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与探索

2021-07-12冯旭侯慧贤吴薇王灿

新西部 2021年5期
关键词:精准学院农民

冯旭 侯慧贤 吴薇 王灿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离不开职业教育的积极参与。多渠道服务“三农”,全面推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历史赋予农职院校的神圣责任和使命。本文从扶教育、扶科技、扶产业等方面分别论述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乡村振兴、社会服务的典型模式、成功范例、工作成效及创新经验,为职业院校加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融入度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与模式。

农业职业教育肩负着“三农”工作人才培养、培育和培训重任,担负承载着研发、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的使命,承载着优秀乡村文化、农耕文化传承的责任。立足新时代,农业职业教育融入乡村振兴大战略,自觉肩负起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责任使命,不断创新和完善具有农业职业发展特色的教育与培训体系,创新培养高素质农业技术人才,为农民现代化育苗蓄才,当好排头兵,打好主头阵,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引领与智力支撑,对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具有重要意义。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为学院)始终坚持以服务三农为根本,充分发挥学院科技优势,以打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目标,将办学与扶贫有效结合,创新多元教育培训体系,构建精准脱贫攻坚基础工程。近年来,学院积极发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学校的引领带动作用,实施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融合,在振兴中助力脱贫,在脱贫中持续振兴,使职业教育成为智力扶贫和技能扶贫的“直通车”,探索形成了农业职业院校精准帮扶新模式,助力我国乡村全面振兴,并取得显著成效。

扶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一)典型模式

学院在致力于教书育人的同时,还在教育扶贫工作中主动作为,积极履行责任与担当。深化产教融合,定向培养人才,提供符合本地产业发展需求的课程、技能教学项目,对教育对象开展个性化培养。在开展农民培训工作中,学院在“育”字上下功负,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务机制,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力度,定向培育了一大批服务乡村振兴的专业人才,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实施方案及培训计划,通过率先实施农民学历教育、建立职业农民培育学院、结对帮扶贫困县、设立玉树水利订单班等,持续为贫困地区教育和产业发展“造血”,走出了一条教育扶贫、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二)成功范例

1、率先开办村干部班,构建“334”职业农民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扶贫模式

学院在全国率先开办职业农民(村干部)班,推进农民致富和乡村振兴带头人的培养。先后招收职业农民(村干部)学历教育学员194名,村干部学历提升学员277名,学员们陆续毕业走上建设家乡、造福乡村、开创事业的新征程。学院独具特色的职业农民(村干部)学历教育“334”培养模式,即三共同(共同招生、共订方案、共同管理)、三结合(农学结合、线上线下结合、校内课堂与田间地头结合)、四化特征(内容模块化、教学项目化、教材活页化、考核多样化),为农村脱贫致富提供人才保障,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教育扶贫的典范。

2、建立农民培育学院,构建职业农民培训体系

学院先后在关中、陕北、陕南分别选建11个县(区)职业农民培育学院,以农业技术人员、新型农业经营者、致富带头人、退伍复转军人、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有针对性开展特色产业、经营管理、电子商务等培训,年均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农民培训等达10万多人次,造就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使他们成为带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领头羊和生力军。

3、开设水利订单班,为西部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学院先后与青海省、水利部合作,开展“三江源”3个水利人才培养订单班,共招收120名藏族学生来院学习水利知识技术,订单班学员学费全免,并根据藏区实际,在课程设置、生活安排、学习方式上给予精心安排,2019年第一批玉树藏族自治州水利“订单班”40名学生顺利毕业,为破解基层水利人才短缺难题探索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途径,为学生生源地区相关市县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乡村振兴,加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目标发挥了积极助力作用,得到水利部的肯定。

4、实施帮困助学工程,助力精准扶贫

学院通过立体施策,切实减轻贫困学生的学习生活压力,倾斜支持贫困学生的专业需求,并在校内工勤岗位,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等多个方面给予扶持。在向贫困学生供给公平优质学习资源的同时,培养他们形成“致用以学行知并用”健康人格。共精准资助各类学生148264人次,资助金额高达20520.265万元。

(三)工作成效及创新经验

学院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抓手,坚持把职业农民培育作为精准扶贫的切入点、助推器,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精心实施,变“精准扶贫”为“精准培育”,通过实施农民学历教育、建立职业农民培育学院,使职业农民和村干部有机会踏入大学校门,系统地学习农业知识,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和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扶科技,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一)典型模式

科技扶贫可以实现帮扶到区域产业发展的顺利对接,在促进扶贫、防止返贫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依托学院的科技和人才优势,根据地方主导产业和农民的迫切需求,通过调研走访,制定特色产业培训方案,组织专家带项目和成果送科技、送服务,支撑特色产业发展,助力科技扶贫。开展各类涉农培训,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和村级组织带头人培训,发挥头雁的引领作用,学院专家团队持续开展技术培训、线上指导和产业发展咨询服务,建立了长效帮扶指导机制。定向开展社会服务,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培育,逐步形成连点成面、以点带面的社会服务工作新局面。

