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转向”视角下中外文学作品的生态批评*
——以《老人与海》和《黑鱼千岁》为例
2021-07-12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
那些事关环境健康的规划及具体实施都离不开环境责任意识的发展。这种将环境责任意识视为文化核心问题的观念包含新的环境伦理观,是生态人文主义的重要思想原则。
著名学者王宁教授提出,“生态批评和人与自然之关系的研究中出现了新的转向,我称之为‘动物转向’,也即一些从事生态批评和人与自然之关系研究的学者们发现,考察人类的生态环境不能忽视地球上另一些物种的生活状况和环境。”
在众多的生态文学作品中,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以及我国当代作家叶广苓的代表作《黑鱼千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不同角度表达作者对于动物的关爱,描述人和动物的斗争,从而引发读者的反思。海明威和叶广苓在不同程度上对动物表现出关爱和怜悯,海明威将大马林鱼描绘为人类的朋友,而叶广苓更是将动物视为人类的同类,在她笔下,动物都有着人类的名字,它不再是它,它是他或者她。和两部作品的动物主人公都是鱼,比较《老人与海》的大马林鱼以及《黑鱼千岁》里的黑鱼千岁,可以看出鱼都具有极其强烈的求生欲望,过程中都与人类进行了激烈的斗争,最终壮烈地死去。因而,两部作品都体现了“动物转向”。
21世纪以物质生态批评为代表的第四次浪潮,包括强调动物主体性和释能力的动物生态批评、植物生态批评和后人文主义研究。
2019年到2020年期间,世界范围内多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澳大利亚森林大火、新冠肺炎大流行、非洲蝗灾。尤其是新冠肺炎,目前仍在全世界蔓延,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巨大的冲击和影响。越来越多的生态学者和文学批评者愈益关注人与动物的关系,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应对危机。当今人类新发传染病,78%都与野生动物有关,或者说来源于野生动物。相当一部分人喜欢吃野味,殊不知会给自身带来未知的疾病,而传染性疾病引发社会一系列的问题。“动物转向”侧重于保护和关爱动物。在这样的现实环境和学术背景之下,重读《老人与海》,可以发现其在动物研究方面具有相当卓越的前瞻性,深刻反思了人与动物的关系。《老人与海》在一九五二年出版,先后获得普利策和诺贝尔奖,之后好莱坞还将其拍成电影。《老人与海》贯穿始终的中心思想都是在思考人与自然,确切地说是人与动物的关系。主人公桑地雅哥(余光中译本)把动物视为自己的同伴、朋友甚至是兄弟,善待他们,关怀他们。余光中曾将《老人与海》和梅尔维尔的著作《白鲸》做比较,认为两书的主人公虽然不同,但是共同点在于都是描述一个人的命运和一条鱼的命运不可分割,凡人无法抗拒大自然背后的力量。
桑地雅哥是一个独居的老渔人,生活困顿,靠捕鱼为生,唯一的朋友是一个男孩,男孩经常跟他聊天,甚至照顾他的生活。桑地雅哥对于海洋以及海洋里的生物,包括马林鱼、鲨鱼、海龟、鸟儿,飞鱼等,都充满了敬畏之心。
桑地雅哥由始至终都把大鱼当作是自己的同类:大鱼闭住嘴巴,竖直尾巴,我们就像兄弟一样航行。不久他的头脑又有点糊涂起来;他想,到底是它在拖我回去呢,还是我在拖他回去?如果是我在前面拖它,自然没有问题。或者是它垂头丧气,给装在船上,那也没有问题。可是大鱼和小船并排绑住,一同航行;老人想道,只要它高兴,就让它拖我回去吧。我不过用诡计占了它的上风,它对我是并无恶意的。
桑地雅哥在追捕大鱼的过程中仍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不懂这些事,也不确定自己相信有这回事。也许杀这条鱼是一种罪过。我想,就算我杀它是为了求生,为了养活众人,这仍是一种罪过。可是这么说来,什么事都成了罪过了。别想罪过。现在已经来不及想这些了,反正有许多人就吃这行饭。让他们去想吧。你生来是个渔夫,就像大鱼生来就是大鱼。圣彼得和伟大的第马吉奥的父亲一样,都是渔夫。
