表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和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名师解题】
文题“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是借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这一说法,其审题的要义不能囿于此,而应聚焦在材料的第一、二段。“入乎其内”是“走进去”,缩小距离,以主人翁精神积极地介入、做事。“出乎其外”是指要“走出来”,拉大距离,以看清真相或者是避免搅局。
两者并非针锋相对,“入乎其内”强调“做”,“出乎其外”强调“察”。二者可以统一地做以下几种思辨表达:
其一,“入乎其内”并不代表盲目入局,一味“入”也会影响认识,需要的是在此基础上找到正确的方法。“出乎其外”并不代表置身事外,要避免当局者迷的失误,拒绝不分青红皂白懵懂入局,在“躬身入局”的基础上讲求“出乎其外”,各安其位,谨防乱入局。
其二,单单“入乎其内”难免缺失对全局的把握,往往带来盲目和冲动;而坚持“出乎其外”却不入局实践,会导致沉溺于空想中,逃避我们应该担负的时代责任。因而,“出乎其外”不是消极行事,不是做事态度冷漠,“出”恰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躬身入局”。
其三,“出”的精髓在于明察精思,是为了更好地“入”。看清形势之后再“入乎其内”,才更有意义。一切理论,只有入“局”,经历了现实的洗礼后,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和价值。
【写作支架】
演讲稿如何体现现场感
这则作文材料侧重于“问题解决”的“态度”和“方式方法”,是要“入乎其内”,还是要“出乎其外”?从内容上看,主要考查学生在说理和思辨方面的能力。但作文题有文体形式的限制,“演讲稿”这一“形式”,在如何增益“内容”、提升说理效果的问题上,是我们需要聚焦和着力的地方。
演讲稿写作是一种“变形”的议论文,其内核是说理,其外表却是有“现场感”的“交流稿”。其写作思维方式较为独特,在构思和下笔时注意“现场”,在内容选择、语言运用和谋篇布局上都要有现场感,甚至要对现场气氛和效果做预判和把握。写好演讲稿,除了开头必须有称呼、收尾要有结束语等基本格式外,更重要的是体现和听众对话、对听众的尊重的“现场感”。如何让我们的考场写作写成满满现场感的发言稿、演讲稿呢?我们试学以下几个妙招:
1.化读者对象为“听众”:多加“现场交流句”
演讲的目的和作用就在于打动听众,使听者认可讲话者的观点或态度。它讲求鼓动性、感情性,行文中除尽可能多用有力的短句,少用长句外,更要有意识地在段首、段中加入以下的“交流句”:
同学们,通过我刚才的发言,大家或许都能意识到:作为高中生的我们,应当时刻明察精思,对事物有自己的主见和判断,勇于参与,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如鲁迅先生所言,出则明察精思,入则勇猛有谋,方可不负青春韶华,有成事之可冀。(《出则明察精思,入则勇猛有谋》)
类似可参考的句式支架有:
①此时此刻,我……
②让我们……
③大家不觉得……?
④或许,在座有的人……
⑤讲到这里,我们应该都有了新的思考……
2.给理性表达穿上真挚的“外衣”:多用修辞
演讲稿设定的受众是听众而非读者,侧重用“听”来明晰发言人的观点、意见,所以讲求形象化的语言,要善用比喻、引用、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深入浅出地摆事实讲道理,要多用设问、反问启发“听众”,还要用一般议论文不用甚至忌用的反复、呼告的修辞来突出强烈的情感,来增加说服力和感染力。
青年人行事、解拳、剖石,该如何做?抽离己身出乎其外以洞悉,再沉浸此事入乎其内可掰金断玉!出法入法,恰为人之臂膀,翊赞其事,却不可执意任何一边,因为它们恰恰隐喻着两个“我”:一个本我,负责沉浸与入乎其内;一个超我,负责抽离与出乎其外。合二为一,是为大我,是为青年,可堪承国之重!可见,躬身入局需要毅然挺身而出,需要明智的预判,更需要一颗有勇有谋的赤血丹心!(《出则明理,入则解事》)
3.使说理结构清晰鲜明:段首加关联词
演讲稿的最终目的是用于“讲话”“发言”,尤其要注意说理层次清晰,开头和结尾反复点题,主旨句、警策句在各段反复出现。
同时,它们在精神方面使人超脱。当一个人以超然物外的态度为人处世,那么他的认知会更加远离尘世化和平民化。
当然,两者使我们客观全面地看待他人,增强为人处世的能力。所谓知人论世,即将自己置身于他所处的境遇或时代,感知和分析他的心理或是行为。这样,对一个人的判断和认知便更正确和全面。局内局外,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是大有出入的,有时身处局内,可能会让人增添束缚感和局限感,只在局外,则可能使人的处事能力片面化。因此,两者的有机融合才能使我们看待事物的能力更加全面和深入。
但是,这两种态度的表现并不完全让人满意,当我们过于以出乎其外的态度对待事物,会显得过分冷漠,没有感性的色彩。而我们以过于入乎其内的态度对待事物,则会有浓重的主观色彩,反而会打乱整个局面。由此可见,适当选择才能更好地控制局面。(《出入其中,合理选择》)
文章结构按照逻辑推演论证各层级,使每个层次之间互相嵌套,相互契合或互为反证,纵向挖掘,层层递进,串联成“链式结构”——各层级如锁链式一环扣一环,完成论证的简单逻辑自洽,自成一“体”。
我们列各种逻辑关系的具体句式支架如下:
【类题链接】
1.(河南安阳·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山上终年都覆盖着皑皑白雪,这些雪,远看上去如同一个庞大而坚固的白雪帝国,坚不可摧,然而积雪越厚,下面的雪所承受的压力就越大。当这种压力达到极限的时候,哪怕是一点点外界的力,比如动物的奔跑、滚落的石块、刮风、轻微的震动,甚至在山谷中大喊一声,都足以引发一场大型雪崩。
雪崩时是一场壮观的灾难!
