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中的中国红
2021-07-12卢娜周一泽
卢娜 周一泽
图/ 视觉中国
“刘老师,又出门拍照片啊?”在扬州市江都区有这么一位与共和国同龄的老党员——刘明祥,他靠着一个摄影包加一件摄影背心,花费十五年时间,只为实现一个梦想——拍遍全国大大小小的红色景点,用镜头记录伟大祖国的发展成就,用镜头牢记中国共产党一路行来的历程。
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上海,到新中国的首都北京,或单枪匹马,或结伴亲友,他的足迹遍布包括广州、南昌、瑞金、遵义、延安、白银、重庆、平山西柏坡在内的3000个县(市、区)。行程万里,不忘初心,72岁的他渴望把摄影作品化作一条厚植家国情怀、重温红色党史的河。无论是塞满了40多个硬盘的80T摄影作品,还是十五年间的行摄见闻,都汇成了这位有着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对建党百年的献礼。
刘明祥近照 图/ 受访者提供
橱窗里看世界
清晨时分,公园湖畔,一身月白的叔伯们正打着潇洒飘逸的太极拳;不远处,一队红衣裳的阿姨已经收起了手中的红扇子,准备收队买菜去;往前走几步,是几位拎着小书包,红光满面送孙辈上学的老人家;再看对面马路不远处的几栋民宅,沿街的阳台上隐约可见戴着老花镜浇花的身影……但与此同时,我们的主人公刘明祥已经背上行囊,再度出发了。
与人们对退休生活的既定印象不同,刘明祥活得更充实、更“前卫”。72 岁的他不仅能熟练操作单反相机和电脑修图软件,甚至对大疆无人机也能运用自如。如果说“生命不息,拍摄不止”是他在行摄中国、记录红色足迹的志向下所展现出的超强行动力,那么“活到老、学到老”的进取之心和学习精神便是他为退休生活写下的最佳注解,而正是这份学习精神,让他在早年间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20世纪70年代初,有着不错美术功底的刘明祥被领导看中,调入江都百货大楼担任美工,主要负责布置商品橱窗、美化商场环境、商品的宣传海报设计等工作。然而当时尚处“文革”期间,国内经济建设几乎停摆,全县仅有一个百货大楼的江都,商业化水平自然不会发达。为了把橱窗布置得有新意,刘明祥经常去往上海和南京的大商场学习取经。“最常去的是上海中百一店注,它当时的规模堪称‘中国一流,需要布置的范围和量都非常大,所以上海中百一店专门设立了一个‘美工科,科长姓彭,科内有很多员工。我每次去都是跟他联系,然后把中百一店的布置和设计记录下来,回来作为参考。”
不过,要想真正学好、学精,光靠肉眼和笔头功夫还不够,还得用相机拍下来后反复琢磨。在这个过程中,刘明祥喜欢上了相机和摄影。为了方便工作和学习,他狠狠心花了当时一整年的工资,买了一台海鸥牌相机,而那时,他每个月的工资也就30多块钱。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新设备后,刘明祥学习的劲头更足了。不光上海、南京跑得更勤,业余时间也一心扑到了摄影上,又是买书,又是去照相馆拜师……别人只看到他辛苦忙碌,而他却是乐在其中,因为这一扇扇橱窗和一张张相片已经成了他看世界、识风尚的直通车。
1980年代,刘明祥由于勤奋的工作而慢慢地走上了基层领导岗位,1987年被评为扬州市、江都县的优秀共产党员。先后担任过江都五交化公司党支部书记、江苏电大江都党政班党支部书记、江都百货公司总经理兼江都商业大厦总经理、江都商业局副局长、江都供销总社主任兼党组书记等职务,繁忙的工作让他不得不放下了心爱的相机。
约1935 年,大渡河上,泸定桥 图/ 视觉中国
景点里温党史
2003年,55岁的刘明祥退居二线,摄影再度成了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看来,拍摄不该漫无目的,总该有个主题。有的人爱拍风光、有的人爱拍人文,有的人爱拍花鸟,而这位有40多年黨龄的老党员喜欢旅游,尤其爱去红色景点打卡。
“现在的小朋友娱乐生活非常丰富,有那么多电视剧、流行乐和游戏,我们小时候就喜欢看电影,特别是表现红军长征的影片,如《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等等,这些片子都是反复看,尤其那些战争场面,冲锋号一响,每次看都觉得激动人心。”正是这些影片,在他心底早早播下了要去那些故事发生地走一走、看一看的想法。拍摄计划就此定了下来,他还给自己定下了八项“必拍”,除了红色景点之外,还包括“世遗”景点、5A景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景区、国家历史名城、国家历史名镇村、名人故居、市县城区标志性建筑等等。
当年红军长征时翻越的第一座雪山——夹金山 图/ 受访者提供
