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链接: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

2021-07-12季科平周一贯

江西教育B 2021年6期
关键词:雨越雷声景象

季科平 周一贯

课例呈现

一、链接音频,解读文字现象

师:伸出你的小手臂,轻轻地给自己一个拥抱,然后深呼吸,让自己静下来,闭上小眼睛,竖起小耳朵,用心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生:我听到了雷雨的声音。

师:谁会模仿一下雷的声音?

生:轰隆隆。

师:如果让雷声打得更响一些!

生:轰隆隆(读得响一些)。

生:轰隆隆(读得更响)。

师:雷声越来越响。谁会模仿一下雨声呢?

生:噼里啪啦。

生:哗啦啦。

生:哗哗哗。

师:请你看着黑板上的这两个字(雷、雨),这两个字里藏着好多秘密。让我们也来个穿越,去看看老祖宗造出的“雷”字和“雨”字。请你来猜一猜,第一排是哪个字?

生:第一排是“雨”字。因为它的点就像雨落下来一样。

师:原来老祖宗根据雨点的样子造出了“雨”字,那下面的那个字就是——

生:“雷”字。

师:“雷”字中间的曲线指的是——闪电;旁边画的那两个“田”就表示隆隆的雷声。(出示“雷”的文字演变过程)在变化的过程中,它从两个“田”变到四个“田”,然后又变成了三个“田”,现在就剩下了一个“田”。老祖宗巧妙地通过文字的样子告诉我们“雷”的意思。这两个字变成好朋友,站在一起的时候,你会发现它们长得特别像。

生:“雷”的上面就有一个“雨”字。

师:“雷”上面就有一个“雨”字,你们同意吗?

生:上面的这个“雨”叫雨字头。

师:对,它叫雨字头。当“雨”变成雨字头的时候,它就发生了变化,它的一竖变成了——

生:短短的一点。

师:横折钩变成了——

生:横钩。

师:你看这个雨字头它就像一顶帽子,戴在“田”字的上面,看清楚了,这顶帽子一直戴到哪个地方?

生:横中线。

师:再看看,雨字头的一竖,“田”字的一竖——

生:都写在竖中线上。

师:现在请你在田字格里,端端正正地写一个“雷”字。

(生写,师巡视)

二、链接插图,解读篇章现象

师:嗯,写得不错,“雨”字头像一顶大帽子,就这么戴了下来。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夏天的这场雷雨,请大家用三分钟的时间自由地、大声地读课文,读完一遍马上开始读第二遍。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向老师发求助信息。

(生自由读课文)

师:三分钟时间到了,但有一个小朋友还有两个自然段没有读完,请大家陪着他一起读,好吗?没读完的小朋友给大家起个头。

生:天亮起来了——

(生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师:读完课文,我们来看一看课文中的这幅图画,画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

生:下雷雨的时候。

(板书:雷雨时)

师:课文中的哪几个自然段是在写这幅图画的呢?

生:第四、第五两个自然段。

师:请你把这两个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吧。

(生读)

师:我看到了补充的手势。

生:“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第六自然段也是写“雷雨中”的景象,因为雨还没有停。

师:原来,第四、五、六自然段都是描写“雷雨中”这一幅图画的。那其他的呢?我们先来读读后面的两个自然段。

(指名学生读课文)

师:如果我们给这两个自然段也来画一幅图画,你觉得是什么时候的景象?

生:雨停了的时候。

(板书:雨停了)

师:好,我们再来看一看前面的自然段,第一个自然段谁来读?

(生读)

师:好的,没下雨吧?第二个自然段,你来读。

(生读)

师:这里有一个字特别难写,是——

生(齐):垂。

师:垂是一个什么样的动作?

(生边用手比画边解说,做的是“捶”的动作)

师: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屏幕,蜘蛛这样直直地挂下来,那根丝线还在网上,这叫“垂”。再看一看柳枝,它直直地挂下来,它的一头还长在树上,这叫“垂”。难怪有人把柳树叫作“垂柳”,我们刚刚学过一首诗《咏柳》,里面就有一个“垂”字,叫作——

生: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垂”是一个怎样的动作,现在你明白了吗?

