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策略
2021-07-13邹玉松
邹玉松
【摘 要】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在法律思想观点上以及心理因素情感上,在接触法律知识背景的前提下,是否对法律的产生以及法律的应用有着良好的认知。因此,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就能够实现依据当前的法律标准来评判各种行为。对此,在素质教育下,为保证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让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来实现解读法律并应用法律。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法律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8.024
新课改除了关乎学生未来发展的考试方向以外,更加关注学生的能力成长,将重点放在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上。因此,在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对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行有效培养是教师要认真对待的一项基础工作。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只有通过法律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核心素质,才能让学生在心中树立起法治的概念,并学会利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一、转变教学观念,实现新理念的融入
受传统应试教育带来的遗留问题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直采用由教师讲述、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进行课堂授课,这种“满堂灌”必然会导致学生的主体意识出现问题。同时,很多学生会在这种高压的学习模式下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在应用这种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学生即便取得一个良好的成绩,也是由于机械式的死记硬背使学生对课堂知识点进行记忆所带来的结果,这时的课堂效率其实并不高。[1]在实践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想要改掉过去教学带来的影响,教师就必须考虑到学生发展的现实情况,只有实现对核心素养的培育,才能保证在知识传授的同时使学生的发展更加全面。
首先,想要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只有建立清晰且明了的学习目标,才能够实现透过意识培育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因此,教师在教育工作开展之前,必须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性格特点进行有效了解,这样才能在教育的基础上根据教育内容进行优化设置,并为学生设立适当的学习目标。教学目标设计是否合理,也会关乎到整节课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接受效率。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教师必须要以学生的眼光来看待教学的过程,这样才能从学生的能力、认知、学情以及教学方法上进行有效整合,从而从多维度入手实现全面优化,以此保证教学的效果。
其次,课堂氛围的建立也会对教学的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进行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创造轻松且和谐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种氛围下,学生才愿意进行自主探究,并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入解读,才能通过启发式教育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探究进行自我发展,才能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适当采用合作学习的模式来培育学生的团队精神,这样通过大的环境氛围进行把控,更有利于学生法律意识的培育。
第三,教学设计环节会对整個教学过程是否能够实现意识培育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必须要将具体的策略反映在教学设计当中,这样才能通过精心设计使教学的过程更加流畅,并且能够通过兴趣吸引强化学生参与的欲望,才能在活动下实现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例如,在教学“秩序与规则”时,针对“秩序”来看,教师在目标设立上要让学生明白,社会的正常运行离不开秩序的保障,而且要通过情境设立来实现引导,并让学生在情境参与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各种社会规则,认识到维护顺序规则的意义,这样能使学生自觉履行社会规则,同时通过遵守社会规则来稳定社会的和谐运行。针对社会规则和社会秩序来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明白二者的关系,更要让学生树立荣辱意识,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觉遵守规则,并通过意识树立来矫正自身的不良行为,同时能对他人的不良行为进行指正。
二、联系生活实际,深入解读教材内容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深入对教材进行解读,这样才能透过教材的本质内容进行挖掘,并以依法治国为前提,实现教学素材的应用,从而真正使教材内容发挥自身的作用,也能通过法律教育工作的开展实现资源应用。这时通过理论应用并联系生活实际,能通过真实生活的情境创建使学生在情境参与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体验,从而在情境教学下培育学生的法律意识。例如,在教学“法律保障生活”时,为了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生活是通过法律的保护才能够如此和谐,并让学生了解当自己的权益被侵犯时,应该如何通过法律来保护自己。教师可以通过结合生活当中的一些内容来实现培育学生的法律意识。[2]
比如,针对“隐私”这一学习内容来看,很多学生在生活当中,通常都会有隐私被别人侵犯的情况,学生十分苦恼,但是他们也很难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这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就自己的烦恼进行诉说,然后教师再引入法律内容进行解读,这时就能够有效以学生的情感共鸣为基础,实现真实生活情境的创建。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家长会不会偷看你的日记?你会为此感到苦恼吗?”这时通过某位学生的反馈来实现探讨,就可以由学生的角度入手并进行解读。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气氛,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入社会热点来进行解读,并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了解什么是隐私,自己的隐私权有哪些,这样通过判断或者讨论的形式,就可以让学生在这种叙事的前提下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在探讨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碰撞,这时学生就能够明白自己的隐私权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在这个过程中,既能够培育学生的法律意识,也能就教学内容本身进行引申,并让学生了解到生活当中还有很多内容是通过法律的保护才能够使自己的生活变得如此和谐、美好。
三、灵活使用案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实现核心素质的有效培育,才能够实现透过教育工作的开展来进行法律意识的渗透。因此,教师在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透过自身引导者的角色发挥正向作用,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模式来进行教育,并通过将教学内容融入到真实案例当中来进行探讨。这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与分析,就能够在以合作为前提的小组合作模式下对法律知识进行有效解读。透过现实问题进行动态探讨能够以全过程动态的形式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分析,进而通过学生的思维碰撞来实现发展,以此有效实现对法律意识的渗透,这种学习模式能够使学生的能力获得快速成长。