但雪崩发生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2.(2020年江苏省连云港·质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李白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孙中山先生说:“我辈即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
知名主持人罗振宇有言:“直面挑战,躬身入局者,皆为我辈。”
“我辈”二字跨越时空,包蕴着当仁不让的责任感,更昭示着一种责无旁贷的主场感。无论何时,我辈都是一群令人心生敬佩的人,而你、我、他都可以成为“我辈”。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得套作、抄袭。
3.(2018年山西大学附中·模拟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95年,杭州一家电视台做了个测试,让四个身材魁梧的大汉到马路上去撬窨井盖,看有没有人站出来制止。一名瘦弱的青年扶着自行车,来回绕了四圈,也找不到一个警察,于是他大声地朝他们喝止“给我抬回去”,同时跨在自行车上随时准备逃跑。这位唯一一名通过测试的路人是马云。
这个故事带给你怎样的感想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标杆样文】
身躬其内,目眺其外
@浙江省温州中学高一(5)班蔡易臻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不知不觉间,我们走进了“后疫情”时代,这是一个群体意识形态复苏的时代,人们对苦难沉痛反思后,似乎又迈上了繁华浮躁的小径。作为复兴中学的学子,我们是“后浪”与潮水,有幸作为优秀学生代表发言,在社会的背景下,我想强调“身躬其内、目眺其外”的态度。(演讲稿格式正确,在开头直接提出观点)
正如“贴在地面上飞行”之语微言大义,也正如陆游“绝知此事要躬行”所言,躬身入局、挺身负责的姿态要外化于行。大汉名将周亚夫与将士同甘苦,一同战斗,抵御胡人入侵;唐太宗李世民以人为镜,体恤民情,将大唐领向繁盛;“清华四哲人”之一的陈寅恪,残疾后仍心念国学,亲述出《柳如是别传》。这种弯腰投身的行动,是自我突破与实现的根基与前提。(紧扣“入内”,用三个观点相契合的例证论证负责态度)
反观不身躬其内之态,纵使你天赋异禀,即使你有何等机敏的思维,“浮于表面”是你终将被囿的囹圄,一切必将前功尽弃。(反面论证“不入内”的弊病)同学们,回望复兴中学校史上的大师,看看身边你钦慕的学霸,勤勉务实必是他们身躬其内的外显,必是他们学习中奉的圭臬。(紧贴文体特点“演讲稿”,有意识调动听众的体验,拉近与听众的距离)
然而,东坡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也警示着我们:一叶障目、管中窥豹之事无人不晓,身躬其内久之乃非良计。(转向思辨表达的另一个层次)在复兴中学学业的竞争下,在内卷社会的强压下,不躬身会被排斥,只躬身则是强行挤入而非融合。(联系现实,点出现有弊病)那么,目眺其外则为需秉持的第二种态度。马尔克斯在南美的历史高点,用七代人的生活直击人性的孤独;王小波在目眺跨世纪的转型中,一针见血地点出社会之暗。反思与整理在阶段的学习后,平和与化解在单调的生活后,寻觅与突围在同质内卷的社会中,目眺其外是躬行基础上的建设助推器。(在前文“身躬入内”的基础上提出“目眺”的做法及态度)
所以说,亲自弯腰践行,是念念不忘的基本条件;放眼远眺反思,是一苇一航的动力来源。唯有以躬行驾驶小船,用目眺作为船桨,才能既明确目标又加速以往。作为莘莘学子中的一员,既关注学习又放眼国家,才是“后浪”的姿态。无论校中的学习生活,还是走上社会的舞台,躬行前提、纵观加速,都是必要的。而从人生的大维度论去,现在的学习皆为躬行修身英奇之日,日后为社会助力则是目眺情怀匡国之际。愿每个温中人都能身躬其内,“绝知此事要躬行”;目眺其外,“不畏浮云遮望眼”,实现自我振翮。(总结阐明两者间的关系:以“身躬其内”为基础,以“目眺其外”为助推器)
愿在座的各位同学在人生之路上都能做到“身躬其内、目眺其外”,(再次强调中心论点)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演讲稿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