(二)成功范例

1、组织科技服务团队

学院根据太白、麟游两县产业发展现状,根据主导产业和农民需求,组织专家教授制定帮扶计划,采取群众“点菜”,学院“端菜”的方式,设立了果树、蔬菜、药材、养殖和植保5个专业小分隊,组队带着现代农业科技下到基层一线,送到村民家里,因户施策,精准扶持,通过不同“菜单”弥补贫困家庭脱贫致富能力的“营养缺失”,真正地送技术到人,措施到户,精准帮扶。

2、开展科技培训、培训科技人才

先后在太白县举办农技员、致富带头人培训3期,培训农技员、科技人员130余名,为助力脱贫工作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先后举办中蜂养殖、肉牛肉羊及生猪养殖、核桃栽培等特色产业技术培训,累计培训2万余人次。

3、开展技术指导,解决技术难题

先后组织百余名专家长期活跃在田间地头,进行科技技术指导,问诊把脉,解答农民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把农业科技送到农民家,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在旬邑、麟游等特色产业的关键季,如生长关键期、病虫防治期,及时派专家进行现场指导。

4、举办科技之春活动

先后在麟游县九成宫镇举办科技之春活动。接待咨询群众300人次,发放各类实用科学技术资料3000余份。并根据该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点,就中草药种植和肉牛养殖、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作了专题培训,240人次接受了培训。连续十五年举办“科普大集”活动,开展农业实用技术推广普及。

(三)工作成效及创新经验

学院充分发挥涉农高校专业特色和人才优势,充分利用学院的资源优势,以扶持产业发展为切入点,以学员为使者,全面融入区域产业,在制定产业规划、科技培训、技术指导等方面持续发力,通过特色化服务,帮助困难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稳定经济收入,引导困难群众走可持续致富的新道路。学院依托农业科技特派员对接村社户机制,根据村社户不同层级需求施策,联结学院专业团队,形成专业团队服务区域产业,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社会服务使其以点带面达到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其他村社户共同发展的社会服务目标,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的力度和深度,扩规模、提质量,强化基地示范、技术跟踪、销售指导,助力产业扶贫。

扶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经济支撑

(一)典型模式

社会服务的根基在产业,难点在增收。近年来,学院以指导产业发展为抓手,通过基地建设、科技推广、扶贫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实现“抱团”发展,将现代技术、管理和人才等要素引入广大农村地区,帮助广大农户打特色牌,形成产业规模化,提升附加值,增强竞争力,促进广大农民全面增收,促进其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让扶贫触角直抵“末梢神经”。

(二)成功范例

1、中蜂养殖基地项目

先后多次开展蜂农培训,提高蜂农养殖技术。目前麟游县九成宫镇紫石崖村有260多户养殖中蜂,全村共养殖中蜂9000多箱,每年实现销售收入300多万元。2020年张天林被评为宝鸡市“养蜂脱贫十大壮元”。

2、生猪健康养殖基地

协助建设标准化圈舍9800多平方米,通过学院技术帮扶,2020年出栏生猪9000余头,实现纯收入1200余万元,帮助区域内农户靠养猪发家致富。

3、核桃示范基地项目

建成核桃“产学研”示范园300亩,培养了26名乡村技术人员,现已完成周年管理任务,有200多亩已经挂果;带动了核桃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增收。

4、食用菌产学研基地项目

累计为高码头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投入资金25余万,建成食用菌种植大棚两座,研究香菇新品种1个,累计投入菌种2万袋。学院帮扶的36户贫困户完成100%提前脱贫,贫困户发展产业积极性高涨、产业发展稳定,经济收入持续增加。

(三)工作成效及创新经验

特色产业的发展为群众的脱贫致富、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及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树立典型、示范带动等方法,激发困难群众内生动力,努力促使困难群众肯干、愿干、能干、会干。2018年底,学院帮扶的太白县、麟游县均已脱贫摘帽;学院扶贫工作先后被陕西省扶贫办评为扶贫工作先进单位;被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评为“两联一包”扶贫工作先进单位;被陕西省教育工委评为“双百工程”先进单位;被宝鸡市政府评为高校结对帮扶先进单位;被太白县评为社会帮扶先进单位;被媒体誉为“杨凌职院”模式,扶贫工作的“高职范本”。

结 语

乡村振兴,农业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农业高职院校要瞄准农业产业链的中、高端技术人才方向办学,使学校不仅成为学农、爱农、兴农高素质人才的摇篮,也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孵化器、未来家庭农场主的培养基地,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参考文献

[1]王晓地.涉农高职院校为农服务路径实践探索——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03):74-76.

[2]肖正德.论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教师的新乡贤角色[J].教育研究,2020,41(11):135-144.

[3]吴玉平,高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7.

[4]徐玉红,李艳丽,戴冠明.精准扶贫与现代农业[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

冯 旭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科技与教育研究处教授,主要从事土木工程建设管理和施工技术研究及科技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精准学院农民
耕牛和农民
精准扶贫美了乡村
农民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西行学院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1200万(等10则)
做农民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