例如,在教学“做负责的人”时,教师就可以引入案例,然后让学生进行思考。比如,1.一名不满13周岁的男孩,在租借共享单车后逆行骑车,与一辆私家车碰撞后遭到碾压,当男孩被送往医院进行抢救后当日死亡。男孩的父母对共享单车公司以及机动车所有者提起了诉讼,并要求他们共同承担自身的民事责任。2.一名外国男子为逃地铁票,在翻越地铁栅栏后被地铁管理人员追赶。由于快速奔跑,男子未及时停下而掉入即将进站的地铁轨道中,这时行驶过的地铁夺走了男子的生命。当案例展示完毕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觉组成不同的小组对案例内容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在讨论的过程中思考这两起事件的发生是不是都由于案例当中的主人公不遵守规则,未能对自身的安全负责而导致的现象。当学生讨论完毕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到讲台前将自己的想法进行分享,然后教师就学生讨论的结果与内容来实现引导,让学生对“责任”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学生的处理方式和一些思想观念比较偏激,教师也能够实现及时引导,并且能让学生在观点诉说的过程中通过其他学生的补充和跟进来强化自身的法律意识,这不仅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也能保证法律意识的培养更加深入。
四、全面开展实践,落实内化教育融合
学习到的所有法律知识内容,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真正发挥学习的价值。想要实现培育学生的法律意识,就要让学生明白法律与生活产生的直接联系。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上进行内容解读,并不能够满足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对此,教师必须要结合现实生活情况进行实践活动的开展,这样才能通过第二课堂的创立将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实践,并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真正意识到法律的作用,从而实现内化教育。[3]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组建主题活动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并通过模拟案件内容来实现思考。教师可以以学生的生活为主题,针对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的案件内容来选择案例,并通过这种模拟的形式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思考。教师可以创建一个模拟法庭,让学生分别扮演法官、律师以及陪审团,利用各项资源让学生进行学习,在充分的实践活动下,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法院审理案件时的日常流程,也可以在学生亲身参与的过程中,通过自己已经掌握的法律知识来认识到法律对于生活而言起到的积极作用。再如,教师可以组建走入社区与社区进行联系,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法律知识进行宣传活动的开展,并由学生作为主讲人向小区居民普法,这样就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也能够通过这种形式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此外,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法律知识有奖竞答来开展活动,这样不仅能够培育学生的团队能力,还可以通过内化来实现对法律知识的再次温习。
五、落实家校共育,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学校只是学生生活当中的一部分,而学生最主要的生活场地是他们的家庭。父母对于学生而言关系最亲密,他们的教育引导作用是教师无法比的。拥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更早地成为遵守法律的社会公民,也可以通过由家长进行教育的形式来进行优化,这样就能够有效实现并保障课内教育与家庭教育达到互相融合的效果,通过产生合力进行优化整合。如果学生家长自身不懂法律,也不擅长使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甚至出现违法乱纪的事情,那么必然會导致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影响而难以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
教师在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必须要落实家校共育工作,更要强化与每一个学生的家庭进行有效联系,这样才能通过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沟通。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家长发挥自身的教育作用,并让家长明白,只有保证自身的榜样力量发挥,才能够真正实现成为培育学生法律意识的背后力量。如,在开家长会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法律为主题进行充分的交流,并将课内的资源供给,这样通过与家长进行互动,并让家长了解到自身的教育功能之后,就能通过组织教育活动让家长与学生进行学习的互动。通过家长教育能力的发挥,可以有效利用教学内容当中的素材,并让家长学会尊重孩子的隐私权,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与家长之间的义务与权利,这样通过让他们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并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能更好地保证家校共育理念应用的效果,并且也能通过他们互相履行自己的职责来营造良好的家庭法律氛围,为法律意识的培育提供一个良好的保障。
六、展开法治宣传,深化法律意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有多种实现方式的,除了要保证学校方面持续给予积极引导,以及家庭方面不断给予大力支持外,社会方面力量的调动还可以更为深入一些。教师除了引用实际案例、联系生活构建情境、指引学生走入生活、积极调动家长参与外,还可以与当地的司法行政职能部门进行联系,根据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展开“法治教育进校园的系列活动”,将最为真实、最为新鲜、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以及相关法律知识带给学生,以此对教师主要基于教材进行发散的教学形成有效补充,完善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比如,教师可以不定期对道德与法治教学展开教学调研,特别是在组织主题活动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的时候,就可以将具体情况向学校领导层和管理层进行反馈,并提出需展开“法治教育进校园的系列活动”,有学校领导层出面进行协调,将当地司法所、派出所、检察院、法院等行政部门的法律专业人员请到学校,进行相关的法治宣传活动。用这种与教师讲课截然不同的方式将该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相关法律知识传授给学生,使社会教育的作用得以更好地发挥出来,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学形成有效补充。
七、结束语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必须以素质培育为基础来培育学生的法律意识。要通过全面整合进行教学优化,充分将学校教育的力量发挥出来,积极调动家庭教育的力量来形成有效补充,全面调动社会教育的力量进行进一步完善。这样才能保证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真正为学生的成长起到保障,使学生能够明白,只有通过法治建设才能够使国家的发展更加繁荣,促使学生自觉遵守法律,全面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为和谐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邓景林.《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2):270-271.
[2]张红梅.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国家意识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2):68,72.
[3]蒋绍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策略[J].华夏教师,2019(20):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