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

2021-07-12刘蓉蓉

炎黄地理 2021年2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旅游

刘蓉蓉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实力的综合发展,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旅游开发逐渐趋于“明朗化”,大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产生了足够的认知。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并不能保持固有的单向性思维,而是应该具备多种形式。坚持以一种开发模式为主导,都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损害,此外,从人文、经济等角度进行考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实现必要的保护以及有效的旅游开发,也应从多角度进行实际论证。文章将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相关性分析展开讨论。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特性”,通过相关部门的保护以及监管,可以起到传承以及延续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高度的思想价值,对于后代的启发将具有非常明显的可用性。因此,其自身呈现的形式也趋于多样化,并具备鲜明的地域特色。为了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多的思想传承,当地有关部门也需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使游客通过旅游,发自内心地领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所具备的“美感”以及“精神思想”,便于游客吸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点,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使整个旅游过程出现“庸俗化”“舞台化”以及“商品化”。我国群众对于现代旅游的主要认知为一种休闲活动,并且在旅游过程当中,游客最终目的是为了轻松以及娱乐。为了快速让游客接受以及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开发者以及旅游的维持者,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身进行再加工,以便我国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具有一定的参与性。但是这种加工有可能会无法有效还原其自身的真实性。此外,旅游行业具有一定的“旅游不足”,而这种不足又会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综合性以及实用功能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变化,很有可能会导致整个旅游项目的效果不能有效发展。例如,在旅游当中,各地政府在旅游形式当中出现了相互抄袭的现象。在西安的窑洞、九寨沟的民俗房屋等,几乎每个屋檐上面都会挂起风干的辣椒,屋内摆放一台缝纫机,游客所盖的被子清一色都是“大花被”。这种混搭不仅使得整个文化气氛不伦不类,同时也会导致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出现一定的“同化性”。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综合活动也有明显不足之处。在以“农家”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当中,几乎可被三件事情概括。游客进行喝茶、随后跳舞以及坐花轿体验传统。这些民间习俗按照惯例,都是在特定的时间以及特定的情况下进行,当地旅游部门为了尽快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随意将其搭配,将会导致游客无法领略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价值意义。不仅使游客自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出现明显的积极性降低,同时也不利于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当中,其自身非常容易受到一定的冲击,且这种冲击为“多样性冲击”。虽然游客数量的增加可以有效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极容易导致外来文化与自身文化的“不良融合”,会导致非物质文化遺产遭受破坏。从一定程度上来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当地的交通发达有着一定的关联,交通闭塞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效果偏好;而交通发达的地区,则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变化的频率也便越高。随着旅游行业的开展,对于闭塞环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起到开发作用。虽然对当地经济起到了较为有力的帮助,但很容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纯真性处于非常不利的状态。此外,当地居民也会受到游客的影响,自身的生活以及潜意识将会效仿现代游客的生活方式,使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产生一定的改变,这种改变也将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思维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静态模式,可以建立相应的博物馆以及宣传机构,通过博物馆以及宣传机构对游客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其自身所包含的含义。针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博物馆需要做到的是将其与现代生活进行有效融合,保证游客可以通过浏览的方式,吸收博物馆类的展品,达到精神共鸣。可以综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特性”,使整体的生态环境“固化”,避免因游客进入而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区发生不利变化的现象。在原地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开发模式当中,除博物馆以及宣传机构外,也可将民间艺术进行展览。例如,泉州石雕艺术以及民间工艺,此外也可考虑书法、雕刻、绘画、建筑等进行宣传,达成自然渗透的效果。

经有效验证,生态保护区和博物馆偏向于自然化,无实体建筑的束缚,且在旅游开发的项目中,包含了旅游产品以及旅游项目。对于非物质文化旅游的活态开发模式,不但有效地保障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促使民族文化遗产在民族区域保持原状,实现彼此间的共存。此类开发模式将民间文化遗产保持较为好的区域进行整体建设,提升游客的注意力。

在旅游保护当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开发模式,可以使借助节庆或者相应的庙会活动,并以庙会活动为传统基础进行延伸。通过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进行集中体现,在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纯正性”的同时,还可有效提升当地的知名度,形成一定的宣传效果,对于当地的经济、人均GDP产值、就业岗位等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例如,在综合开发模式当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传统庙会为中心,开发相应的周边商品,如平安符、平安风铃等进行售卖。经过售卖,不仅可以使游客合理消费,同时还可以积极传达非物质化遗产所表现出的“精神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路径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给出的核心观念便是“保护”。通过保护,不仅可以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失,同时,还可以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出不同的发展模式,有效地提升其自身的应用程度。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必须做到可持续发展路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进行调查,可以有效地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以及数量。通过地域分布的情况,不仅有效地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特殊性”,同时也做到全面提升。还可以为游客的旅游提供依据,避免自身的盲目开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脆弱性。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过程当中,当地政府应坚守初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进行开发,并不断保持其自身的“传统性”以及“传承性”。在开发过程当中,各地方政府以及当地部门需要利用合理有效的开发形式衍生出不同的发展路线,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包含精神消费),以便游客获得真实的旅游体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当中,游客必须以整体的“精神吸收”为基础,使游客自身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精神共鸣。在发展过程中,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构建出多种多样的开发模式。

在发展过程当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项目的有机结合将起到有效作用,不仅可以拉动地方经济,同时还有助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升。从宏观角度来讲,二者的融合具有“双向吸收”“双向提升”的优点。但国内操作手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弊大于利。为了扭转这种不良情况,当地各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理解程度,推出有效的宣传思维。例如,研发以“探寻古迹”为主的旅游线路,通过旅游主题线路,帮助游客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内容里去,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有效地实现集中性整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本地乡村旅游当中,二者具有密切的联系,不可分割。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必须以乡村旅游为主体进行有效发展,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合理有效的方式调整非物质化遗产的宣传效果,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理由性”以及“深度性”,保证整体的旅游内容不断增加。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当中,必须保持整体的“原真性”以及“有效性”。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特点,并根据其特点制定合理有效的开发方式以及旅游模式,力争做到“多样化”的旅游效果,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真正呈现“可持续化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旅游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Tough Nut to Crack
旅游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抓物质特征 巧解物质推断题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