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水利专业《顶岗实习》课程改革与应对策略
2021-07-12闵江涛张宏杨川
闵江涛 张宏 杨川
在顶岗实习与课程思政深受党和国家重视的背景下,将课程思政贯穿于顶岗实习全阶段,使顶岗实习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职业技能的同时,不断提高政治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可以使学生具备社会与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技能以及自我提升的发展能力,实现 “企业、学校、学生、社会”四方共赢。
顶岗实习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当前,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成为“十大育人”体系之首的“课程育人”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先行指标。大多数高职院校能够将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上升到贯彻立德树人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站位的高度,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但是还有一些学校和教师的认识高度不够,笔者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多年,研究发现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课程思政还存在着下列的问题和倾向:
(一)“课程思政”目标和重点不明确
《顶岗实习》课程标准是编写实习计划、组织学生实习和进行考核的重要依据。但是有些院校并未把“课程思政”写入《顶岗实习》课程标准,或是写得不明确,这就使得顶岗实习与“课程思政”未很好地同向同行,自然不会引起高职师生的重视。同时,有的老师不清楚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具体责任分工,要么是有分工但学校或个人对工作不重视导致责任没有落实到具体的每一个人,使课程思政缺少统一的规划和分配,从而导致课程思政教学处在一个较为混乱的状态。还有一些院校把课程思政的推进往往与具体的工作指标联系起来,比如学科评估、学院升格、专业认证和教学竞赛等具体工作。因为这些具体工作往往都是有时间和具体的量化指标要求的;当然,教育主管部门也把对于文件的落实作为对于学校各种巡视、检查和督导的重点。于是在学校里从领导到部门再到教师都有了一种“急”的心态,“急着出效果、急着要方案、急着找办法”,就想尽快找到一种可以立马见效的办法,忽略了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如何操作的层面。
(二)专业课教师团队育德能力有限
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学院安排专业课教师担任顶岗实习学生的校内指导老师,主要负责指导和解决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专业知识方面遇到的问题。虽然专业导师与实习学生联系较多,但由于一些专业导师缺少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自觉意识,从而使思政教育功能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1]专业课教师要全面理解课程思政建设相关文件中提到的“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育人元素”的含义,一定要明确这种挖掘不是从专业课之外去到处挖掘搜寻“思政”的要素,即课程思政的着眼点、落脚点不要简单地停留在思政课的元素上,而是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一个教师承担的具体课程自身所带有的、其教育意义与思政课方向一致的事理与道理,即课程思政一定是内生性育人而不是外嵌式育人。
(三)教学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企业忽视实习学生的思政教育
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大多时间是在企业进行实习,企业主要考虑经济效益,往往忽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处理好企业和学校之间的不同教育目标,已经成为困扰高职教师的一个难题。现在有较多教师采用腾讯课堂、钉钉等线上工具直接讲授课程思政,这种方式与学生互动交流较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较差,所以课程思政教学很难达到比较满意的效果;同时,由于学生去了实习单位,实习单位又比较分散,导致校内指导老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不能及时了解,这对老师的教育教学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思政课组织管理与实践教学考核欠科学
目前,部分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过于注重结果考核,往往把最后的考试成绩作为惟一的考核标准,而忽视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程性。[2]思想政治课评价体系,是评价思想政治效果的重要途径。健全的思想政治课评价体系,能够有效地对学院、教师队伍、思想政治课的效果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有效的评估,找出存在的问题,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效果。同时,评价一个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有没有提高,仅仅依靠顶岗实习过程中的表现是不科学的,学生“三观”的改变以及道德素质的提高,是个缓慢的过程。[3]
(五)将课程思政中的“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思政”划等号
不要将课程思政的“思政”狭义化,课程思政中的“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思政”它们的含义是有差别的:思政课程的“思政”是有特定内涵的,是一种显性思政育人;而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则是一种隐性思政育人,只要是对于学生成长有积极作用、有正确导向的较为宽泛的“要素”,既可以是通用的育人元素,也可以是与学校有关联的特有元素。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如何理解教书育人和如何践行教书育人,就怎样理解课程思政,不能把课程思政简单理解为“课程+思政”。
顶岗实习融入“课程思政”的应对策略
课程思政不是对思政课程简单的补充,而是对思政课程的进一步深化,是让显性的思政课程内容在《顶岗实习》课程中得到隐性的贯彻和深入的感知。笔者针对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和倾向,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下文简称“学院”)水利类专业学生为例,研究提出以下五条《顶岗实习》融入课程思政的应对策略:
(一)充分利用线上与线下教学的有效途径,以德育人
在學生校外顶岗实习工作之前,学院可以邀请一些行业专家和杰出校友到学校开展讲座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为学生传授工作经验,让学生能够明确自己所对应的岗位职责,在实际工作时能够更积极投入实习工作。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利用学院委托开发的“优职途”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微信公众平台,要求学生、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老师定期登陆系统,学生按时汇报自己顶岗实习期间的工作情况和反映需指导教师帮忙的困惑,校外指导教师可以如实记录学生顶岗实习情况,寻求校内指导教师的帮助,以便更有效的管理学生等。还有要统筹设计好顶岗实习课程的思政元素,并采取恰当的方式融入线上与线下课程教学的恰当位置,顶岗实习课程在原有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增加思政目标。[4]把职业素养中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通力合作的团队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竞争意识等渗透其中,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合理的价值取向与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学院水利工程分院从水电施工一线企业邀请全国水利行业首席技师王战义来校为水利工程分院师生做了题为“弘扬工匠精神,成就精彩人生”的专题报告,他对工匠精神做了详细的讲解,同时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了职业院校师生成长成才的路径,鼓励同学们在校期间认真学习、苦练技能,为精彩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提升“课程思政”教师自身政治素养