(生再次比画)

师:理解正确,纠正了自己原先错误的比画,给你点赞。请看这个“垂”字,看一看它哪个笔画最多?

生:“横”最多,一共有四“横”。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几个“横”,又有什么发现呢?

生:第二横最长,第一横最短。

生:下面的两横,一条稍比一条短。

師:那我们给它们排排队,第一名是——

生:第二横。

生:第二名是第三横,第三名是最底下的一横。

生:第四名也就是最后一名是第一横。

师(指着下面三横):原来是这样排下来的。我们再看看,横与横之间的距离呢?

生:距离是一样的。

师:知道了这些,对我们写好这个字有很大的帮助。可是还不够,这个字要从哪里起笔呢?请你一起来帮老师找到起笔的位置。

生:要在竖中线开始,找到上面的中点,再往右上一点。

师(边范写边引导):是呀,短撇来带头,短横紧跟上,长长一竖垂下来,长横躺在横中线,短短两竖垂两边,下面一横稍比一横短。

师:请你拿起笔,在田字格里认真地写一写。写完一个看看,再写一个,争取一个比一个写得好。

师:写好的小朋友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如果给这三个自然段也画一幅图画,画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

生:雷雨前的景象。

(板书:雷雨前)

师:这篇课文,如果我们来画图画的话,就可以画三幅图画。一幅是——

生:一幅是雷雨前的景象,一幅是雷雨时的景象,还有一幅是雷雨后的景象。

三、链接视频,解读语言现象

师:这节课,我们先走进“雷雨时”这幅图画,请大家默读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画出带“雨”的句子。

(生默读,画出相关句子并交)

师:请你连着读一读画出的三个句子,看看自己有什么发现。

生:雨越下越大。

生:雨越下越大之后,雨渐渐地停了。

师:原来雨有这样的变化,越来越大,然后又变小了。我们试着用朗读来体现这种变化。

生: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师:我怎么感觉就只有一个“哗”呢?你能够让雨的变化更明显一些吗?

生(读):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师:谁会加上手势读?

生(加上手势读):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师:这场雨有一点变化了,让我们加上手势一起来试试。

(生加上手势齐读,读出了变化)

师:谁会加上手势来读“雨越来越小”的句子?

生(加上手势读):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师:有点变化。雷声小了,(用手势引导学生)轰隆隆,轰隆隆……雨声也小了,(用手势引导学生)哗哗哗,哗哗哗……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来体现吧。

生(齐读):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师:“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用上“越来越……”你会怎么说?

生:雷声越来越小。

师:渐渐地,渐渐地,雨声小了。你又会怎么说?

生:雨声越来越小。

师:画出来的这三个句子连起来就把雨的变化写出来了。但课文中“雨越下越大”的后面还有一个句子“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我们可以把这个句子去掉吗?

生:不能,这样可以让雨显得更大,树、房子都看不清了。

师:哦,通过看不清窗外的树和房子,让我们知道雨很大。

生:加上这个句子就显得更现实一点。

师:原来我们走进生活,就可以知道雨下得越来越大。现在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第五自然段,你们读前面的这句,老师读后面的这句,把“雨越下越大”的感觉读出来。

(师生合作读)

师:通过窗外的景物,让大家觉得雨下得越来越大。那么我们可不可以通过另外的景物让大家知道雨真的下得好大好大。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中的雷雨,请看大屏幕。

(课件播放雷雨视频,学生认真观看)

师:雨下得很大很大,我们可以从视频中的其他景物上看出来,比如……

生:地上的积水很多。

生:行人的衣服被打湿了。

生:汽车的雨刮器刮个不停。

师:让我们拿起笔,来写一写“雨越下越大”,雨大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可以选择视频中的景物,也可以选择自己想到的景物,把它写下来。可以写一句话,也可以写两句话。

(学生认真地写句子,写完后与同伴交流,听听同伴的建议并修改)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生:雨越下越大,马路上的行人快淋成落汤鸡了。

生:雨越下越大,雨伞都快撑不住了,阿姨的头发飘了起来,衣服都湿了,好像一只落汤鸡。

师:好,通过行人来写“雨越下越大”,有没有通过其他景物来写的?