桑地雅哥追捕大鱼,鲨鱼顺着血腥味来吃大鱼,桑地雅哥由此跟鲨鱼们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搏斗,也就是跟自然界的一种斗争。在最后,可以看到桑地雅哥的思想转变,由开始把大海当作女人,到最后认为大海既是朋友,也是仇敌。
至少海风是我们的朋友,他想。接着他又想,有时如此罢了。还有那大海,兼容我们的朋友和仇敌。
在与大马林鱼博弈的过程中,桑地雅哥想起自己在卡萨布兰卡的酒店里,跟一个从先富威戈斯来的黑大汉较量的往事。他们比试臂力,拼了一天一夜,桑地雅哥最终战胜了黑大汉。这一段穿插在跟大马林鱼较量的过程中,不难看出桑地雅哥把大马林鱼视作人类,视作他的比赛对手。而在美国小说家麦尔维尔的小说《白鲸》中,与《老人与海》形成鲜明的对比,亚哈船长将白鲸视为敌人,追杀白鲸,最后与白鲸同归于尽。而桑地雅哥在经历了与大马林鱼、鲨群的搏斗之后,最后还是全身而退。从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结局可以看出,人与动物之间的冲突斗争,人类是无法战胜动物的,或者说人类是无法战胜自然的。如果人类一味地与自然作对,势必造成生态危机,最后自食其果。
恩格斯曾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我国当代作家叶广苓以动物为主人公,推出了秦岭系列“动物小说”:《狗熊淑娟》《猴子村长》《老虎大福》《黑鱼千岁》《大雁细狗》等等。这些作品的名字表达了叶广苓悲天悯人的情怀,她把动物看作是人类的一分子,认为动物具有很多优秀的品质,但是在她笔下大部分动物主人公的命运都是悲惨的。
《黑鱼千岁》是一个典型的“动物复仇”的故事,两条黑鱼本来在水中生活得无忧无虑,儒发现他们后,兴奋不已,要将他们一网打尽。他耗费了很长时间杀死了其中一条黑鱼,即使这样,儒杀戮的欲望并没有消减,还想杀死另一条黑鱼。另一条黑鱼却将儒反杀,实现了复仇。
在《黑鱼千岁》中有这样一段触目惊心的描写,刻画出儒对于动物毫无怜惜之情,下手毒辣:儒永远是猎人。鱼头发出了咔嚓的碎裂声,懦的锄头一下一下击在黑鱼的脑袋上,黑鱼没有躲闪,任着头部在重重的鈹击下开裂,任眷脑浆在水中崩散,它那美丽的流线型的身体在抽搐、扭动,变挺变直。同样是杀鱼,在《老人与海》中也有一段杀鱼的情形:它躺在船尾的阳光里,饱满结实,像一颗子弹,又凝着它那迟钝的大眼,用它整洁而灵活的尾巴,急骤而颤抖地,猛拍着船板,直到精疲力尽。老人不忍,便在它头上猛击一棍,把它踢进船尾的阴影里去,这时它全身还在颤抖。
两相对比,儒在杀黑鱼的时候极其残忍,没有一丝犹豫,黑鱼在他眼中只是猎物,猎物惹怒了他,他就决定痛下杀手,黑鱼临死前的情形惨烈异常。儒在跟黑鱼千岁交锋的过程中,他思考的只是如何去杀死对方,从未真正考虑过人和动物之间的深层关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儒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体现。而桑地雅哥为了生存不得不捕鱼,看到鱼,就像看到自己的同类,在杀鱼的时候,老人也尽量地让鱼少受痛苦,只是猛击一棍,在描述老人的感受时,单单用了不忍两字就生动刻画出老人对鱼的同情爱护。这其中人类中心主义与爱护动物之间发生了激烈的斗争碰撞。
在结局部分,桑地雅哥虽然战胜了鲨鱼,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但也是空手而归,而儒则被第二条黑鱼设计,赔上了自己的性命。
叶广苓的“动物小说”对于动物的描写极其生动,认为动物是具有灵性的,跟人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老虎大福》是其另一部以动物为主人公的作品,山里人生孩子取名字都从第二开始排,第一让给动物,二福没有见过大福,但他对大福居然有一种天然的感应。大福为了生存,吃了村子里的牛羊,村民将其射杀。二副悲痛欲绝,他心里想的是,“大哥死了,大哥死得真惨。大哥有错吗?大哥没错,大哥也得吃饭那!”而桑地雅哥也是为了生存才去捕杀大鱼。
今后我们如何与动物相处?为了生存我们是否就可以滥杀动物?在生存与爱护动物这两难中如何找到平衡?在面临生与死的考验时,人类该如何选择?
总之,人类与动物的关系应该是和谐共处的关系,如果人类以自我为中心,把口腹之欲建立在动物的痛苦以及死亡上,带来的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生态批评的“动物转向”将是今后研究者们的一种新的方向,借此呼吁人们保护动物,关爱动物,更多的从动物角度思考生态问题。