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浪潮下旅游管理类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2021-07-13黄燕玲
黄燕玲,侯 琳
(桂林理工大学 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1 大数据内涵及大数据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1.1 大数据内涵
大数据是指巨量的、常规方式无法处理的数据,通常属于PB/EB级别。它包含非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结构化数据[1],具有大量、高速、多样、价值密度低的特点[2]。其核心价值是数据价值化,概括来说,大数据可以让我们记录、描述和预测一切。云计算和5G时代的万物互联成为大数据产出的土壤,大数据为人工智能的成长提供食粮,深度学习算法为人工智能注入灵魂。大数据与5G技术、云计算技术、人工智能的结合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学、生物医学、情报学、气候学、金融学、市场营销、商业智能、企业管理等领域,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强大动力。
1.2 大数据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1)构建教育信息数据库,改善信息不对称状态。打造多渠道、强纠错、高透明的信息获取与分享平台,为社会提供便捷的数据获取窗口,提供更加全面、多元、准确的信息[3]。结合云计算对信息进行采集、分析与整合,挖掘数据价值,为教育教学提供及时可靠的指导。
(2)推动在线教育发展,促进大学教学。高等教育的学生群体知识接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应自觉参与学科知识的建构,大数据技术为我们提供了诸如微课、慕课等可以自主学习的资源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有意识地进行课后学习,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同时可以通过大数据可视化分析,为学生打造个性化学习空间,实现“一生一空间,生生有特色”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发展潜力,推动教学高质量发展。
(3)具备技术分析能力,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大数据时代对教师专业化能力提出新要求,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具备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的能力,将数据内容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实现教育教学朝着个性化、科学化、全面化的方向发展。
(4)打破传统考核模式,实现动态化管理。在大数据时代,学生考核将更加全面和科学。学校可以借助App技术,对学生学习全过程进行监管,动态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通过数据分析,科学有效地找出每位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2 国内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体系现状分析
2.1 国内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现状
从2007年至2017年,我国旅游高等院校总体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但在校学生数量却在2012年开始出现负增长的趋势,究其原因是旅游人才培养与旅游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造成的旅游教育萎缩[4]。由图1可见,旅游高级人才的培养与各省份旅游产业发展的程度呈现出不平衡的特征,部分省份的旅游卓越人才培养未能跟上旅游发展的脚步。我国提出了多项政策,致力于培养满足时代需求的优秀人才。2018年,教育部围绕“新时代、新文科、新经管”,部署新文科建设和培养优秀的经济和管理拔尖人才,标志着旅游管理类专业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2019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在《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46号)中,旅游管理大类共有48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获批2个、酒店管理专业获批5个、旅游管理专业获批41个。在国际认证方面,目前我国已有15所旅游院校获得了“UNWTO-TedQual”国际质量认证,推动了我国旅游教育通往国际化的脚步。从课程设置的层面来看,我国旅游管理类本科包括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以及会展经济与管理4个专业。旅游管理类本科课程体系主要包含大类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等模块。公共必修课程与素质课程组合为通识课程,而基础课程主要涵盖数理类、经管类、教育类和信息技术类课程。此外,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根据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特点另设课程,包括核心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5]。
图1 旅游教育情况与第三产业发展情况对比图资料来源:第三产业经济增长贡献率根据2019年各省份国民经济和社会统计公报整理,全国设有旅游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院校数量(根据中国知网整理)
2.2 国内旅游管理类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定位同质化,培养方案特色欠缺。地方高校对于旅游管理类卓越人才培养的层次不够清晰,类型区分度不高,没有做到将自身办学实际和区域学科特色相结合来制订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不能满足新时代对知识型、创新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上,大多数高校按照公共基础课、技能课等分类,造成总体上面面俱到,但样样不精的局面。
