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

2021-07-13

徐 悦

(安徽工业大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安徽 马鞍山 243002)

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表现为:一是地位不断提高。如今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内在的重要组成部分,90%以上的大中专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都配有自己的办公室、咨询师和网页。二是领域不断扩展。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涉及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业成长、就业指导、生活引导、情绪管理等各个方面,建构起了“面向全体,区分层次,关注重点,解决难点”的工作思路。三是结构逐步完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同时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高校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化要求,存在着求助率低、形式单一和利用率低的问题。而已有的一些互联网心理健康服务产品在高校推广的价值不高。安徽工业大学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中,构建了一个“互联网+”高校心理健康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拥有PC端的网页、移动互联网上的微站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这三个微系统。微系统间通过配合、补偿、反馈的方式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构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这样的生态系统有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去地域化、去盲点化、专业化和立体化。

一、生态化的“互联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观

(一)典型特征

生态化的“互联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观具有三个典型特征:

其一,三个微系统缺一不可。“互联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生态系统具有“立体三角框架结构”的生态模式。网页、微站、心理中心是这一框架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缺一不可,共同维持着该框架的稳定。

其二,三个中间系统通力合作。各因子不仅相互之间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而且与该系统外部的环境或其他系统之间也进行着永不停歇的交换,从而为该系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其三,外层系统把关政策落地。习近平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论述、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为生态系统的定位、建设和拓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了制度保证和思想内核。

(二)必要性

1.去地域化,拓展师生、朋辈的交互空间。互联网打破了以往的学生必须走进心理咨询室才可倾诉的壁垒,当学生的“身边人”。学生没有那么多的顾虑,更加畅所欲言。

2.去盲点化,网罗多样需求分层管理。将碎片化的人群诉求通过网络连接起来,并针对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在线上达到分流预判的效果,缓解心理中心人手不够的压力。

3.专业化,占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高地。目前市面上的互联网心理产品鱼龙混杂,而高校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立足于大学生,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免费的心理服务。

4.立体化,扩展现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将使各年级、各专业的学生都能从中受益。

(三)可行性

当前,国内外已经出现了不少“互联网+心理健康服务”的产品。它们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分层服务。现有的国内外“互联网+心理健康服务”的产品大多以“单位+PC端网页+微站”为项目构成生态链,其中网站、微站所提供的心理服务主要分为“普及型”和“专业型”两种。“普及型”心理服务指的是心理教育和自助互助,以传播正能量为主,对网罗大众、吸引关注、知识普及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如“简单心理”、“壹心理”、“京师大学堂”和“暖丘”等都以“普及型”心理服务为主,并同时具有网页和APP两种服务平台。“专业型”心理服务指的是心理咨询,如国外的MoodGYM App,以CBT为依据,评估状况并在线咨询;Lumosity App,对用户进行个性化训练,提供近50种解决记忆力、注意力的问题;国内的KnowYourself App开设了5个频道、2个直播间、1个精选课,探讨原生家庭、个人成长、亲密关系、职业情商、人际关系、性困扰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互动答疑,给出针对性指导。

二是权威认可。“互联网+心理健康服务”的产品不仅廉价、私密、便捷而且确实有用。研究证明,在线治疗真的能治疗精神疾病。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临床心理学家Pim Cuijpers等人认为使用现代手段进行认知行为治疗,并不一定就比人工治疗的效果差。每年有超过20万人使用的线上心理服务项目MoodGYM,就是使用一系列从认知行为疗法出发设计的测验和训练。到目前为止,对青少年和成人的研究表明,如果能坚持完成MoodGYM里的所有项目,的确能缓解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

二、“互联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生态系统的内容

安徽工业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成立于2002年5月,是安徽省首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之一。2014年7月,安徽工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创建了“工大心晴”(agdxlzx)微信公众号,以线上咨询、线下活动为特色,逐步构建起面向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人文素质教育及释疑解惑的师生网络交流平台。本文以安徽工业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例,从生态学的角度上去研究一个因子以及因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互联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生态图见图1。

图1 “互联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生态图

(一)微系统

生态环境层次的最里层是微系统,指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这个环境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安徽工业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构建的“互联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生态系统主体中有三个微系统,分别是PC端的网页、移动互联网上的微站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中心。PC端的网页以提供“普及型”心理服务为主;微站以提供“专业型”的心理服务为主,服务分为心理自助和心理他助两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提供以理论、技术支撑的“专业型”心理服务,如传统课堂教学、心理咨询及线下实践活动。学科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是间接的,而实践活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教育的直观性,即在微系统的内部也存在的能量的互补(见图2)。

图2 “互联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生态系统中微系统组成

(二)中间系统

第二个环境层次是中间系统,中间系统是指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布隆布瑞纳认为,如果微系统之间有较强的积极联系,发展可能实现最优化。