从2005年开始,刘明祥几乎每年都有半年在外头拍摄,拍一个月,休息一个月。每次出行前他都会做好详细的规划:“首先是重温和研究中国历史和中共党史;其次是分片分线,根据这条路线上的红色景点分布提前规划好路书;再次,到了红色景区的纪念场馆后,根据实际的条件认真拍摄,如果在场馆的陈列介绍中发现了新的红色景点,可以重新调整出行线路。”
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外的雕塑 图/ 受访者提供
在他看来,拍摄红色景点既是重读党史、获得新知的过程,也是一个在走访中切实体会老一辈革命者艰苦奋斗历程的机会。
“今年4月份的时候,我跟好友两个人花28天走了陕西、宁夏、甘肃、四川四个省。其中就去了当年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雪山‘夹金山和第二座雪山‘梦笔山,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夾金山在四川雅安市的宝兴县附近,因为正好在修路,没有公共交通能去,我们只能花钱叫了出租车,请师傅送我们过去。”经过一路颠簸,好不容易到了还披着皑皑白雪的雪山垭口,刚准备下车,他却发现车门怎么都打不开了——着急过后才发现,是因为雪山垭口的风实在太大了。
海拔4114米的梦笔山是红军长征时翻越的第二座雪山图/受访者提供
“垭口的海拔在4000米以上,4月份气温还是零度,风大到抵得车门都打不开,更不要说吹到脸上的感觉了。我们把能穿的衣服都穿上,都还是冻得瑟瑟发抖、寸步难行,回想红军当年长征过雪山,我就更有感触,红军当时只有单薄的军装,饿了渴了就是草根和雪水,这要靠怎样的毅力和精神让他们坚持下来?真的太值得我们和平年代的人去体验、去牢记、去学习。”
见闻里记发展
白天拍摄、夜里赶路,爬过大雪山、下过偏远村镇,坐过拖拉机、搭过摩托车,一天只吃两顿、泡面馒头是常态……
十五年来,刘明祥的足迹几乎覆盖中国主要的红色景点,其中延安、西柏坡等革命老区他还曾多次前往。
这些拍摄成果约有80多TB(兆兆注),被他存放在了40多个大小不一的硬盘里,每个硬盘都贴了标签,标明了拍摄的时间、地点,以及景点所纪念的历史时期与事件。可以说,他多年来的拍摄见闻,也是对社会发展的纪录。
刘明祥的拍摄成果,被他存放在了40多个大小不一的硬盘里图/受访者提供
据统计,2020年全国红色文化旅游景区景点接待游客累计已达51.7亿人次,红色文化旅游综合收入累计达1.35万亿元;全国红色文化旅游直接就业130.6万人,间接就业510万人。
就拿西柏坡来说,“三大战役”在这里指挥,“两个务必”在这里发出,“ 进京赶考”从这里动身,可以说,新中国是从这里走来的。刘明祥第一次去西柏坡参观拍摄时,西柏坡纪念馆的规模很小,现在的规模则大多了。对比今昔,不仅展馆新了,红色旅游还带动了当地经济,当地人有些顺势开起了民宿,老区的农民渐渐地富了起来,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巨变。
再如革命圣地延安,“第一次去延安,交通不方便,街上连出租车都很少”,今年故地重游,延安市容市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道路宽敞整洁、高楼矗立、漂亮的商业街、整洁的居民楼……这一切都让他感慨万千:“看得出老百姓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有很大的提升,老区不再‘老,完全是大变样了。”
1997年6月,刘明祥首次到延安,并在杨家岭革命旧址前留影
2021年4月,刘明祥第三次到访延安
发展和改善的不只是经济,还有治安水平和文明素养。
由于许多红色景点都在偏远地区,以前刘明祥在拍摄中也遇到过危险。有一次,他独自前往山东某地拍摄,傍晚时候,走在街上的他突然感觉到自己被人跟踪了,“还跟着辆开得很慢很慢的黑色小车”。警觉之下,他就近躲进了一家超市,但那个人始终在超市门外徘徊不去,还时不时打着电话,透过玻璃门向内张望。紧张和焦急的情绪萦绕着,过了许久,那透露着危险气息的一人一车终于离开了。惊魂未定的刘明祥这才迈出超市,赶紧打了一辆车,直接回到酒店。此后,他尽量避免晚间独自在陌生的地方走动。
但近几年,他明显感觉到各地的治安变好了,文明素养也提高了。“遇到很多好心人,比如2015年在福建的时候,下雨天我为了避让摩托车不小心在路边跌了一跤,回酒店的路上,有位年轻人看我腿脚不方便,主动扶我过天桥。再比如有些地方比较远,天气或者当地修路的原因,公交到不了了,老乡们听说我是去拍红色景点,都会热情提供帮助。”
“党中央要求每个党员都要学习党史,认真读好几本书, 现在全国各地都行动起来了,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会组织参观红色景区,我们一定会迎来‘红旅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于各地红色景点的改造升级,刘明祥满怀期待。
Q&A
财富生活 刘明祥
Q:您算过自己大概拍摄了多少照片吗,又是怎么选择装备的?
