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原理在中国标准动车组统型中的应用*
2021-07-12肖玉兰王俊彪赵泽平
肖玉兰,王俊彪,赵 方,赵泽平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铁道科学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北京100081)
根据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和“走出去”的要求,我国积极推进动车组标准化统型工作,成功研制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标准动车组[1],首次实现了动车组牵引、制动、网络控制等系统的全面自主化[2],对于促进我国高速铁路可持续发展,推进高铁装备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全面系统掌握高速铁路动车组及关键装备核心技术,加快中国高铁“走出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中国标准动车组统型的优化实施过程中,标准化五大原理,即统一化原理、互换性原理、通用化原理、系列化原理和模块化原理,始终贯穿其中,为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推进中国标准动车组统型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1 标准化基本原理
1.1 标准化统型的内涵
中国国家标准GB/T 20000.1-2014将标准化定义为:“为了在既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促进共同效益,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确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以及编制、发布和应用文件的活动。标准化的主要效益在于为了达到预期目的(包括但不限于品种控制、可用性、兼容性、互换性等),改进产品、过程或服务的适用性,促进贸易、交流以及技术合作。”[3]因此,标准化就是指标准的制定、发布和贯彻实施的全部活动过程。
所谓标准化统型,是运用标准化手段对现有产品规格、结构、性能等进行统一,以尽可能少的品种(型号)来满足较长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全部使用要求的规范化工作。
1.2 标准化基本原理
标准化的五个原理看似相互独立,实则相辅相成,统一化原理是标准化原理的本质和核心;互换性原理是标准化原理的基础和依据;通用化、系列化、模块化原理是统一化原理的具体形式。
1.2.1 统一化原理
统一化原理:对具有等效功能的标准化对象(物质的、文字的)或其技术要素(尺寸、参数),进行合理归并、精选,使之达到通用互换或成为共同遵循的依据[4]。
统一化原理的应用很广泛,最一般的方法是通过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来达到概念、产品、技术等的统一,如制定和实施术语标准来统一概念,制定和实施产品标准来统一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制定和实施工艺设计标准来统一设计技术和制造技术等。
1.2.2 互换性原理
互换性原理:在满足同样使用要求的条件下,通过一定途径或方法,可以使某一产品单元不加任何改变或修改就能代替另一产品单元[5]。
互换性原理是产品能被重复使用和共同使用的基本条件。互换性的实质是使零部件的尺寸、形状、性能、作用相同,彼此可以互相替换[6]。同一规格的一批零部件中,任取其一,不需任何挑选或修配就能装在机器上,并能满足其使用功能要求[7]。利用互换性原理,可以大批量生产具有互换性的零部件,给产品的设计、生产、装配和维修带来极大方便,有利于缩短设计周期、专业化生产、机械化装配、及时更换维修,在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1.2.3 通用化原理
通用化原理:以互换性为基础,对产品或系统的共性和相似特征,经归并、选优、统一,找出其最佳的物理特性或典型结构,尽可能扩大同一对象的使用范围,实现最大限度的重复使用或共同使用[8]。
通用化原理的应用对象主要包括:分系统层次产品、设备级产品和零部件产品等通用产品单元。通用化是指同一功能、同一规格产品之间的相互替代,主要表现为接口统一化和功能统一化。在生产活动中,使用通用产品单元,有利于减少重复劳动、节约资源,以及缩短产品研制、生产、维修周期。由于零部件产品是组成复杂产品的基本单元,数量大,对其进行加工势必要消耗大量研制、生产资源,因此,零部件产品通用化的应用最为广泛[5]。
1.2.4 系列化原理
系列化原理:从产品使用要求和发展规律出发,将同一功能产品的主要参数或规格按一定数系或要求作合理规划,并对其型式和结构进行统一,使产品有序发展并形成一定序列[8]。
系列化原理是通用化原理的进一步发展。系列化是指对同一类产品的基本参数、型式、品种、规格等进行合理安排和科学规划的标准化形式。产品系列化设计一般有2种方式[5]:一种是针对现有产品品种、规格杂乱重复的现状,采取标准化整顿的方式,对现有众多老产品品种、规格进行简化压缩、统型优化,形成统型化产品;另一种是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经济要求,通过确定产品基本参数系列标准,按产品系列型谱设计基型产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横向或纵向扩展,构建体系完整的系列化产品。通过产品系列化,合理简化品种,扩大通用范围,以最少的品种(型号)满足最大的使用范围,有利于进行专业化、大批量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方便运用维修。
1.2.5 模块化原理
模块化原理:对产品进行功能分析和结构分解的基础上,划分并设计、生产一系列不同功能、不同结构和参数规格的能重复使用和共同使用的通用单元(通用模块),并补充专用单元和零部件,组合形成新产品[8]。