(2)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时代发展需要脱节。面对新时代、新理念、新技术重大变革的背景,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适应性不足,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纵向知识系统不够深入,学生对于旅游领域的前沿热点与发展方向了解不足。横向知识网络不够全面,导致文科知识不充足,理科知识极缺乏,软件操作不熟练。跨学科课程不少,但对于课程间的逻辑性、关联性分析考虑不足,对学生能力达成度未进行深入研究,针对能力达成的综合性课程与实践项目考虑不足。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部分教学内容重复,新技术、新理念应用更少。
(3)综合实践教学项目少,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训练不足。文科综合实践教学需要进行单一的专业内部实践教学和多个文科专业的联合实践教学,以培养能够学以致用的多元化旅游人才。但现阶段的实践教学设计与学生层次化能力培养要求不配套,系统化的学科交叉类综合实践教学和训练平台极少,实习内容单一且多停留在基础培训,学生管理能力、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全方位动手能力训练不足,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4)国际化教育水平不高,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存在落差。卓越人才需要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合作与竞争的基本能力。但是囿于资金配套不足、理念观念滞后、师资力量欠缺等问题,国际化教育在地方高校的实施与实践仍举步维艰。人才培养方案缺乏国际参与,未构建国际化“理念—训练—能力”体系,教材、教师、实训与国际化脱节。同时,由于高校和企业的目标和需求不同,很难建立信任和责任分担机制,产学研一体化已成为高校面临的一个难题[6]。
(5)教学手段老套,现代化科技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不高。高校教学大多还采用传统的线下教学的方式,对于线上教学大多采用任选课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移动客户端观看视频课程完成学分,教学模式单一,双向互动不足,经验教学评估比重大,教学现代化水准不高,没有将现代科技手段融入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预测与评估中,导致无法科学准确地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偏好进行预测与分析,无法达到提升教学质量实现个性化教学的目标。
3 大数据浪潮下对旅游管理类卓越人才的新要求
3.1 要具备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能力
数据采集和处理在旅游大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属于基础性的一环,学生要学会采集和处理旅游数据,熟练掌握1~2个数据挖掘软件,如利用爬虫软件从旅游六要素入手,收集用户数据,分析旅游者在不同的方面更倾向于使用哪些App,形成用户画像;利用Python进行旅游流分析、旅游经济收入分析以及各地区不同时间段旅游出入境人次分析等,都是当下学生亟须掌握的能力。
3.2 要具备数据运营和管理的能力
大数据时代,旅游数据中心是旅游信息加工、处理的载体,游客信息必须由专业人士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和归纳后方可通过数据软件处理将其运用到旅游信息系统建设之中。因此,具备数据的运营和管理能力对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3.3 要具备利用大数据分析处理模型的能力
旅游信息的采集方向以及数据的种类众多,学生要懂得如何从中挑选出有利用价值的信息输入到数据库中。为了提高研究效率,我们往往需要建立科学高效的数据分析处理模型,大数据分析处理模型的建立一般要经过“测试—产生模型—验证模型—反复验证和完善—应用模型”5个步骤,以便对大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关联分析、分类模型、预测估计4种数据挖掘工作,从而筛选出具有高利用价值的信息。
3.4 要具备数据思维挖掘数据价值
大数据的核心是大数据应用,在大数据时代我们要有敏锐的数据思维,懂得如何把分析处理得来的数据应用到我们的旅游行业中,将数据价值最大化,为公司创造利益。比如在旅游精准营销方面,可以利用数据分析模型得出游客画像,为游客制定独一无二的专属方案,让每个游客的旅游体验都能达到最佳状态,满足其旅游需求。
4 大数据浪潮下旅游管理类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方案
大数据浪潮下旅游管理类卓越人才培养目标应立足自身专业特点,创造性地培养具有扎实的文化素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强大的就业创业能力、符合市场需求的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以适应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旅游管理类卓越人才培养应以校企合作为前提,找准自身精准定位,创新教学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培养优质师资,致力于打造一批职业素养高、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优的旅游管理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如图2所示。
图2 大数据时代旅游管理类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图
4.1 校企合作,“适销对路”育人才
“卓越计划”为解决工程人才培养中校企脱节现象,创立了校企联合育人新机制。①企业对于本行业发展动态、旅游人才的需求有着最敏锐、最直接的了解,将企业纳入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中来有助转变企业角色,使企业由单纯的需求侧向共同培养单位转变,有助于培养出适销对路的旅游卓越人才;②企业拥有高校无法达到的真实的操作环境,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操作技术,为卓越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同时企业所要解决的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为训练和培养人才能力提供优质的素材,在企业真实环境下对旅游人才进行训练和培养可以使其素质、知识和能力得到迅速提升,这样才能达到卓越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多方面、多层面的校企人才培养互动,学生在知识、技能、职业素养方面不断提升,不断培养学生的战略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管理性思维,实现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7]。
