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哪吒闹海》的国画因素分析

2021-07-12

大众文艺 2021年2期
关键词:哪吒意境色彩

(陆军特种作战学院,广东广州 510507)

《哪吒闹海》是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电影,片长5,700尺,时长63分钟,1979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导演为王树忱、严定宪和徐景达。影片故事改编自《封神演义》中的相关内容。主要包括哪吒“出生”“闹海”“自刎”“化身”和“复仇”五个主要情节,地点设置在“城关”“大海”“龙宫”和“仙洞”四处。这部电影的创作耗费了制作者大量精力,是依靠一张张事先画好的画面组合而成的。在这些画面中使用了大量的国画创作技法,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下面试从色彩、人物、意境三个方面对其中的国画因素进行分析。

一、色彩的运用

绘画离不开色彩,中国绘画历来重视色彩的运用。《周礼·考工记》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释名》解释说:“画,挂也,以色彩挂物象也”。宗炳《画山水序》认为绘画应该“以色貌色”。色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所指,它们紧密配合,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中国传统文化以黄、青、赤、黑、白为正色,分别配拟五行的土、木、火、水、金,五方的中、东、南、北、西。更进一步,把五色、五行、五方、五德等多个范畴交织勾连,形成别具特色的中国色彩文化。《哪吒闹海》中的色彩运用基本遵循了这个规则。在电影开篇部分,邪恶势力的代表,南北东西四海龙王分别为红、黑、青、白四种颜色,它们兴风作浪的手段分别是对火、水、雪、风的使用。这种施色方法充分彰显了民族风格,赋予人物民族文化内涵,不仅使观众倍感亲切,也使四海龙王各自具有了不同的性格特征,区分鲜明。

在充分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哪吒闹海》在创作过程中还提出了“奇、绝、壮、美”四字原则,以彰显影片艺术价值。“奇、绝”指的是“有神奇的设想,巧妙的构思”,而“壮、美”指的是“有气势,有威武雄壮的打斗场面,有悲壮的自我牺牲,有壮丽的景色”。该原则体现在设色上,就是追求浓重、壮观、华丽的风格。为此,制作者专程实地考察了敦煌壁画、北京皇家园林的大量绘画作品,多方借鉴,着重在《哪吒闹海》中突出浓笔重彩的装饰风格。山水背景的绘制主要采用青绿山水和金碧山水技法,山石的形态构造以规律性的皴势为主,颇有夏圭、马远“小斧劈”的特色。居室城关,服饰花纹以唐宋风格为标准。大色块,重色调,有效地凸显装饰风格,渲染出光怪陆离的奇幻色彩,营造出神奇优美的神话世界。浓墨重彩的装饰风格与慷慨悲歌的故事情节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哪吒闹海》在色彩运用方面并没有止步于民族风格内部,而是积极吸取了当代色彩表达方法的有益养分。它充分利用了色彩对于叙事的辅助作用。在影片开篇部分,四海龙王兴风作浪,生灵涂炭。此时画面整体为灰暗的青黑色调,烘托出压抑、悲凉、阴森的气氛,叙说着龙王恶行带来的灾难后果。哪吒与龙王打斗的“闹海”场面,天与海皆为一体的青黑色。在这天昏地暗,难解难分的大战场面中,哪吒所在的位置是一片高亮度的黄色与红色,配以仰视的镜头角度,渲染出正义的力量。哪吒“重生”的场面中,浅黄绿色的花瓣形光环向外一层层扩散,象征新生与希望。色彩是无声的语言。在《哪吒闹海》中,色彩充分展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有效地烘托出龙王、哪吒或反或正的人物形象,把人物或残暴,或正义的性格外化出来,有力地推动了叙事。

二、人物的塑造

人物是故事片的主要元素之一。《哪吒闹海》中的人物塑造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民族特色主要体现为一种程式化的造型。外貌方面,哪吒只穿一件红肚兜,粉嫩的皮肤,头上梳传统的抓髻,浑身被红绫和金圈环绕。看到这个造型,让人立刻想起年画中常见的抱着大红鲤鱼的胖娃娃。李靖则一袭红袍,宽带环腰,足蹬皂靴,从他身上不难发现门神的造型元素。东海龙王则全身以青绿色为主,瘦骨嶙峋,是典型的鬼魅造型。举止方面,人物的手、眼、身、法、步都带有鲜明的戏曲动作特点,极富节奏感。哪吒与夜叉、三太子、龙王之间的战斗,几乎完全是戏曲中的战斗方式,总是以“接令出征”开始,“引兵出宫”“来将通名”“大战三百回合”,接着新一轮“闻报惊心”“再次派兵”“二次通名”“再次大战”的形式。这种程式化作为一种夸张的手段,一种民族特色的符号,在《哪吒闹海》中体现得很充分。在这个基础上,创作者又在细节上进行了一些突破和尝试。例如,创作者有意把李靖的身体画得很臃肿,用以暗示他的优柔寡断性格;在红袍一角露出铠甲,表明他是一个文官打扮的武官,这样性格与身份就更相符了。另外,线条在人物造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线条的意义不仅在造型,它本身还具有独立的表现功能。线条的延伸,含蓄地将空间造型导入时间进程,呈现出一种流动感。线条的起伏变化,传达出丰富的节奏韵律”。哪吒环绕全身的红绫在行进与打斗过程中,或随风飘舞,悠悠如水般轻柔;或变成缰绳,如钢似铁般牢牢缚住恶龙。线条或软或硬,或曲或直,烘托出哪吒身手的敏捷,性格的刚阿;同时也带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或是游玩时的欢欣雀跃,或是战斗中的如电似火。以线条表现海浪时,采用勾染法,兼顾形与色,将传统的云水江海波纹模式动态化,在起伏波动中呈现流动感。在线条的造型和表现功能之外,《哪吒闹海》的人物塑造更重视“传神写照”。