模块化是在通用化、系列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更高层次的标准化形式,具有接口互换性和功能互换性。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采用柔性化生产、模块化组装等技术进行大规模定制,可以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运维成本,实现通用化、系列化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
2 中国标准动车组统型的必要性
2.1 我国CRH系列动车组的发展历程
2004年以来,我国生产制造了CRH1、CRH2、CRH3、CRH5型动车组,建立了中国高速动车组设计、制造和验证平台。2007年以来,自主创新研制了“和谐号”CRH380型新一代动车组,为我国高速铁路提供了充足的装备保证。尽管我国在动车组技术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面对我国地域广阔、环境复杂和长距离、高强度运行需求,CRH系列动车组在运用过程中暴露出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9]:
(1)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CRH系列动车组大部分部件均已实现国产化,但由于我国高速铁路建设起步较晚,技术储备不足,一些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对外依存度较高,自主创新能力亟待进一步提高。
(2)技术标准不统一。CRH系列动车组在不同的技术平台上进行研制,多种技术标准共同运行,技术性能和参数要求上存在诸多不同,在旅客界面、操作界面、运用界面及维修界面等差异较大,不能实现互联互通,甚至不能相互救援,动车组备用率高。比如定员不统一,影响动车组相互备用;司机操纵台不统一,影响司机驾驶;列车宽度不统一,影响站台设计;列车车钩不统一,影响相互联挂、救援。
(3)运用维护维修成本高。CRH系列各型动车组结构差异大,修程修制不统一,维护检修零部件尚未统型,运用部门备品备件品种多,加大了维护难度,提高了维修成本,对铁路的经营效益产生较大影响。
2.2 中国标准动车组统型的必要性
根据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技术特点和动车组的运用需求,亟需开展标准化统型工作,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持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助力高铁“走出去”;建立统一技术标准体系,实现互联互通;降低运用维护检修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2.2.1 持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助力高铁“走出去”
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持续增强我国动车组自主创新能力,全面系统掌握动车组关键核心技术,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打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标准动车组技术平台。根据世界各国高铁运营需求,量身设计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系列化动车组产品和成套技术解决方案,促进动车组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新”跨越。同时,以中国标准动车组出口为突破口,带动线路工程、通信信号、牵引供电等高铁成套技术和产品“走出去”,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全面打造中国高铁品牌,助力中国高铁“走出去”。
2.2.2 建立统一技术标准体系,实现互联互通
基于高速动车组研发、试验、运营、维护等经验和数据,通过自主创新,建立统一的中国标准动车组技术标准体系,以相同速度等级中国标准动车组具备重联运行功能,不同速度等级中国标准动车组具备相互救援能力为目标,从动车组旅客界面、操作界面、运用界面和维护界面等方面进行统型优化,实现互联互通互操作。
2.2.3 降低运用维护检修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中国标准动车组实现互联互通的同时,通过关键零部件统型设计,实现零部件通用互换和修程修制统一化,打破零部件供应垄断的局面,有利于减少备品备件数量,降低运用维护检修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3 中国标准动车组统型的优化实施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原中国铁路总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在融合既有四大CRH系列动车组技术平台优点的基础上,坚持自主创新,以安全性、可靠性、舒适性、节能环保为前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标准统一、互联互通”为设计原则,采用正向设计思路,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和完善中国高速动车组标准体系,自主研制不同速度等级、适应不同环境需求的动车组系列化产品,打造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标准动车组技术平台。
自2012年起,速度350 km/h中国标准动车组统型工作,在方便运用、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进一步提高安全冗余等方面加大了创新力度,按照顶层设计、自主研制、试验验证3个阶段[2]分步推进实施,如图1所示。
图1 中国标准动车组统型优化实施阶段
3.1 顶层设计
中国标准动车组统型顶层设计框架主要包括:服务框架、功能框架和物理框架3个部分,如图2所示,标准化原理贯穿始终,为中国标准动车组统型提供理论依据。
图2 中国标准动车组统型顶层设计框架
(1)服务框架:基于用户需求,提出中国标准动车组的顶层需求。