1.网络内外分层架构

在微站和网页中的网络咨询中,利用认知行为学和短期焦点解决学将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分为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两部分。一般心理问题在线上即可解决,严重心理问题需要分流到校心理中心的线下咨询室内做心理咨询。线上咨询师通常会通过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排查:(1)时长。心理问题出现超过3个月的学生首选会建议其来线下咨询室面谈。(2)程度。心理问题出现泛化,已经严重影响求助者社会功能的首选会建议其来线下咨询室面谈。(3)打分。让求助者对自己近一周的情绪状态如焦虑、烦躁、痛苦等进行打分,10分制,小于或等于5分的会建议其来线下咨询室面谈,其中2分及2分以下,必须通过各种途径联系到求助者本人和所在学院心理工作站相关负责人。(4)分类。涉及到性心理、人际、情感、情绪、家庭、丧失、创伤、精神障碍等问题首选会建议其来线下咨询室面谈,涉及到学业、沟通、选择、睡眠、性格等问题首选线上咨询并收集材料,如有需要进一步转为线下咨询。

2.移动PC取长补短

PC端网页在信息整理、资料收集、用户管理、官方权威消息发布及硬件软件上有其天然的优势,是移动端微站的有力互补。而微站由于其移动性、便捷性和覆盖面广的特点,有利于改进网站在教育中形式单一、反馈滞后的弱点。比如利用移动端的微信进行直播课程时,先通过PC端网页、移动端的微信公众号、QQ群和上课时段同时发布二维码广告,动员学生扫码抢课。学生点击对应课程即可报名听课,报名后添加课程小助手的微信参与小组。每个系列6~8次授课,包括1小时老师讲解和40分钟老师在线答疑。课程形式由音频和PPT展示组成,组织2次线上互助小组。小组由专业辅导老师带领,为学生提出个性化的指导与建议,而学生亦可通过PC端网页回听课程、浏览讲义、下载文档。

3.课堂上下知行合一

由于微站和网页拥有独特的交流便捷性和直观性,可以通过微站收集到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和困惑,并针对这些困惑,定制化地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在课程设置上,安徽工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设有面授、网授及实践三种类型。其中面授和网授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以专题讲座、报告为主。实践课是安徽工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共20学时。在微站或网站后台同学反映人际关系问题较集中的时间段,比如新生入学阶段考研冲刺阶段,联合学院、社团组织相应的“人际交往”“自我成长”“减压训练”等为主题的团体训练营。另一方面,同样可以对实践活动的效果和内容进行问卷调查,将共性问题反馈回线上的教学中,如在微站和网页中的心理专栏“答同学来信”、“大家谈”以及“心理普及”中进行反馈。

总体来说,各部分之间通过配合、补偿、反馈的方式,相互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有利于生态系统处于最优化的协调状态,表现出高生产力。

(三)外层系统

第三个环境层次是外层系统,是指学生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它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生态链的能量输送和物质输送的有效保证。如图1所示,学校的学工部、团委、教务处、网络管理中心是三个微系统的外层系统,主要负责制度制定,包括学分体系的建构、标准设定、鼓励措施及反馈、监督、保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四)宏系统

第四个环境层次是宏系统,指的是存在于以上三个微系统中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环境。习近平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论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组部等22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等构成“互联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生态系统的宏系统。宏系统紧扣时代和青年心理发展的主题,科学、全面、深刻地回答了“如何看待青年心理问题”、“培养什么样的青年心理”以及“如何开展青年心理教育工作”等问题,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理论特色和实践特色。

三、成效与问题

(一)成效

1.课程体系建设初具规模。目前已构建了由1门必修课、10门选修课和3门网络课程组成的“1+10+3”课程体系,另外还有7部时长半小时的心理微视频(恋爱、人格、情绪、自我意识、人际沟通、生命意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已经拍摄制作完成。

2.网页、微站育人效果初显。微信公众号“工大心晴”关注用户5 247人,每篇微站文章阅读人数均值300以上,回复来信42封,网络线上答疑500多人,占全年咨询总人数的70%,利用网站和微站查出“高危”学生并转线下危机干预共60人,占全年重点关注学生人数的40%。

3.线下实践活动受众广泛。各类团体训练、成长小组、心理剧等每年举办100余次,每学期参与人数达上千人。

(二)问题

1.线上咨询效果参差不齐。微站和网站线上心理服务虽然便捷,但缺少面对面的表情、动作和语调,语言文字交流也较为“碎片化”,效果受到双方表达能力的制约。

2.运营团队缺乏规范培训和指导。网络咨询用语和线下咨询语言有差异,目前线上咨询主要还是由专职心理咨询师兼职,学生运营团队由于心理学专业性的高门槛而难以操作。

3.心理学工作者缺乏网络开发能力。人工智能(AI技术)、虚拟投影技术(VR)技术不断的发展,而传统的心理学工作者对计算机技术知之甚少,这间接导致了网络心理教育的滞后性和不完善性。

四、结语

本文构建的”互联网+”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生态系统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为初心,以培养大学生正能量认知观念为重点,以实现生态系统“动态平衡”为目标,着力打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盲区和断点,并促进其专业化和立体化,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满足学生的诉求。未来还将在如何增强用户黏性、加强部门协同、推动服务更新换代等三方面继续加强探索,不断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