东晋顾恺之画人物,常常数年不点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阿堵”为无锡方言,指眼睛。中国古代人物画极重视画眼睛,所谓“画龙点睛”。其本质是追求“传神写照”,抓住特点,而不拘泥于外形的真实描绘。《哪吒闹海》对这一点给予了充分重视。哪吒的眼睛大而方正,体现出嫉恶如仇的正义性格;龙王的眼球突出眶外,而且时常冒出绿光,表现出狡诈残暴的邪恶性格;太乙真人的眼睛被画成一条弯弯的细线,配合雪白飘逸的髯口,呈现出慈眉善目的神仙性格。《哪吒闹海》的人物塑造抓住了画眼睛这一重点,重视传神,不拘于形,在形神的辩证关系中灵活穿梭,是在深层意义上对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的呼应。

三、意境的生成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追求意境之美一直是中国古典艺术的最高审美标准。意境的生成,是一个自觉的追求过程。“情景交融的意象创造,是意境的基础;以实生虚的意象组合,是意境的真谛;韵味悠长,是意境的审美特征”。意境要由意象来构织,这种意象要求沉浸在情景交融的语境中。意象的所指并非它的实体本身,而指向在情景交融语境中向“虚”的升华。这种升华要以张力的丰满为标的,是实与虚的辩证相生。

意境的生成要靠虚实相生,动静结合。董其昌在《画眼》中介绍“虚实”说:“虚者,各段中用笔之详略也”;《宣和画谱》卷十称赞关仝之画说:“其脱略毫楮,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也”;沈颢《画麈》中有更简洁的表述:“愈简愈入深永”。虚实相生,动静结合要求画家注意笔墨的详略,位置的经营。以简为尚,重视“虚”。《哪吒闹海》中的场景气氛被进行了主观提纯地处理,大海的高纯度与高明度处理等设色既是为了追求神的表现,也是为了将背景处理为“简”,防止喧宾夺主。对其他景物也进行了简化处理,例如以扇面状、车轮状笔法代替对松针的细致描摹。在物象的搭配上,波涛汹涌的大海,高耸入云的奇峰,形成动与静的强烈对比。飞舞的红绫,突现的金光,腾跃的飞龙在高纯度色彩的海浪衬托下,极富装饰感和灵动感。

中国传统绘画对意境的重视,目的是追求造型的写意性,其形态不拘泥于具象。即所谓“具象写意”。这实际上是在呼唤心与物的辩证互化。徐复观分析说:“韵与远都是以‘命物之意审’为起步。但命物之意审的先决条件,乃在由超越世俗而呈现的虚静之心,将各观之物,内化于虚静之心以内;将物质性的事物,于不知不觉之中,加以精神化;同时也是将自己的精神加以对象化;由此所创造出来的始能是韵是远”。《哪吒闹海》把这种心物互化表征在一种富有东方美感的意境中。哪吒舍身还父之后,小鹿口衔着哪吒的魂灵飞奔着交给白鹤,当这个在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也出现过的形象目送白鹤消失在杳渺天际时,它脚下的水纹还在一圈圈地荡漾开去,仿佛是小鹿的心跳与期盼在缓缓释放开来,小鹿和水都采用了骨法运笔,但又区别于工笔和写意,可谓“兼工带写”,既注重线条以勾勒轮廓,又辅以没骨法渲染意象,以此勾染出一派美丽灵动的东方意境。在这里,情与景皆美,情景交融,难分彼此。

四、结语

综上所述,《哪吒闹海》这部动画电影多方面、多层次地使用了国画技法,带有浓郁民族特色,因此取得了巨大成功。它获得1980年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青年优秀创作奖;1983年菲律宾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特别奖;1988年法国第七届布尔波拉斯文化俱乐部青年国际动画节评委奖、宽银幕长动画片奖等荣誉。《哪吒闹海》作为上世纪中国长动画电影的高峰之作,对今天的动画电影创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当下电影评论多倚重外围展开,沉醉于所谓的深度模式(例如意识形态批评,性别批评,产业分析等),而真正由文本入手,创作技法方面的分析未得到充分重视。批评对创作的影响不容忽视,浮躁的批评氛围难以催生经得起锤炼的动画作品。所以,批评者应沉潜涵泳,直面作品本身,归纳总结,继承创新,既发扬本民族的传统特色,又善于博采众家之长,切实为创作指出明路。愈是民族的,才愈是世界的。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精神,基本技法要作为根本;外来的新技术(例如3D技术等)作为辅助,不应喧宾夺主,要坚持民族特色,彰显自己真正的艺术价值。

注释:

①王树忱,严定宪,徐景达.入海擒龙——摄制<哪吒闹海>的艺术小结,载《美术电影创作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105.

②杨铸.中国古代绘画理论要旨[M].北京:昆仑出版社,2011:251.③陈师曾.中国绘画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9:20.

④杨铸.“意境”的界说[J].北京社会科学,1988(3):111.

⑤杨铸.中国古代绘画理论要旨[M].北京:昆仑出版社,2011:57-58.

⑥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32-233.

猜你喜欢

哪吒意境色彩
小哪吒中队修炼记
哪吒VPro
The Analysis of Color Narration of Animated Film Ne Zha
诗的艺术精髓在“意象”与“意境”
苏轼词中的时空与意境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