以路网规划、动车组技术发展和客流运输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通过调研分析,梳理总结既有动车组运用问题,提出中国标准动车组的顶层技术指标和总体技术条件。
(2)功能框架:基于用户服务,明确中国标准动车组的系统功能。
通过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体系,对中国标准动车组服务功能、运用维护等进行标准化统型,实现不同型号动车组的互联互通互操作功能,满足相同速度等级动车组重联运营、不同速度等级动车组相互救援的要求。
(3)物理框架:基于系统功能,定义中国标准动车组的物理子系统及其实现方式。
中国标准动车组车体、转向架、牵引系统、辅助供电系统、制动系统、网络控制系统、高压系统等,均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通过设置最小可更换单元,实现关键部件通用互换。
3.2 自主研制
中国标准动车组样车研制项目由国铁集团主导组织实施,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牵头,中车集团(原中国南车、中国北车)及其相关企业设计制造,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支持,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协同创新[9]。
3.2.1 标准统一化
为更好地适应中国自然地理环境、铁路运营需要、旅客出行习惯及动车组运用维修需求,基于高速动车组研发、试验、运营、维护的经验和数据,通过系统分析既有CRH系列动车组技术性能,构建了体系完整、结构合理、先进科学的中国标准动车组技术标准体系,涵盖动车组基础通用、车体、走行装置、司机室布置及设备、牵引电气、制动及供风、辅助电气系统、车内环境控制、给水和卫生设备、列车网络、控制诊断和监测系统、应急及防护、运用维修等13大类标准,如图3所示。在所采用的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包括中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国铁集团企业标准等技术标准)占比高达84%[1]。
图3 中国标准动车组技术标准体系框架
3.2.2 部件互换性
通过分析既有CRH系列动车组各零部件的结构、原理、参数、寿命周期、检修维护、供应商等基本情况,对比不同动车组技术平台优缺点,系统研究动车组关键部件的接口技术,并依据中国标准动车组技术标准体系,对中国标准动车组车体、转向架、高压牵引、辅助电气、制动、网络控制、旅客信息、车内环境控制、给水卫生、车内设施、驾驶设施11大系统共96项关键零部件进行了标准化设计,统一了尺寸、功能、性能、接口、备品备件等,实现了中国标准动车组关键部件互换性,优化了旅客界面、操作界面、运用界面和维护界面,提升了动车组维护检修经济性。
3.2.3 平台通用化
基于我国动车组运用环境和运营需求,重点研究动车组外部接口、相互救援与重联、检修与维护等技术,实现了中国标准动车组平台通用化,即互联互通互操作。互联是前提,通过统一前端车钩、过渡车钩、救援连接器等机械接口,实现物理互联;互通是基础,通过统一列车级网络初运行标准、通信协议、故障诊断代码规范、列车级硬线控制电路、安全环路、BP救援转换装置等电气接口,实现逻辑互通;互操作是互联互通的最终目标,通过统一司乘操作界面、控制指令输出、工作模式、降速处理等措施,实现重联互操作。
3.2.4 产品系列化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铁路客运需求,按照产品系列化设计要求,以中国标准动车组样车为基型产品,积极推进系列化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制,持续完善中国标准动车组“家族”体系,逐步研发了不同速度等级、不同编组形式、不同动力牵引模式、适应各种运行环境需求的中国标准动车组系列产品
CR400(350 km/h)、CR300(250 km/h)、CR200(160 km/h)[10],初步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技术体系完整、产品系列丰富的CR系列中国标准动车组,如图4所示。
图4 中国标准动车组系列产品
3.2.5 生产模块化
中国标准动车组生产制造严格执行标准化管理,通过制定、发布、实施及修改各项生产标准,建立了生产制造标准体系,同时,借助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技术手段,采用柔性工装生产线、模块化组装技术、管路加工技术、数字测量技术、变形控制技术、残余应力控制技术、数字化调试技术等先进制造技术,将设计、工艺、物流、质量、生产、设备等各环节纵向集成、横向交互贯通,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控制、智能调度、状态监控、质量管控,确保中国标准动车组性能指标达到先进性、可靠性、安全性、可维修性、环境适应性等要求。
3.3 试验验证
3.3.1 整车技术性能试验验证
2015年6月中国标准动车组样车下线以来,在大西高速综合试验线、郑徐高铁、哈大高铁开展了中国标准动车组型式试验、运用考核和科学试验,试验考核指标全部符合标准规范和运用要求,中国标准动车组安全性、舒适性及各项性能指标以及运用适应性、稳定性、可靠性、制造质量均达到设计要求,整车技术性能指标实现较大提升,设计寿命由20年提高到30年[1]。
3.3.2 零部件互换性试验验证
为进一步深化中国标准动车组统型工作,在中国标准动车组96项零部件统型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整车技术性能运用考核情况,以实现零部件及其备品备件完全通用互换为目标,在地面试验台开展了典型统型零部件互换性试验验证,拓展了互联互通互操作功能,实现了多家供应商供应和主要部件换件修,有利于减少备品备件数量,降低运行维护成本。
4 展望
中国标准动车组系列化产品的成功研制及推广应用,标志着我国高速动车组已初步实现谱系化。中国标准动车组作为中国高铁下一代主力车型,将在中国标准动车组自主创新技术平台的基础上,持续完善我国高速动车组产品谱系,适应国内外市场多样化需求,实现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提升中国高铁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