A:拍摄了多少照片没有统计过,但存储硬盘从500G~1T~2T~3T~5T~8T不等,有40个左右(拍摄红色景点约80T左右)。我基本上外出一个月,回来休息一个月,每年有半年时间在外拍,算是“苦游、穷游”吧(笑)。
外出拍摄时间比较长,装备上还是量力而行,不能带多,一般带佳能5D3、索尼A7R2这两台,镜头有大小变焦加定焦10来个左右;2019年时添了一台大疆无人机,不是赶时髦,主要还是拍摄需要,因为有些大场景,无人机会有人所不能及的视角,比如俯拍之类的。
Q:红色景区一般有大量游客,而且有些地处偏远,单从建筑本身来说也大多不是光鲜亮丽的,对此您有哪些拍摄技巧?
A:首先,天气是最关键的,蓝天白云之下,就算建筑外观不光鲜,也能拍到满意的片子;其次,红色景点一般周一闭馆,所以选择开馆的工作日期间拍摄是最佳的,人流会相对少一些;其三是光线,尽量选择早上光线充足或者晚上灯火通明的时候拍摄外景,室内陈设的拍摄就影响不大,都有布展灯光。如果时间上不允许等到合适的拍摄条件,那千万不要干等,会打破既定的安排,可以下次有机会再重游补缺。
游客参观新四军郭村战斗指挥部旧址 图/视觉中国
Q:在您心目中,哪些红色展馆是做得特别好的?
A:上海的中共一大會址、江西的瑞金革命旧址、广东的红军长征纪念馆、广西的红军突破湘江纪念馆、贵州的遵义会议旧址纪念馆、湖南的通道会议纪念馆、贵州的四渡赤水纪念馆、甘肃的会宁长征会师纪念馆、延安杨家岭、枣园、河北的西柏坡这几个红色景点,无论是从历史价值、展馆布置,还是解说质量方面,都是我觉得很不错的,算是重点推荐。
Q:作为老党员和江都摄影协会的主席,您能跟我们的读者推荐一两个江都的红色景点吗?
A:江都有许多跟新四军相关的重要红色景点——
新四军郭村战斗指挥部旧址,俗称“姊妹楼”。1940年4月,陈毅、粟裕开始率领江南主力北移。当时,陈毅、粟裕执行中央开辟苏北、发展华中的指示,将扬州江都建成为苏北抗日桥头堡、东进序曲主战场,姊妹楼一度成为我军开辟苏北、发展苏北及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
邵伯保卫战纪念碑园,1946年解放战争时期,华中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的指示,在粟裕司令员的指挥下,以3万兵力奋起迎敌,打响了苏中战役,并取得了七战七捷的辉煌胜利,共歼敌5万余人,沉重打击了猖狂进攻的国民党军队。其中邵伯保卫战的胜利就是“苏中七捷”之一,纪念碑园就是为了纪念战斗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
许晓轩烈士旧照
吴桥陈毅广场,江都区吴桥镇是新四军从江南北上抗日的桥头堡,也是新四军在苏中开辟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陈毅、粟裕、惠浴宇、管文蔚、姬鹏飞、陈丕显、叶飞、钟期光、江渭清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新四军江北临时指挥部、抗日军政学校、苏北特委、中共江都县委、江都民众抗日自卫委员会、江都县民众抗日自卫总团旧址都在这一带,所以吴桥也拥有了“抗日桥头堡、苏中小延安”的美称。广场的陈毅雕像是新四军后人潘老先生出资援建,他的母亲是吴桥镇人,父亲则在十五六岁就参加了新四军,曾跟随新四军将领叶飞转战苏皖浙闽等地。
大桥镇新四军挺进纵队二、三支队司令部旧址,这座庭院建于清末民初,当地人称为“刘家大院”。1938年新四军渡江北上抗日时,陈毅指挥的新四军挺进纵队二、三支队在此设立司令部,对研究新四军抗战史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许晓轩故居,许晓轩是小说《红岩》中许云峰的原型之一,他是江都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中共川东特委青委刊物《青年生活》的编辑和发行工作,此后还担任过中共川东特委青委宣传部长、重庆新市区区委书记等工作。1940年,因为叛徒出卖不幸被捕,1946年被押到白公馆监狱后,他用秘密方法在狱中和党员相互联系,成立了狱中临时党支部,并任党支部书记,组织和领导狱中的地下斗争。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许晓轩被杀害,年仅33岁。
比较有意思的一件事是,最早去红岩博物馆参观时,许晓轩的籍贯写的是常州,后来江都与他家认识的老人去重庆参观后发现籍贯写得不对,红岩博物馆在求证后把许晓轩烈士的籍贯改回了江都。
刘明祥正计划为2027年建军100周年献礼图为武汉中山舰博物馆图/ 受访者提供
Q: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接下来的计划吗?
A:近期忙两项大事:一是纪念建党百年的“摄影作品展”,包括100 幅红色景区的摄影作品。二是纪念建党百年的“摄影作品集”,共200 页,是我自己排版的。这两项均在6 月底前准备就绪,拟定7 月初展出。
下一步我准备做2027年庆祝建军100周年的拍摄计划和摄影作品集,有些景点还需要去补充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