生:雨越下越大,地上全都是水了,变成了一条小河。

师:通过地上的水来写“雨越下越大”。

生:雨越下越大,地上出现了一个一个的水洼,汽车开过溅起了一大片的水花。

师:通过汽车溅起的水花来写“雨越下越大”。

生:雨越下越大,汽车的雨刮器不停地刮着,可还是看不清楚外面的景物。

师:通过汽车的雨刮器也可以写出“雨越下越大”。好,请全体起立,让我们有感情地把自己写的句子读出来。雨越下越大——

(生响亮地朗读自己写的句子)

师:最后,让我们回到课文,通过朗读来下一场雷雨吧。

生(齐读):哗,哗,哗,雨下起来了。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小朋友们,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欣赏雷雨前和雷雨后的情景。

【赏析】

《雷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16课)是一篇典型的写景散文,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以識字为重点,但也不能忽视了阅读的起步训练,以实现第一学段与第二学段语文学习的有机衔接。让低年级学生喝好阅读的开口奶,十分重要。由“识字”为重点逐步进入“阅读”,正是本案的亮点所在,其可圈可点之处颇多,以下主要谈三个方面。

一、着眼于“阅读动机”的培养

强烈的阅读动机是小学生爱上阅读的关键。“阅读动机”就是直接推动阅读的动因。这种动因是在阅读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小学生的阅读需要逐步增强时,才会产生阅读的愿望和行动。季老师从听雷雨的音频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回忆,结合形象的“雷雨”的字形,不仅让学生识了字,而且唤起了学生对雷雨的生活经验。那么课文中会怎么写呢?强烈的阅读动机,便由此产生,学生憋足了“一读为快”的劲儿。

二、着力于“阅读篇章”的起步

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比较习惯于读读词语,或读读句子,最多读一两个语段。现在,进一步的阅读,面对的是完整的篇章。如《雷雨》,有九个自然段,是比较长的了。这样的一篇课文,虽然说的是“雷雨”这件事,但它是由几个部分(意义段)组成的。那么,该是哪几个部分呢?这些部分又是怎样排列的呢?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排列呢?这样排列又有什么好处?……这就关系到学生要为开始认识意义段打基础,而意义段的划分又关系到对课文的解读,进而实現逻辑思维能力的初步培养。在这个关键突破处,季老师巧妙地利用了插图(《雷雨》中的全页式插图),在学生读完这部分课文后,让学生讨论:“画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于是大家在已经读了课文的基础上,图文对照,自然就得出了“雷雨时”(教师着重板书)的认识,这是巧妙的“重点突破”,因为既然学生找出了“雷雨时”这一部分,那么课文前部分写的自然就是“雷雨前”,而后部分写的当然就是“雷雨后”了。这样写雷雨的景象,有前、有中、有后,就把雷雨全过程的景象按时间顺序都写得清清楚楚了。教师在阅读中把学生带入了对篇章认识的启蒙中,无疑是精当而巧妙的。这显然是阅读起步教学中的重要命题。

三、用心于“语用赏析”的初识

阅读教学要解决的关键步骤无疑是“课文说什么”“课文怎么说”“课文为什么这么说”“我想对课文说”。这四个步骤虽然都很重要,但教师特别要关注的是“课文为什么这么说”和“我想对课文说”,这里“课文为什么这么说”就是对作者运用语言技巧的追问。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阅读教学自然应该开始重视语用能力的培养。虽然本课例呈现的只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不是这篇课文的教学全程,但已经在引发学生对语言运用现象的关注,如“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等处,特别强调了学生在反复读中的感受。对于“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中的“垂”字,季老师不仅结合了识字教学中的字形分析,而且联系了已学古诗《咏柳》的“万条垂下绿丝绦”中的“垂”,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作者用词的精练和确切。当然,对语用的赏析,重点在第二节课,至于“我想对课文说”,是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意义认知后的感受,包括质疑和批判,一般也总是在读完课文之后,显然不全属于本课时的范畴。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雨越雷声景象
雷声公司交付首套中频段下一代干扰机
冬天的景象
鸟鸣擦亮了灰暗的天空
山行遇雨
黑白键
你以为
夜晚的雷声
闪电和雷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