教师要系统学习、实践和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党史国史,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教师面对专业课程渗透育人元素的时候,通用的说法就是“把盐融入汤”中,这其实是一种形象的比方,与这里的“盐”,既不是简单地将思政课中的“概念”“说法”套过来,也不是一种教条的说辞,而是一种育人之道,是一种源自课程本身却能够对学生有教育意义或人生启示的道理。课程思政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在授业的同时,一定要有传道与解惑的责任和情怀。例如,学院积极组织广大教职工申报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程思政课题,2020年,学院共有257项课程思政研究课题获得立项,充分体现了学院教师在课程思政工作中的努力及取得的丰硕成果。
(三)加强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设计与要求
要明确课程思政建设是系统的而不是零散的,一些专业把课程思政建设的“简单化”,就是将其任务指标分解落实到各分院——各专业——各课程——各教师身上,这是不妥的。课程思政建设绝不是新建一门、一类课程,也不是改造一两门课程,而是所有的专业、所有的课程和所有的教师都回避不了的。只有从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等要素出发进行整体性、系统化设计,才能围绕着育人的目标和要求。能够协调全校资源建设课程思政的只有学校及职能部门而不是思政课老师。思政课老师对于课程思政建设挑不了头但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完全零散的、自由式的建设,必定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出现同质化的内容与套路化的操作。例如,学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结合课程特色建立教学模型、虚拟仿真中心、精品在线课等资源,并具有配套专业教学资源库或课程网站,在这些资源中引入课程思政元素。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多渠道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教、学、做”一体化、项目化教材开发;实习实训教材由专业教学团队自主编撰完成,包括实训实习指导书及手册,每年根据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变化进行及时的内容更新和调整,以此紧扣专业人才培养和能力目标的要求。
(四)建立健全的顶岗实习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系统化评价
实习成绩的评价首先需要一个评价指标,其次需要评价的方法,但是大多数职业院校并不具备这两个要素,只是采用总结性考核,缺乏必要的过程考核,而且实习单位的鉴定流于形式。此外,在评价主体上,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和企业指导教师容易缺位,难以保证评价的完整性,评价后也往往没有做进一步的反馈。要健全课程思政教学的评价机制,保证课程思政教学工作能够成为一个闭环,能够将上阶段的教学效果反馈作为下阶段改革优化的输入,从而保证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能够不断完善。例如,学院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综合学习态度、能力水平和综合素养,采用阶段评价、目标评价、过程评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结合课堂表现、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期末考核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在评价中注重对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给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五)树立“大思政”的理念,将课程思政贯穿于顶岗实习全阶段
现在不少的教师推进课程思政时,往往把课程思政框在了课堂的有限时间里面,上课的时候,在专业课上添加一些自己理解的“思政元素”,离开课堂一切和我没有关系。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近年来的各类讲课竞赛使然,教师把课程思政的认识局限在教学的展示上而忽略这些做法对于我们的教育对象究竟有什么意义和作用。作为广义的教师,在职业生涯的全过程中,都承担着依托课程进行育人的职责。[5]企业导师在工作中通过言传身教企业规程和行业规范,渗透职业素养,帮助学生巩固及灵活应用专业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职业信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学校指导教师加强学生思想政治辨析能力的培养,通过构建导师团队和专业学科团队,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上的引导和路线方针政策上的引领,使学生能够分清界限,增强政治上的分辨力。学校通过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切实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激发教师的创造性与主动性,在进行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巧妙融入课程思政,强化思想引领、行为自觉和协同育人,使学生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例如,学院将课程思政贯穿于顶岗实习整个过程中。在顶岗实习下企业前,主要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主要在学生法律风险的控制与防范、学生信息的反馈与跟进、学生实习心理的调适与干预这些工作内容中融入课程思政。实习生顶岗实习返校后,主要在实习效果的综合鉴定和实习经验的交流中引入课程思政元素。
总 结
本文深入剖析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水利类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课程融入“思政教育”所面临的困境,研究提出顶岗实习融入“课程思政”的應对策略,探讨实践顶岗实习 “课程思政”的创新性措施。通过采取科学渗透的教育方式,在顶岗实习实践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真正获得思想引领,立德树人的育人效果,经过在学院水利类专业的应用实践,获得的效果比较显著,值得在高职院校里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逃西.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管理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
[2]李道力.高校机械类本科专业顶岗实习“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研究与探索[J].就业与保障,2020(11):111-112.
[3]汲茂启,李绍华,李继财.校外顶岗实习中高职学生管理的问题及策略[J].职业,2018(10):55-56.
[4]顾美娟.高职院校课程育人的内涵及实践路径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01):114-116.
[5]李羽佳.“课程思政”网络教育平台建设的实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2):47-49.
作者简介
闵江涛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水利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