4.2 精准定位,专业认证助发展
大数据时代使社会对于旅游人才的需求标准也不断发生调整。需求主要体现:①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够在学习和工作中具有创造性和独具特色的见解;②知识体系完善、认知视野开阔,既具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又对跨学科内容有所了解;③善用现代化科技,掌握新一代信息技术知识;④具有全球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⑤充满文化自信,深谙中西文化;⑥创新实践能力强,具有团队协作意识。学校进行旅游管理类卓越人才培养应全面对标《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UNWTO国际认证标准,以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理念为指导,多点发力协同育人,不断改进和完善专业发展规划及人才培养方案。
4.3 教学模式,五类“金课”促学习
旅游管理卓越人才培养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与个性化发展,借助“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浪潮,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AI等新技术手段,打造五类“金课”[8]。实现个性化教学,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在线教育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在全球范围内一直稳步增长,并有望在2025年成为主流。基于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高校教学模式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发展在线教育,使其成为学生捕获知识、拓宽学习视野的网络教学平台。通过网络进行慕课、SPOC、翻转课堂等在线教育,打造学习云空间,建立面向智能学习服务的行为大数据可视化机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线下建设信息化教学环境,以及大数据实验室,优化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线上线下混合式打造研讨型互动智慧教室,在拥有无线覆盖、高清视频、互动直播、座位灵活的软硬件设施齐全的优质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与学生可以开展互动式教学,用高科技手段培养高质量人才;虚拟仿真可以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展模拟导游见习训练、模拟酒店服务生训练等,增强学生的现场感与体验感,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要打造优质的校企合作平台,让学生将理论化为实践,了解自身与社会需求的差距。
4.4 课程变革,纵横双向固基础
课程体系建设对于人才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课程也要满足时代发展需要,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旅游人才。因此,我们需要构建纵横双向课程体系,形成横向集群、纵向贯通、纵横交织的知识网络,培养专业化、应用型、国际化、创新型的新型旅游人才。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旅游管理类卓越人才。横向集群强调课程要素范围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包括通识必修课程和通识选修课程,拓宽学生认知视野,学会用各类文化符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纵向组织强调各学段课程之间的衔接和贯通,注重连续性和一贯性,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三类课程,在广度、深度和难度上层层递进逐步深入,打造专业性强的旅游管理类卓越人才。在专业课程的打造上,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将现代化科技理念融入课程中,设置信息技术与旅游相融合的交叉课程,培养旅游企业需要的旅游人才,如在专业核心课程中设置智慧旅游与3S技术运用、高级语言编程技术与旅游应用、数据挖掘旅游大数据分析等,在专业选修课上设置旅游网站设计、智慧酒店管理等,在实践课程上安排学生上机训练,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
4.5 师资队伍,校企双师同培育
提高教师素质是做好旅游教育、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卓越计划”对于师资配备方面要求实行“校内导师+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度。校内导师主要担任专业知识方面的指导,企业导师主要担任实践教学方面的指导。大数据对旅游行业的影响也推动着旅游管理类教师队伍的变革,但就现阶段师资队伍建设来看,掌握旅游教学知识的专职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不够了解,掌握信息技术的企业导师对于旅游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又不够深入。首先,在课程教学方面,要求旅游专业的专职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体系,掌握最新理论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多向学生传授现代信息技术在旅游领域的应用,让学生对旅游新业态、新发展、新需求有所了解;掌握现代科技的企业导师,在现代科技教学的过程中应结合旅游发展需要,对学生进行实用性强,学以致用的实践指导。其次,围绕专业特色进行人才引进,以“领军人才+青年骨干+后备人才”的模式,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最后,深化聘任考核制度改革,建立教学岗位聘任制度,实施分层考核管理,激发教学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